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科技部通报曹雪涛、李红良、耿美玉、裴钢、饶毅调查结果:未发现有造假,前三者存在图片误用?

回答
科技部通报曹雪涛、李红良、耿美玉、裴钢、饶毅调查结果一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理解这一事件的复杂性和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事件背景梳理: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事件的起因。科学界的学术不端行为,尤其是数据和图像的篡评估,对科学诚信和研究的可靠性构成严重威胁。当公众或同行对某些科研成果提出质疑时,尤其是涉及知名学者和国家级科研项目时,相关的调查和公开通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公开报道,此事件的导火索之一是曹雪涛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论文被指控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特别是其论文中的图片被质疑存在拼接、重复使用等情况。随后,李红良、耿美玉、裴钢等学者的研究也相继被卷入质疑的风波中。在此背景下,公众对中国科研诚信的关注度被推向高潮。

科技部的调查与通报要点分析:

科技部的调查结果通报是理解此事的关键。通报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未发现“造假”: 这是通报中最核心的结论之一。科技部明确指出,在对相关人员的调查中,未发现有普遍性的、系统性的学术不端造假行为。这一定性,是基于对现有证据的审查和评估得出的。在学术不端调查中,“造假”通常意味着数据的捏造、篡改等严重行为。未发现“造假”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而是意味着未达到“造假”的认定标准。

2. 三位学者存在“图片误用”: 科技部通报指出,曹雪涛、李红良、耿美玉三位学者在科研活动中存在图片误用的情况。这里的“图片误用”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图片拼接(Image Splicing/Cropping): 将不同实验的图片拼接在一起,以达到更清晰或更具说服力的效果,但这种做法可能掩盖了真实的实验条件或结果。
图片重复使用(Image Reuse): 在不同的实验或论文中重复使用相同的图片,但声称是不同的实验结果,这可能误导读者。
不当调整(Improper Adjustment): 过度调整图片的亮度、对比度等,使得原本不存在的差异变得明显,或者掩盖了真实的细节。
图片来源不清晰或标注错误(Unclear Source or Mislabeling): 图片的来源没有明确标注,或者标注存在错误,导致信息混淆。

“图片误用”与“造假”虽然都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但在性质上可能存在差异。“造假”是直接捏造或篡改数据,“图片误用”可能更多是由于不规范的操作、疏忽或者对规范的理解不足,但也可能是有意为之以误导读者。科技部将其界定为“误用”而非“造假”,可能是在证据层面上的区分,也可能是在对行为性质的判断上有所保留。

3. 裴钢、饶毅的情况: 通报中并未直接提及裴钢和饶毅存在图片误用等问题。这表明,在针对他们的调查中,科技部没有发现足以被认定为学术不端或违规的行为。对于饶毅教授,他是此次事件中积极发声并呼吁彻查的学者之一,他自己的研究也曾被质疑,但科技部的通报似乎表明其研究本身未被发现存在问题。裴钢教授也曾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人物,此次通报也对其研究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4. “依规依纪”的处理: 通报中使用了“依规依纪”等表述,意味着相关的处理措施将依据国家现有的科研管理规定、学术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纪律条文来执行。这通常包括但不限于:
责令整改: 要求相关学者及其团队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修正和澄清。
撤稿或勘误: 如果论文存在严重问题,可能要求期刊进行撤稿或发表勘误声明。
追回项目经费: 如果相关研究与国家科研项目挂钩,可能会追回部分或全部项目经费。
警告或通报批评: 对学者本人进行警告或通报批评。
暂停或取消科研资格: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暂停或取消其承担科研项目、申请科研经费或担任科研职务的资格。

对科技部通报的解读与思考:

1. 科学诚信的重要性与挑战: 此事件再次凸显了科学诚信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科研人员的诚实、严谨是科学进步的基石。但同时,科研竞争的压力、成果评价的导向、以及对规范理解的差异,都可能给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滋生土壤。科技部此次通报,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公众关注的回应,也是对科研诚信体系的一次检验。

