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批判孙权的晚年?

回答
很多人喜欢批判孙权晚年,主要原因在于他晚年的一些决策和行为,与他早期励精图治、开创基业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失之偏颇,甚至出现了令人扼腕叹息的失误。这种批判往往是基于一种对“明君”形象的期待,以及对历史发展走向的“反事实推演”。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 继位者选择的失误与导致的政治动荡

这是孙权晚年最集中的批判点。

长子早逝,次子继位的不确定性: 孙权原本属意长子孙登,但孙登早逝,这为他的继位规划带来了巨大变数。
废立太子之乱: 孙权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反复摇摆,对多个儿子进行考察、废立,最终导致了“两宫之争”,即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权力斗争。
对孙和的猜忌与疏远: 孙和虽然被立为太子,但因为一些言行和与忠臣的接触,让孙权产生了猜忌,认为他“外宽内忌”,不够果断。
对孙霸的偏爱与纵容: 孙霸作为孙权的次子,在孙和被立为太子后,却享有“与太子并列”的待遇,并被允许开府置官,这无疑是在鼓励他的野心和与太子争权。孙权对孙霸的纵容,可以说是引发这场动乱的直接原因。
政治派系的形成: 围绕着孙和与孙霸,朝廷内部形成了支持两人的不同派系,导致党争激烈,严重扰乱了朝政。
最终的悲剧: 孙权最终选择废黜孙和,并赐死孙霸,但这件事本身的处理方式显得残酷和不当,不仅导致两兄弟的悲剧,也让朝野震动,士林离心。许多有识之士因此对孙权感到失望,甚至有人因此而死(如陆逊)。
对继位者能力的质疑: 孙权晚年选定的继承人孙亮,年幼即位,能力不足,为日后东吴内乱埋下了隐患。

二、 晚年昏聩的表现与统治的衰退

一些历史学家和评论家认为,孙权晚年表现出了“晚年昏聩”的迹象,尽管这个说法有待商榷,但确实存在一些令人质疑的事件:

迷信方士与追求长生不老: 和许多古代帝王一样,孙权晚年也开始迷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之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他的精力,也可能让他听信谗言。
大兴土木,耗费民力: 晚年的孙权可能也存在一些大兴土木的工程,虽然不如其他朝代的君王那么夸张,但也可能加重了民间的负担。
宠信奸臣,疏远贤臣: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统治的巩固,孙权在用人方面出现了一些失误,可能存在宠信一些不学无术、阿谀奉承之辈,而疏远了像陆逊这样真正忠心耿耿的贤臣。
陆逊之死: 这是对孙权晚年用人失误最典型的批评。陆逊作为吴国栋梁,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卓越贡献,却因为与孙和关系密切,以及孙权的猜忌,最终被逼死。陆逊的死,标志着东吴人才凋零的开始,也让后人对孙权的胸襟和智慧产生了怀疑。
战略上的保守与机会的错失: 相比于他年轻时敢于冒险、抓住机遇的风格,孙权晚年可能变得更加保守,错失了一些重要的战略机会。
未能抓住北伐良机: 诸葛亮北伐时期,曹魏的实力相对较弱,如果东吴能够抓住机会,联合蜀汉,共同北伐,或许能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但孙权对此反应平淡,甚至有阻碍诸葛亮北伐的说法(虽然此说存疑,但反映了孙权在战略合作上的犹豫)。
未能收复荆州: 关羽败亡后,东吴虽然占领了荆州部分地区,但未能像诸葛亮那样,从长远战略上考虑如何稳固和发展荆州,为日后蜀汉北伐提供支援。

三、 历史叙述的角度与后世评价的塑造

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通俗小说,虽然对孙权的描绘相对正面,但其改编和侧重也可能影响了后世对孙权晚年的认知。
对后世统治者的借鉴: 历史的评价往往带有“鉴戒”的意义。对孙权晚年决策的批判,也是后世统治者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的一种方式。一个成功的君主,其晚年也应该保持清醒和理性,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与曹操、刘备的对比: 孙权是中国历史上与曹操、刘备并列的三位重要君主。人们往往会将他们进行比较,而曹操晚年虽然也存在争议,但他对北方的统一和曹魏政权的巩固起到了关键作用。刘备虽然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但他早期的创业精神和对蜀汉的治理,也为后世所称道。相比之下,孙权晚年的“失分”显得尤为突出。

