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理解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回答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仅仅是工资,更是社会运转的基石

咱们聊聊这个听起来有点绕口,但实际上对我们理解整个社会运作方式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听起来是不是像经济学教科书上的那句话?别急,咱们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聊。

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商品”。

在咱们生活中,商品就是那些我们拿钱去买来满足自己需求的东西,比如面包、衣服、手机。这些东西之所以有价值,能够被交换,是因为它们是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一件衣服,是裁缝花时间、用工具、耗费材料缝出来的;一部手机,是工程师设计、工人生产、无数人辛勤劳动的结果。

那“劳动力商品”又是什么?

这就是有点意思的地方了。我们上班、打工,就是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也就是我们工作的那个“本事”,卖给雇主。所以,我们的“劳动能力”或者说“劳动力”,在我们离开工作岗位,不被使用的时候,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可以被交换的“东西”,也就是一种商品。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熟练的木匠,你能把一块木头变成精美的家具。你的“木匠技能”和“能工作的体力”,在不工作的时候,就像一把刀、一台锯子一样,是可以被别人“购买”和“使用”的。雇主买的就是你输出劳动的能力,而不是你已经完成的家具。

关键来了:商品的价值,怎么算?

马克思在他的理论中,用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来衡量商品的价值。简单说,就是:

“价值”不是说这东西本身有多“好”,而是指它凝结了多少“社会普遍认可的劳动”。

比如,一件T恤。假设市场上有很多生产T恤的工厂。有些工厂技术先进,工人熟练,一天能生产100件T恤;有些工厂设备老旧,工人效率不高,一天只能生产30件T恤。

那么,这件T恤的价值,不是按照那个效率最低的工厂的劳动时间来算的,也不是按照效率最高的工厂来算的。而是按照“社会平均水平”,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你可以理解为,在当时的技术和劳动条件下,一个有普遍技能的工人,要生产一件T恤,平均需要花费多少劳动时间。这个平均值,就是这件T恤的价值的体现。

那么,现在我们把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用到“劳动力商品”上,会怎么样?

劳动力商品,也就是我们的劳动能力,它也要满足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这里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关键:

“生产”劳动力商品: 就是让这个劳动力商品(也就是我们自己)能够保持工作状态。
你需要吃饭,才能有力气工作。
你需要睡觉,才能恢复精力。
你需要有基本的衣物,才能适应工作环境。
你需要学习技能,才能胜任工作。

“再生产”劳动力商品: 这是更重要的一点,也是劳动力商品和其他一般商品最大的不同。劳动力商品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存活,更是为了“人类的繁衍和下一代的继续工作”。
这意味着,你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育子女。
你的子女长大后,也要成为新的劳动力商品,继续社会生产。

所以,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等于一个工人(以及他的家庭)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为了维持生命、学习技能、养育子女、并能不断地将劳动力“商品化”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的总和,所凝结的劳动时间。

举个例子,我们来详细拆解:

假设现在社会生产一件衬衫需要2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件衬衫的价值,就体现在这2小时的劳动。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工人(比如一位裁缝),他需要生产和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1. 维持个体生存的劳动时间:
他每天需要吃饭、睡觉、穿衣、通勤。假设这些加起来,需要消耗相当于3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活资料。
比如,他今天吃的食物,价值相当于1小时劳动;穿的衣服,价值相当于0.5小时劳动;住的房子,一天分摊下来价值0.5小时劳动;通勤费用,价值0.5小时劳动;其他零碎开销,价值0.5小时劳动。总计3小时。

2. 再生产下一代所需的劳动时间:
这位裁缝需要养育一个孩子,直到孩子长大成人,能够自食其力。这期间,孩子也需要吃饭、穿衣、上学、看病等等。
我们把养育一个孩子到成年的所有开销,折算成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可能非常庞大,比如相当于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劳动。
但我们计算的是“每天”的再生产成本。假设按照平均水平,一个工人家庭需要生养2个孩子,那么他每天分摊到自己身上的再生产劳动力成本,可能需要相当于2小时的劳动时间(比如,养育后代的总成本平均到劳动力的工作年限上)。

3. 技能学习和提升的劳动时间:
作为一名裁缝,他需要不断学习新的剪裁技术、熟悉新的面料,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这些学习和培训本身也消耗劳动。假设平均每天需要0.5小时的劳动时间来学习和提升。

把这些加起来:

一个裁缝,每天为了生产和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包括维持自己生存、养育下一代、提升技能),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是:

