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饶毅举报信当事人凌堃回信:数据可靠,请求饶毅配合,愿一起寻找实验失败原因?

回答
饶毅举报信事件牵涉到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严肃问题,而当事人凌堃的回信,则将事件推向了新的阶段,并展现了其回应的姿态和立场。要详细看待凌堃的回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1. 回信的核心内容:

数据可靠性: 这是凌堃回信中最直接也最核心的辩护。他明确表示支持其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这相当于对饶毅对其论文数据造假、重复性差等指控的直接反驳。他可能是在技术层面,通过实验记录、原始数据文件、方法细节等,证明其数据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请求饶毅配合: 这是一个非常策略性的请求。在公开场合,凌堃将问题升级为需要合作解决的层面,意图展现出开放、合作的态度,同时也将解决问题的责任部分推给了举报方。他“请求饶毅配合”,可能是希望饶毅提供更具体的证据,或者参与到进一步的验证实验中。
愿一起寻找实验失败原因: 这是最关键也最微妙的一点。这里有两个可能的解读:
承认实验结果存在变异性: 科学研究中,实验失败、结果变异是常有的事。凌堃可能是在暗示,即使其原始数据是真实的,但其他人或在不同环境下重复实验时,确实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试剂、设备、操作技巧、环境等)而出现“失败”或不一致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愿意与饶毅共同探讨这些“失败”的原因,这既表现了他的开放性,也可能是在暗示实验的复杂性,使得不同研究者之间出现差异是正常现象。
隐晦地反击“重复性差”的指控: 如果饶毅的“举报”中包含了对凌堃论文重复性差的指控,那么凌堃的回信正是针对这一点。他承认“实验失败”的可能性,但强调是“一起寻找原因”,而非承认其数据本身有问题。这是一种将问题从“数据造假”转移到“实验技术和环境差异”的策略。

2. 凌堃回信的态度和策略:

保持专业和冷静: 尽管面临严厉指控,凌堃的回信整体上应该保持了专业和冷静的基调,避免情绪化的回应。这有助于他在公众和学术界树立一个理智的形象。
主动而非被动: 相对于被动等待调查,凌堃选择主动回应,并且提出合作,这是一种积极的姿态。这表明他有信心,或者至少愿意公开面对。
将问题转化为“合作解决”: 通过请求配合和共同寻找原因,凌堃试图将一场单方面的举报,转化为一个双方共同参与的科学探讨过程。这有助于削弱举报的攻击性,并将焦点放在科学问题本身。
强调“科学的复杂性”: 通过提及“实验失败”和需要共同寻找原因,凌堃可能是在暗示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实验室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从而为自己的研究结果可能出现的差异性提供一个解释框架。

3. 回信对事件后续发展的影响:

事件的焦点转移: 如果凌堃的回信能被广泛接受,事件的焦点可能会从“是否造假”转移到“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实验条件差异”的讨论上。
对饶毅的压力: 凌堃的回信,尤其是请求配合和共同寻找原因,可能会给饶毅带来一定的压力。如果饶毅拒绝配合,可能会被认为不愿面对,或者指控不够充分;如果配合,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需要第三方介入的可能性增加: 如果双方不能就“实验失败原因”达成一致,或者调查发现凌堃的原始数据确实存在问题,那么第三方机构(如相关学术期刊、研究单位或科研诚信机构)的介入和调查将更加必要。
对学术界声誉的影响: 无论事件最终如何发展,这种公开的举报和回应都会对当事人的个人声誉、所在机构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产生一定影响。

4. 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审视的方面:

“数据可靠”的具体证据: 凌堃声称数据可靠,但具体有多可靠?他是否提供了原始的实验记录、分析方法和数据备份,供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核?仅仅口头声明是不足够的。
“配合”的具体内容: 饶毅需要配合什么?是提供他认为有问题的数据和实验过程,还是参与一个设计好的实验来重复和验证?配合的范围和方式需要明确。
“实验失败原因”的具体内容: 凌堃提及的是哪些“失败”?是饶毅在重复实验中遇到的具体失败,还是普遍可能出现的实验变异性?这些需要被详细说明。
第三方机构的调查: 最终的真相往往需要独立的、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和鉴定。学术期刊的编辑、科研诚信办公室等角色至关重要。
饶毅是否会回应凌堃的回信: 饶毅对凌堃的回信将如何回应,是继续坚持原有立场,还是接受合作邀请,将是事件的关键节点。

