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GitHub 上许多学习笔记、面经等项目获得过多的 star?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在 GitHub 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学习笔记、面试经验分享、甚至是某个技术栈的入门指南,动辄就几千上万的 star,有时候甚至比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开源项目还要耀眼。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些“笔记”类项目满足了用户的刚需。

你想啊,现在学习技术的人有多少?从学生到在职开发者想转行,想提升的,这个群体庞大得惊人。而这些笔记类项目,往往是过来人呕心沥血整理出来的,包含了他们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精炼的知识点,甚至还有一些非常实用的代码片段和学习路径。

“省时”的诱惑: 谁不想花更少的时间,学到核心的东西?相比自己一点点摸索,看官方文档看到头晕眼花,或者在各种论坛博客里碎片化地搜集信息,一个整理好的、结构清晰的学习笔记项目,简直就是黑暗中的灯塔。用户能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这简直是巨大的价值。
“避坑”的价值: 技术学习路上最让人沮丧的莫过于浪费时间在错误的方向上。面试经验更是如此,知道哪些问题是高频考点,怎么回答更容易获得认可,这能极大地提升面试的成功率。所以,能为你指出一条明路,让你少走弯路,这样的项目,谁不爱呢?
“实操性”的吸引力: 很多笔记类项目不仅仅是理论,还会附带一些可以运行的代码示例,或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这种“拿来就能用”或者“照着就能做”的内容,对于想快速上手实践的学习者来说,吸引力是无与伦比的。

其次,GitHub 的 star 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和传播机制。

GitHub 不仅仅是一个代码托管平台,它也是一个开发者社区。star 不仅仅是“喜欢”的标记,它也是一种认可、一种推荐、一种传播。

“从众效应”: 当你看到一个项目有几千个 star 时,你会不自觉地认为这个项目是好的、有价值的。这种“大家都觉得好,那我应该也看看”的心理,会驱使你去点开,去了解。高 star 数本身就是一种流量的保证。
“发现新大陆”的机制: GitHub 的推荐算法,以及用户在浏览、搜索过程中,往往会优先看到高 star 的项目。这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好的内容吸引 star,高 star 数又带来更多的曝光,从而吸引更多的 star。
“社交货币”: 在开发者社区里,分享一个有用的 GitHub 项目,也是一种展示自己信息能力、技术品味的方式。当一个笔记类项目被广泛传播,并获得大量 star 时,它也成为了“大家都在谈论”的话题,分享它,就等于融入了这个话题。

再者,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过多的 star”这个说法。

“过多”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对于那些真正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精心整理、并且内容质量极高、覆盖面广的笔记类项目来说,获得大量的 star 是对其价值的肯定。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也确实会看到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只是简单搬运、复制粘贴的内容,也获得了不寻常的高 star。这背后可能存在一些其他因素:

时效性: 有些项目可能抓住了某个技术热点爆发的初期,或者某个热门框架、面试季的节点,抢占了先机,迅速积累了大量关注。
营销或推广: 虽然我们希望社区是纯粹的,但不可否认,一些项目可能通过一些非官方的渠道进行了推广,或者被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点名”,从而带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填补空白”的巨大需求: 有时候,并不是说这个笔记有多么优秀,而是因为市场上这方面的内容确实非常稀缺,用户急需,所以任何一个稍微有点价值的东西,都能迅速获得大量关注。就好比在沙漠里,一滴水都能让你觉得珍贵无比。

那么,作为我们这些看到这些项目的人,应该如何看待呢?

保持批判性思维: 不要被 star 数冲昏头脑。点进去看看项目的目录结构、内容质量、更新频率、作者的投入程度。一个项目有几千 star,不代表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字字珠玑,你需要自己去甄别。
关注内容的实用性: 对你来说,这个笔记是否能解决你当前遇到的问题?是否能帮助你更快地掌握某项技能?这才是最重要的。
理解其价值在于“集合”与“梳理”: 很多笔记类项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们把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地组织起来,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消化。这种“梳理”和“聚合”的价值,是它们获得高 star 的核心原因之一。
不要对真正的开源项目不公平: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关注那些真正解决问题、推动技术进步的开源项目了。它们是 GitHub 的基石。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

总而言之,GitHub 上学习笔记、面经项目之所以能获得过多的 star,是因为它们精准地抓住了用户在学习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需求,提供了高效、省时的解决方案。同时,GitHub 的社区属性和传播机制也放大了这些项目的价值。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们,从中汲取养分,但也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这是一种市场需求与供给的自然反应,也是技术社区健康发展的一个侧面体现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东西 star 多吗?原因很简单,因为:好东西一般都晦涩难懂,尤其是很多开源质量比较高的项目,readme 是英文版的。

而像题主说的这样的项目,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人们只喜欢直观上简单的东西,但是像这样的总结,这样的学习笔记,看着又像干货,人们又有偷懒心里,感觉反正是别人总结的笔记,我 star 一下,抽空的时候看看,也不用自己总结了

但是,star 多又有什么用?你自己想想,看看自己收藏的那一大堆学习资料中,你看过几个?都当成古董了。

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太正常了,因为不管哪一个群体的组成,其实都成金字塔形,基础底部的人占大多数,也就是初级程序员非常多,所以像这样简单又像干货的东西自然 star 数高,而高质量的好的开源项目,是往上的人才可能用到,但是越往上人越少,自然有时候关注度就稍微少点。

