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简单概括一下语言哲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或者介绍相关书籍)?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语言哲学这块儿,从古到今,再到未来,还有些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语言哲学:一场关于“意义”的千年探索

语言哲学,说白了,就是咱们人类琢磨语言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它跟咱们的世界、咱们的思想,还有咱们跟别人交流,到底是个什么关系。这玩意儿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渗透在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历史:从古希腊的“名实之辨”到20世纪的“语言转向”

语言哲学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人类对自身工具(语言)进行反思的史诗。

古希腊时期: 咱们老祖宗们,比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开始琢磨了。柏拉图就问,名字(词语)跟它代表的东西(实在)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天然就有的,还是约定俗成的?他倾向于认为,词语是事物本质的反映,背后有“理念”支撑。亚里士多德就更具体了,他研究逻辑,研究词语的含义如何构成命题,以及命题的真假问题,这为后来的逻辑分析打下了基础。

中世纪: 这个时期,宗教和神学的影响很大。哲学家们更多地是在神学框架下讨论语言,比如教会用什么语言祷告,圣经的解释权等等。虽然不像古希腊那么直接,但对语言的“真理”和“权威”的探讨,也算是一种延续。

近代: 随着科学的兴起,特别是逻辑学和数学的发展,哲学家的注意力开始转向语言的清晰性和精确性。

弗朗西斯·培根: 他强调经验观察,也认识到语言可能存在的“偶像”(偏见和误导),呼吁人们警惕语言的模糊性。
约翰·洛克: 他提出了“观念论”,认为我们认识世界是通过感觉和反思形成的“观念”,而语言则是标记这些观念的符号。他强调了语言的“约定性”。
莱布尼茨: 他则梦想着创造一种“普遍语言”,能够像数学公式一样,精确地表达一切思想,从而消除纷争。

20世纪:“语言转向”的时代
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 这是20世纪语言哲学最闪耀的时期之一。像维特根斯坦(早期)、卡尔纳普、莫里斯·施利克等人,他们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语言,特别是科学语言。他们提出了“意义的实证标准”:一个有意义的陈述,必须是逻辑上可分析的,或者能通过经验来验证。那些无法验证的形而上学、伦理学陈述,在他们看来是“无意义的”。这简直就是把哲学“科学化”了。

日常语言学派(牛津学派): 紧接着,维特根斯坦(后期)自己就“叛变”了,他认为早期那种追求统一、精确的语言模型是错误的。他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词语的意义在于它们在特定社会语境下的“用法”。哲学家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什么客观的“意义”,而是要“揭示”语言的用法,从而“治愈”由语言混淆引起的哲学疾病。奥斯汀、斯特劳森等也延续了这种思路,他们关注语言的“言外之意”,比如“言语行为”理论,区分了“施事”(说出话)、“行事”(通过说出的话而做的事)和“招致”(说话想要产生的影响)。

蒯因、普特南等:他们继承了逻辑分析的传统,但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过于强硬的区分提出了挑战。蒯因的“意义的不可确定性”和“整体论”观点,认为没有独立的句子意义,意义是镶嵌在整个语言和信念体系中的。普特南的“外延的相对性”和“意义的内在地缘性”也进一步解构了传统的意义理论。

现状:多元化与新方向的交织

现在的语言哲学,可以说是既有历史传统的延续,又有新的分支和交叉。

分析哲学依然重要: 逻辑分析、语言清晰性依然是许多语言哲学家的工具。对逻辑、模态逻辑、语用学、意义理论(指称、真值条件、概念角色等)的研究仍在深入。

“意义”依然是核心: 虽然分析方式不同,但“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依然是驱动语言哲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家在探索词语、句子、语言整体如何获得意义,以及意义与思想、世界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的崛起: 强调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主流。言语行为、会话含义、语境依赖性、语篇分析等,都吸引了大量关注。

语言与认知科学的结合: 语言哲学与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越来越普遍。研究者们试图从认知机制、大脑活动、计算模型等方面来理解语言和意义。比如,概念的心理表征、语言习得机制、失语症患者的语言能力等等。

