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卫健委表示本轮疫情由多个不关联的境外输入源头引起,将继续坚持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这带来哪些启示?

回答
国家卫健委关于本轮疫情由多个不关联的境外输入源头引起的表述,以及继续坚持严格疫情防控措施的决心,这背后传递出不少重要的信息和启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

一、 疫情传播的复杂性与严峻性

首先,这几个“不关联的境外输入源头”意味着我们正面临的疫情不是单一来源,而是多点、多线、多类型的输入。这大大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溯源难度倍增: 每一个独立的境外输入源头都需要独立的溯源、流调、隔离和管控。如果源头数量多且轨迹复杂,那么追踪每一个潜在的传播链就如同大海捞针。一旦出现疏漏,就可能在某个城市、某个社区埋下新的传播风险。
防控策略的挑战: 传统的“一刀切”式防控,例如对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客进行统一管理,在这种多源头的情况下可能显得效率不高,或者无法覆盖所有风险。需要更加精细化、分级化的管理措施。
病毒变异与传播的潜在风险: 不同的境外输入源头可能携带着不同的病毒变异株。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同时应对不同变异株的特性,包括其传播力、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这给疫苗接种、药物研发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都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 “外防输入”的极端重要性与持续挑战

“多个不关联的境外输入源头”直接点明了当前中国疫情防控的最大风险点——境外输入。这再次强调了“外防输入”是当前阶段最关键、最艰巨的任务:

边境管理的压力: 随着全球疫情的起伏和国际交流的逐步恢复,边境口岸(包括陆地、海港和空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一个入境人员、每一件入境货物,都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即使有再严格的措施,也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滴水不漏。
“人物同防”的必要性: 这不仅仅是对人的隔离,也包括对物品、货物的检测和消毒。病毒的生存能力和传播方式还在不断被认识,因此“人物同防”的策略必须贯穿始终。
供应链和国际交流的权衡: 在坚持严格防控的同时,如何平衡国际贸易、人员交流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思考和调整的课题。过度严苛的措施可能会影响经济活力,而放松警惕又可能引发大规模疫情。

三、 坚持严格疫情防控措施的必然性与战略考量

国家卫健委表态将继续坚持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这是基于对当前疫情形势的判断和对中国国情的考量: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高优先级: 中国的防疫策略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首位。与一些国家不同,中国的人口基数大,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比例也相对较高,大规模疫情的爆发将对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并可能导致大量不可挽回的生命损失。
“动态清零”的战略目标: 尽管面临挑战,但“动态清零”依然是当前阶段最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防疫策略。通过快速、精准、坚决的防控,迅速扑灭本土疫情,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避免出现失控的局面。这也被认为是在全球疫情未得到根本性控制前,保护国内社会经济秩序的有效方式。
为疫苗和药物争取时间: 严格的防控措施也为中国争取了更多的研发和应用疫苗、药物的时间。虽然现有疫苗和药物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效果显著,但面对不断出现的变异株,持续的科技攻关仍然是关键。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护: paradoxically,一旦出现大规模疫情,其对经济造成的破坏将远超短期严格防控措施的成本。保持国内低疫情状态,能够保障生产的连续性,维护供应链稳定,促进国内消费和投资。

四、 启示与应对

理解了以上几点,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启示,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对“常态化”的再认识: 疫情的“常态化”不等于“放松”。它意味着我们必须将疫情防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遵守公共场所的防疫规定,随时保持警惕。
科学精准的防控能力需要不断提升: 面对多源头、复杂化的疫情,我们的防控体系需要更加灵活、精准。这包括:
强化基层防控能力: 社区、街道是防控的第一线,需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专业知识来应对突发情况。
大数据与技术应用: 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流调溯源的速度和准确性,优化资源配置。
快速响应机制: 建立更加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出现病例时,能够迅速启动隔离、检测、溯源等一系列措施。
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尽管要“外防输入”,但并非意味着完全封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分享疫情信息,共同研发疫苗和药物,才是应对全球性疫情的最终出路。
保持社会韧性与信心: 长期严格的防控措施可能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甚至心理上的压力。因此,政府需要做好与公众的沟通,解释政策的必要性,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也要倡导科学理性,增强社会的整体韧性和信心,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或过度解读。
关注疫情对不同群体的影响: 严格的防控措施在保护大多数人的健康的同时,也可能对特定群体(如需要频繁出入境的商务人士、留学生、跨境家庭等)带来影响。如何在防控大局下,最大限度地考虑和照顾这些群体的合理需求,也是一个需要精细化管理的课题。