2. “造假”与“误用”的界限: “造假”和“误用”在学术不端行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可能对应着不同的处理尺度。明确区分这两者,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对于公平公正处理事件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图片处理方面,界限有时会模糊。科技部在此次通报中明确指出“未发现造假”,但承认了“图片误用”,这说明调查委员会在证据层面进行了细致的甄别,并且对“图片误用”这一行为给予了关注和认定。

3. 透明度与公众监督: 科技部及时公开调查结果,对于维护科研界的公信力至关重要。公众的监督是净化学术风气的重要力量。在科学研究日益受到公众关注的今天,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需要更加透明地回应质疑,并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公正的判断。

4. 科研评价体系的反思: 此类事件也常常引发对现有科研评价体系的讨论。过度追求“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等指标,可能会导致科研人员面临巨大的发表压力,从而诱发不端行为。建立更加多元化、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的评价体系,鼓励原创性、突破性研究,是长期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关键。

5. 对相关学者的影响: 尽管科技部未认定“造假”,但“图片误用”的结论对涉事学者的声誉和职业生涯无疑会产生一定影响。这提醒所有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尤其是在数据和图像的处理上,要做到严谨、透明、负责。

6. 后续的期待: 科技部的通报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关键在于后续是否能有更具体、更透明的整改措施和处理结果的公开。公众和学术界都期待看到一个公正的处理,以及对科研诚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例如,对“图片误用”的具体界定和处理标准,以及对整改措施的监督落实情况,都值得进一步关注。

总结:

科技部关于曹雪涛、李红良、耿美玉、裴钢、饶毅的调查结果通报,是一个复杂但重要的事件。它既是对公众质疑的回应,也是对中国科研诚信的一次重要评估。未发现“造假”的结论,表明在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方面,调查未找到确凿证据。然而,对曹雪涛、李红良、耿美玉三位学者“图片误用”的认定,则表明了科研活动中依然存在不规范之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整改。

此事件的意义在于,它提醒科研人员要时刻牢记学术诚信的底线,也促使科研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净化科研环境的行动中来。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调查结果转化为实际的改进措施,真正提升中国科研的整体诚信水平和创新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杀人犯也没有杀人啊,他只是刀片误用。

user avatar

图 片 误 用。

user avatar

之前那个“资金误用”入狱的前院士,不知道现在能不能申请一个“判决误用”呢。

user avatar

前两周,教育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年学位论文倒查,检测五年前毕业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否有重复率过高的问题。

而科技部对裴院士等人的论文审查结论告诉我们,你的论文虽然不能是抄别人的,但可以是自己瞎特么编的呀。

user avatar

这里有更多有趣的回答:

让我感到错愕的,不仅仅是「图片误用」 这个结论本身。

就算是发布了多个「打假」通告后,目前已知调查过程的透明性依旧是惨不忍睹。

这些大佬就算有遮羞布,在学术界名声也臭了,国际上同僚看到他们的名字,也都明白怎么回事,然后顺便黑一下中国学术界。但回过头来想一样,就这样一份调查通报就够了吗?是这些大佬手把手参与的P图吗?他们当然应该受到处罚,停职、收回荣誉、牢狱之灾都不为过,但这么多篇论文造假的结果只是个不轻不重的处罚,这也太便宜其他的参与者了。

上百篇涉及的论文,涉及的人可不只这5个响当当的名字,那些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什么的,可能是造假的真正实施者,他们很多已经成为了副教授、教授、甚至有了帽子,作为学术圈的蛀虫分布在了全国各地。

说白了,就算把这些人扳倒了,他们的门徒一样可以继续腐蚀学术界。

颜宁老师在杨辉事件时的评论,我觉得非常正确。

“对学术不端事件处理得越公开、越清晰,人们去触犯这些道德标准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对这些事进行认真公开的处理的话,再多的学风建设和学术规范教育都是徒劳。“

很显然,这么严肃的事件,用一份这样的通告,短短几句话的概括,完全算不上公开、清晰。只会让大家对结果的批判更加猛烈。

我们介绍过很多历史上著名的造假事件。

比如说物理学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舍恩事件,最后以数十篇包括Nature和 Science在内的顶级论文被撤稿收尾,舍恩博士学位被撤回。