语言与社会、文化的联系: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社会身份、权力结构、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等思潮,都从社会文化视角深入探讨了语言。

语境主义与反语境主义的争论: 随着对语境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也出现了一些反思。比如,指数词(如“我”、“这里”、“现在”)的意义是否完全依赖语境?情境主义认为句子的真值条件是依赖具体情境的,而反情境主义则试图削弱这种依赖性,强调句子本身的语义内容。

自然化语言哲学: 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一些哲学家试图用科学的方法(特别是认知科学和演化生物学)来解释语言和意义的产生。

未来:走向更综合、更具实践性的领域

语言哲学的未来,我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向:

更强的跨学科融合: 语言哲学不会再是孤立的一个学科,而是会更紧密地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结合。例如,利用脑成像技术来研究词语激活的脑区,或者利用AI模型来模拟语言理解的认知过程。

对“非典型”语言的关注: 除了标准语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对网络语言、艺术语言、儿童语言、动物语言(如果有的话)甚至编程语言的哲学思考。这些“非典型”语言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来理解语言的本质。

更强的社会关怀和实践导向: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语言哲学可能会更多地关注语言在意识形态构建、政治宣传、身份认同、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来促进社会公正和理解。

对“意义”的更深层理解: 意义可能不会被简单地还原为符号的对应或者语境的使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对集体意义、历史意义、情感意义、非理性意义的探索。

人工智能与语言哲学的互动: 随着AI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的出现,我们与AI的互动本身也会引发新的哲学问题:AI能真正“理解”语言吗?AI的“表达”算不算真正的语言?AI对人类语言和思维会产生什么影响?

推荐书籍(入门到进阶):

要深入了解语言哲学,阅读经典和现代的著作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一些个人觉得不错的书,涵盖了不同的流派和时期:

入门类:

1.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这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虽然有点难度,但它是理解后期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言学派的关键。初读可以先看导读或者二手文献,再啃原文。

2. 《意义之网》(W.V.O. 蒯因):蒯因的文笔清晰,这本书是理解他“意义的不可确定性”和“整体论”思想的绝佳入门。

3. 《词语的意义》(保罗·格赖斯):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对语用学影响巨大,这本书精炼地阐述了他的核心观点。

4. 《语言论》(J.L. 奥斯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语言哲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本书收录了他关于“言语行为”的一些关键文章。

5. 《语言哲学导论》(很多国内学者都有写,比如赵林、邓晓芒等):选择一本评价比较好的中文导论,可以帮你建立起对整个学科的整体认知,了解各个流派和主要问题。

进阶与拓展类:

6. 《论实证的意义》(鲁道夫·卡尔纳普):了解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的必读书,虽然有些观点后来被批判,但其对清晰性和逻辑分析的追求是历史性的。

7. 《词语的构成》(索尔·克里普克):这本书提出了“刚性指称理论”,对我们理解专名和指称的本质提出了新的见解。

8. 《哲学研究:语言、意义与世界》(约翰·麦金):麦金的著作通常对概念进行深入分析,这本书对意义的哲学理论做了很好的梳理和评价。

9. 《语言与实在》(伯纳德·威廉姆斯):威廉姆斯是20世纪英国重要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往往能深入浅出地探讨哲学问题。

10. 《心灵、语词与世界》(雷·吉布森):吉布森的著作常涉及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的交叉,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两个领域的关系。

一些阅读建议:

别怕挑战: 很多语言哲学的著作确实有难度,但坚持下去,配合导读、论文和讨论,你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关注核心概念: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那些核心的哲学概念,比如“意义”、“指称”、“真值”、“用法”、“语境”、“言语行为”等等,理解它们在不同哲学家那里的含义。
循序渐进: 从导论性的书籍开始,了解学科的脉络,再深入到具体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多读二手文献: 优秀的二手文献(哲学史、哲学评论)可以帮助你理解原著的思想,并提供批判性的视角。

