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卫健委表示「居民可购买试剂自测新冠病毒抗原」,这会产生哪些影响?自测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回答
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允许居民自行购买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进行自测。这一举措在为民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影响和需要我们关注的方面。

一、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提升了个人防护的自主性和效率。在过去,进行核酸检测需要前往指定地点,耗费时间且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而抗原自测的普及,使得居民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检测,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接触风险,能够迅速获取结果,并及时采取隔离或其他防护措施,有效降低了病毒在社区传播的风险。这对于筑牢基层防疫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减轻了医疗机构的压力。大规模的核酸检测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荷,尤其是在疫情高峰期。抗原自测的分流作用,可以减少非必要前往医疗机构的检测需求,让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好地用于救治重症患者和提供其他必要的医疗服务。

再者,促进了消费市场的发展。抗原检测试剂的购买需求,为相关医药企业带来了商机,也带动了零售药店、电商平台等相关行业的销售。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活力。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潜在的挑战。假阴性或假阳性的出现可能导致误判。如果检测结果不准确,可能会让一些感染者放松警惕而传播病毒,也可能让一些未感染者过度担忧,影响正常生活。此外,检测结果的解读和后续处理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并非所有人都具备准确解读检测结果的能力,也可能存在对检测结果存在错误认知的情况。

二、自测时的注意事项详解

既然是个人自测,那么操作的准确性和结果的理性看待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关注产品信息:
来源可靠: 一定要从正规的药店、有资质的电商平台购买,确保购买的产品是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合法合规产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价格异常低廉的产品。
仔细核对产品信息: 查看包装上的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过期或未获批的产品切勿使用。
了解产品说明书: 仔细阅读并理解产品附带的说明书,包括检测原理、操作步骤、样本采集方法、结果判读方法、阴阳性判断标准以及注意事项等。

2. 规范采集样本,保证准确性:
按照说明书操作: 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抗原检测试剂,其样本采集方式可能略有不同。务必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指导进行操作,无论是鼻腔拭子、咽拭子还是其他采集方式。
注意采样深度和次数: 对于鼻拭子采样,要注意采样拭子的深度,以及在鼻腔内旋转的次数,确保充分采集到病毒抗原。采样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不适。
避免污染: 在采集样本的过程中,要避免手部或其他物品接触采样拭子,防止样本被污染而影响检测结果。

3. 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判读结果:
观察时间窗口: 抗原检测的结果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判读。通常说明书上会明确给出观察时间,例如15分钟至30分钟。
超出时间无效: 如果在这个时间窗口之外判读结果,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例如,在操作完成后很长时间才去看结果,可能会出现背景显色,导致误判。
结果判读标准: 清楚了解说明书上关于“T线”和“C线”的判读标准。C线(质控线)是显示试剂是否有效的标志,如果C线不显色,则说明本次检测无效,需要重新检测。T线(检测线)显示了是否有抗原存在。

4. 理性看待检测结果,及时采取行动:
阴性结果: 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且身体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可以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但要注意,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如果在感染早期或病毒载量不高时进行检测,也可能出现假阴性。如果出现症状或有高风险暴露史,即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建议保持警惕,必要时进行核酸检测。
阳性结果: 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即使是T线颜色较浅,也通常表示感染。这时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与他人接触,并根据当地的防疫政策,及时向社区报告,并进行抗原复核或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无症状感染者: 即使是无症状感染者,检测结果为阳性也需要同样重视,并按照规定进行隔离和管理。
复检的必要性: 对于结果不确定,或者对结果有疑虑的情况,可以考虑间隔一段时间后进行复检,或者前往医院进行核酸检测以确认。

5. 注意储存条件:
按照要求储存: 购买回家的抗原检测试剂,需要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储存,通常是放置在阴凉、干燥、避光的环境中。不当的储存条件会影响试剂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避免冻融: 很多检测试剂对温度变化敏感,应避免反复冻融,以免影响其性能。

6. 了解检测的局限性:
敏感性差异: 抗原检测的敏感性不如核酸检测,尤其是在病毒载量较低时(如感染初期或后期),可能出现漏检。
特异性: 抗原检测的特异性相对较高,即出现阳性结果时,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但仍需警惕极少数的假阳性情况。
病毒变异: 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部分抗原检测试剂的检测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选择最新的、针对当前流行毒株的试剂会更有保障。

总而言之,抗原自测的普及是疫情防控新阶段的重要一步。它赋予了民众更大的自主权,也对个人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也要时刻保持审慎和理性,科学地使用这一工具,为自己和他人负责,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规模核酸检测虽好,但实际执行中也出现了很多弊病。

随着病毒传染能力的增强,大规模核酸检测难以避免的聚集,往往会带来额外的感染。

而使用抗原自测试剂,每个人就可以在家里自测,然后把结果在线提交一下即可,极大避免了聚集。

具体使用方法,我觉得应该是每个人在家中常备一定数量的抗原检测盒。

在发生疫情后,每个人使用自己备着的检测盒自测,同时社区组织分发额外的检测盒来补充。

在保证没有聚集交叉感染的情况下,在不聚集的情况下轮流隔几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可以极大缓解志愿者进行核酸检测的负担,也可以大幅减少大规模核酸检测聚集带来的交叉感染。

user avatar

写在前边的话:

因为经常被国外的同学问到抗原检测的问题,所以也是积攒了不少内容,今天刚好国内也准备推广抗原检测,所以就写的多了一些。

暂时想到就这么多,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我会看情况是否要更新到正文里,写的时候尽量考虑能适合非医学的普通人群阅读,某些概念的解释和打比方不是那么严谨,也请大家见谅。

以下是正文。


一、什么是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

这个问题其实在2020年就回答过了。

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都是检测新冠病毒的方式,只是检测对象不同,所以有一些区别。

1.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原理是,运用基因扩增技术,针对于病毒的特定基因组成进行扩增检测,如果待检测的样本中含有病毒的基因片段,则会发生基因复制的过程,我们通过对这种复制过程进行监测就知道样本里是否含有病毒的基因片段,同时因为复制是2变4,4变8,8变16的指数复制过程,所以可以根据复制次数来判断原始样本中的病毒基因片段的多少。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通告中看到的Ct(cycle threshold, 循环阈值),Ct值可以理解为病毒基因片段达到一定数量的复制次数,也就是RT-PCR检测时将病毒RNA扩增至可检出水平所需的循环数。因此,Ct值越低,意味着原始的底物越多。

比如A样本的原始病毒数是20,那么在Ct20的时候理论值应该是在20* =20971520.

