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双黄连抑制病毒这件事的发布和辟谣上看,我们应当如何向公众有效地传播科学研究结果?

回答
双黄连风波,从一场被寄予厚望的“抗疫利器”的发布,到一场疾风骤雨般的辟谣,给我们的启示太深刻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科学研究成果传播上存在的诸多不足,也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有效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研究结果,我们真的需要下一番苦功,拿出真诚和智慧。

一、 理解传播的本质: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更是信任的建立

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研究结果的传播,绝不是简单地把一堆数据、结论扔给公众。这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公众不一定都具备专业的科学素养,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个结果对我有啥用?”“我能相信它吗?”“它背后有什么风险吗?”。双黄连事件,恰恰暴露了我们在满足这些基本关切上的欠缺。

二、 科学研究成果传播的“前置工程”:为什么需要这样做?

在信息“走出去”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必须做得非常扎实:

1. 严谨的科学证据是基石: 这是最最核心的。任何一项研究结果,都要经过同行评审,并在可靠的科学期刊上发表。双黄连事件中,许多人对其有效性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早期公布的研究结果似乎不够充分,或者是以一种容易引起误读的方式呈现。
详细来说: 我们要鼓励科学家在公开宣布研究成果之前,确保有足够多的、高质量的实验数据支持。这包括但不限于:
明确的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对照组设置是否合理?样本量是否足够?
客观的实验数据: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否严谨?是否存在偏倚?
可重复性: 其他独立的研究团队能否重复出类似的结果?这是科学真理的试金石。
风险评估: 研究是否充分评估了潜在的副作用、禁忌症以及适用范围?

2. 研究的局限性要坦诚告知: 科学研究往往是渐进式的,很少有“一劳永逸”的结论。在传播时,必须诚实地告知公众,这项研究在哪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以及在哪些情况下可能无效或有害。
举个例子: 如果一项研究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或者在小范围人群中进行的,那么在传播时就不能将其夸大成“对所有人都有效”的结论。我们需要清晰地说明:“这项研究在xx条件下显示出xx效果,但仍需在更大范围的人群中进行验证。”

3. 明确研究的阶段和性质: 科学研究有不同的阶段,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最终的广泛应用。在传播时,要清晰区分这些阶段。
可以这样处理: 比如,一项“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的结果,就应该明确告知公众其性质,并说明这距离人类的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避免使用“双黄连可以抑制XX病毒”这样容易引起误解的表述,而应该说“体外研究显示双黄连中的某些成分对XX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 让科学“开口说话”:如何让传播更有效?

有了扎实的证据和清晰的界定后,接下来的传播环节就更关键了:

1. 明确目标受众,使用“人话”沟通: 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被普通大众理解。这意味着要摒弃那些艰涩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统计模型,用清晰、简洁、生动的语言来解释。
可以这样操作:
开发多层次的传播材料: 除了专业论文,还可以制作面向公众的科普文章、短视频、图表、新闻稿等。
使用类比和故事: 将复杂的科学原理通过生活化的类比或者引人入胜的故事来解释,更容易被接受。
邀请科学家参与科普: 科学家本身是最了解研究的人,让他们亲身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讲解,会更有说服力。

2. 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传播: 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媒体,要利用当下各种新兴的传播渠道。
具体做法:
主流媒体: 新闻发布会、电视访谈、报纸专栏等仍然是重要的阵地,但要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深度。
新媒体平台: 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是当下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要制作适合这些平台的内容。可以考虑邀请有影响力的科普博主合作。
官方渠道: 科研机构、大学、卫生部门等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成为信息的第一入口。
互动性传播: 开设问答环节,组织线上线下的科普讲座,让公众有机会与科学家直接交流,解答疑惑。

3. 强调研究的“局限性”和“下一步”: 这是双黄连事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我们在公布一个初步的研究结果时,如果同时强调了它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公众就会有一个更理性的预期。
如何改进: 比如,在宣布一项初步有效性的研究时,可以同步说明:“这项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我们必须承认它只是一项初步的发现。接下来,我们计划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此之前,请大家不要盲目跟从。”

4. 建立“辟谣”和“纠错”的机制: 科学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难免会出现误读和谣言。我们需要主动去回应公众的疑问和担忧,及时纠正不准确的信息。
例如:
设立专门的科普问答平台或栏目: 鼓励公众提问,由专业人士解答。
与媒体合作,进行权威辟谣: 当出现与研究结果相关的谣言时,要第一时间站出来,用事实说话,清晰地驳斥。
保持透明度: 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也要及时公开,这反而能增强公众的信任。

四、 塑造科学文化,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长远之计

双黄连事件,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科学素养普遍待提升的一个缩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1. 加强科学教育: 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从小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
2. 鼓励媒体承担社会责任: 媒体在报道科学新闻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把关,而不是简单地转发和放大。
3. 营造开放的科学对话环境: 让科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全民共同参与和关注的话题。鼓励理性讨论,尊重不同意见,但也要旗帜鲜明地捍卫科学事实。

