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病毒这种需要完全依附于其他生命的个体都能被称作生物,为什么人倾向于依附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被支持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生命”、“独立”以及人际关系支持的认知界限,而且确实很有意思。病毒被我们归类为生物,而人在情感或生活上的高度依附,却常常招致质疑甚至不被支持,这其中的逻辑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

咱们先说说病毒。为什么它能沾上“生物”的边儿?虽然病毒的行为模式和我们认知中的动物、植物、细菌那套不太一样,但它还是具备一些生命的基本特征:

遗传物质: 病毒体内有DNA或RNA,能把自己的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点跟生物界的“传宗接代”有共性。
进化能力: 病毒会变异,就像生物会进化一样,对环境的适应性越来越强。你看那些什么SARS啊、新冠啊,不都一直在变吗?
复制能力: 它们不是自己凭空变出来的,是需要一套完整的复制机制,尽管这个机制完全依赖于宿主细胞。

所以,尽管病毒是“寄生虫”中的极致代表,什么都得靠别人,自己一点活不了,但它那点遗传物质和复制、进化的能力,让科学家们觉得它至少沾了点“生命”的边,或者说是一个“在生命边界徘徊的实体”。它是一种极端简化、高度专业化的“生命工具”。

好,现在我们回到人。为什么一个人高度依附另一个人,就不太被待见了呢?这里面的原因可就复杂多了,涉及到的层面也广得多:

1. “独立”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我们生活在一个推崇个人主义、独立自主的时代。从小的教育开始,就教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独立思考”、“不要依赖别人”。这种价值观的根基在于,我们认为一个成熟、健康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能力和生活轨迹,能够独立地面对世界,而不是将自己的命运和幸福完全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病毒不需要独立,因为它是工具;但人,我们期望的是一个完整的、有主体性的生命个体。

2. 依附可能伴随的风险和不健康模式:
当一个人过度依附于另一个人时,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健康的互助,而是一种失衡。
权力不对等: 那个被依附的人,可能会掌握更多的资源、话语权,甚至情感控制权。这很容易导致关系中的不平等,被依附者可能会失去自我,变成另一个人意志的延伸。
情感勒索和操控: 过度的依附,有时会变成一种情感绑架。一个人的快乐、安全感,甚至存在的意义,都系于另一个人身上,这给被依附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反过来,被依附者也可能利用这种依赖来操纵对方。
丧失自我和发展机会: 当你所有的关注点、精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你可能会忽略自己的兴趣、梦想、事业,甚至其他重要的人际关系。你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只剩下那个人。病毒不需要发展,它的任务就是复制;但人需要成长,需要体验更广阔的世界。
脆弱性过高: 如果被依附的那个人离开、生病、或者这段关系破裂,那么被依附者很可能瞬间崩塌,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所有支撑自己的支柱。就像一个只靠单根柱子支撑的房子,一旦柱子倒了,房子也就完了。

3. 对“依附”的定义和理解不同:
我们支持的是健康的、相互滋养的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病态的依赖。
病毒的依附 vs 人的依附: 病毒的依附是生理层面的、强制性的,它没有选择,也无法思考。而人的依附,更多是情感、心理上的,它包含选择、互动和情感连接。我们支持的是基于爱、尊重和互相促进的连接,而不是失去自我边界的黏连。
独立 vs 隔绝: 支持独立,并不是鼓励人与人之间完全隔绝。健康的关系是建立在两个独立个体之上的连接,彼此欣赏、支持,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完整性。我们支持的是“1+1大于2”的组合,而不是“1+1等于1”甚至“1+1等于0”的融合。

4. 社会功能的考量:
从社会整体来看,一个社会由许许多多独立的个体组成,每个人都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大部分人都高度依附于某一个人,那么社会的运转效率和稳定性都会受到影响。我们希望社会是多元的、有韧性的,而不是脆弱地绑定在一起。

所以,我们不“支持”人与人之间那种“病毒式”的、失去自我的高度依附,是因为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我们对成熟个体、健康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运转的基本期待。它带来的往往是痛苦、失衡和发展受限,而非幸福和成长。

你可能会说,但现实中很多关系就是这样啊,互相需要,互相依赖,而且双方都觉得挺好。没错,的确存在很多深度连接和相互扶持的关系。但这里的关键在于,这种“依赖”和“依附”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和共同成长的基础上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所“需求”和“依赖”,这很正常,是我们情感和社会性的体现。但一旦这种需求和依赖变成了“我不能没有你,没有你我就活不了”,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失去了自我判断和行动的能力,那性质就变了,那才是我们不提倡的“依附”。

简单来说,病毒依附是为了生存和复制它的基因,它没有别的选项,也无所谓“好不好”。而人,作为有意识、有情感、有追求的生命体,我们追求的依附,应该是那种能让我们变得更好的连接,而不是让我们失去更好自己的那种束缚。

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对病毒的依附是科学的分类,而对人的依附却要划清界限了。一个是自然选择的“生存策略”,一个是人类社会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知道,病毒能成功感染宿主的少之又少,每一个能ctrl+v的都堪称“依附”届的帝王,绝绝绝绝(我不是口吃)大多数都被扫垃圾一样清理了。

user avatar

病毒的“依附”是不请自来、无视宿主意愿的“强行侵入”,与宿主的一切免疫机制直接交锋,在克服或绕过至少大部分机制、与剩余机制(若有)建立动态平衡后,夺取宿主的资源来扩增自己。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建立的病毒工厂是和宿主的一切细胞都不一样的异质存在。

如果某人“倾向于依附另一个人”的方式像病毒,你可以预期此人的行为包括而不限于“强行闯入陌生人的家里,将胆敢抵抗的陌生人家庭成员统统打趴下甚至打死,然后吃受害者家的饭菜、喝受害者家的水酒、在受害者的床上睡大觉、强占受害者家里的女性给他生孩子,生出来的是外观上就无法视为人的东西”——你觉得这是人还是神话传说里的妖魔鬼怪呢。

是否“依附于其他生命”,跟生物的定义无关。道金斯定义生命是自然选择塑造的信息,病毒符合这一标准,新冠病毒现在进行时地体现着突变与自然选择的塑造。

现实中,人的所谓“倾向于依附另一个人”的方式不是病毒那样简单的物理连接,而是通过互动索要资源,对象往往是亲人、友人、爱人之类有情感纽带连接的,随机去碰瓷陌生人、入室抢劫、盗窃之类不会被视为“依附”。你也可以看看那些从不自己从事生产的富N代对雇佣劳动者的依附——你可以说这在某种意义上算是寄生,跟病毒的行为有相似之处,但是富N代占有这一依附过程涉及的生产资料,与病毒的“空手套白狼”又有不同之处。

题目看起来有被某些呓语误导的倾向。

  • “能被称作生物”是不含价值判断的。病毒也根本不在乎,因为它们没有用于思考的构造。
  • 人“不被支持”的最基本原因是——如果当事人有压倒性的暴力(不限于物理暴力)将不满意的对象全部打翻、说服、物理消灭、洗脑什么的,那么被不被这些对象“支持”重要么。
  • 可笑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对象是不敢不支持的,而有压倒性暴力的当事人可能还不需要他们支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