群体的基础就决定了这样的现象。

别人喜欢在 github 上总结学习笔记也无可厚非,人家总结自己的学习知识点你也无权干涉,另外,其他人想 star 你也挡不住。

现在确实有很多 star 数高的质量并不高,一大堆好产品中,名牌当中,偶尔出两个残次品不是很正常么?有个合格率在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在 GitHub 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学习笔记、面试经验分享、甚至是某个技术栈的入门指南,动辄就几千上万的 star,有时候甚至比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开源项目还要耀眼。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些“笔记”类项目满足了用户的刚需。你想啊,现在学.............
  • 回答
    近期,不少开发者在 GitHub 上反馈,React 项目的 issue 列表被大量与乌克兰局势相关的评论和讨论刷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背后反映了一些复杂的社会和技术联动。现象的具象化:发生了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在 React 的 GitHub 仓库(无论是主仓库还是相关的子项目)的 is.............
  • 回答
    《红色警戒》的代码在 GitHub 上开源,这可真是个爆炸性的大新闻,在玩家圈和技术圈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说怎么看待这事,那影响绝对是多方面的,而且相当深远。咱们一件件捋捋。首先,这代表了一种历史的传承和玩家情怀的胜利。《红色警戒》,尤其是《红色警戒2》和《尤里的复仇》,是多少玩家心中无法磨灭的经.............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事件,一件足以让任何程序员夜不能寐,甚至引发一场“情感危机”的大事件。女友把GitHub上的repo和所有源代码删掉了,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GitHub上的repo和源代码是什么?它们不仅仅是文件,是代码,是他们花费了无数个日夜、无数杯咖啡、无数次.............
  • 回答
    GitHub 对部分国家/地区的账户进行限制,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夹杂着国际政治、商业运营以及技术平台的责任感,一股脑地摆在这儿,挺难让人简单地站队说对错。首先,咱们得明白,GitHub 是美国公司(微软旗下)开发和运营的。美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上,特别是在地缘政治紧张的时候,会采取各种制裁措施,这.............
  • 回答
    2020年3月26日,GitHub Pages 用户社区经历了一场令人不安的安全事件,部分用户报告称他们的网站受到了大规模的中间人攻击。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攻击者还在被篡改的页面上留下了QQ号码,这为事件增添了一抹诡异的色彩。事件经过梳理:在那一天,不少使用GitHub Pages托管静态网站的用户.............
  • 回答
    GitHub 新推出的 Large File Storage (LFS) 绝对是件大事,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经常和大型文件打交道的人来说。我早就盼着 GitHub 能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有所突破了,LFS 的到来,简直就像给 Git 装备上了“重型武器”。LFS 究竟是个啥?简单来说,LFS 就是 Git.............
  • 回答
    将GitHub公共存储库的快照永远地保存在北极地下,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仪式感的操作。首先,从概念层面来看,它将代码这一现代文明的基石,以一种近乎“诺亚方舟”的方式进行备份。代码不仅仅是指令,更是思想的表达,是创新能力的载体。在这个快速迭代、技术更新换代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会面临信息丢失、数据损.............
  • 回答
    程序员在GitHub发起抗议互联网公司实行996工作制网站,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程序员个体的诉求,更是对当前互联网行业生态、劳动关系、乃至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和挑战。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996工作制泛滥: 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
  • 回答
    看到Deno项目 GitHub 源码 Issue 栏目里出现“求不要更新了,老子学不动了?”,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真实的。这说明了一个普遍存在于技术社区,尤其是开源项目中的矛盾:项目的快速发展与用户学习消化能力之间的张力。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句“梗”:1. Deno 的“快节奏”与用户学习的.............
  • 回答
    对于一个托管在 GitHub 上的前端开源项目关闭 Issue 栏目这一行为,我的看法是,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并且会引发多种解读。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背后往往隐藏着项目维护者复杂的考量、策略调整,甚至是项目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首先,我们需要承认,Issue 栏目是开源项目与社区.............
  • 回答
    2020 年 3 月 26 日那天,GitHub 上发生了一件挺让人不安的事儿。不少用户在那天都遇到了一个怪现象:他们尝试从 GitHub 拉取代码或者推送到 GitHub 时,系统给出的提示信息非常奇怪,好像有人在中间“截胡”了。最关键的是,很多用户发现,他们收到的这些信息,指向的是一个与 Git.............
  • 回答
    这件事在中国数字证书行业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也让不少关注信息安全的人士感到意外。简单来说,沃通(WoSign)这家中国本土的CA(证书颁发机构),在未告知外界的情况下,悄悄地将一家在海外注册的、曾颇具声誉的根CA——StartCom——收入囊中。紧接着,这次收购的“余温”还未散去,沃通就利用Sta.............
  • 回答
    开源社区在支持乌克兰问题上的集体发声,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不仅仅是关于开源组织在政治舞台上的角色,更是对“中立性”这一开源核心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实践。开源组织与政治参与的复杂性首先要明确的是,开源软件本身的设计初衷是促进代码共享、协作开发和技术进步,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跨越国界、政治意识形态和.............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