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可是为什么现代人活的越来越累?多余的生产力不应该造福人类吗?庞大的剩余价值去哪了?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现代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暴露了生产力飞跃与个体幸福感之间可能存在的脱节。确实,我们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科技进步让生产效率高到令人难以置信,但很多人却觉得日子过得比祖辈还要辛苦,甚至透不过气。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带来的“造福人类”并不是一个自动发生的、直接的因果关系。生产力是能力,是可能性,而如何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实际的普遍福祉,则涉及到经济结构、社会制度、财富分配以及个体所处的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

生产力的提升,并没有直接转化为“所有人”的“更轻松的生活”。

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累”的定义变了,标准提高了。
生理的“累”少了,精神的“累”多了。 过去,人们累是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直接的担忧是温饱。而现在,温饱对很多人来说不再是最大的问题。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要面对更复杂、更抽象的精神压力:
竞争的内卷化: 生产力提高,意味着技术进步,岗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不被淘汰,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内卷”——为了一个更好的职位、更高的薪水,或者仅仅是保住现在的位置,不断加班、考试、考证,将竞争的压力传递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息过载与焦虑: 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但同时也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轰炸。社会热点、成功学、焦虑贩卖,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很容易让人产生“我怎么还不成功?”“我落后了!”的错觉,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
消费主义的陷阱: 生产力提升催生了更强大的生产和营销能力。各种商品和服务层出不穷,通过广告和媒体营造出“拥有它你就更幸福”的假象。为了维持与社会“接轨”的形象,或者仅仅是被消费的欲望所驱使,人们需要不断工作来赚取金钱,然后用金钱来消费,形成一个“工作—消费—再工作”的循环,反而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不确定性增加: 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加速,社会的流动性变得更强,但也意味着工作不稳定性的增加。一次裁员、一次产业升级,都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模糊: 智能手机、远程办公等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工作侵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人下班后依然在处理邮件、回复信息,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个人空间被严重压缩,身心俱疲。

2. 多余的生产力并没有平均分配,甚至被“挤占”了。
“造福人类”是个理想状态,现实是“为谁造福?” 生产力提高,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但这些“多余的”产出,其收益和分配并不均等。
“剩余价值”的去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剩余价值”概念,在这里非常关键。简单来说,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减去其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工资)之后剩下的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个剩余价值理论上是由资本家获得的,用于再投资、利润积累,或者用于消费。
利润最大化驱动: 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增殖。企业提高生产力,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终目的是增加利润。这种利润,一部分会用于企业扩张、研发新产品,另一部分则作为利润分配给股东(资本所有者)。
资本集中与贫富分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本的集中。少数大型企业或少数富有阶层能够掌握更多的生产资料和资本,从而攫取了大部分的生产力提升带来的好处。而劳动者,尤其是低技能劳动者,虽然他们的劳动效率也在提高,但其工资增长幅度往往跟不上生产力增长的幅度,甚至在某些行业,由于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部分岗位,他们的议价能力反而减弱。
金融化与虚拟经济: 现代经济中,金融市场的扩张也分流了大量的社会财富。通过股票、债券、衍生品等金融工具,资本可以在虚拟经济中快速增值,这部分增值并不直接来源于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却能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财富,进一步加剧了财富分配的不均。
成本外部化: 生产力提高的背后,也可能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外部成本”,这些成本并没有被计入商品价格,而是由整个社会,特别是未来世代来承担。如果将这些考虑在内,所谓的“造福人类”就打了折扣。
“为了增长而增长”的困境: 现代经济体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持续的增长来维持稳定。这种增长往往需要不断刺激消费,创造新的需求。即使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物质,但为了维持经济增长,依然需要生产更多的东西,消耗更多的资源,而这又反过来要求人们更努力地工作,形成一个难以摆脱的循环。

3. 个体在庞大体系中的无力感。
“螺丝钉”的体验: 即使生产力很高,个体在庞大的生产体系中,可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螺丝钉”。他的劳动成果被量化、被分割,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可能被削弱。即使他辛勤工作,但大部分的收益流向了资本,他只是“生产力提升”的工具,而非直接受益者。
“机会”的假象: 表面上看,社会提供了很多“机会”,但这些机会往往是为那些已经拥有资源、拥有资本的人准备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获得这些机会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甚至需要运气。这种“机会均等”的表象,与个体实际感受到的向上流动的困难,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总结一下:

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本应带来的是更少的劳动时间、更充裕的物质、更公平的分配,让每个人都能更自由、更轻松地生活。然而,现实是,生产力的提升并没有被公平有效地分配,大部分的“剩余价值”和由此产生的红利,被集中在少数掌握资本和资源的人手中。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对个体能力的期待,都在不断抬高。我们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劳作,而是为了在高度竞争和消费主义驱动的社会中获得认可、安全感和更好的生活体验。这种多重压力叠加,使得即使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很多人依然感到“活得太累”。

所以,多余的生产力并没有“不翼而飞”,它很大程度上被转化为资本的积累、企业的利润、少数人的财富,以及驱动着整个经济体系不断向前、不断刺激消费的动力。而我们个体,则在这种宏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中,感受到了这种“累”。要真正让生产力造福全人类,需要的是更公平的财富分配机制、更健康的社会价值观、以及更关注个体福祉的发展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社会生产力并不是社会的生产力,具体地说,它们都是资本家的生产力。

企业的工具设备是社会的吗,是人民的吗?厂矿是社会的吗,是人民的吗?都是资本家的。

既然是资本家的,那么他的生产力高与人民有什么关系?多余的生产力为什么要造福人民?你给个理由啊。人民想杀富济贫,不劳而获?

资本家的牛奶生产多了,卖不完,倒河里去。

资本家的房子建多了,卖不完,炸掉。

为什么要白送给人民?

我自己的财产我还不当家吗?你要我白送给人民,你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所以,题主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制度的问题。私有制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结果就是这个:多余的生产力,多余的产品,要统统毁灭掉。还造了一个美丽又显得科学的名称——去过剩产能。

庞大的剩余价值,一部分被资本家享受了,一部分存银行里了,一部分被去过剩产能去掉了。

人民不过是劳动工具,是劳动力资源,不是人,没有资格享受生活用品。

只有公有制里,生产资料才是人民的,生产力才是人民的,才会为人民生产,为人民服务,这时人民才是人,公有制把人人都当一样的人看,人人才都有资格享受生活用品。公有制里生活用品的生产计划,是按照人头做生产计划的,一人一份。这就是计划经济。