总而言之,语言哲学是一场永不停止的旅程,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理解沟通。希望这些内容能给你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你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关书籍和文献在文中都用引用的形式给出,具体书名,文章名在文后Bibliography中给出。

17年9月10日略更新====================================================================

语言哲学其实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可以从柏拉图的开始。当时柏拉图就开始讨论一个名字和它的指称之间的关系,他区分两种可能的关系,两者关系是单纯约定的—Conventionalism,两者关系是必然的—Naturalism(并不是现代语境中的自然主义)。然后在中世纪,直到近现代,洛克的Ideal theory of Meaning,Berkeley的Alciphron,Reid的Speech Act Theory都是对语言哲学的讨论。所以事实上语言哲学并不是一个缺少历史的领域。对语言哲学的历史感兴趣的推荐 (Cameron, Hill, & Stainton, 2016)。

当然大家所熟知的语言哲学是从弗雷格开始的。弗雷格对于Sense和Reference的讨论奠定了Frege's Puzzle这个经典的语言哲学问题。同时对于心灵哲学中的内容理论(Theories of Content)和知觉内容(Perceptual Content)等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于Compositionality的贡献奠定了现代形式语义学的基础。而这一条规则甚至被Heim and Kratzer称作Frege's Principle。(Heim & Kratzer, 1998)

  • 一个复杂的表达式的意义(这里的意义一定得是standing meaning,不然会有context sensitivity的问题)由且仅由各个组成部分的意义和这个表达式的句法规则所决定。

从弗雷格往后,语言哲学基本上成为了一个哲学当中的独立的分支,并且在二十世纪一度成为First Philosophy。(这个称号来源于Dummett)这个领域当中处理的问题非常庞杂,而且有很多问题之间并没有紧密的联系,显得这个领域比较松散。但可以确定的是语言哲学的主要问题都围绕着语言的意义来展开。一般来说,语言哲学处理的问题包括有,

  • 意义理论(Theories of Meaning)这一类理论关注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而言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说决定了其他语言哲学理论的基本立场,这类理论一般有三类立场(1)意义是语言符号的指称或者外延(referent or extension),比如“Cat”这个英语词语的意思就是所有猫组成的集合(强调外延的目的是表明,词语的意义不仅仅包括referent,还包括构建在referent至上的函数,比如从referent到真值的函数等等各种typed semantic values)。(狭义的这一类理论被称作Millianism,代表的哲学家有Kripke (1972),Salmon (1986)。广义的理论包括所有的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比如Davidson (1967),Lewis (1970),Montague (1973))(2)意义是语言符号对应的心灵实体(Mental Entities,包括概念,观念,图像等等),例如“Cat”这个英语词语的意思我们人脑中关于猫的概念(代表的哲学家有Locke,Fodor 1975,Chomsky 2000)(3)意义是我们使用语言符号的规则。比如cat的意思是我们如何使用“cat”的规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可以搭配什么其他词语使用,用这个词语说话可以完成什么行为。(代表的哲学家有 Austin 1962,Wittgenstein 2009,Horwich 2004)
  • 元语义学(Metasemantics)元语义学中的一个子领域就是大家熟知的指称理论(theory of reference)。元语义学讨论什么东西or什么事实决定了每个语言符号的意义,例如是什么决定了英语中的“dog”这个词语指的是狗而不是猫?用哲学的术语讲就是意义随附于(supervene)什么事实?(1)是社会的约定?(Lewis, 2002)(2)是说话者用这个符号的意图?(Grice, 1957)(3)还是这个符号这么用和最初的命名之间的因果关系?(Kripke, 1972)(Putnam, 1973)
  • 语用学(Pragmatics)。语言符号本身的意思和说话者用符号具体表达的意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比如当一个女生要拒绝她的追求者的时候,她会说“你是一个好人”,这个符号本身的意思就是你是好人,但是说话者具体表达的意思的是婉拒。这个婉拒的意思是怎么传达出去的,然后听者是怎么听出来的?这个领域的开山之作是Grice (1975),Grice区分了词语或句子本身的意义,他称之为What is said,和说话者附加表达出来的信息,称之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然后这个领域现在已经成为语言哲学和语言学中间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支。
  • 语义和语用界限(Semantic and Pragmatic Boundary)当语用学诞生了之后,一个自然的问题就是如何划分一个utterance的意义中哪些是语义的部分,哪些是语用的部分,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有些人认为存在最基本的不受语境影响的语义,这一类被称作Minimalism(和生成语言学里面的Minimalism不是一个东西)(Borg, 2004),(Cappelen & Lepore, 2008) 另外有一部分认为即使最简单的句子的意义也会收到语境的影响,不存在独立于语境的意义,通常被称作Semantic Contextualism。(Recanati, 2004), (Sperber & Wilson, 1996)
  • 具体的词语表达(specific expressions)在基本立场确定后,语言哲学家会把它们运用到具体的词类上去,比如名词(专名的意义是个很大的领域),限定词短语 (Determiner Phrase)(限定描述词从Russell (1905) 就开始被哲学家所关注,到现在的广义量词理论(Barwise & Cooper, 1981开始处理许多猫,大多数猫,一部分猫这样的限定词短语),副词与动词(这两类词语的研究开创了Event Semantics (Davidson, 1967))