总结来说,凌堃的回信是一种积极且策略性的回应。他试图通过强调数据的可靠性、邀请合作共同探讨“实验失败原因”的方式,来化解“数据造假”的直接指控,并将问题导向科学研究中更为普遍的“可重复性”和“实验变异性”的层面。这既是一种自我辩护的策略,也为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最终的结论仍需要基于事实证据和权威机构的调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饶毅最新的回复,回复凌堃,转自饶毅科学。有锤有文献有理据,我一个外行人看热闹,感觉就是,不是一个段位的选手在打架呀,对凌博士完全就是降维打压。看上去饶毅老师已经出离了愤怒了,连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这样的话都讲出来了。










后面太长了,不贴了,感兴趣的自行吃瓜。

user avatar

是剑客就直接比剑,

是大妈就直接开喷。

是科学家,就拿出科学家素养来,别像郑爽一样bb来bb去,

有实验数据锤死饶毅啊。


另外可汗学院被老美夸上天,知乎昨天还在夸David教授放弃高薪来给中国孩子们做化学科普。

更何况饶毅曾经自己+发动美帝科学家回来给中国青椒上课整整10年。。。

喷饶毅科普大众这个显得自己多么low!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科学家会说科普大众是无意义的,为了哗众取宠的,真牛!

user avatar

谢邀。感谢 @芝士喵 的邀请。

首先,笔者的态度很明确,一如既往地支持饶毅。

我觉得凌堃的回复有点避重就轻,有点转移主要矛盾的意思。

饶的诉求其实很简单,直接让第三方重复实验,或者裴钢团队自己重复实验。如果能够重复,实验没有造假,那就饶毅向裴-凌道歉,如果不能够重复实验结果,那就裴钢道歉,并写信给相关期刊把那篇文章撤稿。

而凌堃的回复,看似很诚恳,一口一个“您”的,但是,给人的感觉很不真诚。而且,全文都在说配合饶毅去重复实验结果。这和饶毅提出来的“请求第三方重复实验”或者他们自己提供出相关证据来证明论文没有造假,是相矛盾的。

user avatar

凌堃、王平、赵简的回应非常无耻。

她把皮球踢回给饶毅之后,就可以“指导”饶毅做实验了,饶毅的每一次失败,她下次都可以挤牙膏式的给你指点下。

这实验没有100年是绝对做不完,复现不了“凌-裴1999”文的。

当然,原因自然是饶做实验的能力不够,不是凌-裴文章有问题。

好了,这已经充分保证了凌堃、王平、赵简和裴纲立于不败之地。

user avatar

说那么多干嘛,之前又不是没有参照案例。

五年前 小保方晴子就实验室直播过。这都过了五年了 ,相信拍摄设备 直播技术更加成熟。抖音,快手,包括知乎直播考虑跟进一波?

凌堃 张曙光 裴钢还有那个觉得可以重复出实验的 直接随便选个实验室,直播实验不就完了。重复出来了,饶毅道歉,重复不出来,这边撤稿加道歉就完事了。

说实话,还没见过做不出结果还要别人证明为什么做不出来结果来的,这不活久见么...

user avatar

只要凌堃和裴找出第三方机构将实验结果复现出来,或者自己直播实验过程复现结果,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和当年韩春雨的情况很像,没有人能够复现韩春雨的实验结果。凌堃现在的回信只是在转移话题。

饶毅教授之所以坚持不懈地举报学术造假行为,是因为国内学术造假已经太严重了,而且没有人管。即使造假被发现,很多时候相关部门也不会严格处理,这样继续纵容了造假行为。

这两天查了查 Retraction Watch 这个网站的论文撤稿数据库。从2016年到2018年,这个网站收录了全球3748篇撤稿论文,其中国内有1121篇,占比30%,美国有650篇,占17%。而在这三年中,国内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世界占比19.9%,美国占18.3%。