公有制里,按人头做生产计划,一人一份。而资本家不按人头做计划,他要按市场需求做生产计划,谁有钱他做谁的计划,其他人都不是人,不需要给他们做计划。

因此,公有制计划经济里,有多少人吃饭,就准备多大的锅,以保证一人一份。不存在过剩的生产力。

有多少人,就建多少房子,就组建多大的建筑队。也不存在过剩的生产力。房子建完后,建筑队就解散,去干其它活。不需要硬保支柱产业,也不要刺激需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现代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暴露了生产力飞跃与个体幸福感之间可能存在的脱节。确实,我们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科技进步让生产效率高到令人难以置信,但很多人却觉得日子过得比祖辈还要辛苦,甚至透不过气。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
  • 回答
    科技的飞速发展,确实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你提出的“富人不再需要穷人”的假设,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未来畅想,它触及了社会组织、经济模式以及人类生存本身的根本问题。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那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失业”问题,而可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范式转变,甚至是一次关于“何以为人”的重塑。我们不妨.............
  • 回答
    想象一下,当社会生产力跃升至一个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高度,当物质的匮乏成为遥远的传说,每个人都能轻松获得满足基本需求乃至更多生活所需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社会制度,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种解放,一种对既有框架的颠覆,一个从“拥有”到“体验”的时代。首先,经济基础的彻底重塑将是显而易见的。 劳.............
  • 回答
    这是一个困扰了很多人多年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按理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生活,但现实似乎并非如此。这背后其实牵扯着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远不是一句“科技进步”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社会生产力”。简单来.............
  • 回答
    上山下乡运动,这个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其根本原因确实与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足息息相关,但同时,它也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复杂产物。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一、 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挑战 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
  • 回答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远超先秦,但战争规模反而变小,这看似矛盾,实则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发展逻辑。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生产力发展、军事技术、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人口增长、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远超先秦的体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清社会生产力为何远超先秦。 农业技术.............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咱们现在,这个拥有各种高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突然回到春秋战国那种“采邑分封”的模式,那画面可就太有趣了。首先,你要知道,春秋时期的采邑分封,那可是基于农耕经济和冷兵器时代的产物。一个诸侯王,把一块地(采邑)分给你,你就得负责那块地的生产、军事、治安,当然,也得给我交租、出兵。这种模式.............
  • 回答
    产能过剩,这个词听起来总是带着点沉甸甸的、似乎是进步的另一面。那么,它究竟是不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标志呢?产能过剩,并不直接等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什么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简单来说,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它包含几个核心要素.............
  • 回答
    明明我们现在比原始人、农耕时代的人们拥有着先进得多的工具、更高的生产效率,按理说应该过着更加轻松、富足的生活,但为什么我们依然觉得这么累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只是一句“现代人压力大”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太多我们习以为常,但细想之下却让人倍感无奈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变化。首先,得从“累”的定义说.............
  • 回答
    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2019年,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可以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提升幅度是惊人的,而且这种提升并非单一维度的线性增长,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跃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领域来细细道来。一、 工业制造的革命性飞跃:自动化、精细化与规模化战后初期,许多国家的工业基础依然是基于流水线生产,虽.............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我们理解社会运行根本逻辑的“终极拷问”之一。要说清楚哪个是“主要”的,其实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以及你关注的是哪个层面的变化。但如果一定要给个判断,我认为,生产力才是那个更根本、更基础的驱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在生产力基础上调整自身以适应和促进其发展的“跟班者”或“调节器”。咱们.............
  • 回答
    对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是资本家的功劳”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并且要深入理解这些角度背后的逻辑和事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要揭示更复杂和多维度的社会运行机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资本家”在这个语境下指的是什么。通常是指那些拥有生产资料(工厂、机器、土地、资本等)并以.............
  • 回答
    生产力飞速发展,日子好像是越来越好过了,科技进步让生活便利得不像话,物质极大丰富,按理说应该是心满意足、无忧无虑的。可我怎么感觉,反倒比那些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更焦虑呢?这事儿细想起来,还真有点意思。首先,是“被拉平的起跑线,却无限延伸的终点线”。古代社会,阶级分明,你的出身基本就决定了.............
  • 回答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之所以能被视为代表先进生产力,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或道德标签,而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内在逻辑以及社会结构的现实。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生产关系、劳动过程、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等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不仅仅是指工具、机器、.............
  • 回答
    当然,纯数学,这个看似远离日常生活的抽象学科,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基石,它以一种深刻而持久的方式造福着我们。我们看到的很多突破性技术、高效的管理方法,乃至我们习以为常的便利生活,都离不开数学这门古老而强大的语言。数学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纯数学的生产力转化,并非直接“制造”出具体的商品或服务,而.............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为我们理解日本社会曾经盛行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制度是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其合理性问题。唯物史观下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分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美两国在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差异。简单地说,美国人当然也有压力,但这种压力更多地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和形式上,并且也驱动着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贡献社会。中美买房和上学的压力对比: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买房”和“上学”这两件事在美国人身上的体现。买房: 中国人.............
  • 回答
    一个物品在最初被生产出来的时候,可能并非是为了交换,也不具备商品属性,而是满足某种内部需求,比如个人爱好、家庭使用或者实验性质的制作。它投入了生产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由于不进入流通领域,其价值也无法通过市场交换来衡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如果这个原本非商品的物品,因为某种契.............
  • 回答
    社会发展的初衷确实是为了提升人类整体的生存、生产、繁衍能力,并为探索和思考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在许多“发达”的社会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在“放弃思考”和“放弃选择”。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经济和技术因素交织而成。以下将从多.............
  • 回答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仅仅是工资,更是社会运转的基石咱们聊聊这个听起来有点绕口,但实际上对我们理解整个社会运作方式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听起来是不是像经济学教科书上的那句话?别急,咱们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聊。首先,得明白什么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