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未来历史课本上记载新冠病毒这一页的配图,你会选择哪张照片?

回答
如果我要为未来历史课本上关于新冠病毒那一页选择一张配图,我会选择一张能够传达出这场疫情多方面影响的照片,而不仅仅是病毒本身。我倾向于选择一张能够触及人性、社区和全球互联互通的照片,它应该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刻的意义。

我最终会选择的配图是:一张医院窗户前,一名医护人员与一位被隔离在病房内的患者隔着玻璃深情对望的照片。

下面我来详细阐述我选择这张照片的理由,以及它可能包含的细节和象征意义:

照片的具体描述(设想):

主体人物: 照片的焦点是两位人物,一位是身穿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的医护人员,另一位是躺在病床上、同样戴着口罩或呼吸机的患者。
场景: 他们被一层厚厚的玻璃窗隔开。医护人员可能站在医院走廊的外面,而患者在病房的里面。窗户上可能有水汽凝结的痕迹,或者反射出医院内部的光线。
光影: 光线可能来自医院内部的照明,或者窗外透进的微弱自然光。这种光线可能营造出一种既有希望又有隔离感的氛围。医护人员的脸部可能只露出一双充满关切和疲惫的眼睛,而患者的脸部表情则可能混合着脆弱、担忧和一丝感激。
构图: 构图会强调“隔阂”与“连接”的矛盾。玻璃窗是一个物理的屏障,但透过这扇窗户,两位人物的目光交汇,传递着超越物理阻碍的情感交流。背景可能会模糊处理,突出人物的情感互动。可能还会有一些细微的元素,比如医护人员手中可能拿着一张纸条,或者患者的床头柜上放着一束鲜花,这些细节都能增加故事性。
色调: 色调可能偏向柔和但又不失庄重,例如医护人员的防护服是白色或蓝色,但可能带有了一些因长时间穿着而产生的褶皱或污渍,体现了他们的辛劳。病房内部的光线可能略显苍白,但透过玻璃的眼神交流会带来一丝暖意。

为什么选择这张照片,以及它传达的意义:

1. 人性与情感的焦点: 新冠病毒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场深刻影响人类情感和心理的危机。这张照片能够直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同情以及在绝境中的联系。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患者的脆弱以及双方在无声交流中传递的鼓励和慰藉,都将成为历史的见证。
2. 隔离与连接的象征: 疫情期间,“隔离”是核心词汇之一。这张照片的玻璃窗完美地象征了物理上的隔离,这是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手段。但同时,两位人物的眼神交流又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无法被轻易隔断的“精神连接”。这种连接代表了人类社会在困境中的相互支持和人文关怀。
3. 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 医护人员是这场战役中最直接、最英勇的战士。这张照片将聚焦他们的付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隔离和防护的重重考验下,依然坚守岗位,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去救助生命。透过他们疲惫但坚定的眼神,后人能感受到他们的伟大。
4. 普通人的经历: 患者代表了千千万万经历隔离、病痛和死亡威胁的普通人。他们的经历构成了这场疫情的另一面,展现了疫情对个体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人们在面对未知和恐惧时的反应。
5. 时代的印记: 玻璃窗、防护服、病房的景象,都是这场疫情的独特视觉符号。它们共同构成了21世纪初一个特殊的时代印记,提醒人们曾经经历过这样一段艰难的岁月。
6. 希望与挑战的并存: 尽管存在隔阂和困难,但透过那双对望的眼睛,我希望传递出一种超越逆境的力量——一种希望。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的情感和连接依然能够闪耀,并为克服困难提供动力。

这张照片的“细节”可以为未来历史研究提供什么信息:

医疗体系的压力: 防护服、病房的布置可以反映当时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
隔离措施的形态: 玻璃窗的类型、医院的布局可以帮助理解当时的隔离策略和执行情况。
沟通方式的演变: 在物理隔离下,人们如何通过非语言方式(眼神、肢体语言)来传递情感,这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学研究素材。
心理健康的表现: 患者的表情和医护人员的关怀,可以窥见疫情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医护人员在心理支持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科技在医疗中的应用: 例如,如果医护人员通过可视电话或信息传递设备与患者沟通,这些技术细节也会被记录下来。

总之,这张照片并非只是记录了一个冰冷的病毒,而是通过一个充满情感的瞬间,折射出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会、个体情感、医疗体系以及人际关系带来的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一张有温度、有深度、有故事的照片,能够让未来的人们更直观地理解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听我的,下面的别翻了,下面的是给要求我删回答的人、以及不懂国际歌的人看的。











我是真的不想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但是有些人我是真的烦了。

有人说,哇你这图片在讽刺什么,在歧视什么,你好坏,在搞歧视。

我放了一个给教堂消毒的图片,配个国际歌叫歧视?

