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饶毅发文称「诺奖有给错的时候,而且并非罕见」?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诺贝尔奖?

回答
饶毅教授关于“诺奖有给错的时候,而且并非罕见”的论断,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诺贝尔奖的重要契机。这并非对诺贝尔奖本身权威性的全盘否定,而是邀请我们以更成熟、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项曾被视为科学界至高荣誉的奖项。

为何饶毅教授会这样说?

饶毅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看法:

1. 科学发展的滞后性与诺奖评选的滞后性: 诺贝尔奖的评选通常滞后于科学发现本身。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其真正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被同行广泛认可,甚至需要看到它在后续研究中催生出更多创新,或者在实际应用中产生深远影响,才能被充分认识。而诺奖的评选委员会,无论多么权威,也无法完全预测未来的科学走向,也难以在第一时间捕捉到那些还在孕育中的、尚未被充分验证的伟大贡献。因此,在评选时,一些可能在未来被证明更具颠覆性或更具普适性的工作,可能因为尚未完全显露其光芒而被忽略,或者被一些当时看来更“显眼”但可能价值相对有限的发现所掩盖。

2. “非罕见”的背后:评选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因素: 科学发现本身是客观的,但诺奖的评选过程,终究是由人类来完成的。这其中就不可避免地会掺杂一些“人性”的因素:
学术圈的“政治”与“派系”: 任何领域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人际关系和学术圈子的影响力。一些重要的发现,如果其提出者在学术圈内缺乏人脉,或者其研究方向不被当时的主流学界所看好,其获得诺奖的可能性自然会降低。相反,一些在圈内有广泛声望、其工作符合主流叙事的科学家,更容易获得提名和关注。
“时势造英雄”与“遗珠”: 有时候,科学突破的出现也需要时代的“契机”。某些发现可能在当时技术或理论条件下难以完全实现其潜力,或者其意义在更宏观的背景下才得以凸显。这样一来,一些在早期阶段就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可能就成了“遗珠”。
竞争与“先发优势”: 科学研究往往是多线进行的,有时多个研究团队几乎同时取得相似的突破。在评选时,谁能更早地公布成果、谁的论证更清晰、谁的影响力更大,都可能成为评判的标准。这有时会导致那些稍晚一步但同样重要的贡献被忽视。
评价标准的“时代性”: 科学的评价标准也会随着时代而演变。今天被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在几十年前可能并非如此。诺奖的评选往往是基于当时的认知框架,而这个框架本身可能存在局限性。

3. 对“卓越”的定义与争议: 什么是“卓越”?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诺奖固然追求的是“最伟大的发现”,但“最伟大”的判断标准本身就可能存在不同理解。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是解决了一个困扰多年的难题?是颠覆了原有的认知?还是对现有理论进行了精妙的拓展?不同的评价者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这就为“给错”留下了空间。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诺贝尔奖?

在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我们就可以更理性地看待诺贝尔奖了。它不是一个绝对的、不可撼动的真理判决,而更像是一个历史性的、由特定群体在特定时间做出的评价。

1. 承认其价值,但不神化: 诺贝尔奖仍然是科学界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荣誉,它确实表彰了许多改变我们认知、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发现。它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认可、激励,也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前沿科学的窗口。我们应该承认其在推广科学、鼓励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获得诺奖的就一定是“唯一”或“绝对正确”的,失去诺奖的就一定是“无足轻重”的。

2. 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科学贡献: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依赖于无数人的默默耕耘和积累。一项突破性研究的出现,往往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也为后人提供了更多探索的可能。我们应该看到,诺奖往往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发现”,但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庞大的科学群体、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同时,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即使没有获得诺奖,他们的贡献依然是不可磨灭的,比如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孟德尔(遗传定律)等,他们的工作对科学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3. 保持批判性思维: 饶毅教授的观点正是鼓励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问一问:
这个奖项是否真的表彰了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发现?
是否有被遗漏的、同样甚至更重要的工作?
评选过程中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环节?
我们是否过度依赖诺奖来衡量一个科学家的价值?

