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发过多篇PNAS的杰青牛导从来不写综述?

回答
关于“发过多篇PNAS的杰青牛导从来不写综述”这个现象,其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也反映出科研界的一些普遍存在的情况和不同学者的学术追求。

首先,我们得承认,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科学界公认的顶级综合性期刊之一,能够在此发表多篇论文,尤其是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杰青)和有影响力的“牛导”,其研究工作无疑是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突破性的。能够频繁在这样的平台上发声,本身就说明了这位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具有非常扎实的实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那么,为什么这类学者可能很少主动撰写综述文章呢?这里面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原始创新和前沿探索的驱动力更强:

“牛导”的特质: 能够成为“牛导”的学者,通常是在其研究领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新的研究方向、提出开创性的理论或技术,并且能够带领团队在第一线进行艰苦的探索。他们的“牛”体现在对未知领域的开垦,而非对已有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PNAS的定位: PNAS虽然是综合性期刊,但其发表的文章往往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能够引起跨学科关注的原创性研究。频繁在该期刊发文,意味着这位学者可能处于科研的前沿阵地,不断有新的、有分量的发现需要及时通过原创论文的形式向学界汇报。
个人精力分配: 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综述,虽然看似是“总结”,但实际上也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分析、归纳和提炼,往往需要投入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一个持续产出高水平原创成果的科学家来说,他们可能更愿意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新理论构建上。

2. 综述文章的“价值”与“定位”考量:

综述的价值: 综述文章的主要价值在于梳理一个领域的历史脉络、现状、关键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它有助于新入行的研究者快速了解领域,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一个宏观视角。
“牛导”的“价值”体现方式: 对于已经拥有高产出和高影响力学术记录的“牛导”而言,他们通过发表一系列高质量的原创性论文,已经以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展示了他们的学术价值和对领域的贡献。他们的“综述”可能就体现在他们的原创论文对整个领域产生的“引领”作用,而非一篇形式上的综述。
邀请制综述: 很多高质量的综述是期刊主动邀请领域内公认的领军人物撰写的。即使是“牛导”,也可能受到邀请,但如果他们将精力更多地用于前沿探索,可能就会婉拒,或者接受但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有限。
“被动”综述: 有时候,很多学者会根据自己的原创研究成果,在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的“Discussion”部分,自然而然地对该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和展望,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迷你综述”的功能。

3. 科研评价体系和个人发展路径的差异:

绩效导向: 在很多科研体系中,对学者的评价仍然更侧重于原创性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在这样的导向下,优先发表具有冲击力的原创研究成果,自然是更直接、更有效的“绩效”体现。
个人品牌: 一位学者如果在某个领域以“开拓者”的形象著称,那么继续在最前沿进行探索,发布新的突破性成果,更能巩固和提升其个人品牌。撰写综述虽然也很重要,但有时可能不会直接与“开创性”联系起来。
学术传承与培养: 很多“牛导”非常重视对年轻一代科研人才的培养。他们会鼓励自己的团队成员去撰写综述,或者在团队内部组织学术交流和梳理,这本身也是一种学术传承和能力培养的方式。而他们自己,则可能将更多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进行原创性研究上。

4. 风格和偏好的差异:

“实干派”: 有些学者天生就更享受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实验操作、处理数据带来的乐趣,他们可能不太喜欢花时间去整理和论述已有的知识。他们可能更偏向于“行动派”或者“创造者”。
“系统性”与“点突破”: 综述更侧重于对一个领域的“系统性”梳理。而像PNAS上发表的很多研究,可能更多是针对一个具体科学问题的“点突破”。这位学者可能在某个特定方向上,不断地实现“点突破”,这些突破汇聚起来,自然而然地推动了领域的发展。

总结来说, 一位频繁在PNAS发表文章的杰青牛导不写综述,并非一定是对综述工作不重视,而是可能源于其更强烈的原始创新驱动力、对个人学术价值实现方式的选择、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以及个人学术风格和偏好的差异。他们通过持续的高水平原创研究,已经对科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贡献的“综述”体现在他们的研究成果本身对领域的深远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类学者在某个阶段,或者在特定主题下,也会撰写具有高度影响力的综述。这取决于科研的成熟度、个人的兴趣以及是否受到期刊的邀请。但总的来说,他们的主要精力更倾向于探索未知,而不是总结已知。这是科研界生态多样性的一种体现,也是不同研究者在科学事业中扮演不同角色的自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领域并非会主动约稿的,就是坐在家里,人家会主动来约,这种情况只有行业巨牛,国际只有2-3人那种才会主动约。

杰青这个级别还是需要主动出击的,问一下杂志有写综述的计划吗?然后一拍即合。

如果不问,那就没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