那假设B样本的原始病毒属是300,那么Ct17的时候的扩增数就在39321600。

那么我们假定2000万是病毒检出限的话,那么A样本Ct在20的时候达标,而B样本在Ct17的时候就能达标,侧面的理解就是Ct越低,原始样本中病毒越多,也就是患者排毒的能力越强。

比较不同的新冠病毒的Ct值就能发现,不管是Delta还是Omicron毒株,Ct都要比最原始的WT型毒株低很多,也从侧面说明这两个病毒毒株的传播能力的增强。

2.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也是这么久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检测方式。

但其实相比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又繁琐了许多。比如大家经常搞不清楚IgG,IgM都是什么。其实实际的抗体检测更为复杂,我们可以检测的抗体包括IgG,IgM,IgA,IgE和IgD。当然对于新冠病毒检测来说,我们主要关注的IgG和IgM,其他那几个跟疫情检测关系不大,我们这就不展开了。

IgM是对于新冠病毒筛查比较重要的一个指标,IgM是Immunoglobulin M的缩写,意思是免疫球蛋白M,IgM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也是经抗原刺激的动物体内最先出现的抗体,因此检查IgM的含量,有助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IgG属于长效的抗体检测,IgG是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的缩写,是血清主要的抗体成分,IgG的功能作用主要在机体免疫中起保护作用。

所以IgM主要代表这患者刚被感染不就,而IgG则属于患者曾经被感染过的证明。所以从国外返回的时候,大使馆除了要求提供核酸检测证明以外,还要提供IgM检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下疫苗对于抗体检测影响的问题。

以新冠病毒的灭活疫苗为例,大家知道新冠病毒的灭活疫苗就是用病毒的尸体模拟病毒来刺激人体,所以人体会对应着生成各种抗体,包括IgM和IgG等等,所以近期打过灭活疫苗的人也是有可能 IgM是阳性的。

而IgM到底多久会转阴的问题,一般是在6周左右开始转阴。但,临床上也有一些极端案例显示 IgM在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内都是阳性或者是弱阳性。

所以对于打了灭活疫苗的人来说,抗体检测基本无用。

但非灭活疫苗就有用了。以mRNA疫苗为例,因为这种疫苗只会在人体内生成S蛋白,也就是说人体也只会生成S蛋白的抗体。

这里就又要插入一个概念,IgM也好,或者IgG也好,其实是一个多种混合抗体的集合。

怎么理解呢?人类的免疫系统会对于入侵者会生成对应的抗体,这个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对于同一入侵者,免疫系统会生成很多不同的抗体。比如对于新冠病毒来说,考虑到新冠病毒的蛋白结构主要由S蛋白,E蛋白和N蛋白等结构组成,所以人类生成的抗体也是包含着IgM(E蛋白),以及IgM(S蛋白)和IgM(N蛋白)等等多种IgM的混合物。

所以像mRNA疫苗,它注射后产生的抗体只有IgM(S蛋白),那么,我们如果在检测者体内检测到了IgM(N蛋白),那么就可以明确这个检测者是被病毒感染的。

3.抗原检测

终于说到大家即将面对的抗原检测了。

其实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的原理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知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特异性的结合对应的抗原。那么,如果我们在检测试纸上固定的是新冠病毒的特异性蛋白,比如S蛋白。那么,在我们向试纸上加入待检测的试剂的时候,如果试剂中包含S蛋白的抗体,那么就会出现抗体和抗原结合的现象,我们根据这个现象引起的变色或者其他反应来判断待检测的试剂里是不是有抗体。

同理,反过来的话,如果我们在试纸上固定是免疫系统生成的抗体,比如S蛋白抗体,那么如果待检测试剂里有病毒S蛋白,那么就会跟抗体结合,产生变色或者其他情况,我们就可以判断待检测试剂里是否包含有新冠病毒的蛋白。

这有有点像是现有很多钥匙,去捅一个锁,或者现在有很多锁,轮流去捅一个钥匙这样来匹配。

那么这三种检测各有什么不同呢?

核酸检测呢,被我们称为金标准,因为这个灵敏度和准确度都是最高的。只要样本中有非常少的病毒基因片段,就能通过快速的复制来达到检测的目标。

抗体检测呢,一般是用来辅助核酸检测,因为核酸检测会涉及到采样的问题。比如病毒现在在肺部或者肠道,那么捅鼻子就很难测到病毒。而抗体因为是抽血,免疫系统一般不会骗人,所以检测到抗体的话大概率就是有病毒了。

抗原检测呢,一般是用在家庭自测。因为取样操作方面,检测流程也不复杂,而且结果清晰明显,速度还快,一般15分钟左右就能看结果。

有那种检测方法更好吗?

如果光看上边的描述,是不是会觉得抗原检测最好用,然后是抗体,最后才是核酸,那为什么我们还是叫核酸是金标准呢?