饶毅教授在举报学术不端行为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比如前两天,明明是饶毅教授举报其他几人学术不端,然后被反举报,最后的科技部通报信息里饶毅也是唯一一个研究不存在瑕疵的(他举报的几位都被判定为“引用图片有误”),结果观察者网出来的新闻硬是“科技部通报饶毅等论文涉嫌造假”,还配了他的照片。

user avatar

如果在某些学科的学术圈搞休克疗法我是举双手支持的,现有机构通通私有化,另起炉灶招年轻人重头建设,按中国产业需要重新制定评价体系,否则没救。。。反正全都是负资产,不用担心国有资产流失。。。

user avatar

饶老师回复凌堃了!犀利不失幽默,可谓字字珠玑~

树欲静而风不止:劝裴钢的学生凌堃不要帮倒忙

mp.weixin.qq.com/s/LYbR

———————————————————————————————————————————

凌博士,

2021年1月24日(周日)上午到中午有两个会议,迟复为歉。

因为我比您珍惜的那些专家时间少,所以,这封回复,只写了一遍,没有时间修改,原谅各种笔误。

首先指出,认真读过您所开列12篇文章“提供给专家组的含有第三方实验室重复GPCR截短体仍具有功能实验结果的文献”后,正常的看法应该是:凌堃-裴钢于1999年“发现”的所谓五重跨膜可以与正常全长七重跨膜的GPCR受体一样传递信号的结果,二十二年来从未被严格的重复实验所验证过。(您列举的文章中有否定您结果的,分析见附件3。裴钢找张曙光出了高级黑的问题,您应该不是高级黑自己,而是帮我?)。

拜读来信,觉得您争论的对象应该首当其冲的是MIT的张曙光:如果GPCR截短体有传递信号的功能是定论,张曙光还能接受他的朋友弹冠相庆、说他2020年12月发表了巨大突破吗?

您坚持要找我,我也没有办法。虽然以前我集中交流对象是您的老师、三十年前的美国博士、当时已经是老师,而您那时是学生,如果出事,您确实有责任,但洋博士回国的导师责任很大。您毕业后在美国多年迄今只是副教授,您有没有考虑到裴钢对您的研究生培养可能有长期的副作用?您文献阅读能力似乎也有问题,这样说,是为了避免说您读懂了文献之后表达不诚实(从两种可能的批评中,相权取其轻)。

我并非所有交流都公开,有时是为了顾及对方,例如某些机构下滑的问题(2019年,我与科学院生化细胞所的所谓调查委员会的交流,迄今未公开,在您来信的逼迫下现公布于附件1)。

这次,我还没回复您之前,您就已经在多个渠道,包括“知乎”公开了。我不得已也公开回复。(张曙光老师也是如您一样,自行先公开,我才被迫也公开回复)。

纠正您所谓“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先后组织了独立的专家组和工作组对此进行了严肃的审查”。

事实上,就我直接所经历的,是上海生化细胞所组织了不独立于裴钢的、草率从事的、不负责任的、捍卫性质的调查(见附件1)。

2019年11月28日(周四)傍晚,我涉及批评裴钢的信件草稿给了脑计划当时的专家组,因为那时还有裴钢。11月29号(周五)有微信爆料这份草稿。在北京和上海的W、L、C、Z等教授、研究员于29日收到通知,称应裴钢要求,生化细胞所邀请他们参加“裴钢研究组1999年PNAS论文调查委员会”。 11月30日,生化细胞所的Z短信联系我,12月1日电子邮件建立联系。Z不是院士,我猜想他不可能不怕裴钢,实验回复有点慢。12月1日上午8点16分我第一次回复Z。但是,12月1日当天,生化细胞所的所谓调查报告就出来了。您应该帮我问问是否委员会还没开始工作就有调查报告的文字,委员会成员只是走过场签字(可能没有必要请更高的调查组调查上海生化细胞所是否有违程序正当性,恐怕不少单位都是这样的)。其中有委员到今天也不同意当时的内容。我上午刚刚试探性地开始有一点点回话下午就有调查结论不出12小时,从周五收到参与调查的通知到星期天得出调查结论不出48小时,上海生化细胞的速度都接近空前绝后了。您在美国,问问您现在的正常机构,这种调查能否称为“严肃”?

