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诺奖得主中村修二批评日本乃至东亚教育体系?

回答
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这位以其在LED技术上的突破性贡献而闻名的科学家,对日本乃至东亚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科研实践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刻洞察。

中村修二所指出的问题,核心在于他认为现行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服从”和“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他常常提及,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尽管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但他的父母和老师给予了他相对自由的空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去尝试犯错,并在错误中学习。然而,他观察到,在当今的日本和东亚许多地区,教育似乎更倾向于将学生塑造成符合既定模式的“标准件”,而非鼓励他们成为拥有独特思想的个体。

他认为,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于,它培养出的学生可能擅长应试,能够高效地记忆和复制知识,但在面对需要创新思维、解决复杂未知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科技和经济环境中,重复性和模仿性技能的价值正在迅速下降,而原创性、颠覆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变得至关重要。中村修二的批评,正是对这种教育理念与时代需求脱节现象的警示。

进一步来说,中村修二的批评也触及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他质疑那些死记硬背的历史事件、数学公式,或者脱离实际应用的理论知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驱动力。他推崇的是一种能够让学生“玩”着学习,在实践中发现乐趣,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的教育方式。他曾强调,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怀疑、不断寻找新解的过程,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恰恰是扼杀了这种探索精神。

中村修二的观点之所以具有影响力,还在于他是一位成功的实践者。他本人就是不走寻常路,在不被看好的条件下坚持自己研究方向的典范。他曾面临诸多质疑和资源限制,但他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创新的思维,最终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他的经历本身就是对“照本宣科”式教育的反驳,证明了“非主流”的学习路径同样可以通向辉煌。

当然,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中村修二的批评。日本和东亚的教育体系在普及基础知识、培养 disciplined 的人才方面,也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在某些领域的强大竞争力,都离不开扎实的教育基础。然而,正如中村修二所指出的,当下的挑战是如何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未来的需求。

总而言之,中村修二对日本乃至东亚教育体系的批评,是一种关于教育本质和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他呼唤的是一种更加关注个体差异,鼓励独立思考,培育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和改进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他的声音,提醒着我们,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潜能的激发和创造力的点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中村修二的经历来看,他对日本以及东亚教育体系的批评合情合理也有裨益。

他抨击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称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遭,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他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

每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存在很多问题。而东亚教育制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应试体系了。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形势比日本还要糟。

(韩国不了解,就不谈了。中国比日本还多出来的一个大难题就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稀缺,且分配不公。这个暂且也不谈了。)

教育体系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选拔,一个是培养。

选拔制度则是指挥棒。按分选拔,那么基础教育阶段大家的主要目标显然就是“培养能考高分的人”。

应试体系说到底选出来的是最适合考试的人。

当然,能把“考试”这项技能学好的人大多也能在学习其他知识上表现得更好,往往也更好地掌握了书本知识。所以,考试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重要的选拔方式。

这是从整体选拔的统计意义上来讲的。

但很糟的一点在于,对很多个体来说,备考并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唯分数的录取方式会导致学生投入大量的备考时间。

当两个同样优秀的学生,一个高中三年都在应试学习,另一个高中三年还花了很多时间投入自己更感兴趣的领域,比如阅读文学作品、写小说、焊电路、写程序等。那么最后的选拔结果肯定是三年都在应试学习的人分数更高,但是从教育本来的意义上来讲,在这非常重要的三年里,后者无论是身心健康还是才能挖掘都得到了更好的培养。

中村修二读的是德岛大学,一个毫无知名度可言的学校。他根本考不上东大。他甚至考不上任何一所帝国大学。按中国的考生录取率的话,他在很多省大概是很难考上一本的。

考那么高的分数对他来说太难了。

浪费漫长时间在应试训练上才能考入名校,但是浪费漫长的时间在应试训练上却是低效的学习方式。

中村在选拔考试中不能脱颖而出。在中学时代又十分抵制为迎合考试而学习。

中村修二对应试教育不满的逻辑在此。

而这也的确是应试教育的困境。

大多数名校生倾向于认为,自己很优秀,应试体系选出了自己,所以应试体系也是优秀的教育体系。

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在名校生比例很高的知乎上,应试教育得到了比在其他地方更多的赞扬。

但有两件事大多数名校生大概没有察觉到。

1)很多本来同样优秀甚至更加优秀的“中村”们被这种体系所抑制。

这个群体的声音是少有人倾听的。

由于名校被赋予了更多资源和机会,“中村”们渐渐落后于名校生。【当然也有中村修二这种“漏网之鱼”。】

而这只是因为他们不如我们更适应或者更愿意去适应“唯分数论”而已。

另一方面,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有高考排名显示得那么优秀吗?