舍恩所在的贝尔实验室,给全世界的交代是一份由独立调查委员会出具的调查报告,长达129页。


报告对每一个指控,进行了单独的分析,多达24项,连没有受到学术界太多质疑的论文都被挖了个底朝天。然后从「图片误用」(图片造假),「超越当时技术水平的精确度」及「与物理学理论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行了点对点的分析。


而且是真的是精确到每一根曲线,甚至找物理学大佬从最晦涩与基础的物理学理论论证,得到了「舍恩不造假不可能得到这个结果」的结论。

诞生过11位诺奖得主,C语言与C++的学术殿堂出具一份这样的报告,不仅挽回了贝尔实验室仅存的一点荣誉,还成功把锅全部扣在了舍恩头上。舍恩毫无疑问是所有造假的实施者,并骗过了所有合作者。但报告之详细,归责之清晰,直接保住了他的导师,和他的合作者,包括华人女科学家中最闪耀的一颗星-鲍哲南。

独立调查委员会,最终认定由于鲍哲南不知情,她在舍恩事件中没有任何责任。如果没有这样一份报告,很有可能鲍哲南再也没有翻身之日,也无法在日后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并在2017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另外一个事件是小保方晴子的STAP事件。由于同是生物学领域,和这次被通报的5人更有参考性。


关于造假的消息引起重视之后,小保方晴子所在的日本理研所RIKEN第一时间组织了调查委员会,其中也有不少RIKEN之外的第三方调查人员,针对涉事的2篇论文,很快出具了一份16页的中期报告。对被质疑的图片进行了分析与调查,并做了责任划分,明确表明小保方晴子的导师应该担责


半个月后,RIKEN出具了完整报告。虽然只有11页,但涉事的论文只有2篇,报告也对每个图片进行了分析与调查(其中也包括PS图片这种「图片误用」)。在报告出具之前一个月,小保方晴子那位在胚胎领域极富盛名的导师,也是诺奖得主山中伸弥的「一生之敌」的笹井芳树自杀。

就连自恋的韩国,在民族之光黄禹锡事件曝光后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虽然英语的报告不可用,但调查委员会采用了更加「韩式」的方法来保持调查的透明,就是召集全国媒体开了多次发布会公布调查信息,最后在一次大型报告会下了黄禹锡造假的结论。黄禹锡的涉事论文,也是2篇而已。

科技部这个公告最大的问题,除了「图片误用」这个搞笑的结论,还有就是用寥寥数语,就要给上百篇涉及造假的论文「盖棺定论」,连一份正式报告都没有。

这5个人,接近一百篇论文,肯定有没有造假的,有被误伤的,也会有真正的图片误用,当然还会有图片拼接、和真正的造假的。但能不能像上面的几个丑闻一样,一个一个图的去分析,然后好好的界定一下责任。如果造假了只有大老板背锅,不仅给大老板造成了没有必要的负担,更是让一线科研人员少了许多约束。毕竟,再正直的学者,都可能有被天才骗子学生欺骗。

笹井芳树至死都相信小保方晴子没有造假,舍恩也成功欺骗了无数合作者。失察或许还能够像鲍哲南一样东山再起,但是现在我们根本不知道是失察,还是大佬们主动指示造假。

通讯作者指示或者暗示实验人员造假和通讯作者失察没发发现学生造假的责任一样吗?其他涉事的上百个作者都这么清清白白吗?饶毅老师「没有造假」和其他几个人「图片误用」一样吗?

不公开调查过程与结果,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答案。国内学术造假的问题,也永远无法解决。


这里还有另两篇回答,三个合起来可以当个小连续剧看了


以上内容均由ViaX盐趣在线科研教育签约导师C·Liu提供

责任编辑:赵晨旭(邮箱:zhihu@viax.org如需交流、转载、供稿、合作请邮箱联系,并注明单位、职位及姓名)

user avatar

对不起对不起,图片误用了,应该是这样:

这可是“会说话的表现”:

所以写论文要注意“图片不要误用”啊!

