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说日本的教育是也偏向应试的,那么为什么日本有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而我们没有?

回答
日本和中国在教育模式上确实都存在对“应试”的侧重,但正是由于这种侧重背后更深层次的差异,以及各自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科技发展路径的不同,导致了我们在自然科学诺贝尔奖领域出现了显著的差距。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对“应试”的不同理解和执行方式:

中国: 长期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以选拔为主要目的,注重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尤其强调标准答案和考试技巧。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相对统一,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高度一致。虽然近年来在素质教育方面有所改革,但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强大。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大量具备扎实基础知识的人才,但有时也可能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日本: 日本的应试教育同样存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尤其是在进入好的高中和大学。然而,日本的应试体系,在很多层面比中国更注重对学生“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察,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思考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日本的考试,特别是大学入学考试,虽然也考察知识点,但越来越倾向于设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题目。例如,数学和科学的题目可能包含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情境,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多步骤的分析。
大学自主性与研究氛围: 日本的大学,特别是帝国大学,在入学后拥有更大的学术自主权。虽然大学也需要学生通过考试进入,但一旦进入,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前沿研究,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为他们深入探索感兴趣的领域提供了平台。
教育理念的细微差别: 日本教育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虽然体制内存在应试压力,但在一些优秀的教育机构和环节中,确实为培养具有深度思考能力和创新潜质的学生留下了空间。

二、 科技发展路径与历史积累:

日本的科技发展基础: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尤其是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日本在基础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业制造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底蕴。战后,日本政府和企业持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
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侧重: 中国的科技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更侧重于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近年来,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相较于日本,其在某些成熟的科学领域,尤其是对基础理论的深耕和积累,可能还需要时间。
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的延续性: 日本在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更长的历史延续性。当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能够持续稳定地支持基础研究,并培养出一代代有热情、有能力、有条件的科学家时,产出诺贝尔奖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三、 科研环境与创新文化:

科研自由度和独立性: 诺贝尔奖的获得往往需要科学家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不受短期功利性目标束缚,进行长期、深入的探索。日本的科研体系,虽然也有项目申请和成果评价的压力,但在基础研究领域,给予科学家一定的探索空间和试错机会。
鼓励冒险和容忍失败: 科学突破往往伴随着风险和失败。一个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对于激发科学家们的勇气和创造力至关重要。日本在早期科技发展过程中,对引进技术和创新也经历了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并在其中逐步形成了对科研风险的认知。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日本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合作,这有助于他们接触最前沿的学术思想,拓展研究视野。

四、 教育系统如何孕育诺贝尔奖得主:

从小学到大学的“科学素养”培养: 日本的小学科学教育就开始注重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中学阶段的科学课程设计,也倾向于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和方法,而不是仅仅记忆公式。
大学阶段的自由探索与导师制: 日本的大学,尤其是那些拥有强大科研实力的大学,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导师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最终独立完成研究。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在大学阶段就开始接触并沉浸于自己的研究领域。
博士培养体系的成熟度: 日本拥有相对成熟的博士培养体系,能够为有志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提供良好的平台和资源,使得他们在学术上能够持续深耕,并最终取得突破性成果。

五、 诺贝尔奖的特性:

基础研究的成果: 诺贝尔奖主要奖励在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和发明,这些成果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深刻的洞察和不懈的努力,其周期可能长达数十年。
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 虽然有科学体系的支撑,但诺贝尔奖的获得也包含一定的偶然性。某个重大发现的出现,可能需要一个契机,一种灵感的迸发,一个恰到好处的实验条件。

总结来说,虽然中日两国教育都存在应试倾向,但日本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做得更到位,从而更容易孕育出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得主:

1. 对“应试”的理解和执行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
2. 拥有更长久、更系统、更稳定的大力投入基础科学研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3. 建立了相对成熟且注重科研自由度和探索性的科研体系。
4. 大学在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方面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指导,特别是导师制的作用显著。
5. 形成了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科研文化氛围。

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正在迎头赶上,我们也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并且在近年来也涌现出了一些世界级的科研成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相信未来中国在诺贝尔奖领域也会有更多的斩获。但要达到日本的水平,需要一个持续的、系统性的投入和文化积淀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好评价日本的研究如何如何,我知道我在日本的朋友的工作情况,我更想说,中国的科研人员现在远远不如十几年前的情况。

