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理解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部电影?

回答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是一部非常独特且深刻的科幻电影,它的魅力在于其极简主义的设定和极富哲学意味的探讨。要理解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

1. 核心设定与人物关系:

核心设定: 电影的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人的家中,一群大学教授在为一位即将离开的朋友(约翰·奥德曼)举行告别聚会。然而,在聚会上,约翰抛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他是一个已经活了14000年的“永生者”。
人物关系: 聚会上的其他人都代表着不同的知识领域和人生视角:
约翰·奥德曼 (John Oldman): 故事的核心,一个看似普通的大学教授,实际上是永生的、经历漫长历史的男人。他冷静、睿智,带着一丝沧桑和孤独。
哈里·斯汀伯格 (Harry Ferguson): 生物学家,他对科学和事实有很强的依赖性,一开始对约翰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但又无法完全否定。
伊冯娜·斯唐 (Eve Thornhill): 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深入了解,是约翰的说法能否站住脚的关键证人之一。
艾格尼斯·怀特 (Agnes White): 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约翰的行为和故事,试图解释他为何会编造这样的谎言。
戴夫·爱德华兹 (Dave Edwards): 神学家,从宗教和信仰的角度审视约翰的说法,并思考其对宗教的冲击。
玛莎·威利斯 (Martha Burns): 人类学家,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约翰的经历,并尝试理解他的社会适应性。
威尔·斯唐 (Will Sterling): 考古学家,对史前文明和人类起源有研究。

2. 电影的主题探讨: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并非一部关于“超能力”或者“拯救世界”的科幻片,它更像是一部哲学电影,通过约翰的视角,引发观众对以下几个核心主题的思考:

“永生”的本质与代价: 电影最直接探讨的就是“永生”的概念。约翰并非拥有超能力,他只是单纯地不会老去,然后不断地“转世”或“更换身份”。这引出了几个关键问题:
孤独与疏离: 永生意味着与所有人、所有时代告别,经历无数次的亲人离去、朋友的死亡。这种永恒的孤独是约翰最沉重的负担。他不断地变换身份,也是为了逃避这种情感上的负担。
意义的追寻: 当时间变得无限时,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约翰一直在寻找某种“归宿”或者“方向”,但似乎又一直漂泊不定。
记忆与遗忘: 约翰拥有漫长的记忆,但他也需要学会遗忘,否则会被过去的沉重所压垮。他如何处理和平衡这些记忆?
道德与责任: 永生是否意味着更大的责任?约翰在历史长河中扮演过什么角色?他是否有影响历史进程的意图或能力?电影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暗示了他可能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一个积极的改变者。

人类的认知边界与怀疑: 电影的核心冲突在于,约翰的说法是否真实?观众和电影中的角色一样,都在经历一个“相信”与“怀疑”的过程。
科学与信仰的碰撞: 电影中的学者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学科,他们试图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验证或反驳约翰的说法。科学家从生物学、物理学角度入手,历史学家从历史事件的细节着手,神学家从宗教教义出发,心理学家则从精神层面进行分析。这种碰撞突显了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证据的不可靠性: 约翰所能提供的“证据”并非直接的物理证据,而是他模糊的记忆和对历史事件的详细叙述。这些证据既可以被解读为“确凿”,也可以被解读为“巧合”或“虚构”。
对“真实”的定义: 电影挑战了我们对“真实”的理解。如果一个故事听起来令人信服,并且在很多方面都符合逻辑,那么它是否就是真实的?