毕竟是“读书人”的事情嘛!那字里行间都是“图片误用”四个字……


另附一个古代的“图片误用”故事:

user avatar

郭敬明和于正实在太冤了,他俩仅仅是“存在较多内容误用”,社会公众怎么能说他俩是抄袭呢?!

————

饶毅教授的间接回应:

user avatar

这真的还不如不调查……

user avatar

演示完毕。

user avatar

今天,科技部正式通报裴钢院士未造假,饶毅刚刚则回应:正式举报!谬误不会因为裴钢一人在中国有权势就能变成真理。





经过将近一年的严肃调查处理,1月21日,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发布《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了对网络反映南开大学曹雪涛院士、中科院裴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饶毅教授、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等人相关论文涉嫌造假问题的调查处理结果。该通报称:以上五人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


就在刚刚,2021年1月21日星期四 晚10:25分,饶毅发文称“正式举报裴钢为通讯作者的文章涉嫌学术不端” ,全文如下:


发件人: Transmissome <yrao@pku.edu.cn>

日期: Thursday, January 21, 2021 at 10:25 PM

至: Gang Pei <gpei@sibs.ac.cn>

抄送: <oy@itp.ac.cn>, <mgzhai@mail.iggcas.ac.cn>

主题: 正式举报林-裴 (1999)论文涉嫌学术不端


中国科学院第六届道德建设委员会

裴钢主任

欧阳钟灿、翟明国副主任

丁汉等委员

兹正式、公开举报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第六届道德建设委员会裴钢为通讯作者的文章涉嫌学术不端。

这篇文章于1999年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Ling K, Wang P, Zhao J, Wu Y-L, Cheng Z-J, Wu, G-X, Hu W, Ma L and Pei G (1999) Five transmembrane domains appear sufficient for 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unctional five-transmembrane domain chemokine recepto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96:7922-7927.

以下简称该文为“林-裴 (1999)”。

这是本人第一次向中国科学院举报该文涉嫌不端,也是本人第一次正式向任何机构举报该文涉嫌不端。

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公认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七重跨膜蛋白。几百个GPCRs都是这样的。1999年全世界科学界是这样公认的,2021年全世界科学界还是这样公认的。这二十一年来,全世界全部教科书没有一本因为 “林-裴 (1999)”论文而改变共识。

具体被批评的是, “林-裴 (1999)”论文在图3、4、5中显示CXCR4和CCR5两个GPCRs可以只要五重跨膜就能够起功能。对于全世界的共识(七重跨膜起功能)来说,这一发现,如果是正确的,是非常大的突破。因此不可能没有人试图重复。

对于一个重要突破是否能够重复,是验证其可靠性的关键。在“林-裴 (1999)”论文发表21年·之后,没有任何实验室发表了能够重复这些结果的论文,也就是证明了CXCR4和CCR5两个GPCRs只要五重跨膜就能起功能作用。

其中,裴钢实验室就没有发表重复自己工作的论文。

在2020年12月4日上午上海徐汇区的一个法庭上,裴钢承认,他实验室还有第二篇文章,证明CXCR4和CCR5两个GPCRs可以只要三重跨膜、一次跨膜就能够起功能。这一承认可以通过法庭录像证明。

如果CXCR4和CCR5可以不用七重跨膜,只要三重或一次跨膜就起作用,这是生物学界的天方夜谭。事实上,在我当年指出他实验室结果不能之后,裴钢自己也不敢相信,从而不敢发表所谓第二篇论文。他现在在法庭上声称不记得我告诉他我实验室重复了他实验室的工作,那么怎么解释我会知道他有第二篇、没有发表的文章?