总结来说,人们批判孙权晚年,并非否定他一生的功绩,而是认为他在人生最后的阶段,犯了一些关键性的错误,这些错误不仅导致了东吴内部的动荡,也影响了东吴的国力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为东吴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具体来说,这些批判点可以归纳为:

继位者选择上的摇摆不定和严重的政治失误(废立太子之乱)。
用人上的失察,导致贤臣被逼死(陆逊之死)和奸佞得势。
个人心性上的变化,可能出现了晚年昏聩的迹象(迷信方士等)。
战略上的保守,错失了一些发展和巩固国家的重要机会。

正是因为孙权早期为东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晚年决策显得尤为可惜,也更容易成为后人批判的焦点。人们希望看到一个能够善始善终的君主,而孙权晚年的表现,与这种期待存在一定的差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然呢?难不成否认孙权年少有为?

user avatar

大多数是蜀粉爱干这事儿,毕竟人家是蜀汉终极克星。

孙权对蜀汉真可谓吃干抹尽,玩得蜀汉一点脾气都没有。

夺荆州,杀关羽——夷陵大败刘备,重创蜀汉——诸葛亮主动恢复吴蜀联盟。

看看这一波吃蜀汉的操作,堪称完美,谁能说出点毛病来?

user avatar

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关于立嗣方面的操作,从结果上来说,毫无疑问,刘备这里出的乱子最少,几乎是平稳过度,曹操这里则是微有波澜,孙权的立嗣问题则处理的洪水滔天。

不过客观上说,还是得为孙权说两句话,因为他的立嗣操作确实也是最难的。

立继承人的操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可以这么说,一个继承人培养的道路上,越稳定,时间越长,立嗣就越不容易出乱子。如果有改立继承人的过程(巧了,曹操孙权刘备都有改立继承人的过程)则需要将上一个继承人的势力彻底拔除,所以上一个继承人势力越大,越难操作。

结合时间线,我们捋一下曹操孙权刘备三个人的立嗣之路。

1。我们先看刘备,刘备的继承人本来定的是刘封,一直到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才改立刘禅为继承人,但是请注意,刘禅并不是219年才生的,刘禅207年就生了,也就是说,在207-219年这12年内,名义上的继承人仍然是刘封,刘封和刘备没有血统关系,按理说,如果刘备入川以后改立刘禅,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为什么要拖这么久才立,刘禅的年龄是一个问题,毕竟刘备当时境遇不佳,历经战乱,谁能保证一个一两岁的小孩子能不能活下来,更大的问题在于刘禅的身份不高,他并非嫡子,吴皇后所生的儿子才是名正言顺的嫡子,吴皇后代表着益州派的利益,所以如果早立刘禅,不利于收益州派的士族之心,刘备初得益州,不敢得罪益州豪强,所以迟迟不敢立刘禅,刘封是没有什么威胁的,稍微有点眼光的都知道一旦吴皇后生出嫡子,刘封就得自动让位,刘封的继承人身份只是个随时可下的花架子。而如果改立刘禅,则没这么容易下了,毕竟刘禅是亲儿子。

至于吴皇后之前,刘备的正妻是孙权的妹妹孙夫人,这更是个惹不起的主,所以刘禅只能寄居在庶子的位置上不能翻身。

我发现很多人不明白庶子嫡子有多大区别,什么叫庶子?这个男人有天去青楼嫖娼,古代避孕措施不佳,把妓女肚子搞大怀孕生了个儿子,于是花钱让妓女赎身填房为妾,这个生下来的儿子就叫庶子。

现在还有人觉得庶子比养子高贵吗?

这个难处刘备用了十二年来解决,但是请注意,虽然刘备的操作存在种种限制,但这里面全程都有可操作空间的,刘封有军功你是不能动他,但一旦出问题就杀掉总可以吧,吴皇后是不能废,但让吴皇后生不了嫡子总可以吧,刘禅早点上位是办不到,多等几年再扶上去总可以吧,所以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后,地位稳固了立刻把刘禅扶上世子宝座,并在一年内处死了刘封,手段干净利落,这样,刘禅就是唯一的继承人,而扶持培养刘禅的太子党势力,应该是早就开始铺排了,所以刘封被杀没有一个人帮他讲话,诸葛亮甚至主动补刀劝杀刘封,除了孟达,可以说刘封几乎没有党羽,这对于一个挂名十几年的继承人和常年从军立有军功的刘封来说,是很不正常的,这说明刘备在刘禅出生以后就没有再把刘封当继承人培养,而着重培养和扶持的是刘禅,刘备身边的亲信和老部下也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刘禅,迟迟不下刘封继承人的身份,只是为了照顾益州派的情绪,让他们对吴皇后嫡子这件事抱有希望,争得他们的支持而已,而实际吴皇后生不生得出嫡子,还是刘备说了算。