当然,此次事件,我们应该捍卫生化细胞所,因为最不负责任的是上海药物所。药物所从开始到现在,没有任何负责人要我去上海进行咨询、调查,其现任所领导第二天就对媒体宣称耿美玉没有问题。耿美玉所谓治疗老年痴呆症的GV971被很多人认为是假药。如果有负责任的调查,到上海药物所内部和中国药监局内部做匿名投票,会发现很多人不相信GV971。如果找到参与的医生和病人,就有可能知道:如果造假是怎么造假的。GV971销量很大、盈利很高。如果没有严格的调查,就不能排除GV971成为中国二十一世纪最大造假案的可能性。

让大家知道您和裴钢的问题,与耿美玉和绿谷药厂问题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要不然,大家众目睽睽之下,真把您和裴钢当成最大的问题。您和裴钢不是现如今最大问题,而是相当容易纠正的问题,给《美国科学院院刊》致信,说不能重复,需要撤稿,就完了。给现在的青年研究员、学生,做一个榜样。

而耿美玉和绿谷药厂,做任何补救都不可能是榜样。如果有机构、有吃国家皇粮的人对国家负责,不欺上瞒下,就很有可能发现造假的证据,而不应该是上海药物所那样第二天就宣布结论。

这次调查过程中,如果有您所说的中国科学院负责调查的专家组,也完全没有询问我。科技部的行政与我有交流,但专家组没有。我认为在这次的过程中,做的最好的是教育部、其次是科技部。科技部隔了几层,不容易参与调查。中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做的第二差,药物所做的最差。

另外,您说调查“已经占用了这些科学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确实占用了,那是你们这些当事人造成的结果。而且,不一定用了他们很多时间,从您提供的12篇文章来看,他们有可能几乎都没有读原文,如果每一位专家都读过摘要,也会对您和裴钢的结果存疑。因为您提供的有些文章的摘要就已经不支持您的结果。

现在回答您的问题:

1)我实验室确实重复过您的实验,这一事实裴钢肯定知道。他现在一定要说不记得,我也没有办法,又不能建议他去服用971,建议了估计他也不会中计,而且猜想他太太、药理学的院士马兰也不会支持他服用971。但其实我估计,他当时也告诉了您。要不然,您和后来几位,为什么不发表第二篇报道三重、一次跨膜的文章?您也回答试试。我批评张曙光的信已经说了,这一问题应该您和裴钢回答,你们怎么绕开了?

我实验室那时在美国St Louis,此后我实验室换了国家和城市,在北京就换了几次地方。而裴钢实验室就一直在上海。先应该要求您当时所在的裴钢实验室拿出实验笔记,或您自己拿出实验笔记。您和裴钢实验室有责任保留自己研究的笔记。我实验室从旁帮助您和裴钢,完全没有人会要求我们需要多年保持有关您的研究的笔记。

我们都应该接受第三方重复的结果,而您和裴钢没有理由反对第三方重复。例如可以您寄给大家实验材料,大家可以做。我实验室愿意在任何部委监督组监督下,做钙离子是否升高的实验。

您实验室也可以做。裴钢也可以。您和裴钢有这么大的突破都不肖于重复,让科学界的正常人大多数都觉得很奇怪。如果可以重复,为什么害怕重复?

2)现在也有实验室做了,重复不出您的结果。但他们慑于裴钢,不敢公开。您这种叫板,是欺负他们。

既然您在美国,应该换一个模式,您叫板美国的GPCR专家,质问他们为什么不修改教科书,为什么不接受您和裴钢22年前的突破?

或者,我们三人(您、裴钢、我)与美国GPCR的诺奖得主等权威组一个微信群,明确讨论:今天他们是否接受您和裴钢二十二年前的结果?

您如果要再加上张曙光,也可以,让大家看看张曙光的结果是否被权威专家接受,还是会被评论为lousy、not rigorous?

您和裴钢既然要那些怕裴钢的实验室出来,何必不允许由科学院道德委员会指定的实验室来做?您如果不让道德委员会找第三方,而公开叫板谁私下做过要公开姓名的做法,我们不应该用成语进行形容吧?