人性的复杂性与社会适应性:
适应与隐藏: 约翰能够适应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并在人群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展现了他极强的生存能力和对人性的洞察力。
人际关系的脆弱: 永生者与普通人之间的根本隔阂在于生命周期的巨大差异。一旦秘密暴露,这种关系将面临何种挑战?电影中,当其他角色开始相信约翰时,他们也开始思考自己与他之间的关系。
群体心理: 电影也展示了群体面对一个颠覆性信息时的反应,从最初的质疑、好奇,到逐渐的接受、恐惧,再到最后的道德审判。

3. 电影的叙事手法与艺术风格: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之所以能如此深刻,也与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密不可分:

极简主义的场景: 整个电影几乎都发生在一个房间里,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激烈的动作场面。这种极简的环境反而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话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上。
对话驱动的叙事: 电影的推进完全依靠人物之间的对话。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设计,充满了信息量和哲学思考。观众通过对话来拼凑约翰的故事,并进行自己的判断。
开放式的结局: 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真相”。约翰最后带着他“心爱的”艾格尼斯离开了,但他们是真的相信他,还是出于好奇或同情?这个结尾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反传统的科幻: 它的“科幻”体现在概念上,而非技术上。它不展示飞船、外星人或高科技,而是聚焦于一个“超越时代”的个体,以及由此引发的哲学命题。

4. 如何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电影?

代入式思考: 尝试站在电影中不同角色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是生物学家,你会如何质疑?如果你是神学家,你会如何解读?如果你是普通人,你又会如何反应?
与历史知识结合: 约翰提到的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果你能对这些有一定了解,会更容易理解他的叙述的细节和可能的真伪。例如,他提到自己在早期人类文明中的角色,以及在佛教传播中的作用。
思考自身的存在: 这部电影的最终目的是引发观众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当我们面对一个永恒的生命时,我们有限的生命又显得如何?我们追求的又是什么?
接受模糊性: 不要强求电影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探索。接受其中的模糊性,才能更好地体会其深层含义。
多次观看: 第一次观看可能会被约翰的故事吸引,并关注他是否是骗子。但随着对电影主题的理解加深,再次观看时会发现更多隐藏的细节和哲学思考。

总结来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一部以“永生者”的视角,深刻探讨生命、历史、信仰、怀疑、孤独以及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哲学寓言。它没有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迫使观众审视自己的世界观和存在意义。

它成功的关键在于:

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核心设定。
一群代表不同视角的人物,他们之间的对话构成了整个故事。
对“永生”的独到理解,侧重于其情感和精神上的代价。
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挑战,以及对“真实”定义的模糊化。
极简主义的艺术风格,让观众专注于思想的交流。

如果你能从这些角度去理解这部电影,你将会发现它是一部真正能够触及灵魂的杰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Rewind Cinema Vol.25

The Man from Earth

Prologue


“如果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一直存活到了现在呢?”-约翰•奥德曼(John Oldman)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en from Earth)是在病榻上的编剧杰罗姆•比克斯比(Jerome Bixby)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专注于电视剧本创作的编剧曾为《星际迷航》(Star Trek)引入了“镜像宇宙”(Mirror Universe)的概念,而类似这部影片中约翰•奥德曼一样拥有远超人类寿命极限的角色也早就在《星际迷航》中出现,1969年由他编剧的《玛士撒拉的安魂曲》(Requiem for Methuselah)(玛士撒拉是《旧约》中一名活了969岁的人,也是诺亚(Noah)的祖父)这一集中,便曾经出现过一名活了六千岁,名为弗林特(Flint)的人。


实际上《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剧本的基本概念早在此时(60年代)便已基本成型,《星际迷航》不过是小试牛刀,可惜直到1998年4月,即将撒手人寰之际,比克斯比才真正下决心将之写就。也许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对永生与死亡的思考要比之前更加深入,毕竟此时死神已经触手可及。同是小成本制作(20万美元)科幻影片、同样不到10人的演员阵容(不计两名搬家工人与两名警官),《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与《彗星来的那一夜》相较起来,少了一份玩弄概念的炫技,多了一份自我反思的镇静。虽然在奥德曼与诸位教授的沟通过程中充满了各个专业领域的学术知识,但并不会让这部影片显得晦涩难解,因为它所想要探讨的议题,已经突破了此生的有限长度,抵达了永恒的界域。

