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伯礼称目前「人和病毒共存」时机尚不成熟,实现这一目标需具备哪些条件?

回答
张伯礼院士关于“人和病毒共存”时机的判断,无疑触及了当前疫情防控的核心议题。他之所以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并非否定未来必然会走向共存,而是强调在当前阶段,我们距离一个真正安全、可持续的“共存”状态还有一段距离,需要满足一系列关键条件才能实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实现“人和病毒共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一、 病毒本身的特性变化:

毒性显著下降: 这是最核心的条件之一。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传播力强,但其致病性和致死率相较于早期毒株已明显降低。然而,病毒的变异是持续的,我们不能排除未来出现致病性重新增强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病毒进一步演变,使其毒性显著降低,更接近于一种“感冒”级别的病毒。这意味着感染者出现重症、死亡的概率要足够低,能够被现有的医疗系统有效应对。
传播力相对可控: 即使毒性降低,但如果病毒传播速度过快,仍然可能导致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理想的“共存”病毒,其传播力应该在我们可以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和个体防护有效控制的范围内,不会出现指数级增长。
免疫逃逸能力稳定或可预测: 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直接影响疫苗和既往感染产生的保护作用。如果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过强,疫苗的更新迭代将跟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导致疫苗效果大打折扣。我们需要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趋于稳定,或者我们能够通过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使其保护效果能够持续有效。

二、 我国整体免疫屏障的巩固和优化:

疫苗接种率大幅提高,特别是老年人和脆弱人群: 虽然我国整体疫苗接种率很高,但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脆弱人群,其接种率和加强针接种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些人群一旦感染,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远高于年轻健康人群。只有建立起坚实的“免疫长城”,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病毒对这些高危人群的威胁。
疫苗技术和药物的持续进步: 需要有更加高效、广谱的疫苗,能够应对病毒的变异。同时,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案也至关重要,能够及时阻断病毒复制,降低重症发生率。对于不同人群的用药指南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病毒感染后免疫力的科学评估: 需要更深入地研究病毒感染后产生的自然免疫力能持续多久,以及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力如何,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估人群整体的免疫水平和风险。

三、 医疗卫生体系的承载能力和韧性:

医疗资源储备充足且分级诊疗体系健全: 在“共存”模式下,即使感染人数众多,但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比例要足够低,以至于现有的医疗资源(ICU床位、呼吸机、医护人员等)能够有效应对。同时,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轻症患者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妥善处理,避免大量患者涌向大医院,造成医疗挤兑。
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能力提升: 基层医疗机构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共存”模式下分流患者、提供基础诊疗服务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储备足够的药物和设备,使其能够胜任常态化疫情防控和诊疗工作。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现代化: 需要建立更灵敏、更快速的疫情监测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病毒变异和疫情苗头。同时,需要储备充足的防护物资和必要的应对设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疫情。

四、 社会心理的适应和稳定:

公众对病毒风险的理性认知: 部分公众可能对病毒仍然存在过度的恐惧心理,或者存在“后遗症”的担忧。需要通过科学的科普和信息公开,帮助公众建立对病毒风险的理性认知,理解“共存”并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基于科学评估和风险管理的一种常态化应对。
社会经济活动的逐步恢复和稳定: “共存”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在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前提下,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秩序。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又不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过大的影响。
对潜在风险的预案和应对机制: 即便是走向“共存”,也需要有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异株或疫情反复的预案,包括快速响应机制、信息透明机制等,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韧性。

总结来说,张伯礼院士认为“人和病毒共存”时机尚不成熟,核心在于当前阶段,病毒本身的特性,尤其是其致病性和致死率,尚未达到能够被社会经济体长期稳定承受的水平。 同时,我国的免疫屏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医疗卫生体系的韧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些基本条件尚未完全成熟之前,贸然进入“共存”模式,可能会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甚至导致前功尽弃。因此,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科学审慎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关注病毒的演变,不断优化我们的防控策略和应对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积极推广疫苗的注射,力求早日形成社会群体免疫。


咱能不提“群体免疫”了吗?

老老实实说真相,疫苗的功效是减缓病毒传播速度,在偶尔有小规模疫情爆发时降低封锁、流调的工作量,使“动态清零”更容易,百姓少付出点防疫代价,不行吗?

天天说“群体免疫”,人家印度、巴西,90%的人都感染了两遍活着的新冠病毒了,都没“群体免疫 ”。靠2或者3剂疫苗就想“群体免疫”,服了。

人家欧美是靠这玩意给民众兜售虚假的“未来疫情会结束”的希望,中国防疫防得好好的,本土疫情早就已经结束了 ,跟着凑什么热闹?

user avatar

大家都知道,宿主和病原体之间的共存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协同演化关系。

不仅是作为病原体的病毒会受到来自于宿主的选择压;

作为宿主的人类,同样会受到来自于病原体的选择压。

双方有来有回,针对各自面临的选择压不断进行适应性演化,最终达成皆大欢喜的共存状态。

听起来倒也不难~

但各位宿主可能需要注意一点:

所谓的适应性演化(adaptive evolution),唯一的实现途径,就是去死

就比如澳洲穴兔和MYXV这对已经被用滥掉的例子吧,

小兔兔们靠啥把99.8%的病死率一路干到了不足五成?

