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在我政策制定者的逻辑中,没有西式政治正确。
第二,工具性思维占主导。有什么需求,推导出需要什么政策,换言之,问题导向。看政策,第一步要反推出政策的出发点指向问题是什么。这一步错了,后面的分析就走歪了。
第三,工具性思维出来的政策可能观感不好,太“工具人”,所以会做一些包装。本来是想让驴拉磨,但直说了观感不好,于是要设计一套价值包装,讲清楚驴拉这个磨是光荣高尚进步的。给不了人里子,甚至就不想给人里子的时候,面子就得给足,甚至给到齁,否则,就要闹。
第四,资源总量有限,只能人民内部调剂。哪里的边际效益还有空间,就倾斜哪里。某些群体其实已经没有多少边际效益了,无奈且悲哀。但还有那么点边际效益的,就真的是好事吗?未必。还有一分热,道德上先就把你架起来,你发不发那一分光?
我原来开过一个回答讲政策逻辑和逆向分析,刚起个头就终了。
注意到近期宣传女生在汽修、数控机床等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冠的消息了吗?
七普的影响是深远的。
谢邀……感觉回答这问题有点危险
可以先看看问题到底在哪里。
2017年,中国科协发布了《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里面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数据
首先就结果来看,男女科技工作者在论文、专利和结果转化上,过去10年里,差距在持续扩大:
近三年44.8%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低于男性5.7%,2013年调查时这一比例为3.3%,性别差异扩大。
13.0%、10.5%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近三年获得过专利和应用技术成果,分别低于男性10%和10.7%,2013年该数据女性低于男性7.4%和8.6%,性别差距变大;
平均获得数量分别为2.43件、2.29件,同样低于男性数据(2.99件、2.68件);28.0%近三年从事过研发活动的女性科技工作者有科研成果转化,低于男性16.5%,性别差距变大(2013年该数据差距为15.3%)
那是什么造成这个差距呢?后续还有数据说明:
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比男性短,而且已婚后差距更大。
女性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48.3个小时,尽管相比2013年调查(47.2小时)变长,但仍比男性(51.0小时)低,且已婚女性每周工作时间比未婚女性减少了1.1个小时,而已婚男性则比未婚男性每周工作时间增加了1.1个小时
女性科技工作者有接近1/3反馈受到性别歧视
31.7%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择业时遭遇性别歧视,21.3%反映晋升时遭遇性别歧视。30~34岁年龄段反映择业、晋升遇到性别歧视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6.1%、25.0%。已育女性(22.9%)遭遇择业性别歧视的比例高于未育者(18.2%)
但实际上,已婚女性比未婚女性的产出,看上去是要更高的
以论文发表为例,50.2%的已婚女性近三年在学术论文上发表过论文,平均篇数为3.72篇,均高于未婚女性(33.6%,3.11篇)
anyway,从纯调研数据的角度出发,的确是存在着性别歧视,而且过去10年内,有持续扩大的趋势;
但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
1、如果从纯功利、结果角度出发,男性的确工作时间更长、效果产出更高;
2、现有政策在没有经济角度大力支持(比如建立基金会)下,纯政策倾斜,是否能解决问题、而不会引发新的矛盾?
就目前来看,这个政策,比较难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如果真的想扶持女性参与,请在原有基础上额外建立一个份额单独扶持女性。而不是把原有资源硬性的向某个方向倾斜。
比如在国自然里边设立一个杰出女性科研人员基金,专门扶持女性研究者,这不就挺好的,我相信大家都会支持。
而现在这个做法,这不叫女性优先,这是另一种性别歧视。
一个辛苦准备几个月的本子递上去了,告诉他因为你是男的,所以我们把这笔批给另一个女研究员了?你要说是因为术业不精,甘拜下风也就算了。就因为性别不对…这种话能说的出口?
本来有很多有实力有水平的女科研人员是考本事中基金评帽子的。这个政策一出,好家伙,人家本来不是靠女性身份获得优待的都得被一棒子看成是因为女性身份所以才有基金有帽子的了 这是想平权还是在搞变相歧视啊?
歧视男性不算歧视,不歧视男性就是歧视女性。
对男性不平等就是平等,对男性平等就是对女性不平等。
某弱势的高等性别,某强势的低等性别。
确实,“不一样”,男女平等就是不一样!
原来“男女平等”不是“对女平等”和“对男平等”。
——————————
————————
——————————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鸵鸟们,是各种政治正确的完美宿主。
南拳压迫女权,带孩子做家务要女人,现在,打着维护女性权益的名义,科研还要压榨女人。
那男人干什么,逛街旅游买买买吗?
姐妹们,反抗南拳压迫,警惕隐形压迫!
女本位社会典中典
问:男性升学率低于女性,怎么解决?
答:男孩们努力用功读书啊,不然要怎么解决?