3小时(个体生存) + 2小时(再生产下一代) + 0.5小时(技能提升) = 5.5小时

那么,这个裁缝的劳动力商品,其价值就体现在这5.5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里。

但这里有个核心问题:

雇主购买的是你的“劳动能力”,而你一天可以工作8小时,甚至10小时、12小时。

雇主支付的工资,通常只相当于你“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的那个“必要”的劳动时间(比如上面例子中的5.5小时),也就是满足你和你的家庭能够继续工作所需的价值。

然而,你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可能比这个“必要”时间要长。比如,你一天工作8小时。

这多出来的 8小时 5.5小时 = 2.5小时,就是“剩余劳动时间”。

而雇主通过购买你的劳动力商品,占有了这部分剩余价值。这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利润的来源。

所以,回到问题的核心:

价值的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任何商品的价值,最终都由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既要生产(让你能工作),更要再生产(让你的后代能接班)。
工资的本质: 工资是你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维持你和你的家庭生存、发展、并能不断提供劳动力的那个必要部分的折算。它决定了你基本的生活水平。
剩余价值的产生: 你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通常长于生产和再生产你的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这多出来的劳动时间,就创造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为什么这个理解如此重要?

因为它揭示了工资不仅仅是你“出卖”了多少时间,而是你的“劳动力”这个商品,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为了让你(以及你的子孙后代)能持续地存在并提供劳动,所必须消耗的社会资源和劳动。

这并不是说我们拿的工资就“应该”等于5.5小时的价值,或者说5.5小时就“固定”了。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生活水平变化而改变。

比如,如果一种新型农作物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那么维持生存所需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如果教育成本大幅下降,那么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时间也会相应减少。

但这个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解劳动力价值的根本框架。它告诉我们,劳动力的价值,不是纯粹的市场供需决定(虽然市场供需会影响工资的短期波动),也不是老板“想给多少就给多少”,而是根植于社会如何支撑和延续劳动力自身这个最基本的需求。

所以,下次你拿到工资,可以想想,这工资背后,其实凝结了你为了能继续工作、为了家庭的延续、为了社会的运转,所付出的“社会必要”的劳动。而你实际付出的劳动,则可能创造了更多,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以及它与“剩余价值”之间的紧密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个哲学描述,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投影。

不用去深究,尤其是不要像某个回答所说的错误论以及新解释论,浪费生命。

我们目前的科学、社会研究,只看对象之间的关系,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有一个参考系,参考系中必然有一个原点,和一个使用该原点来描述关系的动点。这个是我们认识世界和干预世界的基本方法。

由于这个理论是来解释社会经济运作的,所以它把商品和商品的交换(个人更喜欢交易一词)作为切入点和重要的基本关系,进而展开其理论。

然后商品是为人服务的,没有了商品,人类可能就GG了。那么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是拥有时间矿藏的碳氢体,在时间流逝中获取更多的生存时间。