就语言哲学的发展前景来说,大致会有这些方向

  • 语境是当前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涉及到语用学,语义与语用界限等等诸多问题,也对传统的意义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和传统语言学结合,比如生成语言学(Generative Linguistics)。这方面的研究会涉及到句法规则的先天主义(Nativism)和语言约定的关系(Lewis, 2002) (Ludlow, 2011),句法和语义接口(Interface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等等领域,May (1985) 的Logical Form这本书中的Quantifier Raising理论是关于量词辖域以及句法和语义接口的最经典作品。
  • 和认知心理学结合,也包括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语义学概念的研究。词语的同义(synonym),多义(polysemy),模糊性(vagueness)如何处理,然后相互关系是什么?词义和心智中表征的概念是什么关系 (Aitchison, 2012)?概念的prototypical effect(这个问题又和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词义上怎么体现 (Rosch & Mervis, 1975)?两个名词组成的Noun-Noun词组的意思是怎么决定的?为什么“dog cookie’, ‘Christmas cookie’, ‘Girl Scout cookie’, ‘chocolate chip cookie’, ‘oatmeal cookie’的意思中第一个名词和第二个名词之间的关系会有这么大的不同?人们是如何理解这样的NN短语的?同样对于词义的研究,又可以给分析性这个哲学经典问题注入新的材料(单身汉是未婚男子是分析为真的吗?“单身汉”的意义是什么,能不能分解成 UNMARRIED HUMAN MALE? 单身汉的词义怎么保证了这句话是分析为真的?)
  • 和价值理论结合。语言哲学目前的一个热门是规范性,道德语言的研究,还有种族蔑称(slur)的研究 (Hom, 2012)
  • 语言学哲学。语言学哲学其实是科学哲学的分支,研究语言学的中间的科学哲学问题,比如语言学解释(什么是对一个语言现象的合格的解释?(Egré, 2015))经典计算主义和联结主义的争论 (Joanisse & McClelland, 2015) 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应该依赖于什么证据?心理学证据对研究语言有用吗?语料库对于语言哲学的研究有帮助吗?


Bibliography

Aitchison, J. (2012). Words in the Mi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 Lexicon. John Wiley & Sons.

Austin, 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Clarendon Press.

Barwise, J., & Cooper, R. (1981). Generalized quantifiers and natural language.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4(2), 159–219.

Borg, E. (2004). Minimal Seman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ppelen, H., & Lepore, E. (2008). Insensitive Semantics: A Defense of Semantic Minimalism and Speech Act Pluralism. John Wiley & Sons.

Cameron, M., Hill, B., & Stainton, R. J. (Eds.). (2016). Sourcebook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Primary source texts from the Pre-Socratics to Mill (1st ed. 2017 edition). New York, NY: Springer.