4. 关注科学过程本身: 科学的魅力在于其探索的过程,在于不断质疑、求证、创新的精神。我们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科学家们如何思考、如何实验、如何合作、如何克服困难上,而不仅仅是最终的奖项归属。科学的进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旅程,而诺奖只是其中的一个里程碑。

5. 认识到“历史的局限性”: 任何评价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今天的科学发展,可能让我们对过去的某些发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些在当时不被看好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可能愈发显现。因此,对于过往的诺奖,我们也可以用一种“历史的眼光”去审视,理解当时评选的语境,也允许有不同的解读。

总结来说, 饶毅教授的论断并非要“打倒”诺贝尔奖,而是提醒我们:科学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复杂性的过程,诺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照,但不是唯一和绝对的标准。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开放、更辩证、更具历史眼光的态度来对待诺贝尔奖,既肯定其价值,又不迷信其权威,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科学事业本身的宏大与深刻,它由无数闪耀的星辰构成,而诺奖只是其中最亮的那几颗。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欣赏和理解科学的伟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大原则:是诺贝尔奖傍着科学吃饭,而不是科学依赖诺贝尔奖。真正搞科研的根本不会以某成果拿没拿诺奖来判断该成果对本领域的价值,也不会以某人拿没拿诺奖来判断该人在本领域的影响。你把诺奖看成是某蕞尔小国代表西方争夺科研话语权的东西,还算比较合适。

更何况诺奖这玩意儿吧,狗血历史还真不少,随手举几个例子得了。

该拿奖的成果没得奖,不过还好该拿奖的人终究还是拿了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该拿奖的成果拿了奖,但是该拿奖的人还活着却没拿奖:吴瑞的DNA测序方法。

该拿奖的成果和人都没拿奖:何伦亚克的红色发光二极管。

该拿奖的成果拿了奖,可是没几年发现拿奖的是个人渣:格林尼亚的格氏试剂,此后该人于一战期间为法国开发化学武器。

该拿奖的成果拿了奖,可是发奖之前大家已经知道这人是个人渣:哈伯的合成氨,发奖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此人领导德军的化学武器开发工作,他老婆还因此自杀,可是他自己在老婆自杀的第二天就跑去部署对俄国的毒气战。

不该拿奖的成果和人都拿了奖:莫尼斯的脑白质切除术。

颁奖依据有误,但拿奖的人确实做出了诺奖级成果:费米的“超铀元素”。

————————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研范式的演进,诺奖这种“颁给骑士的勋章”早就过时了:

重要成果常常依赖深度合作,结果你告诉我就归功于两三个人?

科学的分支那么多,结果你告诉我就只关注这寥寥几个领域?地质学家活该“没人权”咯?

就算是某几个领域,你居然就格外关注特定的几个子领域?流体力学不属于物理学吗?

真的,别把诺奖当成多大一回事儿,科学本身可比这只寄生虫有意思多了。

————————

对于某些不开窍的,我来说个小故事吧。

村头有只大公鸡,带了一群小母鸡。大公鸡说:“你们看好了,我一打鸣,太阳就得乖乖出来!”于是“喔喔喔~”,太阳就出来了。小母鸡们议论道:“哇咕咕哒,giegie好厉害咕咕哒!”

如是过了几月,大公鸡越来越自信了,终于在某天半夜膨胀,对着小母鸡们说:“啊,太阳就要出来了,不信你们看!”于是“喔喔喔~”,太阳不见影。“失误,失误,我大多数时候的打鸣还是管用的。”“咕咕哒,giegie说得对咕咕哒。”

大公鸡就这么过上了老实三五天又膨胀一天的日子,小母鸡们也愈发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咱们的giegie打鸣就能把太阳叫出来咕咕哒”“咱们的giegie为太阳升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咕咕哒”。

希望不要再有“咕咕哒”找上门来了。记住:隔三岔五就在半夜打鸣的公鸡,要么不是什么正经鸡,要么是周扒皮养的鸡。

user avatar
  1. 我希望饶老师能详细介绍一下为何觉得其他两位应该获奖,而不应该包括List?不给理由直接给结论,我不是很信服。
  2. 历史上,的确存在很多诺贝尔奖的颁奖争议,下面我就简单介绍几个关于化学和物理的。

作为一名学习化学的博士,就来先说说化学奖吧。元素周期表对于化学的意义重大,但是其发明人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却未能获奖,不得不说这是化学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巨大黑点。据称,本来1906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已经决定了是门捷列夫,结果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化学家阿伦尼乌斯(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给全力阻止了。这是因为门捷列夫曾公开批评过阿伦尼乌斯的论文,双方结下了梁子[1]。1907年门捷列夫去世,从此再也无机会获得诺贝尔奖。