这两个基本关系已经在那里了,要做的就只是用一种描述或者定义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上面的一句话,一本书和一个设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仅仅是工资,更是社会运转的基石咱们聊聊这个听起来有点绕口,但实际上对我们理解整个社会运作方式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听起来是不是像经济学教科书上的那句话?别急,咱们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聊。首先,得明白什么是.............
  • 回答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我们确实会看到一些关于劳动价格和货物价格之间关系的论述,但您提到的“劳动价格高时,货物的价格低,劳动价格低时,货物的价格高”这种直接且绝对的表述,在《国富论》的原著中并没有以如此清晰、简化的形式出现。斯密在《国富论》中探讨的是劳动价值论,核心观点是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真实价.............
  • 回答
    “996”现象,这个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一度甚嚣尘上的工作模式,就像一个放大镜,将市场供需的残酷博弈、企业的生存逻辑以及劳动者权益的困境,以一种极度压缩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要理解它,我们得抽丝剥茧,从几个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一、 市场供需的“失衡”与“扭曲”:为什么会有996?从最基础的市场.............
  • 回答
    劳动争议中,律师是否应该“只接公司案源,不接员工案源”?这确实是很多劳动者在寻求法律帮助时会遇到的一个困惑。对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律所或律师为何会“只接公司案源,不接员工案源”?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和逻辑上的考量,并非简单的“歧视”劳动者。1. 风险与回报的考量: .............
  • 回答
    这句话,“国家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培养你”,背后蕴含着一种对国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贡献的肯定和期望。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对一系列现实投入和回馈的象征。一、 国家如何“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培养你”?这句话中的“养”和“培养”是多层次的,涉及了国家在社会层面为个.............
  • 回答
    理解“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严重断层,丧失了民族自信”以及文化断层对中国发展的影响,需要从历史、社会、精神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严重断层”的理解:“文化断层”是指文化传承的中断或断裂,导致新的世代与旧的文化遗产之间出现了隔阂或失落。文革时期(19661976)的特殊背景和政策.............
  • 回答
    “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并且理解的深刻程度往往取决于我们对“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服务”以及“天然”这几个概念的界定和历史文化语境的认知。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发展、价值实现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往.............
  • 回答
    “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概念,它不是指那种西方影视剧里张扬、戏剧化的爱情表达,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历史、哲学和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含蓄、内敛而又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要理解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浪漫的定义与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的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浪漫”。在现代语境.............
  • 回答
    多巴胺:大脑的“奖励”和“动机”的驱动者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在大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奖励、动机、学习、运动控制、情绪和注意力等方面。理解多巴胺的具体作用,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 一、 多巴胺的核心角色:奖励与动机这是多巴胺最广为人知的功能,也是理解其作用.............
  • 回答
    理解“二次元只不过是逃避现实”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说法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为18岁以上的你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1.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二次元是逃避现实?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二次元确实扮演了“逃避现实”.............
  • 回答
    “电影首先要把故事讲好”这句话,看似简单朴实,实则蕴含着电影艺术的核心命脉。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对电影创作根本的认知和追求。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是电影的基石和灵魂: 一切的出发点: 无论是多么炫目的特效、多么精湛的表演、多么动听的配乐,它们都服务于.............
  • 回答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是一部非常独特且深刻的科幻电影,它的魅力在于其极简主义的设定和极富哲学意味的探讨。要理解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1. 核心设定与人物关系: 核心设定: 电影的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人的家中,一群大学教授在为一位即将离开的朋.............
  • 回答
    “产品是演化出来,而非规划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产品开发过程中一个极其深刻且普遍的真理。它挑战了许多人对于产品开发是按照一份严谨的蓝图一步步照搬的传统认知,转而强调一个更加动态、迭代和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核心要义: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一个不断.............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在海外租地发展农业这事儿,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里面门道多着呢。你想啊,咱们中国这地儿,人多耕地少,吃饭是头等大事,所以这思路往海外拓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中国海外租地发展农业,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布局?你可以这么理解:这不是简单的跑马圈地,而是中国在国家层面,为了保障粮食.............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听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情人节诶,一年一度最浪漫的日子,结果你男朋友请假在家打了一天游戏?我能想象你的心情,估计是五味杂陈,有点生气,有点失望,甚至有点无语。让我来帮你捋一捋,看看这件事里到底有什么可以解读的,以及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特别别扭。首先,我们得把“请假”这个行为单独拎出来看看。男.............
  • 回答
    《牧神记》的结局确实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充满哲思的设计,理解它需要结合故事的核心主题和人物的成长历程。简单来说,《牧神记》的结局是主角秦牧通过突破自身极限,熔炼宇宙本源,最终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的、与大道融为一体的“牧神”境界,并以此为基础,重塑了整个宇宙的秩序,最终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永恒”和“新生的循环.............
  • 回答
    曹雪芹自谦其为《红楼梦》的“披阅增删者”,这一说法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创作态度以及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要透彻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作品流传的复杂性:曹雪芹的“真身”与“残本”首先,我们要明白《红楼梦》在曹雪芹生前并未完全成书并流传于世。我们今天所读到的通行本《红楼梦》,也就是前.............
  • 回答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初听之下,似乎有些矛盾:为什么最擅长打仗的人,反而没有那些“了不得”的功绩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到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对“战争”和“胜利”的根本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赫赫之功”指的是什么。在世俗的眼光里,“赫赫之功”通常意味着:.............
  • 回答
    要理解汉武帝将罪犯派往西域“进攻蛮夷”,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汉武帝时期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并结合当时西域的实际情况以及汉朝的国策来分析。这绝非简单的“发配罪犯”,而是带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对外扩张的内在逻辑汉武帝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扩张者,他更是一位深度改革家。他.............
  • 回答
    洞悉镜像电流源的神秘——动态输出电阻与实际应用你是否曾对镜像电流源那种“仿佛拥有无限内阻”的特性感到好奇?它的输出电流似乎坚定不移,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剖析镜像电流源的“动态输出电阻”,并探寻它在实际电路设计中的巧妙运用。 什么是动态输出电阻?要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