靠的还不是前仆后继地死,然后一窝一窝地生。

能够适应选择压的才有资格活,没法适应选择压的只能乖乖去死。

以世代为单位集体送命,死够了,才有资格谈和谐共存。


或者咱换个人类的例子呗,

各位觉得,撒哈拉以南地区人群的镰状细胞是哪儿来的?

是不是靠着一代一代地送死,在疟疾的选择压下演化出来的?

哦对了,顺便一提,疟疾的病死率其实也不过1%左右而已,

——请品鉴:

跟新冠的病死率差不多嘛~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而且吧,光是去死,可能还远远不够。

话说疫情发展到现在,全世界已经死掉大几百万人了,

那么这几百万条人命吧,有没有帮助幸存人群的免疫系统发生针对新冠病毒选择压的适应性演化?

完全没有对不对?

道理其实很简单,由于有现代医疗技术横插一腿,

之前死掉的这大几百万人吧,他们似乎死得不太符合病原体选择压的要求,

因此似乎无法推动适应性演化……

所以要想最终实现共存的话呢,还得麻烦再加加油,要努力死得更符合优生学原理才行。

摊手~


最后,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

新冠病毒似乎并没有什么厉害的选择压?

又或者是不是可以靠疫苗来代替肉身承受选择压?

是不是可以不用死一死也能勉强共存?

对于这种天真的乡愿,老夫还是勉为其难贩卖点焦虑吧……

——请品鉴[1][2]

——请再品鉴[3]

超级抗原了解一下?

氨基酸序列与结构类似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的超级抗原了解一下?


——超级抗原的维基版入门解释,请品鉴:


——SEB的超级抗原性,请品鉴[4]


所以现在各位知道这货跟其他导致各种感冒的冠状病毒有啥不一样了吧?

知道这货跟SARS-1和MERS有啥不一样了吧?

和超级抗原谈共存,是什么给了某些人勇气?


既然这么勇,

要不要跟金黄葡萄球菌肠毒素B谈个共存?

要不要跟α-眼镜蛇毒素谈个共存?

要不要跟α-金环蛇毒素谈个共存?


老夫的公众号和WB同时开张,欢迎来品鉴。

请搜索:拍照稀烂的焦虑怪

weixin.qq.com/r/whLw6Fb (二维码自动识别)

参考

  1.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7-021-00502-5
  2. ^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41/25254#F3
  3. ^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41/25254
  4. ^ http://biomed.cnjournals.com/ch/reader/download_pdf.aspx?file_no=201501042&year_id=2015&quarter_id=1&falg=1
user avatar

张文宏事件的时候就说了:

共存不共存人类说了不算。

希望某些专家不要刻意制造一种“可以不共存”的虚假概念。共存是一个既定现实,人类只能选择如何共存。而如何共存,在任何国家也都不是一个可以主动选择的事儿。外国说如何共存,难道是可以选择“动态清零”和“解封”吗?能动态清零的国家自然就做了,掂量掂量做不到的自然就要解封。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少位置偏能清零不也选动态清零。动态清零不等于清零,也是共存。

如果说美国防疫政治干扰特别严重,英国这一年半是在眼看医疗吃紧时进行了两轮大封锁的,确实也很有效,但扛不住长期封锁,也就解封了。英式解封的代价是每天感染大约2-3万人,每天死亡近100人(已持续近1个月)。2020年死亡人口是超过出生人口的,之所以总人口增长了是靠移民。

如果说打完疫苗就变成流感,也要看什么流感,英国当年西班牙流感一年就能带走20万人,还多是年轻劳力。要这样比现在这个Delta在疫苗面前还没有西班牙流感十分之一凶残。当然普通流感大流行很少像西班牙流感那样一闹闹两三年。各国能不能扛住不分季节、看不到头的“流感大流行”现在也是个问号。但这个问号也暂时还没有沉重到某些人想象的夸张程度。

我给现在这个阶段起了个名字:Compensated Epidemic Phase (代偿性疫期),就是各国先选择一个自己能接受的策略扛住,然后再想办法尽量弥补防疫造成的次生问题。这时候表面看起来稳住了,实际上背后有可能在拆东补西,还没有达到可持续的平衡。如果代偿代价持续增大,达到极限之前疫情不结束,矛盾会开始连环爆发出来,我叫做Decompensated Epidemic Phase(失代偿疫期),失代偿才是真正的大问题。在失代偿的压力下除了调整防疫策略也没有其它选择。

DEP对一个社会是灾难性的,远比疫情病死人可怕。“时机不成熟”,不在于具备哪些条件。而是人们判断还能维持CEP,代偿压力已经稳定或尚未稳定但离极限尚远,未见DEP风险。

user avatar

需要全民达成共识。

全民形成共识一要利益一致,二要知识普及。

可能吗?