这里边就涉及很多问题啦。

举个例子,抗原检测快,方便,不需要专业的设备,但是灵敏度不高。因为只有足够多的病毒的时候,才能检测到足够多的病毒蛋白来和试纸上的抗体结合,我们才能看到试纸的变色。而同样情况下因为核酸检测可以主动的去复制病毒的基因,所以在很小的量下就可以检测到新冠病毒。

根据实际效果的比对,抗原检测的准确度平均下来跟核酸检测对比的话有77%左右。但如果针对出现症状的一周内进行检测,抗原检测的准确率和核酸检测基本一致。[1]

所以抗原检测其实不太适合早筛,更适合的是出现症状后,用这个区分是流感还是新冠。比如我发烧了,我又不知道我是感冒了还是新冠了,又不想去医院发热门诊的时候,自己用这个测一下看看。

那么抗体检测呢?其实抗原检测的问题抗体检测都有,同时抗体检测还有个新问题,对于打了灭活疫苗的人来说没什么用。同时抗体检测还有一个发病时间的问题,一项临床数据显示,发病第一周IgM的阳性率还不到50%。[2]毕竟是要先有病毒感染,还要给免疫系统一个反应时间的问题。所以临床上更多是用抗体来判断病人的发病期,作为一个辅助的判断工具。

那么现在推出抗原检测的意义是什么?

抗原检测的目的一般是两个,一时降低核酸检测的工作量,而是早筛。

降低核酸检测的工作量这个很容易理解,尤其是对于一些核酸检测跟不上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抗原检测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补充。比如香港地区就采用看抗原检测来补充核酸检测,打打的环节了核酸检测的压力。

那么早筛呢,前边我提到了,抗原检测因为灵敏度的问题,是不太适合早筛的,可能会造成假阴性。但为什么我这里又说它适合早筛呢?

还是回到我们早筛的目的上来。如果我们想采用抗原检测来100%找到所有的确诊患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别说100%,可能80%都做不到。但是,抗原检测可以把那些Ct值低,也就是排毒量很大的患者找出来。

换句话说,这个检测特别有利于找大小毒王。我们知道一场疫情传播中,这些排毒量高的人群起到了关键的节点作用,只要这些人比提早发现,就可以有效的降低病毒的传播。至于一些Ct值很高的人群容易出现假阴性,但这些人既然Ct值高,也就说明他们病毒扩散能力不大,即便漏掉,对疫情的传播作用也不大。

所以核心是要把Ct在20或者更低的感染者的抗原灵敏度提起来,就可有效的进行早筛预防。

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抗原检测,也有假阳性的时候,原因很复杂,但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会有。

那我现在可以买到抗原检测试剂了吗?

暂时还真不行,虽然现在国家已经批准了4款抗原检测试剂,包括我们华大的也获批了。但这些目前还都是对专业机构使用的,而非个人家庭使用的版本。

原因还是灵敏度的问题,根据国家药监局《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评要点(试行)》,其中提到,抗原检测阳性检出率最低要求为90%-95%,此外,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抗体检测试剂一般为定性检测产品,要求根据企业预设的临床评价指标对最低样本量进行估算。

以华大获批的抗原检测试剂来说,除了试剂以外,还要搭配一个专门的荧光仪来提高灵敏度。

而家用的一般是这样,没有这种提高灵敏度的仪器,就纯是试剂和试纸。

所以国内如果要批准家用抗原试剂的话,估计要下调这个标准,不然就很难达到。

那么,有什么办法提高准确度吗?

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做几次。

所以为什么一个试剂盒里的试剂一般都是能做几次的量,并不是团购几个人的便宜,而是让一个人多做几次。

如何解读抗原检测的结果?

如果结果是阳性,那么大概率是中招了,因为假阳性比例毕竟还是比较低。

如果是结果是阴性,那么也无法说明你就一定没事,尤其是出现一些发烧感冒症状的时候。

那出现阳性怎么办呢?果断的上报当地的疾控或者医院或者社区,反正你能联系到谁就告诉谁,然后去医院做核酸进行确诊。

如果是阴性,你有觉得有点症状怎么办呢?就跟前边说的一样,在测一次。比如每隔24小时以上测一次,如果测了2,3次都是阴性,那你大概率还真的就是流感或者普通感冒。

那什么时候适合核酸检测,什么时候适合抗原检测呢?

这种就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分析了。

比如做核酸检测同样建议有以下一些情况。

  1. 有明显的新冠症状。
  2. 被判断是密接或者是次密接。
  3. 与确诊患者有过时空接触。
  4. 抗原检测是阳性。

那么抗原检测呢?

  1. 可能接触过高风险人群,但不太确定。
  2. 要去参加一些聚会活动。
  3. 有一些感冒症状,但不确定是新冠还是流感。
  4. 周围做核酸不太方便。
  5. 就是担心自己感染了新冠。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抗原检测,大概只有阳性的时候,政府才会认可。而如果是阴性的话,很多时候并不能作为你没有感染的认可,比如去什么地方需要提供核酸证明,解除健康宝弹窗也是要核酸证明等等,抗原检测肯定是不作数的。

参考

  1. ^ https://www.abc.net.au/chinese/2021-12-23/covid-rapid-antigen-pcr-test/100719924
  2. ^ http://rs.yiigle.com/CN112309202106/1327611.htm
user avatar

从效率和准确性角度看毫无疑问是集中筛查更有效,正如我以前说过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往下发自用。

因为医疗资源和财政投入是有限的,必须把成本向下转嫁。最近国内防疫墙越来越脆弱,向下转嫁是必然趋势。现在还限定群体作为试点,接下来就要全民推广。

以社区为单位可以用作统计,却很难完成强制性。最好的办法是把成本转嫁给企业,查企业总比查个人要强。

还是得珍惜现在的动态清零的岁月静好,接下来不一定要开关,但防疫政策会有一个逐步转向的趋势。

user avatar

不瞒各位说,算是稍微相关点的行业原因,自从前几天,居民可购买试剂自测新冠抗原的消息放出来以后。朋友圈那种高兴情绪真的可以说是溢于言表(主要是相关公司的朋友)。

但是这个检测的局限性,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清楚。任何检测都有敏感性和特异性两个参数,抛开这两个参数,再高大上的技术,都是耍流氓。那用白话讲:

敏感性就是如果100个真正患者去检测,有多少比例会被显示为阳性,所以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一个检测敏感性只有50%,那跟我直接抛硬币盲猜有什么区别?所以敏感性越高的检测,漏检的概率才越小。

特异性就是如果100个正常的人去检测,有多少比例会被显示为阴性,所以特异性越低,被误诊的概率就越大(本来没病被检测出阳性)。

那现在大家可以购买居家检测的新冠抗原检测,敏感性在75%-98%这个区间,特异性在95%-98%这个区间。所以,可以说,基本上这个检测出来是阴性,那基本上可以打包票你是没有感染的。但这个敏感性就有的说了,我们就按85%来算,假设特异性是99%。因为我们国家疫情现在防控还是非常好的,大部分城市可能感染率也就百万分之几,所以如果在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做全民筛查的话,用这个方法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会查出10万个阳性来,而这里面真正感染的人可能还不到10个....(当然,如今吉林的疫情情况,是可以考虑用来进行辅助的)

所以,今天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建议,一般人群不要随意去做这个检测,在我看上去,更像是对某些人的警告,而不是建议 :)

类似的情况,其实在体检中也常见,比如都知道低剂量胸部CT是目前筛查肺癌的有效手段,但为什么国家没有推动全民普筛呢?其原因还是在于敏感性太低,有国外经济学家算过,我用中国的数据做了下换算,如果推动肺癌的全民普筛,大概在我们国家没人一年要多花1000块钱,得到的效果,就是平均每个人能够多活11天半....

所以,任何大面积的筛查,最佳的方案,都是要先进行风险人群划分,再做推动。

user avatar

之前回答错问题了,这里重新回答一次。

【最近新增的新冠抗原筛查与核酸检测有什么区别,分别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最近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新增了新冠病毒抗原检测作为补充,并且可以买来自测。

一、什么是新冠抗原检测呢?

与核酸检测是查新冠特定的基因片段不同,抗原检测主要是查基因的产物,特定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会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通常需要针对不同的变体进行重新设计抗原检测试剂。

它采集标本的方法同样是捅鼻子(也就是鼻拭子)

二、和核酸检测相比的优劣势

1、它有自己的优点:

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人士参与,非常快就能出结果(一般10来分钟);由于是检测蛋白质,因此也不会受到疫苗接种状态的影响。

蛋白质比核酸稳定,采集样本这一点更不怕失误。

2、它也有自己的缺点:

结果不如核酸检测准确、早期。

核酸检测时会经过专门的仪器对患者的样本进行复制、增多,因此哪怕只有少量的病毒核酸也能被发现,有助于早期发现,可以在刚刚开始感染就检测出来;

但是抗原检测没有这个扩增的步骤,必须要样本里本身就含有大量抗原,所以是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进行检测,这样既保证大量病毒在复制产生蛋白质,也避免了被自身免疫力清除掉了。

假阴性率就比较高了,阴性也不能排除感染;但阳性基本可以确定被感染,再做核酸,一是为了满足金标准,二也是为了确定是否仍在排出病毒。

3、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有力补充

一是核酸检测只能在医院或者专门的核酸点做,还需要等结果;但是抗原检测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做或者自己做,15分钟就能出结果,可以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发现疫情的能力,有助于更早期地发现疫情的苗头。

二是如前面所说蛋白质更稳定,因为有些人可能因为采集样本的时候核酸被分解了出现核酸假阴性,但是抗原可以阳性,对于防控人群来说尤为重要,可以让某些核酸假阴性的患者更早被发现。

以上两点都是抗原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有力补充的点,有助于提高早发现疫情的能力。

三、这个政策意味着什么?

抗原检测在国内首批是在2020年11月,不过当时抗原检测准确率很差,大概30%,国内直接没让做,厂家全部转战海外市场了[1],还有通过欧盟认证的。

然后在21年2月,有人提出可以考虑使用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测试[2]

现在国外也用了很久的抗原检测了,一款在捷克共和国测试的中国抗原检测产品,经过试验发现总体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97.3%;

在抗原检测“漏诊”的 39 名患者中,有 36 名不含活病毒。对此进行调整后,敏感性增至 97.7%。[3]

这个数据就已经非常好了,被采纳也是很正常的事。

我们再看看文件:

适合人群:

(一)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伴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 (二)隔离观察人员,包括居家隔离观察、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离观察、封控区和管控区内的人员。 (三)有抗原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

第一条代表基层医疗可以接发热患者了,并且具有开展检测的能力。这么多次疫情反弹,基层失守不止一次了。增加基层的检疫和发现能力,无疑是对目前疫情形势来说是有利的。

第三条自测也是能让更多人及时被发现。

对于「动态防疫」进入了新阶段。

我们再看处置措施:

1.针对抗原检测阳性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立即向辖区疾控部门报告,由急救中心按照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人员转运工作指南,将抗原阳性人员转运至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 2.针对抗原检测阴性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予以对症治疗、嘱其居家观察,自就诊当日起连续5天每天进行一次抗原检测,避免社交活动,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抗原结果一直阴性、直至症状消失的,可不采取其他干预措施。 抗原结果一旦阳性,阳性人员需立即向所在社区(村镇)报告,由社区(村镇)联系急救中心按照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人员转运工作指南,将其转运至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使用后的采样拭子、采样管、检测卡等装入密封袋一并转运至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废物处置。

其实这一点上和现在并没有什么变化。

参考

  1. ^ 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311A06WF200
  2. ^ http://www.jjckb.cn/2021-02/19/c_139752323.htm
  3.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985403/
user avatar