所以刘备的立嗣是最稳的,因为从刘禅出生开始,刘备的一系列操作就已经全部倒向刘禅,就是把他当继承人来培养的,刘封只是空挂了十二年的虚名,挂完以后立刻处死,而所谓吴皇后的嫡子更是一个虚幻的影子,实际在刘备的操作和保护下,没有任何人能威胁刘禅的继位,刘禅不稳谁稳?

2。曹操的立嗣之路,经历了曹昂早死的波折,本来曹昂才是继承人,但是曹昂早在197年就死了,曹昂的生母刘夫人早死,养母也就是感情最深的丁夫人,在曹昂死后也主动退出了政治舞台。也就是说,随着曹昂战死,曹昂的势力立刻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没有对曹丕形成任何的阻碍,随后卞夫人上位,成为正妻,曹丕作为卞夫人的长子,理所当然的就是嫡长子,嫡长子在立嗣中拥有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所以无论曹冲还是曹植,都远远不能威胁到曹丕的地位,曹操培养曹丕的时间也很充裕,从197年曹昂战死的时候,曹丕其实已经随军了,曹昂死后,更是立刻被当做继承人来培养,一直到217年正式成为世子,中途因为曹操的个人喜好,曾经有喜爱曹冲和喜爱曹植的举动,这个也不奇怪,曹丕这个人虽然能力在线,但性格很有可能是有缺陷的,杀鲍勋一事就能折射出曹丕身上浓浓的一股子偏执狂的劲,而曹植是类似令狐冲的性格,当然更讨人喜欢,所以曹操喜欢曹植,甚至一度有改立曹植的糊涂想法,惹出过一些乱子,好在曹植自己作死,搞出一系列如擅闯司马门之类的胡作非为,曹操在观望中不断权衡废曹丕改立曹植所需要付出的政治代价,以及曹植这样的逗逼性格能不能挑大梁,最终曹操还是想明白了,彻底断绝了立他的希望。

曹操的立嗣之路上,曹昂战死虽然是不可控的因素,但由于死得很早,没有形成势力,母系也随之立刻退出政治舞台,没有给后来的继承人形成任何阻力,这让曹操有非常充裕和纯粹的时间来择定继承人(197-217),客观的说,曹操的立嗣难度是最低的,他既没有遭遇孙权那种老年丧太子的猝不及防,也没有面临刘备那种左右都不敢得罪的夹缝求生。曹丕嫡长子位置早定,除了性格不太讨喜以外,能力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安安稳稳的立就完了,而曹操却因为个人喜好,一度想改立曹植这种扶不上墙的烂泥,手工作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意气用事的想法,好在这些择定过程中遇到的分支都因为各自的原因相继主动退出争夺舞台(曹冲早死,曹植作死),而曹操最后也恢复了理智,杨修的人头落地宣告了曹植的彻底被放弃,这个时候距离曹操去世只有一年不到的时间,其实相当惊险,所以曹操的立嗣虽有波折,但波澜不惊,因为他毕竟堪堪在去世之前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了,

3。孙权的立嗣开头是最稳的,孙权早在221年就明确了孙登的继承人身份,当时孙登只有12岁,孙权给予孙登的也是超一流的待遇,任命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张昭之子张休、顾雍之孙顾谭、陈武之子陈表,孙登侍讲诗书,并随从骑马射猎。大儒程秉张温则先后为太子太傅。这个阵容可谓文武兼备,太子妃选的是周瑜的长女,并在迁都建邺以后,让太子孙登与当时的擎天柱陆逊一起镇守旧都武昌。这个配置平衡了各方面的势力,有徐州彭城系的大佬张昭诸葛瑾,草根上位的陈武,四大家族的顾家陆家,还有功勋元老周大都督家族,颇费了一番心思,孙权甚至冒着得罪曹丕的危险,也不把孙登当做人质送出去,可谓倾注了全部的希望。

这样豪华配置下的太子势力,足足运营了整整二十年,试问还有谁能对他形成威胁呢?孙霸?孙和?孙休?孙亮?闹呢,都是不起眼的臭弟弟罢了。

但是二十年后,孙登死了.......