总结来说,要有效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研究结果,我们必须做到:

内容为王: 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并坦诚告知其局限性。
沟通先行: 用公众能理解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多渠道传播。
信任为重: 建立透明、负责任的传播机制,积极回应质疑,及时辟谣。
长远布局: 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构建健康的科学传播生态。

双黄连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指明了方向。未来的科学传播工作,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真诚沟通,相信我们一定能让科学的光芒更有效地照亮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是什么“事实”,而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看得出来,题主以及一些回答者完全不懂科研流程,这才闹出种种笑话。


事实上,一种药物是否有效,需要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实验;实验做到了哪个阶段可以说什么话、可以做出什么承诺,学术界是有约定俗成的规范的。


第一个阶段是体外实验阶段——就算不考虑“实验动物也是条命”,那些小白鼠啥的也贵的很。如果这个阶段都过不了,那还是别糟践小白鼠了。

体外实验阶段的任务是什么呢?是确认这种药物在体外环境的最低起效浓度,确认它的有效性。

比如说吧,我们都知道,糖这种营养物质可以拿来培养细菌;但你弄点高浓度糖浆,它的杀菌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强——所以著名的新疆切糕才会用糖来保鲜各种果实。

所以,只要浓度高,连糖都可以杀菌。但这是无意义的,因为你不可能以“用糖把人脱水成干尸”的方式治疗腹泻,对吧。


类似的,弄点凉白开,把病毒泡里面泡个两三天,一样死个七七八八。但这仍然是无意义的。


因此,体外实验需要确定两点:

1、这种物质确实可以杀灭目标病毒(没错!玻璃‘浓度’再大也没有杀灭作用)

2、这种物质杀灭目标病毒效果显著(不需要达到被治疗者的致死级浓度,不需要漫长的时间——别搞的都不知道病毒究竟是被杀灭的还是‘饿死’的)


通过这个阶段的、效果良好的反病毒“药物”包括……可乐……

那么,如果有人宣传说“喝可乐可以抑制病毒”,你觉得这人靠谱吗?


体外实验阶段通过之后,进入下一个阶段:动物实验阶段。


这个阶段要证明什么呢?

证明这种药物能够在不对动物造成严重伤害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对付动物体内感染的病毒。


我们的“可口良药”可乐,就栽在了这个阶段。

目前来看,双黄连似乎也没能冲破这道关卡——事实上,如果真的如网上流传的实验数据那样,双黄连口服液需要喝1.5升才能在人体内达到体外实验的半数灭杀浓度的话,它压根就不应该拿来浪费小白鼠小兔子的生命。


动物实验通过后,这才能进入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临床实验。


一期临床实验要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以及人体耐受性,研究药物动力学性质,鉴定人体代谢产物以及代谢途径,搞明白药物副反应和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

一期临床实验一般在健康人身上进行(除了抗肿瘤/抗艾滋之类药物外),需要几十名受试者。


二期临床实验要和安慰剂以及其他已上市药物比较疗效,确定三期临床实验的给药量和给药方案,获得更多药物安全性方面的资料。

二期临床实验需要几十上百受试者。


三期临床实验需要评估药物的益处和安全性,为正式上市做准备。

三期临床实验一般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受试者。


四期临床实验是上市后的临床研究,一般需要两千以上病例,以便进一步考察药物安全性、有效性。

临床试验(医学术语)_百度百科


我们来对比一下瑞德西韦(remdesivir)。

这种药物本来是打算用于埃博拉的治疗的,但在临床上效果不佳,因此没能上市。


这种药物对冠状病毒的体外实验效果非常好,有效半数抑制率到了纳摩尔/nM级别,非常少就能起效。

相同的母体药物GS-441524在治疗猫冠状病毒上已经是一种特效药。


这种药物当年在抗埃博拉时已经做过一期二期临床实验,因此可以直接上三期临床实验。


这种药物,在美国一例病人身上,仅一天,就完全逆转了肺炎症状!


这种药物已经于今日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开始三期临床实验,入组患者270人。

瑞德西韦(remdesivir)将火速在中国开展 III 期临床试验,离上市和应用还有多久?


那么,这种药物,学界是如何宣传的呢?

知识分子:一线希望?美国在研药明起在中国接受临床检验

没错,一线希望。


因为已经有太多太多一期二期表现良好、三期翻车的案例了。

这药物表现再好,也只有一个有效案例。

因此,只能说是“一线”希望。

多说一点,都是错误。


对比一下:

知识分子:半夜药叫:双黄连“治疗”新冠病毒?当事院士试图澄清


一个证据可靠度比可乐好不了多少的药物敢激起如此热度,原来怪别人“妖魔化”、“情绪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