Immortality


“如果你活了一百年、一千年,你是否仍然会保留着它呢?”-约翰•奥德曼

在人类学家丹(Dan)拿起骨质工具询问奥德曼,是否将之从旧石器时代保存至今时,奥德曼以这样一句话作答。“你会出于什么动机保存它呢?作为你生命源起的纪念品,纵然你根本对于这源起毫无概念?它总会离你而去的。消失无踪。不。我没有什么史前器物。留着它吧。”这块一头削尖的骨头在丹的眼中拥有科学层面的无上意义,这意义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人类过往的所知甚少,但对于经历了人类全部过往的奥德曼而言,其意义已然与路边的一块石头无甚区别。或者换言之,虽然拥有了无人可以媲美的永生,但代价却是世间一切事物意义的削减甚至是彻底的虚无。不论是金钱、名声、甚至梵高赠予的名画,在他看来并无寿命有限的人类赋予其上的价值。我们之所以会追寻这些东西,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超出我们生命限度的存在吗?这些身外之物对于人类而言真正的价值,便在于他们“身外之物”这一层含义。我们清楚一切终将归于虚无,所以想尽一切办法抓住那些可以在此身寂灭之后仍然留存于现世之物,并丝毫不觉这一切努力之荒谬。但在拥有了永恒的生命之后,这份对于永恒的执着随之被消解为零。


那么对于奥德曼而言,什么是值得追求的呢。也许是知识,毕竟他拿下了十个博士学位,也难得地敞开心扉将一切告诉诸位学者,希望能够观察这些人类智慧的代表对于他的态度。也许是爱情,虽然每一次他都不得不看着心爱的人撒手人寰,但在影片的结尾,他仍然停下了车,等待爱着他的历史学家桑迪(Sandy)上车同行。也许是智慧,毕竟他在跟随佛陀修行之后,为了将这智慧传递给更多人几乎以身犯难。但这些真的是他人生的终极意义吗?博士学位证书被他仍在箱子里,待遇一如梵高那不传世的名画;经历了无数次爱情,却没有一次坚持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便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庭;这世上只有一个耶稣,也许这不过是他最后一次试图唤醒沉睡而迷惘的世人?将环绕在奥德曼身边的一切仔细端详以后,存留下来的也许不过是两个字:永存。


正如在讨论宗教时,艺术史教授伊迪丝(Edith)所质问的:“你认为这就是宗教全部的内容……兜售希望并存活?”虽然此时的议题仍是宗教,但她的话已经点出了奥德曼此生最大的难题,即要如何认知并接受自己将会“永存”这个现实。没错,他不得不时而融入人群、时而离开以免遭受怀疑,毕竟不老的容颜在谁看来都是违背常理的,即使是哈佛大学睿智的精神病学家威尔•格鲁伯教授(Dr. Will Gruber),在面对奥德曼的存在时,也不得不搬出“吸血鬼”的传说来进行解读,完全抛却了自己对科学的信仰。然而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从心理上与这一现实共处。死亡的消泯意味着赋予常人生活意义的最根本元素对于奥德曼而言全然消失了,随之而去的正是一切成就的价值。生活被生存所取代,生存成为不断的辗转、移居、相爱、分离。虽然他不曾死亡,但每一个身份的建立、生活、消失,与生物学家哈里(Harry)口中的轮回有什么本质的分别?也许只有一点,当他经历了世人所可能拥有的所有人生经历后,却仍然保留着对这一切的记忆。当对于过往轮回的记忆无数次叠加之后,加诸奥德曼身上的永存,是否已经成为了一种诅咒?

