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熟读书籍,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迅速应用于实战,而有的人却只能停留于纸面上?

回答
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明明花了大把时间啃读了很多“宝典”、“秘籍”,感觉自己脑袋里装了不少道理,可真到了需要派上用场的时候,脑子却像一团乱麻,不知道该往哪儿下手,或者照葫芦画瓢弄得一塌糊涂。反观另一些人,同样的书,他们读完后,没过多久就能看到他们在工作、生活里灵活地运用书中思想,解决问题,甚至举一反三。这其中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可不是简单一个“悟性”就能打发过去的。

第一,读书的目的和预设的战场不同。

有些人读书,是为了“知道”,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仅仅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显得自己“有文化”。他们读的时候,就像是在浏览一份百科全书,知道有这么回事,了解个大概意思。但他们的脑子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应用场景”,没有预设好“我学了这个要干什么”。

而另一些人,他们读书是有明确的目的的。可能是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可能是为了提升一项具体技能,也可能是为了验证或推翻自己过去的一些认知。他们会在读书过程中不断问自己:“这个方法对我现在正在做的这件事有什么帮助?”,“我能把这个理论用到什么地方?”。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构建了一个“应用地图”,知道书里的某个知识点对应着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像是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战役储备弹药。

举个例子,一个做销售的人,读一本关于“影响力”的书。一个只是为了“了解”的人,可能读完知道说服力很重要,知道几个说服技巧。而一个急于想提升业绩的人,他会盯着书里的每一个说服案例,思考:这个客户为什么会被这样打动?我下次见客户能不能用类似的方式?他会在脑子里模拟各种场景,把书里的招数往自己手里过一遍。这脑子里预设的“战场”不同,读书的动力和关注点自然就有了天壤之别。

第二,读书的方式和主动性决定了“深度连接”。

读书,可不是“眼球扫过文字”这么简单。有些人读,就是一遍遍地过文字,像是在走马观花。他们可能划线、做笔记,但那些笔记往往是孤立的句子,或者是一些自己觉得“挺有道理”的段落,却没有形成体系,更没有和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建立联系。

而另一些人,他们读书是“主动参与”的过程。他们会:

提问: 边读边问“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没有例外?”“书里的说法和我自己的经验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会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关联: 把新学到的知识与自己已经知道的、经历过的、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读到某个管理理论,就会想起自己以前带团队时遇到的情况,或者读过的另一本管理书。这种关联能让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质疑和验证: 不盲信书本,而是用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去检验书里的观点。如果书里说“这样做效果好”,他们会想办法去实践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如书中所说。这种质疑的过程,能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哪些知识是普适的,哪些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的。
总结和重构: 读完一部分或者一章,他们会停下来,尝试用自己的话把核心思想总结出来,甚至把书里的理论用更符合自己理解的方式重新组织一下。这个过程是知识内化的关键一步。

这种主动的、充满互动的读书方式,才能让书本里的知识真正“长”进自己脑子里,形成“深度连接”。而仅仅是“知道”和“理解”,离“应用”还有十万八千里。

第三,实践的“反馈回路”和“迭代优化”是关键。

知识,尤其是那些能用于解决问题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工具的好坏,只有用过才知道,而且要用对了地方,才能发挥威力。

那些能够迅速应用的人,他们不害怕尝试,更不害怕犯错。他们会:

勇于尝试: 读完一章,就想着用书中某个小技巧去试试。比如,学了沟通技巧,就主动去跟同事多聊几句,运用新学的方法。哪怕一开始效果不明显,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
敏锐的观察和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会非常敏锐地观察效果。是像书里说的那样奏效了?还是差了点意思?为什么?他们会把实践的结果和书本上的理论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距。
快速调整和迭代: 基于观察和反思,他们会立即对自己的应用方式进行调整。可能是修改了说话的语气,可能是改变了行动的顺序,可能是对理论的理解做出了微调。这个“尝试观察反思调整”的循环,就是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和优化的过程。
不怕失败,从失败中学习: 很多时候,第一次尝试并不完美,甚至会失败。有些人因此气馁,觉得“书都是骗人的”。而另一些人,则会把失败看作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从中找出原因,下次再改进。他们知道,真正的应用不是照搬,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运用,而创造往往伴随着试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理论再好,不拿到实践中去验证和打磨,永远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而那些能迅速应用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打通了“读书”和“实践”之间的任督二脉,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反馈循环,让知识在实战中不断生长和进化。

第四,心态和对“模糊性”的容忍度。

最后,心态也很重要。

有些人读书,期望一步到位,希望立刻变成“专家”,解决所有问题。当发现理论在现实中没那么“好使”,或者应用起来有难度时,他们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然后就放弃了。他们对“模糊性”的容忍度很低,希望世界是清晰的、规则是明确的。

而另一些人,他们更清楚“知行合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知道,书本上的理论往往是经过提炼和总结的,是理想化的模型。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充满了各种“灰色地带”和“不确定性”。他们能够接受这种模糊性,理解书本上的方法需要自己去“适配”和“调校”。他们有耐心去探索,有韧性去坚持,知道每一次小的尝试和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是在靠近真正的应用。