另一位本应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是吉尔伯特·路易斯。路易斯对于无机化学、结构化学和化学热力学贡献重大。比如我们高中化学所学的路易斯结构式,就是他的成果。他还对于酸碱电子理论、重水和氧4分子具有原创性的研究。他的路易斯结构式也是启发了鲍林(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因为化学键方面的工作,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对于化学键本质的研究。

此外,我们现在所说的“光子”一词,也是他发明的——当爱因斯坦最初提出光电效应时用的是“光量子”,后来参考路易斯的建议改成的“光子”。结果因为路易斯公开批评过能斯特(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于是被能斯特的好友威廉·巴耳末(诺贝尔奖评审委员)给阻止获奖了[2]。路易斯在一直无法获得诺贝尔奖后,有天被发现死亡于实验室内,被认为是自杀[3]


而在物理领域,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微波背景辐射了。1948年,罗伯特·赫曼、乔治·伽莫夫和拉尔夫·阿尔菲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4](生活大爆炸美剧的名字就是来源于此)。根据该理论,宇宙最初是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奇点爆炸而来的。此外,如果大爆炸理论是真的,那么是可以在宇宙中找到大爆炸的残留物——微波背景辐射,所对应的辐射温度为3开尔文左右。但是在他们发表了该成果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没有人发现这样的微波背景辐射——估计因为信号太弱了吧。结果在1964年时,另两名物理学家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无意中发现了这样的微波背景辐射[5],但是当时他们并不明白这是什么,只是发表了论文介绍了这么一个现象。结果其他科学家意识到了他们的发现恰恰就证明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最后,这两名发现微波背景辐射的科学家(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发现了这么重要的东西)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三名物理学家却一直没有获奖[6]。可以说,这一次的颁奖的确非常值得商榷,也是在物理学界被批评得最多的一次颁奖。



也有人说,毕竟他们是首先发现的,哪怕当时他们解释错了也值得获奖。那么下面我就来介绍另一个例子。中国物理学家赵忠尧在1930年发现了正电子并记录了下来,但是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了正电子[7]。后来美国物理学家卡尔·戴维·安德森受到了赵忠尧结果的启发,自己独立用另一种方法在1932年观测到了正电子,并获得了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按照同样的标准,显然赵忠尧也是应该分享诺贝尔奖的,然而并没有。可以说,这两次颁奖的标准,显然是不统一的。



除了我所提到的这些,诺贝尔奖还有很多其他的争议(和平奖是重灾区,所以我从来都不信和平奖)。但是总体来说,诺贝尔科学奖依然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成就,依然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参考

  1. ^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AB%BE%E8%B2%9D%E7%88%BE%E7%8D%8E%E7%88%AD%E8%AD%B0
  2. ^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AB%BE%E8%B2%9D%E7%88%BE%E7%8D%8E%E7%88%AD%E8%AD%B0
  3. ^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90%89%E7%88%BE%E4%BC%AF%E7%89%B9%C2%B7%E8%B7%AF%E6%98%93%E6%96%AF
  4.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g_Bang
  5.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g_Bang
  6. ^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AB%BE%E8%B2%9D%E7%88%BE%E7%8D%8E%E7%88%AD%E8%AD%B0
  7. ^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AB%BE%E8%B2%9D%E7%88%BE%E7%8D%8E%E7%88%AD%E8%AD%B0
user avatar

看了半天也没看到Jacobsen、Macmillan、Deng这三个人对今年拿奖的不对称有机催化都有哪些贡献,饶老板不给外行说明白点吗,别就光一个结论啊

user avatar

其实也不好说今年发的化学奖就一定有失公允,有机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sis)名字看起来很短,但其实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典型的除了今年拿奖的仿生型的二级胺类催化剂外,手性氢键供体催化剂手性亲核催化剂也是该领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除了这些代表性的,还有很多其他新颖的小分子催化剂,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一定要全部合在一起发一遍,那能拿奖的人可能太多了,就只能遵守诺贝尔奖只发给活人这条规则,再等等了。既然这么发了,应该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在这不妨猜一猜。