这个自测盒在国外早就有了,这玩意在英国交rapid lateral test,直译过来就是快速自测盒。

迄今为止,我得用了有10盒左右,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己捅鼻子和喉咙,然后放在试剂里面,滴在类似于PH试纸上,30分钟后看结果。

如果两道杠 = 阳性,一道杠 = 可能不是阳性。

这个试纸的特征就是不太准确,弱阳可能都显示不出来,但是作为大规模快速筛查就足够的,精确的测试是肯定不够的。

我用了差不多3种不同的测试盒,都是国产的,两款都是山东产的。

user avatar

昨天中午去练瑜伽,洗手时保洁老大爷问我,“除了核酸,还有什么办法能发现疫情?”我说国外还有抗原。一小时后,瑜伽课结束了,老大爷似乎反应过来了,说,“哦,那就是除了核酸以外,其它方面都是正常人,看不出来。” (重点!)

小时候看电视剧,记得孙中山说过一句话,“人有先知先觉的,有后知后觉的,还有不知不觉的。” 可能就是这样吧。

user avatar

照张文宏昨晚接受采访的清晰表态,这是为日后开放推出的重要配套措施。

在采访最后他明确讲了,这是为了应对开放后增多的输入性病例,不可能一直不开放。

(在采访前半段其实还说了,“以前我们是严格清零”这种话)

那照这个理解,抗原检测或许真希望作到轻症检出后自觉居家隔离,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但我看昨晚结束会议后诸多省市的表态,大家都重新升高了调子,加强了管控措施。深圳、上海最典型,从原来的尝试在疫情“新常态”中前行,变成了全城一致的近乎封锁,又回到了过去的经验。





那么抗原检测能起到的作用就是提前筛出有自觉性的大量病毒携带者,打一个很弱的配合。

某些人提到的缓解核酸压力、避免核酸聚集等作用是完全不可能有的,大规模核酸该作还是得作,因为一核酸准确性更高,二来国家也不可能信任你的抗原检测结果。

user avatar

没什么影响,自测的结果只能让自己大概有个数,并不能作为你出行之类的依据。至于某些人非要解读为国家马上要开放共存,开心就好了。

user avatar

适用人群:

一,基层医疗卫生诊所机构就诊

二,隔离观察人员

三,有抗原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

放开也好,不放开也罢,隔离的政策并没有改变的意思

user avatar

1.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自测抗原”的普及推广,是为了更好的“动态清零”,而不是“躺平”。

2.美西方许多国家对新冠疫情的社会影响麻木了,但不意味着这些影响不存在。除了重症死亡,医疗系统的冲击。“广泛”的感染,即使是轻感冒需要居家躺的状态,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此外,种种研究表明,后遗症和长久负面影响是很多的。

3.与PCR捅鼻孔核酸检测相比,抗原试剂盒的最大优点是“方便、快捷”,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实现“早发现”的目标。

核酸检测依然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手段可以用于特定人群的筛查,有利于提高“早发现”能力

pcr核酸检测需要定点采样,需要专业检测设备,需要等个半天到一天才出检测结果。

抗原试剂盒,购买-检测-出结果。首先这个过程是“去中心化”的。试剂盒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销售,检测场地没啥特别要求。对自己捅鼻孔狠不狠,实话说,大多数人真觉得自己有风险,还是会认真捅的。

4.应对新冠疫情,科技的手段、行政管理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既要保障社会运转,又要保证疫情影响最小化,就需要丰富的手段,更加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

比如“抗原自检”和“序贯接种”。

user avatar

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很多回答已经写得非常详细了,所以我只说最关键的部分。

最大的影响是——就是对“分级诊疗”的回归。

分级诊疗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诊所、医疗机构收治轻症,医院或专科医院收治重症。

但是,这两年来,由于疫情的严峻形势,出现了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诊所不能接诊发热患者,发热患者必须立刻到具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接受“核酸检测”才能接受治疗。

规定如下:

于是我们会望见看不到边际的核酸排队队伍,例如这样的: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以及诊所不能接诊发热、感冒、流涕的患者,结果导致了核酸检测挤兑的现象,大量的人,乌泱泱地、密集地汇聚在一起,非常有利于奥密克戎的传播。

而这一次最大的破冰在于文件中这样一段话:

这一段话非常关键。

说明,基层医疗机构在具备“抗原检测”能力的情况下,可以接诊有呼吸道、发热症状的患者了。

相对于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满足“抗原检测”的条件就简单多了,因为“抗原检测”甚至可以居家检测,从文件看,只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就可以开展“抗原检测”了:

1、人员接受过培训;2、有生物安全柜;3、拥有通风良好的房间;4、有科学合理的报告、转运、工作流程。

怎么接诊呢?

文件上也写得很清楚:

对于抗原阳性的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立刻转运到具备发热门诊的医院进一步诊疗;抗原阴性的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就地治疗“对症治疗”,或者“居家观察”,若连续五天均为阴性的,不必再采取其他措施(例如被隔离)