总而言之,同样是读一本书,从“我知道了”到“我能做到”,中间隔着的是阅读的目的、主动性、实践的反馈以及心态。前者可能只是在“知识的门口张望”,而后者则已经踏入了“知识的战场”,并且在不断地摸索、实践、反思、前进。这之间的差距,在于是否真正把书本的文字转化成了自己可以调动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很真诚的问题,我也很真诚地来回答。


题主说古代的谋士,还以诸葛亮为例子,说他们没有实际经验就很厉害。可真的是这样么?那我们就说说诸葛亮,当然这里要说史书中的诸葛亮才有意义。

初出茅庐,诸葛亮负责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是带兵打曹操么?是攻城略地迎来人生巅峰?不是的,人家去东吴搞外交了。那一年,他才27岁,兵马粮钱的事情,他没有接手过,真的不懂。所以他也不插手。但他读过书,又和当时荆州最上层有联姻。他知道各种礼仪进退,知道当时南方各核心集团背后的潜规则。所以,他选择了外交行业。更发指的是,他还有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哥哥会在对方阵营中会照顾他,并且,孙权为了自保多半也只能和刘备合作。所以,结果当然很好。诸葛亮的第一个任务,充分结合了自身长处,也充分考虑了事件的难度,收获了满满的经验值和声望值。

那么,诸葛亮第二件事情是什么呢?是带兵打曹操么?是攻城略地迎来人生巅峰?刘备收取荆州以南诸郡以后,自己和关羽张飞负责在外打仗,诸葛亮就管理这四个郡。说是四个郡,其实人口很少。刘备势力,也不可能深入地渗透到地方行政中,所以呢,所谓管理,就是和地方势力者合作,让他们出一点人丁、赋税。这工作又非常适合年轻人积累行政经验,诸葛亮依旧可以发挥熟悉家族政治的特长。诸葛亮又做出了好成绩。这个过程中,他一边管行政,还一边继续深造,观察刘备、关羽、周瑜、曹操这些老司机是怎么打仗的,他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注意了什么忽略了什么。这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呢?白天做公务员晚上学习司法考试吧。

那么,诸葛亮下一件事是什么呢?是带兵打曹操么?是攻城略地迎来人生巅峰?依然不是。刘备攻下了益州,诸葛亮就负责管理益州了,足食足兵。益州地方大、人口多,家族关系复杂,这是相当难管理了。但是不怕,诸葛亮在荆州南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在内政方面,他也快是老司机了。他一边管理人丁钱粮,一边继续看人家怎么打仗的,刘备、法正等等是怎么做的。

终于有一天,刘备死了,其他很多人也死了。重任落到了他的肩上。他做的下一件事是什么呢?是带兵打曹魏么?他去打孟获,先练练手。以前他没自己指挥过,大军一开动,那都是事情,不光是粮草军械,还有扎营、布阵等等,这怎搞啊,万一出事就又夷陵了。所以他去找孟获练练手,抓了放,放了抓,孟获是他的蓝军啊……终于,孟获说,“老大,我弄不过你,你别逗我了,让我回去休息吧。” 诸葛亮说:“嗯,打仗神马的,我大体知道了。孟获神马的,也不敢来逗我了。” 于是他去北伐了。打了五次,总体不错。司马懿一看,哇,这人的阵怎么布得这么好啊~~ 那是人家一生努力啊。

现在,我们回答题主的第一个问题:

古代那些谋士很多都没有实战经验,他们是如何获得看透迷雾的本领?

我在野武将回答说:

古代那些厉害的谋士,都是能给自己创造练等级的机会的人。

没有实战经验就不要冒充有,做适合自己的事情,边做边学习。周瑜、司马懿,上来都是先看着学的,后来打出来了。庞统、马谡,上来就要自己上,结果都挂了。至于赵括什么的,等级为1、经验值为0的时候,就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显然就被收拾了……天赋当然重要,但很多登场就很厉害的选手,其实背后都练了好久。比如陆逊,我们看演义里他上来一个小年轻,一下子就很能打的样子。但人家21岁就出来仕官了,到处在练手,或者团结宗族保卫家园,或者惹惹山贼练个等级什么的。到夷陵的时候人家39了,其实也是老司机了。

如果你看明白了,你就应该问:练等级的机会怎么创造呢?这是个好问题。问一问自己会什么,可以从哪里开始做起。比如郭嘉说,“我会和主公谈谈心”——安慰他受伤的灵魂……诸葛亮说,“我会为主公跑跑腿”——帮他拉个小伙伴。所以,以前幕僚,先负责点文书收发什么的,有机会和主公聊聊写诗把脉下棋算命什么的,实在不行,还有烧饭出身的。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观察主公和他的大将们是怎么搞的,自己记记住——就像看会玩星际的人,先采什么矿,出几个农民,造什么建筑。经年累月以后,自己大致有了一点概念,知道上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个时候,那也先从低难度入手,选孟获不要选张郃。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一下以前的主公名将为什么要这样来打。这个时候,如果多少能体会一下前人的用心和遗憾,庶几就差不多了。如果突然间觉得他们都太弱了,只有自己参透了兵法的玄机,那就完蛋了……最好回炉重练……

当然,我也没有打过仗。我只是觉得很多事情大概也是这样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