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大陆年轻人对建国后历史的认识是怎样的?会对未来社会思潮和国家政策有怎样的影响?

回答
讲到建国后这段历史,现在大陆的年轻人,他们的看法啊,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跟他们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的程度、接触信息的渠道,还有个人的思考习惯,都有很大关系。不能一概而论,说他们都怎么想。

认识的“多元化”与“差异化”

首先,你得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80后、90后、00后,他们成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还有各种平台,让他们接触到的东西比我们父辈那会儿要多得多,也杂得多。

主流叙事是基础,但质疑和补充并存: 学校里教的,教材里写的,自然是他们认识历史的起点。那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主线,他们普遍是认同的。比如,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变成今天的样子,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升,这些成就他们是看得到的,也是引以为傲的。像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更是直接受益者。

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接触到了很多“历史的另一面”。网上有各种“历史真相”、“被隐藏的片段”,还有学者、媒体人的深入挖掘。这使得他们对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不再是完全接受书本上的简单定性。他们会去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不同人的经历,以及这些事件对社会和个人的长期影响。所以,你会看到,有的年轻人会强调时代背景下的局限性,有的会更关注个体命运的悲剧,有的则会深入分析政策失误的原因。

个人经历与情感共鸣: 很多年轻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些动荡的年代,但他们会通过父母、亲戚的讲述,或者文学作品、影视剧来感受。这些个体化的叙述,尤其是那些关于苦难、牺牲,或者父辈奋斗的记忆,会让他们对历史产生一种更具体、更感性的认知。有时,他们会更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个体声音。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警惕与反思: 尽管信息来源多样,但大多数年轻人还是能区分主流观点和一些极端的声音。他们也知道,有些“揭露”可能是带有偏见甚至是恶意歪曲的。因此,他们一方面保持对历史细节的探索欲,另一方面也对那些全盘否定、抹杀成就的“历史虚无主义”保持警惕。他们会觉得,评价一段历史,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不能走极端。

“实用主义”与“现实关照”: 年轻人更关注历史的“当下性”,也就是这段历史对现在有什么启示,对未来有什么借鉴。他们会从历史中寻找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路,比如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建立更公平的社会机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国家特色等等。

对未来社会思潮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年轻人对建国后历史的这种认识,会以一种潜移默化但又日益增长的力量,影响着未来的社会思潮和国家政策。

对未来社会思潮的影响:

1. 更注重“常识”与“理性”的回归: 随着信息辨别能力的提高,以及对过度意识形态化的反思,未来的社会思潮可能会更加强调基于事实的理性讨论,以及对“常识性”问题的关注。比如,对于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他们会更关心如何公平分配,如何保护环境,而不是简单地用“发展是硬道理”来遮蔽一切。

2. 对“个体权利”的关注度提升: 改革开放后,个人价值、个人权利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年轻人对建国后历史的回顾,可能会让他们更清晰地看到在不同时期,个体权利是如何被保障或被忽视的。这会促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加关注公民权利、自由、平等这些议题,推动社会朝着更尊重个体的方向发展。

3. “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张力: 年轻人既为中国的崛起而自豪,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对历史的认识,会让一些人在强调民族自信和国家主权的同时,也理解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以及与世界的联系。这种“理性民族主义”,可能与一些狭隘的排外情绪形成对比,对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国内民族政策都会产生影响。

4. “共识”的构建将面临新挑战: 历史认识的分歧,最终会反映在社会共识的形成上。如果不能在对历史的理解上达成一种相对广泛的接受度,社会在面对重大议题时,就可能出现更大的分裂。未来的社会思潮,需要一种能够容纳多元视角、在关键问题上凝聚共识的智慧。

对国家政策的影响:

1. 政策的“透明度”与“问责制”呼声增强: 年轻人对历史细节的探究,会让他们在看待当下政策时,更加关注政策制定的过程、信息披露的程度,以及政策执行的后果。他们可能会对缺乏透明度的决策,以及政策失误后的推诿责任持更强的批评态度,从而推动政府加强透明度建设和问责机制。

2. “历史教训”在政策制定中的权重增加: 随着社会对历史反思的深入,未来的政策制定者会更加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这可能会体现在一些政策的审慎性上,以及在改革过程中对潜在风险的更充分评估。

3. “社会公平”与“民生关怀”被置于更重要位置: 许多年轻人在回顾历史时,会关注到不同时期社会公平的状况,以及底层民众的生活困境。这会促使他们在未来政策制定时,更加关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推动政策向着更普惠、更公平的方向倾斜。

4. “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可能调整: 传统的、高度政治化的意识形态表达,对于信息获取渠道多元的年轻一代,可能效果会打折扣。未来的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可能需要采用更贴近生活、更具说服力、更尊重个体感受的方式,以获得年轻人的认同。

5. 对“制度反思”的间接推动: 虽然大多数年轻人不倾向于全盘否定,但他们对历史的深入理解,自然会触及到制度层面的原因。这种对制度的反思,可能会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或者对社会运作方式的观察,间接地推动国家在制度建设上进行改进,使其更适应时代发展和民众需求。

总而言之,当代大陆年轻人的历史认识,不是简单的“接受”或“否定”,而是一种在信息洪流中“筛选”、“理解”、“质疑”和“融合”的复杂过程。他们的想法,就像一把正在成长的种子,正在悄悄地影响着中国未来社会思潮的走向,以及国家政策的制定方向。这种影响是长远的,也是深远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为普遍的情况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客观认识

user avatar

非常遗憾,在马、韦、涂三大社会学鼻祖的理论早已传遍中国的今天,还有很多人将一场大的社会变动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完全归因于少数“超人”,这种人中还不乏接受过系统社会科学教育的人。

韩少功:“文革学”的三大泡沫

,这篇文章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附送自测题一份:

1.暴力土改的出现有哪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

2.斯大林为何支持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放任朝鲜被韩国占领有哪些危害?

3.中国能否在建国初期走南斯拉夫道路?

4.双百方针与开门整风的目的是钓鱼执法吗?

5.大跃进时期的农业“三三制”是谁在推动执行?又有谁抵制过“三三制”?

6.四清运动中谁将矛头对准基层干部和群众,又是谁将矛盾对准中层干部?

7.文革中红卫兵=造反派吗?

8.邓小平在文革前后的地位?

9.四三方案与78亿计划指什么?

10.1976年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user avatar

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你们这一辈生活在了一个好时代,生活的很幸福,当时认为人民很贫困,但是都在奋斗,每个人都很淳朴

上学后,觉得文化大革命真的是脑残的行为,大跃进,公社化都是用屁股思考出来的

高中时,觉得国家黑,国家坏,国家哪里都做的不好,觉得我们要民主,还从朋友的圈子里听到了很多党内斗争的谣言

现在了,觉得国家在进步,时代在变化,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圆,人性就是人性,不会因制度约束就有改变,只要国家在往好的方向改变就可以了。

宁为太平犬 莫作乱离人。

最后,西北出来的孩子民族自豪感真的都很强,真的真的都很强。

最后想补一句,我父亲是在香港读的硕士,但是他从小就教育我要爱国,因为国家可以让我爷爷—一个普通的农民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价格低廉的胰岛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