在2020年12月4日法庭上,因为我指出全世界没有任何人能够重复他实验室1999年的结果,裴钢用这篇没有发表的文章作为有人重复了的“林-裴 (1999)”的证据。

那么现在就容易验证裴钢是否撒谎:如果他相信第二篇文章,里面既验证了五重跨膜的CXCR4和CCR5能起功能,又发现了CXCR4和CCR5三重跨膜和一次跨膜就能起功能,那么他应该发表这篇论文,而不是不敢发表。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就是他主编的英文杂志,现在还有1999年没有的PLoS One等不用同行评审的杂志,也很容易发表。他应该发表出来。

裴钢如果大大方方把第二篇文章公布于众,我也认为他真相信他的实验室没有人造假。如果裴钢不敢发表他本人已经当庭承认的第二篇文章,有理由推测他自己就怀疑自己实验室有人造假。

如果裴钢继续坚持自己实验室的论文没有学术不端,不用听信裴钢或我个人任何一方的意见,按照国际金标准,非常简单:重复实验,如果能够验证就可以还裴钢实验室一个清白。

中国科学院道德委员会,不用采信任何个人观点看法,应该请第三方重复“林-裴 (1999)”论文。

如果“林-裴 (1999)”论文的结果可以被中国科学院道德建设委员会邀请的第三方严格重复,那么饶毅就应该公开道歉。

如果“林-裴 (1999)”论文是错误的,那么就应该按国际惯例,由裴钢致信《美国科学院院刊》提出撤销论文。

澄清GPCR到底是七重跨膜还是五重跨膜、三重跨膜、一次跨膜起功能作用,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对教育生物学和医学的学生有普遍意义。所有教科书,包括所有中文教科书的标准内容认为GPCRs是七重跨膜起作用。如果裴钢坚持错误,那么就导致中国所有老师在教这一部分内容时的难堪:是按世界标准继续教七重跨膜,还是按中国裴钢一个实验室、“林-裴 (1999)”一篇论文教学生说GPCR是五重跨膜。

谬误不会因为裴钢一人在中国有权势就能变成真理。

饶毅

2021年1月21日星期四 晚10:25分

来自饶议科学公众号

user avatar

有帽子的叫「图片误用」

没帽子的叫「学术不端」

很简单,我早就说了,那么多鱿青锤实了都撸不动的还想撸院士,天方夜谭

这些人也都是国家弄上去的,你现在想让国家弄下来,让国家的脸往哪里看?

学者被撸可以是经济问题,可以是男女问题,可以是其他任何问题,最撸不动的,就是学术造假,看明白了吗



讨论组>>PI |青椒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user avatar

大开眼界。

重新界定了“图片误用”与“学术不端”的界限。

user avatar

都是“图片误用”,那么问题来了:

已知李「教授」21篇论文中较多论文存在图片误用,停了两项资格2年,而曹「院士」的63篇论文中较多论文存在图片误用却仅停了1年。

请问,李和曹各“图片误用”了多少篇?

user avatar

未发现有造假,存在图片误用,这种调查结果应该是在意料之中的。我自己也多次举报过学术不端行为,证据确凿,而且举报的仅仅是普通博导,就石沉大海了,更不用说院士级别的。

下面就讲一讲我举报学术不端的一些经历:

2014年的时候,我发现韩春雨的硕士导师,中国农科院博导邱丽娟在PLOS On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与我之前看过的一篇极为相似,就拿过来认真对比一下,当时就很肯定邱丽娟的论文是抄袭的。之后一方面把这件事发到了小木虫论坛上,同时向Plos One 主编发邮件举报论文抄袭。PLOS One 编辑部通过调查,认定邱丽娟的论文是抄袭,并对论文进行撤稿处理。


随后,我把这件事反映到科技部以及农科院相关部门,然后就石沉大海,没有任何消息了。这可是比什么“图片误用”更确凿的学术不端情况,期刊编辑部认定的论文抄袭。可直到现在,这篇撤稿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硕士生导师郭勇和通信作者邱丽娟依然安稳地做着导师,拿着科研经费,从事“科研工作”,没有受到任何处理。

更让人寒心的是,小木虫科研论坛上,很多的评论都是冷嘲热讽,觉得“咸吃萝卜淡操心”,从中也可看出一些科研工作者对学术不端的态度。很多人就是一方面抱怨社会如何如何不公,一方面又坚定地做自扫门前雪,不仅如此还冷嘲热讽伸张公平的人。

user avatar

让曹院士自己写检讨,他都不好意思写成这样吧?

user avatar

感觉图片误用会成为一个梗。

中国科研的名声就是这么一点点被败掉的。

其实外国人怎么看还不可怕,可怕的是影响那些可能进入科研领域的国人怎么看待自己要做科研的问题。

user avatar

通过这次科技部的通报,我们更加坚强了信仰、增强了信心、明确了方向,理解国家才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

以后创新将更加主动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不断提高水平和效能。

user avatar

1.一学生在校园散步,不慎落入道旁河中,高呼救命!