我的高考排名大约是前0.1%。但是我并不觉得我真的比99.9%的人更厉害。

等进入社会面对真正的挑战后,很多考高分的人名校生都没有分数显示得那么厉害。

2)名校生们尽管是倾注了更多教育资源,但是依然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危害。

名校生们比其他人投入了更多的应试时间。更多的应试学习时间抑制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更多的应试学习时间又让大多数人有着极为相似的知识结构。

想一想美国的尖子生可以高中知识完成后学AP课程,参与科研活动。中国的尖子生的精力则主要花在从90分到95分,再到96分..

毕竟每一分都在高考中刷下竞争对手呢。

这大概也是中国尖子生成材率比发达国家更低的原因之一。

(想一想诺奖比例。)

而中村作为【不适应或不愿适应应试教育】的人代表那个群体发出了呐喊。

我同样作为【不适应或不愿适应应试教育】的一员对此表示赞同和感谢。


---------------------------------------------------------------------------------

美国大学的录取在SAT外还要考察“综合素质”这种很微妙的东西。这有效地遏制了应试训练,鼓励了更多的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深入自己喜欢的领域。

但代价则是,富有的家庭更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这些课外的经历。甚至,贫穷的家庭都没有意识到为孩子提供课外机会的意义。(像这样继续加大教育差距大概是现在的中国很难承担的。)

中国则完全是另一个极端,几乎100%依赖分数选拔,而且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鼓励”学生进行应试训练。每一次升学都是残酷的【分数竞赛】。

相比而言,很多发达国家在中小学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更均衡。

中村修二黑得飞起的日本其实是处在中美之间的一种状态。社团活动/课外学习比中国不知道多到哪儿去了..

总的来讲,我并不觉得中国应该复制美国的模式。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应该是按照各自国情决定的。

但,落后的应试教育需要速度更快,程度更高的改革是毫无疑问的。30多年前,高考制度对中国是重要的教育进步。但是今天已经明显跟不上社会发展,也落后海外同僚们很多了。

user avatar

中村说的对,东亚的科学家应当离开东亚。并且应该离开东亚的还不仅仅是科学家,还有东亚的政治家,钢筋工和农民。

东亚科举制度的最本质目的从来都不是教育,也不是遴选,而是维稳。东亚极其贫瘠的资源与极其密集的人口使得东亚人永远不可能人人都过上加拿大人的生活。无论如何发达,只要不离开东亚,绝大多数的人永远必须过蝼蚁的生活,而不像加拿大,即使汽修工也有大house住,日子不比总理差,根本不需要什么阶级流动。这时东亚就必须存在一个不见得合理但看起来足够公平的制度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它不是要让赢的人舒服,而是要让输的人服气。