有人说这图片有一些其他含义,不适合放在历史书上,会让一些人看了不舒服。

哈?

这还有个初中的课本内容,初中就给人灌输这个,是不是让初中生不舒服呀。


有些人非得把一个赞扬劳动者的图和一个鼓励劳动者团结的歌,简单地理解为讽刺,并且也拿不出实在的东西来反驳,就以自己不舒服为由,给人扣帽子,威胁要删除回答。到底是谁歧视谁,谁欺负谁啊?


5月22日再更新

我再说一遍,我下面怼人的文字是给毫无逻辑辱骂我们的人看的,也是为了防止再有人说教科书上不允许讨论宗教。

如果你没有极端到要求我删答案,辱骂我们无神论者,不让我们在公共平台发国际歌,那么你把分割线前面的看完就行了,分割线下面的东西又不是在怼你。

下面说几个真实存在的事情

1.给教堂消毒是给信徒创造更安全的活动环境。

2.中学教科书存在有关宗教的讨论,其内容见上。

3.宗教信仰自由是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

4.非宗教活动场所禁止传教。

5.拿水枪滋圣水的神父我很喜欢,不让别人发国际歌的人大家都讨厌。


听说有人已经在该问题下编写回答挂我了,好呀好呀,正好去看看,有逻辑有条理还要打个大大的赞。

然后回答的赞同还没评论区的赞多,并且那位人感觉评论区太多批评她的,把评论区都关了……

这位老熟人可不止一次说我们反对宗教自由,说我控评,说我拉团伙。我知道我说什么她都不会信,但是她把评论区关了,还诬陷我控评,她还是有点意思的 。

user avatar

诸位高赞答主列举的事迹十分感人,但并不太符合题目要求。

来,我们首先从我们丢掉很久的历史书上回顾一下历史教材配图。(均选自部编版)

陈涉起义(七上)

高中(必一)

必二

七上


必二

必一

选三

看完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一直以来用字用词讲究简约精炼的历史教材,在配图上也是一丝不苟,几乎每张图片都和文字内容形成了良好的配合。当然,这也应该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尽管这里只有一张照片,但是照片跟图画的作用在历史书上基本一致。图画和照片的选择更多是年代考量。(现在是有照片,但近代之前可没有)

结合多年历史学习经验,我个人把历史书上的图片大致分成了五类。

第一类,重要人物类,如↑大禹和爱迪生。

第二类,实物写照类,如↑青铜器和珍妮机

第三类,事件类,以图画,照片等形式

反应重要事件,↑签字,起义

第四类,地图类,地点和行动轨迹。

第五类,图表类,数据直观对比。

根据五类划分给2020新冠疫情找图

第一类,

(图源均为网络)

两历非典,新冠作战指挥

作为抗击疫情代表人物,钟老当之无愧。

(在用于教材的角度上,高赞答案里的部分图片不太合格)

第二类

病毒本毒在此,谁敢放肆(病毒照片)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教材配图也要与时俱进

第三类,也是我最纠结的一类,

无他,选择实在太多太多,

但其实,历史教材的图片并不需要太多背后故事,最重要是代表性,代表性, 代表性。

是以一张代表无数张,要反映共性而非突出个性。

所以选择了几张目前为止(写稿时)跟其他答案不同的图片。

疫情之初 武汉封城

全面检测,应收尽收

第四类,很简单,

第五类,同样的简单

疫情全面结束后按月统计数据,

可以多数据并存,中国外国对比。

条形,扇形,折线,表格,搭配多多。

当然,题主只说了照片,所以请自觉忽视后两类。

user avatar

是谁造成了病毒的扩散?