难道要把多出来的女孩子送回家吗??
“男乎”点赞3.2W
问:女性科研人选科研贡献低于男性,怎么解决?
答:当然是因为男权社会歧视女性,我们一定要解决,实在不行就给女性研究人员优先特权,把男性科研人员挤回家!
女权:这只是我们的一小步!社会还欠我们,还得给更多!
好,支持,中国妇女又更平等了,
我们将会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女性权益!
那么,谁是代价呢?
我现在有些害怕的是未来的出身普通长相普通的某族男人会不会受到( )和正确的双重压迫,抬眼望去,不是有背景的人就是有buff的人
既有背景又有buff的人成为红人,出身普通长相普通的某族男性的上升空间,选择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我觉得不要扭扭捏捏的,步子可以放的再快一点:孕妇和已育妇女优先,同等条件多子女优先。
目前国内广大科研工作者所苦(以及广泛讨论)的,是学阀问题、官僚主义问题、一线人员待遇问题、以及院校机构的招聘欺诈与毁约问题。
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真正所苦的痼疾都没有看到解决希望、在性别差异问题甚至都没有被视为一个“值得讨论的”矛盾的情况下,官方把这个最次要的事情做为一个议题强行拉出来占用公众注意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个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而是隔几年就会发一次这样的文件,发文件的原因就是国家发现女性在科研中的占比越来越低,赶紧刺激一下把百分比回升一下。我国的政策逻辑,通常情况下就没想那么多,往往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罢了。
为什么科研占比越来越低,因为科研行业纯吃力不讨好,做起来十分耗费精力,还不太挣钱,这十年逃离科研的人无论男女都越来越多。
科研因为要强调前沿性和前瞻性,一个特点就是事业一旦中断,大部分人再想回归几乎不可能,因为需要很长的时间。再则国家只想要短跑运动员,根本不给时间,男的经常就被非升即走淘汰了,女性生个孩子,科研路基本就断了。很多人为了事业,生孩子年龄越来越晚,经常都是35-36以上。
至于你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各行各业现在都这样,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以及只在意短期利益。只不过科研的特点就决定了中断等价于退出而已。这就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要不然以后科研行业就没有女的了。
至于你说具体怎么搞,怎么搞算合理,我是无法评价的,本身国自然青基年龄限男35,女40,优青男38,女40,已经做出了倾斜。实际上上一次搞这种也只在当年让女性的百分比回升了一下而已,然后继续一路跌下去……反正这种文件也是发过的,短期刺激,长期没啥作用,社会大势下,女性还是一路走低。
据我了解,就在今年,清华数学中心强行要求怀孕女博士后退站,后来改成“限期出站”,据说还是包括女性在内的院系领导开会决定的。
建议科技部、妇联严查清华数学中心。
反特权要是用另一个特权来反,那只会滋生更大的不平等。
很多女科学家女创业家,像华为的何庭波,陈薇院士等,干得还都不错。在一线城市,创业、单独买房的女士,越来越多了!
说到底还是两性预设的刻板印象,看见个好搞笑的评论:你去当消防员你不扛水管,扛你的卸妆水去救火吗?
男生也有弱的,女生也有强的,女生会化妆打扮自己,也不一定不能当消防,但是都需要一个平等的机会。
女性需要等是优先吗?现在连公平对待都做不到,越往象牙塔的顶端,女性越少。
记得中国科协的数据,2013年的院士里面只有5%是女性;长江学者里面,女性的比例是3.9%;中青科技奖,女性占8.4%。1000名教授里面,女性就只有两成,哪怕是人文社科类院系,女教授的比例也不过三成。
而且女性更需要的也从来不是优先而是需要在同一标准之下公平的竞争:统一标准择优录取,同工同酬,取消限男就行。
我们所希望的是有事说事,别拿性别做为前提。只希望平等对待,而不是女性优先。
我从没见到过“同等条件”的两个候选人
这个女性科研不行,需要照顾的预设立场是怎么回事?傻不拉叽的。现在个人项目有几个?我不是女人我还找不到个女人和我联署挂名吗?我不是还有老婆吗?
恕我直言,这就像美国的教育种族主义一样,实际上会加剧女性在核心科研领域被边缘化的风险。当只要挂个名就能拿到利益,会招来些什么人还用得着说吗?
这些人如果成了学科带头人,她第一个防堵的会是谁啊?
看了一下源文件有关“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的相关阐述
我有个问题,如果生理男性但心理认同自己是女孩儿的酷儿,该不该优先?
姐妹们,你们说呢。
1.点开国务院App
2.选择“互动”
3.下拉找到第八次大督查问题线索征集,点开
4.下拉并选择“人民群众反映问题通道”
5.填写留言,举报科技部等单位出台的“若干办法”违反宪法中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
6.问题归属选择国务院部门→科学技术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