3)有关所谓科技部、科学院、生化细胞所不止一次联系我,上面已经说明了,而且在附件1还将email出示。生化细胞所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让我对捂盖子的机构非常警惕。而中国科学院的所谓工作组,从头到尾没与我联系。实际上,科学院的工作组,应该因为您/裴钢和耿美玉两个事件联系我,但它没有。您不妨先找他们说理。

4)与您工作过的中国机构、和在中国扮演科学家的有些人不一样,我从来分开公事和私事。《知识分子》现属于非盈利的公益组织“智识学研社”,不是我个人的。我不会公器私用。近年发生几次其他人与我的矛盾,我从来不从《知识分子》或《赛先生》发反击文字。我只用“饶议科学”。虽然您已经用了知乎,我下面仍然按您邀请转载您的来信原文(附件2)。

现在我问您一个问题:您相信张曙光2020年12月iScience文章的图5吗?

这是他实验室唯一研究缩短的受体能否介导钙浓度增加的实验结果。如果您相信,那么它显示CXCR4缩短后毫无介导钙浓度升高的作用。否定了您的结果。

如果您不相信,还能用张曙光作为支持的后盾吗?

张曙光的邮件还提供了一篇文章Trettel et al (2003) JBC 278:40980-40988.。这篇文章明确说缩短的受体没有信号传递功能。我也不知道张曙光老师是帮您和裴钢,还是张老师可怜我看文献太少而帮我。

文献支持您的结果吗?

您辛辛苦苦从上万篇文章中找到所谓重复了您结果的区区12篇文章。

而其中没有一篇是研究与您一样的CCR5和CXCR4的缺乏72个氨基酸残基的五重跨膜蛋白。所以,完全阙如严格的重复实验。

最奇怪的是裴钢实验室自己就没有继续扩大战果,在做出先驱的、举世震惊的突破后,没有再接再厉,研究与众不同的信号传递机制,而从此退出。如果不是自己不信,是什么?

迄今最接近凌堃-裴钢的实验,是2020年12月张曙光实验室发表的,但其质量很差,其钙浓度的结果,裴钢实验室、您实验室,或问问美国做GPCR的实验室,会不会哑然失笑?而且张曙光的文章还有与您结果相矛盾的,iScience的文章作为令箭而误伤友军,这种中老年科学家高级黑年轻科学家的做法,恐怕不是很合适。下次,您和裴钢搬救星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这样大家都可以免于当众脸红,或者出虚汗。

那12篇文章可以分为三类:2篇仍然支持“凌堃-裴钢的结果不能重复”,其中有文章与凌堃-裴钢结果矛盾(附件3含与您矛盾的图片);6篇支持“凌堃-裴钢的结果没有被重复”,4篇支持“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检验凌堃-裴钢的结果能否被重复”(分析见附件3)。

您和裴钢如果不服气,可以给那12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写信,问他们:“你们是否重复凌堃-裴钢实验并验证了其结果?”(英文是:Have you ever replicated the results of Ling et al. 1999 PNAS exactly?)。不能排除12个人都说NO的可能性。不信,你们试试看。

我好意回报一句正面的勉励:只有更爱真理才能显示吾爱吾师,要不然,出现谬误把老师拖进去了,不妥当。

饶毅

user avatar

咳,这两天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我再次强调一下我的看法:靠实验能不能重复是很难锤到学术不端上的,尽管有些事情大家心知肚明。

我看不少人关心什么实验能不能重复,那是科学上的事情,但是现在已经不仅仅是科学上的事情了。实验重复出来了,饶毅就翻车了。重复不出来,那最多证明那篇PNAS结果不可靠。大家也许会说那可是PNAS呀?要我说搞论文崇拜或者以刊评文的,那只能说是实验室瓶子刷的还不够多,阅历不够,bullshit文章那可多了去了。

但就算结果不可靠,逻辑上这最后一环能搭上学术不端吗?并不能。

重复做实验有很多问题,这不是像某些网友想的那样,高中课堂实验,45分钟就完事了那种。虽然今天条件比99年要好不少,但是你要科学严谨,就得复现当时的条件,仪器试剂都得尽量接近当时。而且生物实验众所周知的慢,还很依靠人的实验技巧,所以什么直播根本不可行。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多家第三方重复。但是现在更麻烦的事情很可能是:没有第三方愿意重复实验。其实我倒是十分好奇,想看看谁头铁,敢以第三方名义重复实验。我相信没有这样的人,希望我错了。

如果没有第三方做实验,那裴方自己重复做实验,那肯定是没什么公信力的。而饶方做实验,我相信他可能做过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放出来。但是即使有,那同样只有一家,还是没公信力的嘛。