Chomsky, N. (2000). 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dson, D. (1967). The Logical Form of Action Sentences. In N. Rescher (Ed.), The Logic of Decision and Ac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Davidson, D. (1967). Truth and Meaning. Synthese, 17(3), 304–323.

Egré, P. (2015). Explanation in Linguistics. Philosophy Compass, 10(7), 451–462.

Fodor, J. A. (1975). The Language of Though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ice, H. P. (1957). Meaning.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66(3), 377–388.

Grice, H. P. (1991).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im, I., & Kratzer, A. (1998). Semantics in Generative Grammar (1997 edition).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Hom, C. (2010). Pejoratives. Philosophy Compass, 5(2), 164–185.

Hom, C. (2012). A puzzle about pejoratives. Philosophical Studies, 159(3), 383–405.

Horwich, P. (2004). A use theory of meaning.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68(2), 351–372.

Joanisse, M. F., & McClelland, J. L. (2015). Connectionist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learning,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 6(3), 235–247.

Kripke, S. A.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wis, D. (1970). General semantics. Synthese, 22(1), 18–67.

Lewis, D. (2002). Convention: A Philosophical Study. Oxford: Blackwell.

Ludlow, P. (2011). The Philosophy of Generative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 R. (1985). Logical Form: Its structure and derivation (Vol. 12). MIT press.

Putnam, H. (1973). Meaning and Reference.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0(19), 699–711.

Recanati, F. (2004). Literal Mea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ch, E., & Mervis, C. B. (1975). Family resemblances: 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Cognitive Psychology, 7(4), 573–605.

Salmon, N. U. (1986). Frege’s Puzzl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Sperber, D., & Wilson, D. (199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2 edition). Oxford ; Cambridge, MA: Wiley-Blackwell.