两科技部干部闻之,视若不见,仍边走边谈笑如故。

学生情急生智,遂高呼“曹院士学术造假”!两干部闻之大惊,急跳入河中,将学生拖上岸来批评教育并记处分之。

2.一位学生在在武大论坛上抱怨道:“这种教授真差劲儿,学术造假要不要脸!!!!!”

结果被一位武大老师听到而遭处分。

学生辩解说:“我根本没讲是哪个教授,你怎么可以随便处分我呢?”

" 你少骗人,”老师咆哮道,“我在武大工作二十多年了,哪个教授有造假我会不知道吗?


3.——什么在曹院士和李教授那里是最常见的?     

——暂时的图片错误。

4.一学生在大街上大喊:“曹院士学术造假,不要脸!”结果被给予警告处分和开除出分。

警告是因为:辱骂学校领导人

开除是因为:泄露秘密

user avatar

“图片误用”是个什么性质的理由,你懂我懂大家懂,难道某些人精还不懂?难道真的找不到一个滴水不漏的方式来让某些人过关?

所以吧,这事一出来,就算正式结论是“未发现造假”,“图片误用”这个理由也等同于昭告天下“文章确实有问题,但还真处理不了某些人”。

此事可能是有些人在玩“指鹿为马”,也可能是各方势力激烈斗争后达成的某种妥协。前者不难理解,后者可能有点绕,我来用个简陋的“三势力模型”解释一下。

一、如果调查组是铁板一块,那要么是站在造假者对立面、把错误彻底揭批了,要么是和造假者站一起、找个滴水不漏的方式把这事糊弄过去(比如调查forever),不会“刚好站中间”为了保其他人而给自己惹一身骚。

二、现实是调查出了堪称天下奇观的“图片误用”,如果认为调查组的人智力正常,那么结论就是——如果不是有人有心玩指鹿为马,那么调查组内部就不是铁板一块,既有A势力坚持要求把调查报告发出来并且一定要指出图片有问题,又有B势力坚持要保某些人,可能还有C势力劝AB不要搞得势同水火让大家以后没法处。

三、这些力量互相斗争、谈判而最终达成的妥协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报告:有没有发布调查报告?有,A的部分诉求达成。有没有让观众们知道“图片有问题”?有,A的部分诉求达成。给的理由是不是让某些人有台阶下?是,B的部分诉求达成。有没有处罚?有,A的部分诉求达成。罚得重不重?不重,B的部分诉求达成。A、B是不是各自达成了一部分诉求而又没有彻底撕破脸皮?是,C的诉求达成。那么是不是A、B、C皆大欢喜呢?不是,毕竟这调查报告真是太滑稽了,整就一奇美拉。

四、至少A势力还存在,这一点还让人有点希望。“虽然知道你有问题,但我现在还真收拾不了你,不过你也别指望我会配合你找个滴水不漏的方法帮你过关。”

还会不会有后续呢?这就说不准了。虽然出了个调查报告,但ABC势力并不会因为这报告而合流,矛盾依旧存在。BC自然希望就此打住,但A势力肯定是较为不满的、有动机把这事追究下去——不管这动机是出于维护学术道德还是因为和B有利益冲突。

user avatar

不妨换个角度,如果某位高校博士在博士论文中出现了像曹雪涛(院士)、李红良(二级教授)、裴钢(院士)、耿美玉(研究员,某研究院党委书记)学术论文中的问题,是否也可以定义为“图片误用”?是否也可以轻拿轻放?是否也不需要撤销博士学位?

如果是的话,那我无话可说。

如果这些文章没有挂这些学术大佬的名字,能否得到发表(顶刊/知名期刊)?能否也只是定性为“图片误用”?