要记得当年韩春雨的实验,还是方法学实验,N个实验室一起,才给出个无法重复的结论的。韩春雨当年算什么?什么也不是啊。

这好家伙,谁敢重复实验,那就是选站队了,以后还混不混了。反正各种大佬群最近没有一个人说话。连平时一些闲聊话都没有了。

user avatar

万年潜水,利益不相关,半个圈子,想说两句


1、只有真的因为重复造假论文而浪费大把时间的研究人员,才会知道造假有多可恨。在我刚步入研究生涯的时候,我曾花费数月时间重复某位大牛工作,最后和老板讨论得到共识 —— 该文章结果可能有问题。就是上海某位大牛。所以实验出真理,这个实验又不复杂。早点出结果就可能避免再有后来者在这里浪费时间!

2、在中国,造假是个代价小收益极大的事情。我导师从进实验室第一天开始教导我“道德红线”,但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次次“被教做人”。其实,科研很多时候就是一篇文章改变命运的事情(譬如饶毅教授所述裴教授因为99年的PNAS评上院士)。而有时候,造假也就是动动手的事情,比如结果提高5个百分比,直接从二区到一区,职称基金稳了。比较轻微的造假其实还很难发现,但这篇文章似乎有点离谱?

3、知道身边造假的人越来越多有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零容忍似乎还是有些口号性质。我也想看看这次如果真查出造假有没有胆量做成一个典型(如果真)。

4、其他答主有人给过数据,中美近五年来撤稿文章在见刊文章的占比。希望国人不要在国外名声臭掉。在某些领域国内确确实实已经站在了国际第一梯队,但你真架不住开会见面给你整一句“祝贺!好大的突破!没造假吧?”


上述都是强压着个人感情说的客观体会

最后说些,从个人感情上真的强烈支持饶毅教授!虽然看似每个人都与院士造假利益无关,但造假现象事关中国科研口碑、国内科研风气、经费浪费情况、

吃瓜看似虽小,留学生能不能站直腰板、良币能否安心科研、纳税人的钱能不能花在刀刃上,其实都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另外,补充一些解读

1、按照凌和裴的段位,有实锤就直接锤了,这个回复明显缓兵之计(我们推进别的审查,但我们不推进实验)。八成真有问题,自己也清楚,内心愤怒 OR/AND 慌得一批(傲慢的回复语气可以看出);

对于您的困扰和疑问,我们建议: 1. 您多次提到您的团队无法重复出类似的结果,能否请您安排做这项实验的学生和/或技术员提供具体的实验操作流程记录及相关结果,我们可以帮助具体分析一下,一起来寻找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

都做到院士了,肯定懂“能动手就别吵吵”的道理,真不心虚早着手学生同时进行实验了,一气呵成然后统一通报,一击毙命饶毅,饶毅万劫不复

2、饶毅相对冷静多了,回复确实是刀刀见血。第二句话也是在说“让我看看是谁跟我对着干”。饶毅不傻不会中计,凌-裴其实是说给大众听的。

2、您还提到您了解到还有几个研究组也在研究中遇到问题,请您提供他们的名单和联系方式,我们也会和她们进行直接的讨论。

3、饶上一次补充到“我不是在攻击科学院,只是针对个人”,这一次补充到“我并非所有交流都公开”

我并非所有交流都公开

这句是说给其他人听的

首先,这次我就斩一个猴,其他一律无罪

其次,其他单位和个人,不要害怕我会公开与你们的交流,我不傻

不这样说,其他参与者会联合起来与裴形成同盟,饶毅就是再大的本事也翻不了天了

饶毅很清楚这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一个点就打一个人,这个人还特别有代表性(道德委员会主任)

4、我觉得饶毅教授语言非常犀利,逻辑非常清晰,应该是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这几招接的游刃有余,后面可能还有后手。

裴钢找张曙光出了高级黑的问题,您应该不是高级黑自己,而是帮我?