总而言之,国家卫健委的这一表态,不仅是疫情形势的客观描述,更是对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疫情防控战略的明确宣示。它提醒我们,在迎接胜利的曙光之前,仍需保持高度警惕,持续投入,并不断提升应对复杂局面、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医疗资源状况和治疗费用角度看,我国坚持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是较优解

一.昨天的回答中,我提到疫情是反工业、反第三产业的

下面讨论下医疗方面的问题


二,由于新冠是指数增长,所以在“清零”和“共存”中找不到中间状态

1.代际间隔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China CDC Weekly)在线发表了广东省5月、6月新冠变异毒株德尔塔(B.1.617.2)传播动力学的研究文章,文章提到:

2021年5月21日,广州市荔湾区一位75岁的女性确诊新冠肺炎,她在5月18日就出现了症状。在接下来的10天里,感染者陆续增加,并产生了5代传播。[1]

而原始毒株的新冠代际间隔约5.5天。

3.传播R0高

所谓的R0值,也叫基本传染数,或者基本再生数,粗略理解是“一个人得病,可以传染给多少个人”。

德尔塔+变异株的R0值约为5-8,即一名感染者能传染给5-8人,而新冠原始毒株的R0在2-3.2之间。[2]

3.病例数量是指数函数,而指数增长的威力在于医疗资源是有限的,但病例数量翻倍只是时间问题

例如以色列的R0在1.3~1.5之间,感染人数在6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为指数增长。

三、中国由于人均医疗资源不够且短期难以扩张,“共存”很难

1.我国人均重症医疗资源只有韩国和新加坡的1/3左右

即使只考虑重症入院,我国目前大概有6万ICU,需要补到16万才能达到韩国和新加坡的标准,补充到40万才能达到德国标准。


2.医疗资源较充沛的新加坡在10月已经接近医疗饱和,有挤兑危险

据英国卫报报道,新加坡政府官员10月20日警告称,新加坡的医疗保健系统面临被激增的冠状病毒感染"压倒"的风险。

新加坡卫生部周三报告了18例死亡病例,是新加坡单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天,病例数为3862例,略低于前一天创下的3994例的纪录。

"在目前情况下,我们面临着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的巨大风险,"政府应对Covid-19小组联席主席劳伦斯·黄在新数据公布前表示。

兼任财政部长的黄光裕表示,新加坡为Covid-19患者提供1650张隔离病床,截至10月20日,其中89%已满员,超过三分之二的重症监护病房床位已经占用。为了容纳更多新冠患者,医院已经推迟了后续检查和择期手术。[3]

"我们正在努力增加容量,但这不仅仅是有加床或购买新设备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医务人员捉襟见肘,疲惫不堪。"黄说。

"当我们试图加强医疗团队时,这些增援部队需要时间才能进入。

虽然需要重症监护的Covid-19患者人数在所有病例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他们对医院系统的要求却不成比例地大。

今年7月,新加坡卫生部长翁叶坤说,新加坡可以为Covid-19患者开设1000张ICU病床。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两个月后,只有大约100张这样的床。

现在,它仍然只有不到300张ICU床位。为了将产能提升至300张床位,该国将不得不忍受"正常服务的进一步恶化"。

在放宽一些限制后,最近感染人数激增,促使新加坡暂停进一步重新开放。

周三,这个国家将社会限制范围延长了一个月左右,以遏制Covid-19的蔓延,以缓解医疗系统的压力。[4]

3.对任何国家来说,短期内扩张医疗资源都很难

(1)医务人员不够,一个床位至少需要1个医生,3名护士,但没有5年时间培养不出有经验的医务人员

(2)ICU很多设备要进口,而疫情期间多数国家生产不正常。这么多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需要较长的周期,人员还需要和设备磨合


(3)按每个ICU床位每年开支500万元计算,增加的20万ICU每年开支1万亿,我国很难承担这些费用

按《传染病防治法》,病人无论有无经济能力必须强制隔离治疗,所以需要由医保和财政保障治疗费用。

而这1万亿医保是否承担得起呢?