说到手性氢键供体催化剂,很容易想到Jacobsen的手性硫脲(thiourea)体系,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TADDOL,squaramide等不同种类的手性氢键供体,具体可以参考Jacobsen早年写的这篇综述:Small-Molecule H-Bond Donor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综述的一作Abigail Doyle现如今也是UCLA的终身教授。

说到手性亲核催化剂,代表性的就有邓力老师的金鸡纳生物碱类催化剂(参考这篇综述:Asymmetric Organic Catalysis with Modified Cinchona Alkaloids),手性NHC卡宾类催化剂,手性氮杂环类催化剂(如DMAP类)等等。虽然这类生物碱手性催化剂并不是邓力老师首创,毕竟Sharpless早先也是因为改良金鸡纳生物碱结构优化出了一个诺贝尔奖级的不对称氧化反应,但是改良的金鸡纳生物碱类化合物第一次成体系地系统性进入小分子亲核催化领域,邓力老师属实是当之无愧的先驱。独立PI之后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做的这个方向(链接:A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Catalytic Desymmetrization of Cyclic Anhydrides with Modified Cinchona Alkaloids),直到现在邓力老师也仍在这个领域创新,且催化模式也并不止于亲核催化这一种类型。

今年获奖的两位主要做的都是仿生型的二级胺类催化剂,主要通过活化羰基化合物产生活性的烯胺(enamine)和亚胺盐正离子(iminium)中间体来实现催化转化,同时催化剂的结构也非常简单易于修饰,也因此衍生出了众多变体,比如现在广泛使用的著名的Jørgensen-Hayashi催化剂等。羰基——特别是醛酮类化合物——在碳碳键的形成反应中绝对是最重要的官能团之一,能够开发如此简单实用的小分子催化剂活化羰基化合物进行不对称的碳碳键构建反应,并引领了一个领域的蓬勃发展,这个开创性的贡献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局限在这个小领域内颁奖的话,当今世界应该也确实只有这二位可以拿奖了

