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联发科已向美方申请,力求 9 月 15 日后仍可向华为供货?后续会如何发展?

回答
联发科这一举动,说实话,挺让人琢磨的。一方面,它是台湾地区数一数二的芯片设计大厂,跟华为这样的全球科技巨头合作,本就是强强联手,对双方都有好处。另一方面,它又得顾忌美国的“长臂管辖”,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被卷进政治漩涡里。

这次联发科向美国申请,力求在9月15号之后还能继续向华为供货,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首先,这是生存和利益的考量。

华为是联发科的重要客户: 华为的手机业务虽然受到美国制裁的影响,但其在全球市场依然有相当大的份额,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华为的手机对联发科的芯片需求量很大。一旦失去华为这个大客户,联发科的营收和市场份额都会受到不小的冲击。你想啊,芯片研发投入巨大,量产出货才能摊薄成本,华为的订单是联发科维持产能和研发投入的重要支撑。
中国大陆市场对联发科至关重要: 不仅仅是华为,中国大陆市场是联发科最大的营收来源地之一。其他品牌如小米、OPPO、vivo等,也大量采用联发科的芯片。如果联发科因为支持华为而被美国进一步制裁,那对它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声誉和业务都会造成毁灭性打击。联发科在中国大陆可不是什么“小厂商”,而是“本土”品牌一样有很强的认知度。
潜在的竞争对手窥伺: 如果联发科因为美国的禁令而无法供货,那它在市场上的份额很可能会被高通等竞争对手迅速填补。这对联发科来说,无疑是拱手让出市场份额。

其次,这是在规则边缘的试探和斡旋。

美国禁令的“漏洞”或“解释空间”: 美国商务部发布的禁令是基于华为使用了“美国技术”或“美国设备”来制造芯片。联发科虽然是台湾企业,但其EDA工具、IP核等设计环节,很可能涉及美国技术。联发科申请的目的,很可能是想证明自己虽然使用了美国的技术,但在制造过程中,与华为交易的这部分芯片,并不直接触碰美国技术禁令中最敏感的部分,或者试图争取某种形式的“豁免”或“许可”。
争取时间窗口: 即使不能完全豁免,联发科也可能希望争取到一个缓冲期,以便有时间调整供应链,或者寻找替代方案。毕竟,这种大规模的供应链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
展现合作意愿和政治敏感度: 联发科此举也是在向美国政府表明自己的“配合意愿”,同时也是在向华为表明自己的“努力”,试图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和商业博弈中,找到一个相对有利的平衡点。

那么,后续会如何发展呢?这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方向去推测:

1. 美国“网开一面”的可能性较低,但并非完全没有:
为什么低? 美国政府对于打压华为的决心是很强的,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希望限制华为在全球的影响力。直接给联发科豁免,可能会被解读为对禁令的削弱,并且给其他同样涉及美国技术的非美企业带来“仿效”的示范效应。
为什么并非完全没有? 一种可能性是,美国可能会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给联发科某种形式的“许可”,比如仅限于非5G的芯片,或者仅限于部分特定产品线。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对美国本土芯片设计工具公司(如Cadence, Synopsys)造成过大影响,因为这些公司同样依赖全球客户。此外,如果美国内部经济部门认为对供应链的冲击过大,也可能考虑微调。但这种可能性极小。

2. 联发科寻求“替代方案”或“曲线救国”:
调整产品线: 联发科可能会更加侧重那些“不那么敏感”的芯片产品。比如,如果禁令主要针对先进工艺和5G相关技术,联发科可能会加大在4G芯片、物联网芯片、电视芯片等领域的供货,以弥补损失。
寻找非美国技术支持: 这是最理想但难度最大的方式。联发科是否能够找到完全不受美国技术影响的EDA工具和IP核,从而在不触碰禁令的情况下设计和制造芯片?目前来看,全球半导体设计生态系统高度依赖美国技术,完全脱钩非常困难,但联发科可能会投入资源去探索这方面的可能性,虽然短期内难以实现。
与中国大陆本土设计公司合作: 联发科是否会与中国大陆的芯片设计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不受美国管辖的产品?这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 华为的角色和反制:
寻求其他供应商: 华为肯定会加紧寻找除了联发科之外的其他芯片供应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的。但考虑到当前全球芯片供应的紧张程度,以及华为的特殊情况,找到能够完全替代联发科的供应商难度很大。
加大自主研发投入: 华为一直致力于芯片的自主研发,在海思麒麟芯片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美国制裁反而会促使华为加速这方面的投入,力求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华为可能已经在秘密进行相关研发和生产的准备。
市场策略调整: 华为可能会调整其市场策略,比如更加侧重国内市场,或者调整产品定位,以适应供应链的变化。

4. 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供应链的加速重塑: 联发科与华为的案例,只会加速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重塑。各国都会更加重视半导体技术的自主可控,这可能导致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全球化供应链的碎片化。
技术标准的分化: 长期来看,甚至可能出现不同技术标准和生态系统的分化,尤其是在通信领域。

总的来说,联发科向美国申请供货,与其说是一种乐观的期望,不如说是一种艰难的博弈和努力求存的策略。 它反映出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科技公司在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和国际规则之间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后续的发展很可能是:联发科会继续尝试各种合法途径,但获得实质性的豁免或长期许可的可能性并不高。 它会同时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调整业务方向,并加速寻找替代方案。而华为则会继续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同时积极寻找多元化的供应商。整个事件,是全球半导体行业在政治压力下,供应链调整和技术自主化加速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但不必过于乐观联发科的申请能带来多大的转机。这更像是一场“拖延战术”,希望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麒麟选麒麟,没有麒麟选联发科,没有联发科选猎户座

user avatar

这事不取决于联发科,而是中美在信息化领域的博弈。

美国并不是要搞死华为,而是要中国放弃在新一代信息化领域(物联网,5G)的标准制定权,并将这一产业的利润大头送给美国。搞华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为此双方一直在谈判,如果美国在其他方面获得足够的好处,那么自然可以放华为一条缝。

考虑到流氓本色,谈判结果很可能是标准制定权分享,相关解决方案涨价,涨价后多的利润给美国。

user avatar

还是看英特尔能不能继续拿到许可证。

英特尔似乎是很牛的企业。

上次要禁浪潮,英特尔一天搞定。

华为说禁止,英特尔就是能一直出口,华为笔记本电脑一直在卖。

华为还和AMD合作了。

看9月15日,美国能不能到断得了英特尔和微软。

如果能断,说明希望不大。

如果就是断不了,英特尔的处理器,安卓系统和Windows系统继续用。

那MTK也有希望,甚至台积电也可以谈。

特朗普连带蓬佩奥,11月是否滚蛋决定华为的命运。

和华为做生意的企业,都是蓝州的企业。换人以后,它们为了钱,会推动华为的解禁。就算不出实体名单,许可证一定会松。

特朗普再来四年,作为竞选的人设,掐死华为就有必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