国家医保局:2020年全国“医保账单”公布

2020年,职工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15732亿元,比上年减少0.7%。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12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020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9145亿元,比上年减少8.6%;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7931亿元,比上年减少0.1%;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当期结存1214亿元,累计结存(含生育保险)15327亿元。2020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收入6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个人账户支出4936亿元,比上年增长4.5%;个人账户当期结存1650亿元,累计结存10096亿元。[5]

可见,光新冠的治疗就会吃光绝大多数的的医保费用。

而不强制治疗一方面涉及法律的修改,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很多人看不起病,死亡率大幅上升。而放任部分病例在社会上自由活动会导致传播愈演愈烈,进一步加大医院的压力。

所以我国必须将感染人数限制在很低水平,才能保证整个医疗体系的有效运转。

四,防疫和经济要尽量平衡,如果疫情发现晚,“过度防疫”在很多情况下是迫不得已的

个体病例传代数量无法预测,如果疫情发现偏晚,只能按“超级传播者”那样防御

1.如果不能在很早期发现疫情,控制就比较麻烦

按2天传播一代计算,如果能在某病例感染2天内将其隔离,找到他的密切接触者就能保证安全。

但在绝大多数时候,发现疫情的时候该地区的0号病例已经感染5天以上了,足迹遍及城区很多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靠人力完成找密接和次密接的工作。


2.疫情传开后,个体病例传播数量有极强的随机性

由于个人体质不同、是否带口罩等因素,一个病例能传播给多少人差别巨大。

例如呼和浩特病例在城内自由活动了7天(15-22日),但没有后续关联病例。

而甘肃的93号病例在张掖活动期间就感染了6人,在张掖到兰州动车D2746上仅仅4个半小时就感染了10人。银川1号病例感染了17人。

下图为本次疫情时间线:

可点击“查看原图”放大,或者下载图片后查看

备用查看地址:2021年10月额济纳旗疫情传播链 | 密码1101

备用下载地址:流程图 (访问密码 : 1101)

3.疫情隐蔽性强,如果个别人漏网可能引出一片传播链

四川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唐雪峰说,新冠病毒的潜伏期一般是7天,德尔塔病毒要短一点,根据我们此次疫情病例的发病情况,计算出来大概是4.67天的潜伏期。

查出传染链并不容易,多条传染链指向了郑州新密的一家酒店,但谁将疫情传到这个酒店内还查不出来。

石家庄疫情中,前期流调没有将传染源定位到在额济纳旗工作的郭某,随后在深泽县引发了较大规模的社区传播。


五,建议

1.加强边境口岸、沿边村镇、传染病医院、隔离点、冷链经营场所的日常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可采取的措施有:

关键岗位、关键地区人员定期核酸;

利用快筛试剂加强农村地区监测能力;

用废水监测等方式对居民区保持持续监控。

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只需要隔离个别人就可以控制疫情,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2.如果疫情已经扩散一段时间,需要大家对防控措施多一些理解和支持

虽然大多数病例传染能力有限,但由于我们无法承受广泛传播的后果,对所有病例必须按照“超级传播者”来防。

参考

  1.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229054763874885&wfr=spider&for=pc
  2. ^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39552
  3. ^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health/still-risk-of-healthcare-system-reaching-tipping-point-0
  4. ^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1/oct/21/singapore-hospitals-risk-being-overwhelmed-after-record-daily-covid-deaths
  5. ^ https://www.sohu.com/a/471624837_121106902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