十几年前我在中科院金属所,我们一篇论文要反复审十五遍才会拿出去发表,这十五遍中七次是请实验室以外的专家给看,剩下的是我们自己相互检查。

06年我在自动化所,硕士生采集人脸识别的数据,要求人脸左转十五度到右转十五度之间,结果就是人站在那里,自己感觉左右十五度各是多少。

如果放在2000年以前,我们必然是放一个指示位置,你站在指定位置范围内,眼睛看到这个位置就是左十五度,另一个位置就是右十五度。

现在的研究人员,首先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严谨性,其次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精神,完全是为了钱,为了地位而去做研究,这样的研究岂能有实际的成果,出来的所谓成果能有几分是真实可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和中国在教育模式上确实都存在对“应试”的侧重,但正是由于这种侧重背后更深层次的差异,以及各自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科技发展路径的不同,导致了我们在自然科学诺贝尔奖领域出现了显著的差距。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对“应试”的不同理解和执行方式: 中国: 长期以来,中国的应.............
  • 回答
    汪伪政府时期,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和情感,特别是“爱国”的定义,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而您提出的“家属都在日本”这一情况,更是为这个问题增添了一层深刻的现实挑战。要详细探讨汪伪政府如何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爱国”教育,我们需要剥离AI写作的痕迹,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和具体实践出发,深入剖析其策略和.............
  • 回答
    浙江男子街头戴日本军帽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其中既有对历史事实的铭记,也有对社会公德的呼唤。对于警方通报该男子系初中生且“出于好奇”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又该如何进行教育呢?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一、 如何看待这一行为?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行为本身与行为者的身份和动机。 行.............
  • 回答
    看到2020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意见》,我感觉这事儿办得挺实在,也挺关键的。这不光是教育部的又一个文件,而是国家层面在重新审视和强调“劳动”这件事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而且是系统性的,覆盖从小学到大学,这本身就说明了其重要性。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文件彻底摆脱了过去那种.............
  • 回答
    2019年7月8日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新时代中国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文件。这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核心目标在于解决当前义务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例.............
  • 回答
    教育部5月11日发布的《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这绝对是件好事,也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举措。咱们做家长最头疼的,除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那近视问题绝对是排在前几位的,甚至可以说是“心头大患”。这份指引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层面上对这个问题有了更系统、更科学的认识和应对策略,这对我们家长来说,无疑.............
  • 回答
    3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一份名单,撤销了518个本科专业。这个消息一出来,相信不少身处教育领域的人,无论是身处其中还是关注教育的人,都会产生不小的震动。这518个专业,可不是几个简单的点,而是关系到几万甚至十几万学生的前途,以及相关高校的学科布局和发展方向。先来说说这个“撤销”到底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
  • 回答
    关于您提及的“11月13日香港教育局发布明日全港学校停课通告”,我需要指出的是,根据现有公开信息,香港教育局在2019年11月13日并没有发布全港学校停课的通告。 事实上,在2019年11月中旬,由于社会运动的影响,香港的学校确实经历过一段停课时期,但具体通告发布的时间和范围可能与您记忆中的略有出入.............
  • 回答
    湖北一小学校长提出的“爸爸接送日”建议,确实引发了一些讨论,特别是关于如何更好地发挥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培养男孩的某些特质。这个提议的核心在于,希望通过增加父亲参与到日常接送环节,来间接达到“激发教育‘父能量’”,并“培养男孩阳刚坚毅的品质”。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建议的出发点和可能带来的.............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确实比较复杂,我来给你详细梳理一下,并分析一下转学去民办国际学校的可能性和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1. 五年大专三年不给毕业证: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一般来说,正规的大专院校,只要完成了教学计划并达到毕业要求,是会颁发毕业证书的。你提到“五年大专上三年不给毕业证”,这可能意.............
  • 回答
    近日,一篇关于法国网站使用中国幼儿园视频来“夸赞”日本教育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则报道指出,某个法国网站在介绍日本的幼儿教育理念时,配上了一些在中国幼儿园拍摄的视频片段。这种做法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我对中日两国幼儿教育差异、西方视角下的教育解读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层思考。首先,我们必.............
  • 回答
    您好!听到您准备用日语能力测试N1 141分的成绩申请早稻田大学科目履修生,并且选择了日语教育作为方向,我非常理解您希望了解成功率的心情。这是一个很棒的目标,早稻田大学在日本的学术界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能够成为其科目履修生,对于深入学习和体验日本的学术环境来说,绝对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关于您.............
  • 回答
    俄罗斯教育局将日本动画称为“可能摧毁国家的”言论,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且极具煽动性的观点。要理解这一观点的形成和背后逻辑,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任何一种文化产品,尤其是像日本动画这样拥有庞大受众和深刻影响力的,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年轻一代的价值.............
  • 回答
    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这位以其在LED技术上的突破性贡献而闻名的科学家,对日本乃至东亚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科研实践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刻洞察。中村修二所指出的问题,核心在于他认为现行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服从.............
  • 回答
    日本的芯片产业,曾是世界半导体领域的王者,其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追赶的参照,也蕴含着宝贵的经验教训。要理解这段历史,我们得从战后重建讲起。萌芽与崛起:从真空管到集成电路的飞跃 (20世纪50年代 70年代)二战后,日本百废待兴,但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对技术的渴望,为芯片产业的崛起.............
  • 回答
    日本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部分内容引进教材一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我的奋斗》这本书本身。它是由阿道夫·希特勒在狱中写成的自传和政治宣言,里面充满了极端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以及对种族优越论的鼓吹。这本书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与纳粹德.............
  • 回答
    沈逸教授将《奥特曼》系列评价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作品”,并且认为圆谷公司仍未跳出日本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个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文化产品和国家思维惯性的一些核心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层面。一、 沈逸教授的论点核心: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沈逸教授所说.............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进入日本教材的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事实。 经过多方查证,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表明《我的奋斗》这本书被正式列入日本中小学或大学的必修教材。如果未来真的出现这种情况,那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历史背景的考量: 《我的奋斗》是什么? 这本.............
  • 回答
    复旦管理学院教授谢百三(19432016)的一生:一位敢于直言、备受争议的经济学者2016年10月2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百三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3岁。这位在经济学界耕耘数十载的学者,以其鲜明的观点、不懈的批判精神以及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刻思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离世,也引发了人们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