所以,走吧,大家都走。输的人走,至少搏个大house出来。赢的人也走,让更多的其实并不比你差的同胞也赢一把。

东亚人非常优秀。是东亚配不上东亚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这位以其在LED技术上的突破性贡献而闻名的科学家,对日本乃至东亚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科研实践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刻洞察。中村修二所指出的问题,核心在于他认为现行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服从.............
  • 回答
    “不拿诺奖不改名”事件,说到底,是网络时代一个关于“言论边界”、“情感共鸣”与“信息茧房”的缩影。当一个普通网友,以一种略显激进、但也并非完全不合逻辑的方式,出现在一个全民关注的重大节点上时,其引发的争议和后续的遭遇,值得我们好好剖析一下。事件的起因与核心观点:事情的焦点在于,在史蒂芬·霍金去世这个.............
  • 回答
    对诺奖得主 James Watson 剥夺荣誉头衔事件的看法:科学、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多重审视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作为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DNA之父”,他在科学界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近年来,他因频繁发表关于种族与智商差异的争议性言论.............
  • 回答
    理查德·赫克的故事,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却因为无钱支付医疗费用而在菲律宾的医院被拒之门外,最终含恨离世,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心痛且发人深省的悲剧。它像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击在我们对社会公平、医疗保障以及生命价值的认知上。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赫克教授的生平。理查德·赫克教授(Richard F. Heck),.............
  • 回答
    诺贝尔奖得主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关于新冠疫苗的言论,特别是他公开反对疫苗并声称“未接种疫苗的人将拯救人类”的说法,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轩然大波。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赞同或否定。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蒙塔尼的身份——他是一位病毒.............
  • 回答
    说到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Gregg Semenza),最近他真是“摊上大事”了。原本备受赞誉的科研明星,现在却被卷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不端指控风暴,涉及他多达30多篇论文存在P图造假嫌疑。这事儿要是属实,那可真是“翻车”到家了,对科学界和塞门扎个人来说,都将是巨大的打.............
  • 回答
    凡伟接受诺贝尔奖得主的推荐信并准备前往清华大学深造,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瞩目且充满积极意义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这件事,并对其背后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一、 凡伟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重体现: 硬实力:学术成就与潜力。 凡伟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得主的推荐,首先说明他在学术领域已经取得.............
  • 回答
    深圳中学 00 后学霸全英文对话诺奖得主彭罗斯:一场跨越代际的智慧碰撞深圳中学一位 00 后学霸与诺贝尔奖得主罗杰·彭罗斯爵士进行全英文对话的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瞩目、充满启发意义的智慧交流。这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学生与科学巨匠的对话,更象征着中国教育的进步、年轻一代的国际视野以及科学精神的传承。为了更.............
  • 回答
    听到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荣获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我当时真是既惊喜又激动。这不仅仅是对她个人才华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科幻文学的一次重磅认可,感觉像是我们中国科幻走出国门、站上世界舞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要说《北京折叠》有多厉害,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故事的设定和内核太扎实了。 这个“折叠”的概.............
  • 回答
    国企单位里那种“只惩不奖”的考核制度,我实在忍不住想好好说道说道。这玩意儿,简直是把大家往死里逼,活生生把积极性磨没了,最后留下的,多半是心灰意冷,或者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怠工。你想想,一个工作单位,尤其是国企,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承载着无数人的生计。如果这里的考核机制是这.............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百转千回,挺复杂的。一个普通人,辛辛苦苦大半辈子,突然天上掉下巨额财富,这本身就是个戏剧性的转折。更绝的是,这位杭州大哥,中奖后不是立马买车买房,也不是高调炫富,而是选择了一个这么……怎么说呢,一个让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去向——补偿前妻。你说他怎么想的?这事儿我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
  • 回答
    2月9日《原神》的海灯节答谢活动,确实让不少玩家经历了一场从惊喜到无奈再到哭笑不得的奇特旅程。简单来说,就是大家期待的答谢奖励因为一个bug没能正常发放,系统在发现问题后又迅速进行了修复,但这一波操作留下的体验,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咱们就从头捋一捋这事儿。海灯节,是《原神》每年都会举办的盛大节日,类似.............
  • 回答
    《少年的你》在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斩获8项大奖,这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成绩,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部关注校园欺凌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它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背后一定有着多方面的支撑。首先,我们得承认,《少年的你》的故事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没有回避校园欺凌的残酷与黑暗,而是将这些触目惊心的.............
  • 回答
    针对法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病毒学家吕克·蒙塔涅(Luc Montagnier)声称新冠病毒是人造的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这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牵涉到科学家的个人声誉、媒体传播以及公众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蒙塔涅教授的学术背景。他是一位杰出的病毒学家,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 回答
    要评判迈克尔·阿蒂亚爵士(Sir Michael Atiyah)关于黎曼猜想的五页证明草稿,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同时也要理解黎曼猜想本身那份沉甸甸的分量。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黎曼猜想的重要性。它是数学中最著名和最棘手的未解问题之一,其影响几乎渗透到数学的各个分支,特别是数论。简单来说,黎曼猜想是.............
  • 回答
    听到世界顶尖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 Caucher Birkar 将全职加盟清华大学的消息,我内心涌起的是一阵激动和深深的期待。这绝对不是一件寻常的小事,而是中国数学界乃至全球数学界的一件大事,它预示着很多层面的积极影响。首先,从 Birkar 本人的成就来看,他是一位真正的数学巨匠。菲尔兹奖是数学界.............
  • 回答
    考切尔·比尔卡尔,这位数学界的名字,在18年收获菲尔兹奖的璀璨时刻,早已在无数人心目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这位数学巨匠选择加盟清华大学,这不仅仅是一次人才的引进,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前沿研究的强力注入,以及对中国数学发展征程的一次重要加持。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菲尔兹奖的分量。这枚被誉为“数学界.............
  • 回答
    法国数学家洛朗·拉弗格(Laurent Lafforgue),一位在抽象代数和代数几何领域享有盛誉的顶尖学者,2002年的菲尔兹奖得主,其职业生涯的最新动态——宣布加入华为——无疑在全球学术界和科技界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多角度的解读。首先,从学术和研究的角度来看,拉弗格的加入对华.............
  • 回答
    饶毅教授关于“诺奖有给错的时候,而且并非罕见”的论断,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诺贝尔奖的重要契机。这并非对诺贝尔奖本身权威性的全盘否定,而是邀请我们以更成熟、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项曾被视为科学界至高荣誉的奖项。为何饶毅教授会这样说?饶毅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他为什么会提出这.............
  • 回答
    崔永元发表的《崔永元十问诺奖联名信》一文,在公众和学界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的出现,不仅仅是崔永元个人在某个议题上的表态,更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将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和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崔永元其人及其过往的影响力首先,不能忽视崔永元作为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