如果是的话,那我无话可说。


在大学阀面前唯唯诺诺已经是学术圈公开的秘密了,见到院士或带有行政头衔的学阀亦步亦趋的学术“后浪”也数见不鲜,项目验收时专家都是熟人的也不在少数。用我一位老师的话说,你们拿着纳税人的钱干这种事,良心不会痛吗?


像名单上这种级别的学术大佬,也就是只有像饶毅这种同等段位且没有污点有良知的大佬或许可以举报,其他段位不够的学术后浪恐怕连质疑的胆子都没有,如果之前有造假前科的更是不敢举报了。所以,真正能够具备举报资格和能力的真的是微乎其微。但绕是如此,依然给出了这么一个“罚酒三滴”的处罚,真的是让人心寒。这就摆明了某部不鼓励学术举报行为呗,举报成本远远高于造假成本,但凡懂得趋利避害的人都不会再去舍身堵枪口了,所谓的学术自由和独立、科研诚信和声誉,哪赶得上劣币驱逐良币和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风气蔓延之快。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插一个故事:记得之前我朋友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某985高校党委书记在处理该校某院士与该院士所在学院院长利益冲突时曾破口大骂(当事人不在):看来批评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也不全错,他们怎么没有一丁点家国情怀?


最后,看到这份通知,最难过的应该是饶毅吧。




1月21日动态更新:

果不其然,饶毅教授回应了!以一种壮士断腕的方式回应的——向中国科学院第六届道德建设委员会发邮箱正式举报林-裴 (1999) 论文涉嫌学术不端,全文如下:





1.22进展动态更新:

饶毅发文(邮件)《不反对用/咨询诺贝尔奖得主 调查裴钢实验室论文》对21日举报信材料作了补充,其中对举报论文第一作者姓氏作了更正,(涉及的文章简称为“凌-裴(1999)),给出存疑点与复现论文的建议,给出之所以认真调查的理由:

为什么要认真调查?因为今天中国科学院第六届道德建设委员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挑战:中国科学院内有人试图通过歪曲的过程和程序,放走学术不端,这种调查有严重后果,它起的作用等于是定义“中国科学界永无造假”。中国科学院在上次调查过程中,从来没有找过我,据说还有很多正常的国际惯例的程序也缺乏。放跑一个人两个人看起来小事,当“小事”是范例的时候,就是很大的事情。

全文如下(截图):




参考资料/相关问题链接:



user avatar

对网络质疑李红良教授的21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但发现较多论文存在图片误用,反映实验数据处理不严谨。经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决定取消李红良教授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格2年,取消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评审专家资格2年,取消招收研究生资格2年,责成其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刻检查

你们想不想知道李红良团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看看他们团队的微信朋友圈 如何刷屏转发 我们来一起给李红良教授点个赞

大家一起给李红良讲授点个赞!!!非常深刻的检查@科技部

另外提醒李教授和相关团队人员 国家给你们的遮羞布 不是你们炫耀的资本 希望你们今后老老实实做人 认认真真做事!

user avatar

你在道路上排队过收费站,大家都在排队,然而有一辆车野蛮加塞儿,旁边的交警看了一眼,不管。这时候会发生什么?

“”我这个暴脾气,凭什么你做得,我做不得?我要挤在你前面!”

是吧,很多人这么想。

很快收费站前面堵成一个大疙瘩,谁也动不了,然后就有剐蹭,吵架。交警想管也没办法了。

这时候你看见一个人还在老老实实排队,你一边挤进他的前面,一边心里暗暗说一句,老实人都傻。

这个,叫做劣币驱逐良币。

user avatar

【现代医学】的精髓,我国的【西医粉】只学会了一半,就是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和统计方法,但没有学会另一半,就是保证实验数据真实的配套措施,法律制度,包括对学术界造假的惩罚制度和对工业界造成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半个现代医学,不但不会比中医好,还会给人民带来灾难!

user avatar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新梗:图片误用

user avatar

曹校长那还不叫造假我真是不知道什么才叫假了。

国内学术圈一直就这个__样。

靠着各位学阀做出这样的research,写出这样的paper,我相信五年内超越美国不是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