这样的措施,把原来被闲置的基层医疗体系激活了,让每一个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诊所/机构,在没有设置“发热门诊”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开业,成为抗疫的敏锐的“节点”。

user avatar

好消息,有利动态清零。自行检测,可以更早发现感染,减轻防疫部门的压力。

首先要讲清楚

核酸检测与抗原检测的区别

核酸准确率高、成本高、时间长

抗原准确率低、成本低、时间短

抗原的准确率低是指容易出现伪阴伪阳。伪阴也就是明明有病,但检测出来没病。伪阳是没病,检测出有病。

如果抗原显示阳性,那么必然会进入下一步的核酸检测,所以我们不用担心伪阳造成不准确,而要担心伪阴造成的不准确。

然后再讲这个抗原检测适用人群与检测为阴性的情况

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伴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
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应当首选进行核酸检测;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进行抗原检测。
针对抗原检测阴性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予以对症治疗、嘱其居家观察,自就诊当日起连续5天每天进行一次抗原检测,避免社交活动,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抗原结果一直阴性、直至症状消失的,可不采取其他干预措施。抗原结果一旦阳性,阳性人员需立即向所在社区(村镇)报告,由社区(村镇)联系急救中心按照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人员转运工作指南,将其转运至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使用后的采样拭子、采样管、检测卡等装入密封袋一并转运至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废物处置。
隔离观察人员,包括居家隔离观察、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离观察、封控区和管控区内的人员。
居家隔离观察、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离观察、封控区和管控区内的人员,由相关管理部门(如社区、村镇、隔离点等)做好组织管理。在隔离观察期按照现行的有关防控方案要求开展核酸检测,并在前5天每天进行一次抗原自测。
检测结果的处置。抗原检测阳性的,须立即进行核酸检测予以确认。
检测试剂的配备。由组织隔离观察的管理部门(如社区、村镇、隔离点等)负责抗原检测试剂的采购、发放、管理等相关工作。


现在出现疫情,是搞核酸检测,但容易出现人群聚集交叉感染,以及核酸检测速度慢,等结果出来了,病人已经与更多的人接触过了。

而抗原检测能把时间节省下来,还能减少交叉感染,做到早发现

注意这个早发现,是指病毒量已经大到抗原都能检测出来了,早在检测结果出来的时间上

与核酸检测高准确性的早发现不同,核酸检测的早发现,是早在病毒量还很小的时候,但慢在要24小时后才能出检测结果。


假设有一个人是无症状感染者,他的病毒量已经大到能让抗原检测出来,那么这15分钟就能查出来,早发现的早,是指早在这一点上。而对这个人采用核酸检测的话,要24小时才能出结果。

这样的检测速度,才能应对当前病毒变异株的发病快、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有人也许会担心,那些抗原检测出阳性的人,他们不上报怎么办?

这种抗原检测本来就是要告诉医护人员、相关管理部门复核是不是阳性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被检测人员检测出阳性,自己不说,医护人员看不见?

那些被隔离的人员,自行检测发现是阳性,他们不说,不想治病,要硬抗?你不说自己是阳性也是隔离,说了自己是阳性,还能更早得到治疗,怎么会发现阳性不主动上报呢?

而且抗原检测并不是做为最终标准,而是要配合核酸检测。

你自行抗原检测结束后,你阳性不报,回头核酸检测不照样能查出来?

增加抗原检测目的,在于减少核酸检测时,人群密集的交叉感染,加快发现时间。而不是用来取代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在进行核酸检测确认的过程中,如核酸检测阳性,不论抗原检测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均按照新冠病毒感染者或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采取相应措施;如核酸检测阴性但抗原检测阳性,则视同新冠病毒感染者采取集中隔离等措施,密切观察,连续进行核酸检测。

还有一类是有抗原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

这个我为什么不说呢?因为这类人检测出阴性,与那些不自我检测的人有什么分别吗?都一样啊!

你自行用抗原检测出阴性,国家也并不会给你认证什么,国家也没有规定所有人都需要抗原检测阴性才能做什么。

那么这种自行花钱购买抗原检测的人,会无聊到为了一个谁都不认的阴性而花钱吗?他之所以花钱买检测剂,就是要看自己是不是阳性,就是怕自己生病了,所以他自行检测出阳性,会不报吗?就算他不报,他会主动到处跑吗?


还有人担心抗原检测的费用问题

去医院检测的时候,当然会有费用。看病有医保报销,退一步说,有人没医保,但看什么病不花钱?

检测试剂的配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抗原检测试剂纳入集中招标采购,可通过省级集中招采,不断降低检测试剂价格,减轻检测费用负担。

在隔离期检测的时候,这费用不用自己掏钱

检测试剂的配备。由组织隔离观察的管理部门(如社区、村镇、隔离点等)负责抗原检测试剂的采购、发放、管理等相关工作。

至于说

有抗原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

这个当然是自行购买啊!


___________________

我建议那些主张躺平共存的人看文件,不要凭想像。如果不是为了动态清零,那么就应该是抗原检测取代核酸检测,而不是抗原检测做为核酸检测的补充。

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

核酸检测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在进行核酸检测确认的过程中,如核酸检测阳性,不论抗原检测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均按照新冠病毒感染者或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采取相应措施;如核酸检测阴性但抗原检测阳性,则视同新冠病毒感染者采取集中隔离等措施,密切观察,连续进行核酸检测。

——————————————————————————————

有人也会质疑,你说得这么好,为什么之前我国不采用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相配合方式?抗原检测又不是今年才出来,中国不是早就出口到外国了吗?外国不是大量使用吗?

原因在于当前的病毒变异株的特点,呈现发病快、传播快的特性。之前的变异株没有这些特性,所以用核酸检测足够了。

如果应对之前的变异株,也用抗原检测加核酸检测的话,那些变异株还没发展到病毒量大到抗原能检测出来时候,我们的防控溯源工作已经把传染链摸清楚,人员控制住了。那么再增加抗原检测,这不是多花钱吗?