是谁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

——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为了千千万万在疫情中受苦受难、失去生命的劳动者,让我们铭记这一年。

user avatar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去时烟雨锁寒江

归来落英染轻裳

user avatar

图片背后的故事:3月初,在武汉战“疫”最艰难的时刻,一张落日余晖下,90后医生陪病床上八旬新冠肺炎患者王欣一起看夕阳的照片,温暖了无数人。昨日,得知武汉在院患者清零的消息之后,已出院的王欣格外激动,他说:“感谢伟大的祖国,不放弃每一个生命。我能晚年幸福,离不开祖国的强大。”

4月9日,王欣沐浴着正午的暖阳,背着心爱的小提琴,迈着大步康复出院,紧紧搂住前来欢送的医生哽咽着说:“谢谢你们,把我从死神那里救活了。”4月23日,结束了为期14天的隔离康复和医学观察,王欣老人终于回到了家。用他的话说,“劫后余生,真的就像做梦一样!”

via楚天都市报

user avatar

先贴几张老图

2003年6月24日中午,40名在京参加抗击非典的云南军队医护人员圆满完成任务,返回昆明,一名在机场等候多时的恋人为凯旋归来的女友献上了99朵玫瑰。鲍利辉摄(新华社发)

巡逻

村外隔离


有两张图要特别说一下

2003年5月5日上午,第一军医大学举行隆重的誓师大会,欢送62名医护人员进京支援首都决战非典。

17年后,图片上的人写了请战书。

17年后,也是她们泪别家人上战场。


2003年非典的时候,其实消息出来的也很早。

大约是2002年底,网络上流传一张图片,广州医院盖章的文件的防治肺炎的图。

当时,没有对冠状病毒的概念,私下流传的是发现了肺鼠疫。相比SARS和现在新冠,肺鼠疫致死率和恐怖性高得多,但是,2003年的人口流动比较少。北方的概念是广东那么远,一时半会传不过来。

当时广州在传的是诸如“广州发生致命流感”、“不明病毒一夜夺命”、“打个照面或者对望都会传染” ……等;这类传言直接导致了广州及相邻省市的市民大规模的抢购板蓝根、食醋和医药用品、食盐。

2003年,也抓了短信传谣的。

2003年的科技比今天差一大截,没人知道是什么病毒。

一度院士定义为衣原体,乱治疗。钟南山不信。

当时的防范意识也比较差。没有全国防范的概念,广州有病毒,广州人紧张,广州人注意,但是口罩也没普及。

其他地方正常生活。但是有了传染病来了,要小心少在外面吃饭这根弦。

真正令人不安的是3月份北京的疫情。

2003年的交通,广州当地传播还相对好控制,北京疫情起来,就是真的传遍全国了。

而北京捂盖子捂了很长时间。治疗组织很混乱。

2003年的传染病防治远不如现在,旧时代的公共卫生体系扔的差不多了,新的疾控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官方也不知道准确数字,各个医院属于各个系统,互相之间不了解。