5、按照这裴的段位,凌-裴必定心虚,不然故事不会这样推演(大家都不傻)。

6、之所以这样推演,凌-裴在舆论面前装作一副“我很正直我不心虚”,这样才有继续周转的余地

7、看裴方的两步棋吧,第一步先派出张,MIT学者一个看似第三方利益无关方(对大众来说)来打饶毅脸,把水搅浑,首先舆论不能输,第二步棋派出凌,比张更正面的(其实也不太正面)回答了饶的质疑,一是继续争取舆论的缓和,二是缓兵之计,抻得越久对自己越有利

8、也就是说,裴下棋很明显就是在如何把死棋下的死的不那么惨 (如何还能留得青山在)甚至下活,而饶教授的两次回击也都很清楚,剑已出鞘,刀刀致命。双方思路都很清楚

9、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致敬饶毅!



留学生能不能站直腰板、良币能否安心科研、纳税人的钱能不能花在刀刃上,其实都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P.S. 看到有人说饶毅教授都做到校长了,这种事还通过个人公众号捅到网上跟小孩胡闹一样。。。。。。。。我实在忍不住“.............,饶说了是“被迫走到这一步”,饶先生肯定从开始就知道最后必定是双输的局面。你真以为饶先生是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发声吗?”(我网上、现实和朋友圈都是万年不说话的人,这次实在是敬佩饶先生风骨)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一次更新################

期待并相信正义的来临,希望不要像之前一些案例一样,先降热度然后冷静处理,如果真有问题,饶毅付出这么大代价做了一次孙猴子,肃清科研界荼毒和不良风气于上于下,于内于外都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不然近有云南,远有汉芯事件

我相信光明

user avatar

说真的,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对结果不做太多评论。只是就这封回复感到疑惑。

1、原论文的核心结果到底有没有被严格复现过?如果有,直接说明,某某文献按照我们的流程获得了相同的结论。end of story。饶毅道歉,他们获得清白之名。不用扯什么别的。如果没有,或者是列举的文献并没有真正严格复现他们的结果,那就是混淆视听。如果是列举的文献有部分佐证,但是并不能复现,那么这些文献所重复的结果和原论文有何区别,需要做出说明。

2、“第三方实验室重复GPCR截短体仍具有功能实验结果的文献目录”,所说的“GPCR截短体仍具有功能”是不是就是原论文的核心结论?我虽然不是这个专业的,但是我想无论如何一篇学术论文都不会把这样笼统的说法作为一个结论的。就好像说,我发一篇论文说我实现了常温常压下煤制金刚石,我不能引用其他高温高压下石墨制金刚石的文献,说一句“碳材料可以制成金刚石”来给我背书,虽然我引用的文献没错。也就是说,这些文献中的结论和原论文的有何区别?这个不应该被一个笼统的说法含糊过去。