而现在要增加抗原检测做为补充,就在于这支变异株发病快、传播快,所以采用15分钟出结果的抗原检测为补充,有利于我们的防控工作。否则等24小时的核酸检测,那么已经有传染能力的病人,早就不知道传染了多少代了。

user avatar

20220312 更新:

再来谈一谈。

有的朋友把我的观点理解成“全面封城,严格封锁”,这可能有失偏颇。我是非常认同“动态清零”的, 同时也反对层层加码的防疫。动态清零还隐含着一个概念叫精准防控,精确到一栋楼,精确到一个街道,一个小区。而不是一刀切、懒政。

没有疫情的时候大家可以到处逛,有疫情的时候封控就必不可少。

有的朋友也会提到说“如今的防疫政策,让许多城市停摆,人民生活困难”。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是对的,但似乎怪错了对象。我们共同的敌人是新冠病毒,即便放弃动态清零,人民的生活并不会回到疫情之前,因为疫情还在,病毒还在,传染链还在,带给人身体的危害还在。

那说到危害,就有朋友会说“奥密克戎感染后跟流感差不多”。的确,从客观来讲,这个奥密克戎毒性没有那么强,大部分的感染者都是轻症。但正如我原回答中提到的,奥密克戎现在看起来不厉害,那是因为感染人数还没有超过医疗资源上限。当感染者基数增多,重症人数就会增多,一旦超越医疗资源所能承受的范围,就是生死有命。

有一些说截屏了,到时候看打脸。如果到时候真的打脸了,那就让这篇回答变成我的一个幻想吧。


以下是原回答。

这个回答下我有预感会有一大批号召放开的言论。

卫健委强调的很明显: 抗原筛查、核酸诊断。

为什么抗原筛查?因为快,

为什么核酸诊断,因为准。

推广抗原筛查只是为了更大程度发挥哨兵的作用,因为抗原筛查的材料药店可以买到,而核酸检测得去专门的地方,如果有人感染了但不去做核酸,就有传播的风险。

如果有人趁机推广"轻症在家隔离,重症去医院",不是蠢就是坏。

推广抗原筛查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完善"动态清零",而不是某些人说的"逐步放开"。

别再宣扬什么奥密克戎约等于小感冒了,一旦放开就是大规模感染,挤兑医疗资源,然后死亡数蹭蹭蹭往上涨。奥密克戎现在看起来不厉害,那是因为感染人数还没有超过医疗资源上限。

因为国家防疫还不错,所以奥密克戎看起来像流感。而不是,因为奥密克戎像流感,所以可以逐步放开。

因果关系别搞混了。

user avatar

这里对信息进行了一些提炼和理解。

1.个人关于方案内容的解读

1.1: 缓解了社会日益增长的检测需求和检测效率之间的矛盾

要了解大背景。国外继续与病毒共存模式(如英国),受此国际形势和病毒本身等多方面影响,国内多地尚存新冠感染者,这仍然是大背景。

虽然目前的核酸检测价格已经降得很低了,很多情况下甚至可以做到免费,但是出结果的速度还有待进步,特别是当检测人数爆发式增长,基层压力特别大。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推出抗原检测试剂,无疑也是为了提高检测效率。

1.2:并没有说抗原检测可以代替核酸检测,而是为了提高「早发现」的能力

核酸检测依然是确诊依据,而抗原检测仅仅是作为补充方式,是为了应付在核酸检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尽可能帮助大家提高「早发现」的能力。

即不是作为诊断依据,而是作为提高公共卫生防控防疫的手段。

卫健委强调的很明显:

抗原检测出来是阳性,是需要及时上报的,然后再安排进行核酸检测予以确认。

1.3:这个试剂盒并不是最近才有,目前全球新冠检测试剂产能集中在中国

这种快速测试之前就在很多国家普及,而且之前由于欧美市场新冠检测试剂的产能受限还处于互相「抢」的模式,甚至达到一盒难求的地步,最后产能还是我们帮忙解决了。之前不是还有美国不得不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美国内部互嘲的新闻吗?

疫情反复背景下,全球新冠检测市场需求基本集中在中国,而这次对国内开放,甚至引起了金融市场的反响。

2.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有何不同?哪个好?

没有好不好之说,只是使用目的不同。

但原理上有差别。

病毒结构简单,只是一个蛋白外壳包裹着遗传物质(核酸)[1]

简单的来说:

「核酸检测」测的是病毒的核酸序列

「抗原测试」测的是病毒的蛋白

此外也不只有这两种,还有血清学的抗体检测。

而且血清学检测也被写进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2],目前血清抗体检测主要用作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测,画了个表格做了下对比,大家可以看下。

参考

  1. ^ Lai CKC, Lam W. Laboratory testing for the diagnosis of COVID-19.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21 Jan 29;538:226-230. doi: 10.1016/j.bbrc.2020.10.069. Epub 2020 Oct 28. PMID: 33139015; PMCID: PMC7598306.
  2. ^ 《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user avatar

那要做好相关销售政策才行。

如果买一次健康宝就弹窗,那没人敢去买了。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任何形式的“放开论”都是站不住的,抗原测试只是作为核酸的前期筛查,估计只有自测阳性的才会被关注,自测阴性的不会在隔离上有更好的放松。

这个不是放开的前兆,只是动态清零的补充。

另外的放不放开我觉得可以参考西方媒体是什么导向,他们越觉得我们应该放开,就越不能放开。毕竟我可不相信他们真心为我们好。

user avatar

然并卵,就跟验孕棒VS医院里测b-Hcg和产科B超的关系。一种是让你自己买回来自己捅鼻子捅着玩,自己测一测,阴性的话可以安心,阳性的话要去医院再捅一次。

医院里面规定,这种快速检测方法的结果不作数,即便是阴性,还是得在医院重新测。

应该每个小区每个楼,设计一个自动核酸采样机器臂,一个机械臂拿着个拭子在摄像头引导下去捅鼻子,捅完之后,拭子自动装管子里封装,自动消消毒,然后下一位,管子由无人机送到医院里去,每个居民每天必须做核酸,这样可以解放了更多的大白。能够做到每日监控。如果有问题,再启动大白应急程序。

什么?你说交给人工智能和机械臂做核酸不靠谱?