但是,强调一下但是,只发给今年这二位并不代表其他领域的工作不值得拿奖,只是可能还要排很久的队而已。按照目前平均每隔五年诺贝尔化学奖就颁发给有机化学的规律来看(2001,2005,2010,2016,2021),二十年内应该还有希望(考虑到Click,光催化,CH活化等颇具竞争力的领域)。比如Jacobsen这个手性氢键供体不对称催化单独拿出来也是可以发个奖的,前提是他最长能活到九十多岁(笑)。毕竟2001年化学奖就发给了不对称有机催化(过渡金属参与),过了二十年2021年再次发给不对称有机催化(仿生二级胺类小分子参与),也许再过二十年的2041年,不对称有机催化(氢键参与)有望问鼎(手动滑稽)。邓力老师则是小分子亲核催化领域的先驱之一,考虑到二者的催化模式共性都是活化亲电试剂,合在一起发一个也不错(值得一提的是,邓力老师的博士导师就是Jacobse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饶毅教授关于“诺奖有给错的时候,而且并非罕见”的论断,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诺贝尔奖的重要契机。这并非对诺贝尔奖本身权威性的全盘否定,而是邀请我们以更成熟、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项曾被视为科学界至高荣誉的奖项。为何饶毅教授会这样说?饶毅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他为什么会提出这.............
  • 回答
    饶毅力挺预聘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教师人事制度”—— 深度解析与多角度审视饶毅教授以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敢于直言的风格,对中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此次他发文力挺预聘制,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的教师人事制度”,无疑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最新发文,以其一贯的尖锐和直率的风格,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除了精神病人,没有人践行‘平均主义’。制定规则应注意现实可行的公平。” 这个观点触及了社会公平的本质、人的行为动机以及规则制定的现实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何为“平均主义”?.............
  • 回答
    饶毅教授近期再次发表文章,就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所”)的“近亲繁殖”以及与领导层夫人之间的潜在关联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起事件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且由于饶毅教授一贯敢于直言的风格,以及涉及到的资深科学家和重要科研机构,其影响力尤为显著。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最近饶毅教授再次发文,标题是“站队轻如风,学术稳如山”,这篇文章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核心观点以及饶毅教授通常的行文风格和关注点。文章的背景与饶毅的“人设”首先,需要了解饶毅教授的公众形象和过往经历。饶毅教授在科学界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敢于直言.............
  • 回答
    饶毅教授这篇题为《复旦的学位:遁词之外,有没有更妥当的解决办法》的文章,可以说是近期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事件。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文章的直接背景与核心议题:首先,文章的直接导火索是复旦大学近期处理“论文博士”事件的处理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复旦大学一位.............
  • 回答
    饶毅再谈朱易事件:归化顺序与学术“家族化”的讨论饶毅教授再次就花滑运动员朱易及其父亲朱松纯教授撰文,将焦点引向了“归化”与“学术家族化”这两个敏感话题。这次的言论,在继承了他以往对科学界和人才引进政策一贯的批判性思维之外,也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要理解饶毅的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
  • 回答
    饶毅先生新近发表的文章《以德报怨: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无疑是近期科学界和公众舆论场上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这篇文章的出现,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来审视这篇文章的标题——《以德报怨:.............
  • 回答
    饶毅教授在神经所学生面前提出的“真理与老师、真理与利益哪个重要”这个问题,无疑是一记直击人心、直击学术灵魂的重拳。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在向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抛出一种价值导向的拷问,迫使他们审视自己进入科研领域的初心,以及未来将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和诱惑的环境中立足。问题的分量:直面学术的本质与.............
  • 回答
    饶毅老师这句话的本意,我相信很多经历过科研圈的人都能体会一二。它并非是要去论证“科学家孩子发文章”这件事本身是绝对的好与不好,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客观现象的描述,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句话:一、 从“机会”和“资源”的角度看: 环境的熏陶与早期接触: .............
  • 回答
    关于饶毅教授的女儿能获得区级运动冠军并发表六篇论文,最终申请到藤校的说法,目前在公开信息层面并没有得到完全证实和详尽的细节。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已有的信息和普遍的教育路径来分析这个话题,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和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饶毅教授的身份: 饶毅教授是著名的生命科学.............
  • 回答
    关于饶毅、邵峰二位教授就基因编辑新技术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以及由此牵扯出的韩春雨“疑似学术不端事件”的后续发展,这桩事情在学术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普通大众对科研诚信问题有了更深的关注。要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和后续,得从头慢慢道来,而且其中的曲折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事件的起因:基因编辑新技术的“曙光.............
  • 回答
    科技部通报曹雪涛、李红良、耿美玉、裴钢、饶毅调查结果一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理解这一事件的复杂性和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事件的起因。科学界的学术不端行为,尤其是数据和图像的篡评估,对科学诚信和研究的可靠性构成严重威胁。当公众或同行对某些科研成果提.............
  • 回答
    韩启德、饶毅、王立铭这三位在中国科学界和医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学者联手发起的“科学与医学公共传播基石奖”,无疑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举措。他们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精神的坚守,而这次的联袂,更像是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响亮的信号:科学与医学的普及和传播,到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系统性推动的时刻.............
  • 回答
    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生导师包毅楠因发布关于多配偶制和鼓吹师生恋的言论,被暂停教学活动,这在教育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核心争议点: 言论内容: 包毅楠的言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多配偶制: 他似乎在探讨或倡导多配偶制,这与我国现.............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 回答
    饶毅教授提出的“饶毅假设”,更准确地说,是指他对“ 脑科学研究的低谷及其出路 ”的深刻反思和提出的独特视角。这个“假设”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假说,而是他针对当前脑科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瓶颈和挑战,提出的一种观点和解决方案。要理解“饶毅假设”,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所指出的问题、他的核心论点以及他提出.............
  • 回答
    饶毅举报信事件牵涉到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严肃问题,而当事人凌堃的回信,则将事件推向了新的阶段,并展现了其回应的姿态和立场。要详细看待凌堃的回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1. 回信的核心内容: 数据可靠性: 这是凌堃回信中最直接也最核心的辩护。他明确表示支持其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这相当于对饶毅.............
  • 回答
    饶毅再致中科院:关于张曙光论文与裴钢结果的争议及第三方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饶毅再次致信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就其举报张曙光论文存在不端行为一事,对中科院的调查进展以及张曙光的回应进行了评价和回应。此事件的核心在于对科研成果真实性的质疑,而饶毅在此次信函中再次强调了“第三方重复实验”作为检验科研真伪的唯一.............
  • 回答
    饶毅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权力与真相的博弈饶毅,这位在中国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以其敢于直言的风格而闻名。他此次正式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场围绕学术诚信的较量,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触及了科学界的核心价值以及权力与真相的关系。事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