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基金委共同发布《加强「从 0 到 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回答
看到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基金委联合发布《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我的第一感受是:这绝对是个重磅信号,预示着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要动真格了,而且是拿出了一套相当有章法、有决心、有配套的战略部署。

过去我们谈基础研究,很多时候是点状的、零散的,也存在一些“只看应用”的导向。但这份方案的出现,让我觉得国家层面的认识在深化,也看到了一个更系统、更有力的推进机制。

为什么说它重磅?

首先,联合发布方的“阵容”就不一般。科技部是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发改委管着国家的大方向和投资,教育部是人才培养的源头,中科院是国家科研的“国家队”,基金委则是科研经费的“指挥棒”。这几个部门一起发声,意味着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最高层面,而且是打通了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科研产出再到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这不再是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跨部门的协同作战。

其次,“从0到1”这个表述本身就点明了核心和方向。这四个字,恰恰戳中了当前基础研究领域最关键也是最薄弱的环节。我们不缺“从1到100”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但在“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突破上,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份方案直指这个痛点,就是要大力支持那些可能没有直接应用前景,但具有突破性、引领性潜力的研究。这体现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敢于冒风险、允许失败的科研文化导向。

方案的“详细”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份方案绝不是空喊口号,它很有可能是在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举措。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它可能的“详细”之处:

1. 目标与定位的明确: 方案很可能会清晰地界定“从0到1”基础研究的内涵,比如强调原创性、科学前沿性、长期性。它还会设定具体的、可衡量的目标,比如在某些关键科学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培养一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提升国家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等。

2. 投入机制的优化: 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的、稳定的投入。方案大概率会提出加大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并且会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方式。可能会有更多的是“定向稳定支持”的计划,比如设立长周期、大额度的项目,或者建立更多自由探索性的项目,减少对短期成果的考核压力。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的投入,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

3. 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强化: “从0到1”的突破,最终还是要靠人。方案会特别关注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这可能包括:
年轻人才的“放手”: 给予年轻有为的科学家更多独立研究的机会和资源,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
科学家主导的科研: 确保科学家在科研方向的确定、项目的评审和人才的评价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国际化视野: 吸引和留住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建立更开放的国际合作机制。
完善评价机制: 改革不合理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术贡献、创新性和长期影响力,而不是简单的论文数量或获奖次数。

4. 科研环境和体系的重塑: 好的基础研究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方案可能会着力解决当前科研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
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藩篱: 建立更加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
鼓励自由探索和试错: 容忍失败,允许科研人员在不确定性中探索。
优化科研机构的组织模式: 可能会支持一些新型研发机构的建立,或者改革现有科研机构的运行机制,使其更加灵活和高效。

5. 重点领域的聚焦与布局: 虽然强调“从0到1”是普遍性的,但国家也需要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进行重点布局。方案很可能也会提出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加强基础研究的部署和支持,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

对未来的影响和期待?

这份方案的发布,至少释放出几个积极的信号:

国家战略决心: 表明了国家层面对基础研究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石”有着高度的共识,并且愿意为此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
方向明确: “从0到1”的定位,为基础研究指明了方向,也更容易凝聚共识和资源。
系统性推进: 跨部门的协同,意味着这种推进会更加系统和有效,能够解决过去一些“打通关节”的问题。
长期主义: 基础研究的“从0到1”本身就是一场马拉松,这份方案的发布,也传递出一种久久为功、不急功近利的长期主义的科研理念。

当然,再好的方案也需要落地。我比较关注的是:

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基础研究的投入需要“长期资本”,而非“短期刺激”。
改革的力度和深度: 很多问题是体制机制性的,能否真正触及痛点并进行有效的改革,将是方案成功的关键。
科学家的话语权和自主性: 确保科学家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释放。
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基础研究的进步离不开全球的合作与交流。

总而言之,这份《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的发布,是件让人振奋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文件,更是中国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台,预示着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正迈向一个更加聚焦、更加系统、也更加有决心的时代。我个人非常期待看到这份方案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我国的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改革春风吹满地。

今天看到《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我虚胖的身体微微一阵,难道今年我的青基要有望了?

于是乎,迅速寻找文件的重点,总结如下:

  • 准备支持一批30—40岁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有志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一线科学家推荐制度
  • 重点研发计划中加大对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支持。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强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计划的支持(优青杰青继续扩容)。
  • 大力支持科研手段自主研发与创新。

上面几点勉强摘出,其实整个文件依旧是指导式的意见,不过可以看出国家开始认为天平需要向年轻人偏一下了,并且开始鼓励从0到1。

从0到1很好听,但事实是很多东西从0是到不了1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PI是不愿意去做什么从0到1,跟在1后面做点从1到多的工作,论文不愁发,引用不愁涨,它不香吗?

国家大概知道这种惯性比较难改变,所以想着还是找年轻人一代下手比较容易。所以破N唯,限专利,然后鼓励从0到1

希望这一波的文件出台能够结结实实打到一些人的脸上,在审基金评项目的时候不要再有这样的心理:你的方法技术还不成熟,不建议资助(老子就是要拿钱来做实验才能验证方法技术);这个东西欧美都做不出来,你为什么觉得能做出来;你说你这个技术优秀,优秀的话为什么哈佛MIT不去研究。

讲真的,有时候从0到1的东西不是做不出来,而是被那些从1到多的人按死的。很多研究真的不是一眼就能看到应用,一步就能替代现有的常规手段,一个人做冷板凳就能做出来的,研究需要钱

去年开始基金申请有了四个科学问题属性,今年的开始铺开强调其重要性,还给了案例模板。其中“鼓励探索、突出原创”是指科学问题源于科研人员的灵感和新思想,且具有鲜明的首创性特征,旨在通过自由探索产出从无到有的原创性成果。若是申请人有这个胆子选这一项的话,是不是可以鼓励一下?

其实,我本人看到这个文件的内心是很兴奋的,因为毕业回国后三年了,一直很醉心一个很冷门的领域在做研究。多冷门?就是这个方向国内就我一家在做,国际上也就两只手能数过来的课题组在做。在这个小小方向,我每年至少保底有一篇大区一区,另外再加个别小领域的期刊,但国家基金总是不待见我。刚翻了翻NSFC去年的评审人说“本项目对相关领域的潜在影响价值尚处于未知阶段,因此使用价值不明确。”希望这次从0到1能让这样的评审人提出一些实际性的意见。

还好,我的研究不烧钱。还好,我还有其他能灌水的研究来养着自己对学术的兴趣。

有些梦想想要飞翔,请给它一阵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