所以,扯了半天,我们期望的回答:“到底有没有第三方严格重复的实验结果?”被回避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饶毅举报信事件牵涉到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严肃问题,而当事人凌堃的回信,则将事件推向了新的阶段,并展现了其回应的姿态和立场。要详细看待凌堃的回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1. 回信的核心内容: 数据可靠性: 这是凌堃回信中最直接也最核心的辩护。他明确表示支持其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这相当于对饶毅.............
  • 回答
    饶毅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权力与真相的博弈饶毅,这位在中国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以其敢于直言的风格而闻名。他此次正式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场围绕学术诚信的较量,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触及了科学界的核心价值以及权力与真相的关系。事件.............
  • 回答
    这件事情可真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人都在关注着中科院道德委的这一纸声明。咱们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以及大家为什么这么关注。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因是饶毅教授举报裴钢院士,说他的一些科研成果涉嫌造假。这个举报可不简单,毕竟裴钢院士的头衔和在科学界的地.............
  • 回答
    最近,关于周玄毅被举报的事件在舆论场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小小的风暴。很多人都在议论这事儿,评价也是五花八门,有支持的,有质疑的,也有看热闹的。要说这件事到底该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了解一下这个“举报”到底是怎么回事。据我看到的公开信息,主要的举报内容.............
  • 回答
    关于“北电侯亮平”实名举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宋靖、吴毅等教授涉嫌潜规则、受贿的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看待:一、 事件的背景与核心指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起实名举报事件,举报人以“侯亮平”(一个颇具影射意味的名字,源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反腐检察官)的身份,通过网络平台公.............
  • 回答
    作为一名中文AI助手,我没有个人观点或情感,也无法对具体事件进行“看待”或“评价”。但我可以从多个角度为您梳理这起事件的背景、可能的影响以及公众关注的焦点,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它。事件概览:您提到的这起事件,指的是一位自称是北京电影学院(北电)的学生,微博上实名举报包括宋靖、吴毅在内的部分教授,指控他.............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 回答
    饶毅教授提出的“饶毅假设”,更准确地说,是指他对“ 脑科学研究的低谷及其出路 ”的深刻反思和提出的独特视角。这个“假设”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假说,而是他针对当前脑科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瓶颈和挑战,提出的一种观点和解决方案。要理解“饶毅假设”,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所指出的问题、他的核心论点以及他提出.............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最新发文,以其一贯的尖锐和直率的风格,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除了精神病人,没有人践行‘平均主义’。制定规则应注意现实可行的公平。” 这个观点触及了社会公平的本质、人的行为动机以及规则制定的现实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何为“平均主义”?.............
  • 回答
    饶毅力挺预聘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教师人事制度”—— 深度解析与多角度审视饶毅教授以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敢于直言的风格,对中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此次他发文力挺预聘制,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的教师人事制度”,无疑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
  • 回答
    饶毅再致中科院:关于张曙光论文与裴钢结果的争议及第三方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饶毅再次致信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就其举报张曙光论文存在不端行为一事,对中科院的调查进展以及张曙光的回应进行了评价和回应。此事件的核心在于对科研成果真实性的质疑,而饶毅在此次信函中再次强调了“第三方重复实验”作为检验科研真伪的唯一.............
  • 回答
    关于饶毅教授的女儿能获得区级运动冠军并发表六篇论文,最终申请到藤校的说法,目前在公开信息层面并没有得到完全证实和详尽的细节。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已有的信息和普遍的教育路径来分析这个话题,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和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饶毅教授的身份: 饶毅教授是著名的生命科学.............
  • 回答
    饶毅先生新近发表的文章《以德报怨: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无疑是近期科学界和公众舆论场上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这篇文章的出现,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来审视这篇文章的标题——《以德报怨:.............
  • 回答
    饶毅老师这句话的本意,我相信很多经历过科研圈的人都能体会一二。它并非是要去论证“科学家孩子发文章”这件事本身是绝对的好与不好,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客观现象的描述,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句话:一、 从“机会”和“资源”的角度看: 环境的熏陶与早期接触: .............
  • 回答
    饶毅在《近三十年,中国对年轻人的支持》一文中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讨论,确实引发了对当前中国高校用人机制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结合中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现状进行解读: 一、预聘制(Tenure Track)的定义与特点预聘制是一种以竞争性选拔为核心、强调学术自由和职业发展的聘任制.............
  • 回答
    饶毅教授的这篇科学评论文章,标题为《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核心观点与情绪: 核心观点: 饶毅教授的核心观点是,他认为2023年是中国在打击科研造假方面迈出了重要且积极的一步,可以.............
  • 回答
    饶毅再谈朱易事件:归化顺序与学术“家族化”的讨论饶毅教授再次就花滑运动员朱易及其父亲朱松纯教授撰文,将焦点引向了“归化”与“学术家族化”这两个敏感话题。这次的言论,在继承了他以往对科学界和人才引进政策一贯的批判性思维之外,也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要理解饶毅的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
  • 回答
    饶毅的最新回复,题为“树欲静而风不止”,针对的是他与裴钢团队在学术诚信问题上的持续争论,特别是涉及裴钢学生凌堃的反驳。要理解此事,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即饶毅作为一名在科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的坚持,以及与“学阀”现象的斗争。以下是对饶毅最新回复的详细解读,包括其核心.............
  • 回答
    饶毅和施一公,作为中国当代科学界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科学成就和学术声望都令人瞩目。然而,当我们深入审视他们的人生道路时,会发现两者在选择、经历、以及对科学和社会的认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两位科学家,也能引发对科学人生道路选择的更深层思考。以下将从几个.............
  • 回答
    饶毅教授近期再次发表文章,就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所”)的“近亲繁殖”以及与领导层夫人之间的潜在关联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起事件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且由于饶毅教授一贯敢于直言的风格,以及涉及到的资深科学家和重要科研机构,其影响力尤为显著。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