Wittgenstein, L. (2009).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P. M. S. Hacker & J. Schulte, Eds.) (4 edition). Chichester, West Sussex, U.K. ;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语言哲学这块儿,从古到今,再到未来,还有些不错的书值得一看。语言哲学:一场关于“意义”的千年探索语言哲学,说白了,就是咱们人类琢磨语言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它跟咱们的世界、咱们的思想,还有咱们跟别人交流,到底是个什么关系。这玩意儿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渗透在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
  • 回答
    ITIL,全称是“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套在信息技术服务管理(ITSM)领域里,大家公认的、非常成熟和实用的“操作手册”或者“最佳实践指南”。它不是一个强制性的标准,更像是一套“建议”,告.............
  • 回答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在问世以来,一直引发着广泛的讨论,其中“国家、法律、金钱等概念都是人类虚构的”这一观点,更是书中极具颠覆性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论断之一。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不妨深入剖析它所蕴含的逻辑、其背后的证据,以及它对于我们理解社会运作方式的启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赫拉利在这里所说的“虚.............
  • 回答
    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这对中东的“冤家”,他们之间的恩怨,就像一团纠缠不清的线,剪不断理还乱,横跨了历史、宗教、政治和地缘战略的方方面面。要说清楚这几十年的“相爱相杀”,得从几个关键点说起。核心矛盾:宗教的旗帜与地缘的野心最根本的,是他们各自代表的伊斯兰教派别:沙特是逊尼派的领头羊,伊朗则是什叶派的旗帜。.............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土耳其的近代史。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转变,更是一个古老帝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要说土耳其的近代史,我们绕不开它曾经的辉煌——奥斯曼帝国。这个统治了几个世纪的庞大帝国,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可以说是地中海世界的霸主。但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面对欧洲列强的崛起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冲击,奥.............
  • 回答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是混沌的,直到有两个强大的巨人——“创造者”和“毁灭者”——出现。创造者想要创造美好,毁灭者则一心想要毁灭。在一次激烈的对抗后,两个巨人同归于尽,他们的精华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精华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我们熟悉的人类、精灵、兽人、矮人等等。他们在这片被巨.............
  • 回答
    好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概括人工智能(AI),并解释其核心概念和发展方向: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的核心目标:人工智能的核心目标是创造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机器或系统。这里的“智能”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 学习能力: 从经验中获.............
  • 回答
    中国福利彩票,नमस्कार!您这个问题触及了不少人心中的疑惑。说起来,彩票这种东西,本质上玩的就是一个概率游戏,但任何一个足够庞大的体系,都难免会引人联想和猜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件事。一、 福利彩票的“概率游戏”本质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的福利彩票,无论是双色球、大乐透还是其他玩法,.............
  • 回答
    要说清明朝怎么就倒了,这事儿一点儿不简单,牵扯到方方面面,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身体各处都出了问题,最后一起拖垮了他。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些。一、 内部矛盾:政权这艘船开始漏水了(最根本的病灶) 皇权旁落,宦官和权臣专权(君不君,臣不臣): 明朝的皇帝,尤其是后期,不.............
  • 回答
    好的,我来试试,从我所理解的学养出发,尽可能以一种自然、有温度的方式,去触碰这些年份的脉络。1588:如果说有什么词能捕捉到1588年的感觉,那大概是“风起浪涌的转折”。在我看来,那一年,尤其是英国的海军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场海战的胜负,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撬动。之前,海洋上的霸权似乎是.............
  • 回答
    .......
  • 回答
    2020 年,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暴,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开始,我们都以为只是流感,居家隔离也像是暂时的休假,大家还在期待着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生活。可是,随着病毒的蔓延,我们才意识到这과는截然不同。口罩成了出门必备的物品,社交距离成了新的相处之道。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聚会、旅行、甚至是.............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过滤器”这玩意儿,其实它就跟咱们日常生活里的筛子、漏勺差不多,只不过是用在信号或者信息上的。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原理其实很简单。啥是过滤器?—— 就像你家厨房里的筛子想象一下,你正在厨房里准备做一碗美味的面条。你煮好了面,捞出来,是不是得用漏勺?这个漏勺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把面条和汤.............
  • 回答
    高等数学里的概念和定义之所以不能再简单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数学的本质、逻辑的严谨性以及人类认知能力的极限。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数学作为精确语言的本质: 追求绝对精确: 数学是一门追求绝对精确的学科。它不像自然语言那样允许模糊、歧义或主观解释.............
  • 回答
    说到天文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遥远又深奥,好像是那些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们才玩转的专业领域。其实不然,咱们身边就有不少能帮我们理解这些奇妙概念的“小助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把那些高大上的天文学知识,变得像家常便饭一样简单生动。1. 宇宙的诞生:一次“超级大爆炸”,但别怕! 素材: 咱们可以.............
  • 回答
    好的,咱们这就来聊聊物理学那些看似高深,实则有趣的“小秘密”,保证让您听了觉得:“哇,原来是这么回事!” 咱们不用那些冷冰冰的公式,就用生活中常见的玩意儿,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让它变得生动有趣,就像在讲故事一样。1. 动量:你想扔石头,还是想推墙?想象一下,你站在海边,手里拿着一块石头。 扔石头.............
  • 回答
    .......
  • 回答
    要用几句话概括几千年来人类文化思想的精髓,确实是个挑战,因为人类思想的河流奔腾不息,分支无数。但若要捕捉其最核心的脉络,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首先,是对“意义”的不懈追寻。从早期对自然现象的神话解释,到哲学体系的构建,再到宗教教义的传播,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探究“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
  • 回答
    关于俄乌冲突,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法律、道德等多维度复杂问题的国际事件。以下从多个角度客观分析,避免简单化的立场判断: 1. 冲突背景与核心矛盾 俄乌双方立场: 乌克兰: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乌克兰政府长期寻求加入北约和欧盟,但俄罗斯视其为“战略威胁”。2022年2月,俄罗斯以“保护.............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Sparse Autoencoder (稀疏自编码器)、Sparse Coding (稀疏编码) 和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 (受限玻尔兹曼机) 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三者都属于无监督学习的范畴,并且在特征提取、降维和生成模型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