其实机器人抽血老早就实现了,超级准,可以看下面的视频。魔改一下就可以测核酸了。

机器人抽血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6335720775847936

user avatar

抗原检测的灵敏度比核酸低得多。

抗原检测的阳性结果能证明你确实感染了,但其阴性结果毫无价值,既不能证明你感染了,也不能证明你没感染。

user avatar

药商发财了

user avatar

清零还是共存,咱们听国家的。

他说清零,我就骂共存的。

他说共存,我就骂清零的。

我,立在万人之上。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这是从“绝对清零”到“动态清零”再到“重点清零”的转变。

武汉封城那会儿是绝对清零,当然,效果也不错,武汉当地从2020年4月8日解封一直到2021年7月再次出现本土确诊,维持了一年多的零新增。

但问题是,2021年春夏之季,外国那帮卧龙凤雏,养出来德尔塔这个大蛊。

绝对清零是很难做到了,全国基本上都是努力普及动态清零模式。也就是说,除非实在是没办法了,轻易不封全城(比如西安),要封也是封区域(比如武汉在2021年夏天就只封了经开区,江夏区这样的区级地域以及一些街道,社区)。剩下来没被封的区域则全民核酸陪跑。后来也摁下去了,不止武汉,好多地方用这个办法也能摁下去。

但是,2021年底,奥密克戎这个蛊王又来了。

这下子连动态清零都很难维持了。因为传染性太强,传播扩散非常快,“动态”到后来,波及到的区域越来越多,等同于变相的封城了。

其一,传统的核酸检测陪跑赶不上奥密克戎传播的速度(除非把大家摁住不许动,降低“流速”,但摁的太多太狠又不够“动态”,变成“绝对”了,两难)。

其二,密接,次密接,时空伴随者等概念导致波及到的人群越来越多(有时候,一个确诊患者背后动辄牵出几百几千个密接,次密接,一名旅客确诊,导致整列火车甚至整座火车站的旅客成为密接,次密接,简直头大),如果都去核酸,都去隔离,消耗的资源和对经济,生活的冲击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得调整。

办法就是,把确诊的区分出来,重点对待,同时,减少密接,次密接的波及范围,对密接,次密接要降低防控强度,节约资源,减少冲击。

先说对确诊的重点对待。这部分就是我说的“重点清零”的对象。道理很简单,不管在哪国,已经确诊的都是要清零的,不管是自愈还是治愈,总之,最终都是要有个结果的,总归会过去的。

再说针对密接和次密接的减少冲击。以后,防疫政策可能会变,也就是说,会放宽对密接,次密接,甚至绝大部分入境人士的防控措施。请注意!不是不防,而是降低强度的防。对这类人,不再搞大规模隔离,大范围核酸筛查,毕竟,就算是密接,次密接,按过往经验,绝大多数也只是虚惊一场,真不一定被感染(新冠再强,也还没到瞪一眼就感染的程度)。那么,对这些确诊患者之下的“次级人群”,没必要按照确诊的“待遇”对待。

这个时候,就需要抗原自测盒登场了。

自测盒的意义还不是分级治疗(那得等到确诊之后了),而是分级检测,分级筛查。

按新的策略,对入境隔离人员,密接,次密接等“次级人群”,可能会缩短隔离期(最多不超过一个星期,甚至不隔离),代之以抗原自测盒筛查。像以前那种动不动7+7,14,14+14套餐,整个小区封锁陪跑的景象可能会有显著缓解。改成每天自测阴性即可放行。毕竟,核酸检测再快也得3到6小时才出结果,稍微时间长一点,等到第二天出结果也是很常见的。即便明面上没说封锁,光是每天或者隔天做一次核酸,连续做几次,等到阴性结果才许出门,还是相当于变相的封锁了。而自测盒不一样,十几分钟出结果,你完全可以在出小区上班之前做一个嘛,不做不许出门(回来之后进门之前也可以做一个)。如果是身为密接,次密接,这种程度的折衷总该能接受吧?至少比隔离封锁陪跑强一些吧?

至于有些人担心的准确性问题,大不了多测几次。

还有些人担心的瞒报问题,那就想办法设置各种门槛呗,比如不做不许进出小区,瞒报导致疫情扩散要坐牢等等。再说了,要真有症状且超过五天,真扛不住了,去哪里就医都要测核酸(这时候就不能用自测盒了),自然也就水落石出了。

再强调一遍,自测盒是为了把大量的密接,次密接,入境人员等“次级人群”剥离出来,节省资源针对“重点人群”(也就是确诊患者)清零。

所以,在这个问题下,不论是清零派还是共存派,都没必要高潮。

第一,这不意味着躺平不设防(这一派的贵物就别带节奏了),真要是躺平了,连自测盒都不需要了,学非洲不就行了,不测就是没有。

第二,这又确实比一刀切更宽松,站在这个角度,共存派宣布胜利我也拦不住(虽然我支持清零)。

第三,这也不妨碍清零。前面已经说过了,无论如何,确诊患者是肯定要清零的。核酸确诊加隔离收治用来清零确诊患者,自测盒用来清零密接,次密接,绿罗也是罗(不对,划掉,是清零),只要守住了确诊患者清零这个底线,再把密接,次密接都交待了,清零派也宣布胜利照样是理直气壮。

第四,入境人士哪怕是洋带人也不会有多么抵触。使用自测盒在国外早就是常规操作,乐观点想,搞不好施行起来,人家的配合度比自家国民还高呢,还更老实。

第五,也不用担心玩脱了线,这套新策略可以是第一道防线,如果出了问题,再启动大规模核酸和区域封控是第二道防线,最后还有封城这个大杀器打底。但不至于像以前那样,一开始就上第二道防线甚至大杀器,这样就能减少附带伤害和冲击。

搞得好,清零派和共存派都赢了。

注意哦,前提是“搞得好”,不要整幺蛾子。

赢,都可以赢,没什么不可以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