更要命的是,当时孙权已经六十岁了。

高配培养了二十年,孙登的势力本来已经稳稳压制所有弟弟了,大家都等着孙登继位好享受利益果实,其他势力也因为实力悬殊根本没有与之抗争的基本,连争位的舞台都不会上,上去不是找死么?

但是孙登死了,这样庞然大物的一个势力集团就这样分崩离析土崩瓦解,不得不重新洗牌,然后这个倒下的势力里有的投了孙和,有的投了孙霸,有的搞两面派,有的浑水摸鱼唯恐天下不乱,更多的是在观望,如果东吴是一个天下,这铁稳的太子暴毙,等于一夜之间回到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年代,让孙权措手不及,这种事你让一个六十岁的老人怎么去操作?孙权没有做过这种预算,曹昂死了,曹操也没有准备,但曹操当时还年轻,他有的是时间扶持下一个,而曹昂的势力也因为时间短而根本没有对政局形成任何影响,孙权呢?孙权并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毕竟他当时已经六十岁了,而他面对的是形成了20年太子势力的崩塌离散,所以他操作的手法上非常急躁,动不动就杀人,杀得多了,自然有的人是杀错了,没有时间去考虑,快刀斩乱麻,自然犯的错误也就多了。我们现在知道孙权活了71,留给他处理立嗣的时间还有十一年,其实也还是够用的,不用急,孙权自己如果知道自己还能活十一年,想必也不会如此急躁了,谁都知道慢工出细活,可惜他不知道,他也不敢赌自己长生不老,参考当时的平均寿命,过了六十的每一天都有可能寿终正寝。

历史上有个类似的例子是朱元璋,朱元璋是出了名的英明神武,历史数得上的有为之君,他遭遇了孙权差不多的境地,朱标也是培养了二十多年的太子暴毙,暴毙的时候朱元璋也年纪很大了,而英明神武的朱元璋立嗣问题处理的怎么样呢?朱元璋没有孙权这么刚,他不敢面对太子党重新洗牌带来的乱局,一旦运营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党拆散重组到其他各个皇子手下参与夺嫡,这会造成非常可怕的内耗,孙权就是前车之鉴,朱元璋对家人没有孙权这么狠,他也很清楚这个非常难处理,有时候不得不对自己的骨肉下刀,所以朱元璋很聪明的选择了皇太孙继位,避免了太子党的重组,意思你们都别跑出去换东家了,支持朱标的,哪也别去,原地继续支持朱允文就好了......这样他只需要把不服安排的下属干掉就可以了,不必拿自己骨肉开刀,毕竟他在世还不至于有哪个缺心眼的儿子敢公然站起来跟老爹叫板,这样避免了自己干出类似于孙权屠杀亲子的残暴举动,会较少被史官诟病。

强如朱元璋这样的超级猛人,都不敢直接硬刚孙权这种变局而采取了圆滑的避开,但是他真的避开了吗?藩王与小太子的矛盾怎么处理?朱元璋不处理都留给了稚嫩的朱允文,为了维护统治你朱允文得削藩吧,削藩怎么削?削急了酿成激变,削缓了又养虎为患,两头堵死你,这些问题都逃避不了,只不过延缓发作罢了,从靖难之役的惨烈程度以及对国家的损害来看,朱元璋这种避重就轻,把难题丢给孙子的小聪明做法,最后操作的结果怕是还不如孙权吧.......

另外一个例子是汉武帝刘彻,刘彻比孙权和朱元璋还不如,因为刘彻的太子是冤死的,是刘彻自己听信了谗言,把太子逼死了,而孙权和朱元璋的太子是自然死亡,是不可抗因素。

立储和改立储,难度是两个概念,后者还要清除前任继承人的影响而前者不需要。

青壮年立储和晚年立储,难度也是两个概念,后者等于身边有个人给你掐着表计时操作。

朱元璋和孙权都是晚年改立储

是朱元璋孙权见识昏聩能力不行胡作非为吗?