首先利益一致就不可能。

凭啥我一个打工人又不出国,也没钱旅游,就要为了资本家挣更多钱去让自己和自己农村的长辈冒这个风险?逻辑成立,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你跑得掉吗?哈尔滨三只猫阳性安乐死了。学术说法叫无害处理。

只要活得够久,或者出差够多,总有那一天。希望这一天不要来,但是,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做好了没有?

一说扩建ICU,立马有人跳出来说没钱,没人,建了也住不起。请问这是不去建的理由吗?已经浪费了一年多了还不赶紧吗?

像不像公司里那些永远摇头,永远正确的混子?只要摇头永远正确,反正公司黄了换一家。

到今天,公众对这个病毒依然是了解肤浅的。主要还是因为没见过。魔幻吧,被没见过的事情吓得尿裤裆了。在这里问一下媒体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了?

武汉八万个病人,据说好吓人了,去年春节电话武汉的朋友问什么情况,答不知道,没出门,听说挺厉害。问到底咋个防治,吃饭怎么弄?上班怎么搞。答曰,不知道,说是戴口罩洗手别出门,吃饭小区买,有点贵,但是没办法。上班暂时不想了,等政府安排。那你家亲戚有遭了的吗?答,好像没有,应该没有,有也不会说,说了社死。那亲眼看见没?答:没,那个谁敢看(说是不敢看,实际是没看见的)。

我去这是肺炎还是僵尸爆发了?但是隔离确实有效,反正举国一心,虽然稀里糊涂,但是搞定了。稀里糊涂也正常,专家都没整明白。上半场领先,着实自豪。

那段时间我在泰国没出门,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想回家,一想别去添乱,3月26日所有外国人签证统一取消,又不能扔下女朋友在泰国,得了那就在泰国待着。

到今天,一年半不止了。

现在基本进入下半场,泰国从今年开始基本没少于一万一天的,死亡没少于一百一天的。泰国人怕病毒吗?

来张图。

这个图是5月里的事情。

随着疫苗的推进,现在已经没人怕病毒了。

再来几张图。






恐怖吧。

但是后续新闻有意思,问官员尸检结果。说是营养不良饿死,同时又是阳性。到底是饿死还是肺炎死,说不清,肺炎也是有的,胃也是空的。反正死了,尸体阳性。

然后,以前没见过的病毒来到我身边了。

6月里有个认识的中国人,无法呼吸送医院,公立没床,私立先交50万押金。这这个过程中,被账单吓了身汗,好了!反正最后50万也是省了。也有运气不好的前后花了二三十万。

然后我女朋友两针卫士疫苗确诊,基本无症状,就两天37.4到37.6。

我自己约核酸约不到,一周后约到,阴性。当时我两针科兴,现在三针。

无论我是不是愿意,反正我是共存到现在了,以后还得接着共存。祖国不让我们回,那我们不回了也没事。

泰国穷,有些事情没办法。有丹麦那个医疗实力,死亡兴许也就一天一二十不至于现在一百多。打了疫苗的普吉7月就死了一个人,浪死的游客。

我们要是人均有我这个抵抗力,应该也没事了。我可是两次登革热自己好了。一次疟疾比较严重,回国治好了,但一起的老外是挂了的。估计不抽烟不喝酒爱吃肉蛋奶的关系。

我们要是有丹麦那个医疗实力,那根本也不担心了,关键没有。

所以不管是清不清零,两个事情必须做。

一是人均肉蛋奶消费要搞上去。

二是不管有没有人,先把ICU搞起来,隔离中心,方仓医院搞起来。别说六七年出一个医生,现在没在培养就是错。

对于人的培养,就新冠这个病,并不需要六七年培养出来的医生。一般轻症护士足以处理。其它的,按照流水线分段培养。插管的专门插管,开X光机的专门学开X光机。别说这有多难。我们非洲项目上缝针都自己缝。退伍的卫生兵医生在视频指导下开过阑尾炎。

事到临头还挑剔什么?等非洲黑叔叔来救,早凉了。河边烧一烧,罐头背回家的节奏。

不管多大困难,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这些人和设施都不会浪费的了,老龄化这不就来了。今后十年每没啥事情也得每年挂掉一两千万人。别说1944年出生的老人会万寿无疆,人均也就77岁,1944年的有850万人。

到50年往后基本一千多两千万人了。

趁这个机会,把人均理疗搞上去,做好最坏的打算。

是祸躲不过,与其在这喷别人把人命当数字,不如多看看知网,了解一下病毒。

或者出门打野猫都更有贡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生活还要继续,别因为怕而失去民族崛起的机会。再窝在家,别人可就下围棋围死我们了。看看大宗商品价格,看看煤。如果现在有20万人在西芒杜矿上,拉几船枪炮过去,借他个胆他敢一个连的人就搞政变?

user avatar

进可攻

退可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