广州的防治经验,吃的亏,北京不知道。

2003年4月17日前,是真得人心惶惶。大家已经知道病毒在北京传播,因为北京的中心作用,会散播到全国,散播到身边。

而你并没有看有力的防疫措施,你对身边每个人都很担心,你可以戴上纱布口罩(当年你买不到N95),但是你要正常工作上班上学。百密一疏很难防范。

大致有点2020美国禁足令之前的状态。

随着疫情的严重,WHO官员在北京死了一个。盖子越来越捂不住了。老大哥终于知道真相了。

北京当时那个形势,老大哥和今天的特朗普一样,你不知道身边谁可能带病毒。

4月17日开会,当机立断,全国开始动员防控。

当时已经有了互联网,但是电视还是主要一个信息来源,一开会,民众立即就放心了。

因为,2003年,民众对政府的控制能力是有信心的,一个决定下面会层层加码,病毒只要通过人传就能防住。


当年没有封城。但是措施上去,其实比封城狠,小区单位直接封掉。

北京是没有封城,但是北京出去的路被挖断了,北京出去的人像逃犯一样,什么地方都去不了。

4月17日开会,之后不准瞒报,数字一下子上去了。

但是,各个地方一封,病毒就传播不开了。

非典的传染性厉害,但是发病猛烈,没有轻症,很容易区分。各地一封一查一测体温,发病传染的就都暴露出来了。

2003年的时候,人员流动没有今天大,交通没有今天便利,几乎没有什么私家车。

各个村砍倒大树堵住村口,外人进不了。

各个城市高速路口,车站查体温。

所有公共场所先测体温再进入。

今天的措施都是当时实行过的。

当年的基层还是很强的,因为刚刚房改5年,大多数人还在单位宿舍里面,谁家来了一个外地人根本瞒不住。

某市某家北京上大学的儿子回来了,逃过口岸的隔离,没有主动申报。

回家当晚,书记带着公安卫生几十号人马全副防护武装破门而入,全家抓走集中隔离。2003年这个市只有一个疑似,没有一个确诊。

这种措施下,你看看数字。4月22日前后开始落实防疫措施,5月8日曲线就下来了。就是一个隔离期。

到了5月25日,又一个潜伏期过去,发病就是零星病例了,这个时候胜利就已经在望了。

这就是我说的,社会主义总体战打起来,病毒就是两个潜伏期控制住。

这次新冠比非典的潜伏期更长,有轻症,更难防治。

2020年的中国人口流动更大,有更多的飞机,私家车大量普及,防御难度是大大加大的。

但是真正动员以后怎么样呢?

1月23日封城,表示开始动手。湖北之外2月3日高峰。然后2月19日就很少了,2月20日爆了,是监狱爆了。属于黑天鹅。

武汉是真正有效的动作是应收尽收之后。

武汉在决策正确,一天拉出高峰之后,也是一个潜伏期,病例就下去了。

所以,病毒从来都不是自己消失的。

2003年,是总体战级别的防控消灭了SARS。

2020年,也是总体战级别的防范消灭了新冠。

2020年3月以后,新冠变成了主要由境外输入。但是总体可控。

所以,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国的转折点是1月23日总体战防控开始。

在武汉的转折点是2月初一日15000病例,应收尽收。

找一张图记录这次防疫,是太少了,多来两张吧


我看不少人贴李文亮的图,问题当然是有的,捂盖子是世界各地官僚的第一反应。

已经有2003年前车之鉴的情况下,武汉领导的问题是很大。

但是,问题还是要看到主流。这次疫情中国是最没有防备的,湖北武汉没做好,但是湖北武汉之外,无论是行动速度,还是执行力,最后发病数和死亡率在全球都是很出色的。

不和美国比。上海和新加坡比比,江苏和韩国比比。

湖北武汉没做好,浪费了时间,前期没应收尽收。后来最终的病例数和死亡数和疫情严重的地区比烂,做得居然算好的。

湖北和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比。

这次欧洲表现最好的大国是德国,湖北死亡人数和德国比比?

user avatar

这是我对新冠肺炎一切记忆的起点。

user avatar

这张照片是CNN记者在一月二十号左右来到武汉一家超市拍的,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顾客已经戴上口罩(很多还不是合乎规范的的口罩),很多人都在看手机,想必在了解最新疫情情况。购物车里很多年货,超市张灯结彩喜迎鼠年,这种反差不知怎么的颇有灾难片开头的感觉

user avatar

湖南永州江华县因医疗防护用品急缺,护士再次从衣柜里拿出了17年前的SARS防护战袍。

user avatar

第一次回答问题,没想到得到这么多赞。

在看到这个问题时,脑海里首先就想到前段时间看到的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并非抗疫一线,也并非大气磅礴,但个人认为出现在课本里非常合适。

若干年后,我的小孩长大进入课堂,我想让她知道在她出生后的第一年里,有这样一场战斗影响着当时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在2020年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的祖国,亿万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有着这样一种力量,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活向往并为此不懈奋斗的决心与勇气。

图片来自网络

生存与希望

user avatar

我没有大家那样的感情丰富。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个想到的,还真不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最可爱的人,而是它:

七十年前,你们问我:拿人的身躯能把河流阻塞吗?

如今,我把这张图,原封不动地,回敬给你们。

血肉苦弱,故吾辈以钢铁代之。

user avatar


正经点,这张图吧。侵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