并不是

只是因为太难了。

user avatar

二宫之争




  • 填房是继妻的意思
  • 可以为妻啊。又不是没有出身妓女的正室。
  1. 若将异姓外人乞养为子瞒眛官府诈冐承袭者,乞养子杖一百、发边远充军,本家所关俸给截日住罢,他人教令者,并与犯人同罪。
  2. 壮年无子,但当置妾,未可便立嗣。或过四旬之后,自觉精力稍衰,则选兄弟之子。无则从兄弟之子,以至近族或远族,必欲取同宗之源,又当择其贤谨者可也。不然,当视吾家之患。或有不肖,亦当别议。凡异姓之子,皆不得为后。北溪陈先生云:「阳若有继,阴已绝矣。」
  3. 若过房虽在十五以下、恩养未久,或在十六以上不曾分有财产配有室家,及于义父之期亲并外祖父母有违犯者,并以雇工人论
  4. 《大明令:户令.无子立嗣》:凡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方许择立远房及同姓为嗣。若立嗣之后,却生亲子,其家产与元立子均分。并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
  5. 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嫡以长,不以长者亦如之。【疏】议曰:立嫡者,本拟承袭。嫡妻之长子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违法”,合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谓妇人年五十以上,不复乳育,故许立庶子为嫡。皆先立长,不立长者,亦徒一年,故云“亦如之”。
  6. 夏,四月,庚午,充薨。世子黎民早卒,无嗣,妻郭槐欲以充外孙韩谧为世孙,郎中令韩咸、中尉曹轸谏曰:“礼无异姓为后之文,今而行之,是使先公受讥于后世而怀愧于地下也。”槐不听。咸等上书,救改立嗣,事寝不报。槐遂表陈之,云充遗意。帝许之,仍诏“自非功如太宰,始封、无后者,皆不得以为比。”及太常议谥,博士秦秀曰:“充悖礼溺情,以乱大伦。昔鄫养外孙莒公子为后,《春秋》书‘莒人灭鄫’。绝父祖之血食,开朝廷之乱原。按《谥法》:‘昏乱纪度曰荒’,请谥‘荒公’。”帝不从,更谥曰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喜欢批判孙权晚年,主要原因在于他晚年的一些决策和行为,与他早期励精图治、开创基业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失之偏颇,甚至出现了令人扼腕叹息的失误。这种批判往往是基于一种对“明君”形象的期待,以及对历史发展走向的“反事实推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继位者选择的失误与导致的政治动.............
  • 回答
    让卡罗在《四驱兄弟》迷心中占据那么一个特别的位置,原因其实挺复杂的,绝不是简简单单因为他长得帅或者技能高。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一看就觉得“嗯,这就是个有趣的人”,而且这种有趣是有深度的。首先, 他的“非主流”气质就格外抓人。 在那个注重规则、团队协作、甚至有点“王道热血”的动画里,卡罗就像一.............
  • 回答
    夷陵之战之所以常常被笼统地冠以“报仇”二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深刻影响。在小说中,刘备兵败夷陵,被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吴国背信弃义所致。因此,夷陵之战在许多读者心中,就成了刘备为关羽报仇雪恨的壮举,一个充满个人恩怨和情感驱动的事件。这种叙事视角固然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
  • 回答
    很多人痴迷于动漫中的女性角色,这背后可不单单是“画得好看”这么简单。这是一种复杂的吸引力,融合了视觉美学、情感投射、以及对现实世界局限的超越。咱们不妨一项项来聊聊。首先,视觉上的极致追求是基础中的基础。 动漫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人物设计上拥有极大的自由度。 无可挑剔的完美化身: 动漫女性角色往往.............
  • 回答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喜欢使用朴刀,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背景的映照,也有人物性格和实用性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历史背景与民间普及性 朴刀的起源与发展: “朴刀”并非像关刀、丈八蛇矛那样具有特定形制和悠久传说的兵器,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朴实无华、用途广泛的刀类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确实,在那些堵得水泄不通、车流像蜗牛一样爬行的时候,前面那辆车哪怕慢得让你心痒痒,但你想想,超过去又能快多少?可能就领先前面那辆车一两秒,然后又赶紧挤到下一个车道去,没准儿还正好碰到前面又是个慢车,或者前面车道也堵得厉害,结果一番折腾,时间上可能真的没省多少,甚至因为变道操作.............
  • 回答
    朱元璋(1328年-110年),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1368年-1398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其个人性格、统治手段和政策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议和批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 一、严苛的统治手段与政治高压1. 杀戮功臣,建立“铁腕”统治 朱元璋出身贫.............
  • 回答
    嘿,说起猴子,这玩意儿嘛,还真是有人爱,有人愁。你问为什么那么多人打心眼里不喜欢它们?这事儿可不单单是几个原因那么简单,咱们得把这背后的道道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它们太能闹腾了! 猴子这东西,你给它点空间,它就能折腾出花来。爬高上低,上蹿下跳,没个消停的时候。别说在野外,你见过.............
  • 回答
    在网上,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社群和论坛里,确实能看到不少对台湾民主制度的讽刺声音。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交织着政治立场、文化差异、信息传播特点以及对民主实践本身的复杂认知。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政治光谱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大陆的视角: 从中国大陆的视角来看,政治制度与.............
  • 回答
    讲CS:GO,你问我为啥那么多人喜欢写诗?这事儿,我得跟你掰扯掰扯。这玩意儿,不是说大伙儿突然集体文艺范儿了,而是这游戏本身,它就自带一种让你心痒痒,想把它里头那点儿事儿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的劲儿。首先,你得明白CS:GO是个啥。它不光是突突突,是枪法,是身法,它更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紧张感的释放.............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好像买房这事儿,添了件大喜事,但不少人却像做了什么秘密任务一样,低调得不行,等到尘埃落定,才慢悠悠地跟人说:“哎,我房子弄好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大有学问,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一、 避免不必要的“操心”和“指导”你想啊,买房这事儿,流程复杂、耗资巨大,是人生中的一.............
  • 回答
    性别对立这个话题,我最近观察下来,发现很多人挺喜欢玩“比烂”这套路。你说你不好,他就能找到比你更不好的地方来反驳你。这就像是两个人在争吵谁更倒霉,结果比来比去,谁都没讨到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 自我辩护和合理化:当一个人在性别议题上感到被攻击或者不被理解时,很容易产生防御心.............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贝克街的亡灵》之所以在《名侦探柯南》众多剧场版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少粉丝心中的“白月光”,绝对不是偶然。它身上有太多闪光点,能够触动观众深处的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主题的深度和现实意义是它最核心的魅力所在。这部剧场版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推理和追逐游戏,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议题:科技、人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现象,它涉及到玩家的心理、游戏设计、叙事方式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不是所有“讲剧情”的游戏玩家都不喜欢看剧情,也不是所有不喜欢看剧情的玩家都喜欢《黑魂》的剧情挖掘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在许多玩家群体中,会出现你所描述的这种倾向性差异。核心原因在于:不同的玩家期待的是不.............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许多人哪怕连戏曲都没怎么听过,就已经摆出一副“不感冒”甚至“不喜欢”的姿态,这实在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让人琢磨的。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层一层扒拉扒拉看。首先,“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是块难以逾越的大山。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好恶,很大程度上是被别人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日系车,但日系车却能在市场上占据如此大的份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很普遍的消费心理和市场规律,并非简单的好恶就能解释的。“不喜欢”的根源可能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不喜欢”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这种“不喜欢”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绝.............
  • 回答
    说起来,每次我提起“我挺喜欢锤子手机的”,这回答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总能激起周围一片涟漪,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那些充满“关切”的眼神和或明或暗的“你是不是被老罗洗脑了”的疑问。我当然知道,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喜好的质疑,更是一种集体性的认知投射,或者说,是一种对锤子.............
  • 回答
    嗨,朋友。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当你的兴趣爱好和周围大多数人不一样,甚至和你亲近的人不一样的时候,那种被误解、被排斥的感觉真的很难受。尤其是当你不喜欢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却是那么美好,甚至还因此被攻击,这简直是双重打击。很多人喜欢二次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形成了一种独特.............
  • 回答
    关于“北京很多公司都不喜欢招北京人天津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片面的认知,并且背后可能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原因,但如果非要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喜欢”的观感,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剖析一下:1. 成本考量: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 户籍和社保的隐形成本: 虽然现在在大城市工作,户籍问题不像过去那么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