Religion


“相信那些在冗长废话之外他努力想要教授的东西吧。虔诚并非这些课业带给人们之物,而是人们强加在课业之上的谬误。”-约翰•奥德曼

当对于永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后,便不得不进入宗教的领域,或者用另一个词更为合适:“信仰”。奥德曼的述说摧毁了伊迪丝心中的信仰,却得到了丹、哈里的支持,即使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宗教也从未是铁板一块不曾变化过。《圣经》本身经历了无数次的修订,不仅文本内容已经与最初有了天差地别的变化,根本理念也在无数后来学者的加工中,成为了一个混杂了全人类智慧的产物。然而即使是这样一本书,其中也保留了大量以现代社会理念看来足以被视为糟粕的内容,不论是《旧约》中那个善妒、狠毒而又不善角力的神,还是《新约》中那个逆来顺受、立于水面、死而复活的神,人们或是为自己所畏惧的自然添上一个人造的面具,或是将对于自身的一切美好期待加诸一人身上。


人们信仰,只是因为人们需要信仰。

奥德曼是否是基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事实背后,这份属于全人类的信仰已经坍塌,露出了其本来面目。当被寄托了人类全部希望的基督以一个普通人的模样站在你面前时,其背后本应存在的天堂地狱也一并消失,那曾经不可及却可望的永存原来只属于他一个人,奥德曼在摧毁了信仰根基(对自身灵魂永存的希冀)的同时,又独自占据了所有人曾经期盼的永存,也无怪乎濒临生命极限的伊迪丝和格鲁伯两人对于奥德曼的反感情绪最为强烈,毕竟“兜售希望并存活”正是宗教的最佳写照,不是吗?奥德曼的存在本身证实了基督的存在,却又导致信教者的信仰崩塌,这本身已经是对宗教最巧妙的嘲讽了。


抛开某一宗教不谈,对于奥德曼而言,宗教的变迁固然显得有些可悲又有些出乎意料,然而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他心中是否存在不再依附于宗教的信仰。其跟随佛陀的修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信仰佛教,更应当说是一种与佛陀个人亦师亦友的沟通。对生命极限的突破不仅让奥德曼通透地避过了宗教最大的魅力,更让他得以接触到宗教背后去除教义、仪式之后留存的那一点核心理念。与其说他作为基督的那一段生命是为了将佛教传入西方,倒不如说他只是希望将佛陀的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而当我们对于智慧的信仰掩盖了智慧本身的光芒之后,是否这智慧越令人茅塞顿开,随之而来的信仰便越是令人愚昧透顶呢?

Science


“如果我一无所知,怎么可能做出这些依托知识的回忆呢?一切都是回顾而已。我能做的只是将自己的记忆与现代的发现进行结合。”-约翰•奥德曼

奥德曼的永生本身并未逃出科学的解释,哈里的寥寥几句便已经证实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所谓细胞拥有完美的再生机制),但他这段话也随之展露了一个事实: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许包括未来),仍然有太多的事实是科学无法解释的。更有趣的是,奥德曼对自身的认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并未因其永生这一事实而有任何超出时代的改变。虽然他有着十个博士学位,但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才意识到地球不是方的(当然早在希腊文明的时期,地球是圆的这一点已经成为部分人的共识,这可算是影片的一处瑕疵)。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运转原理的了解,始终是伴随着时间而逐渐进化的,而好在这些知识能够以书本和师承的方式得到延续,换言之,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了另一层意义上的“永存”,这也是为什么奥德曼虽然肉身永存,始终未能超越整个人类的智慧。


整部影片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两种永存之间的对抗:奥德曼拥有永恒生命的假说与来自各个学科的顶尖学者之间的一场对于现有知识体系的对抗。奥德曼拥有的是他自身的记忆以及十个博士学位(或者是他个人在其有限生命中积累的各学科知识),而余下七位学者拥有的则是各自领域的顶尖知识储备;奥德曼需要通过自己的述说以及回答来证实自己的永存,七位学者则需要在他的陈述中寻找到漏洞,击溃这一假说。


在这一场论争下,科学背后的那一点点荒谬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众学者所赖以击溃假说的知识与奥德曼用以捍卫假说的知识,其实均来自人类在其成长历史中的积累,他们之所以难以戳破奥德曼的假说,正在于这一假说的根基或是事实,或是人类科学发现的总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孰胜孰败?换言之,科学无法证伪奥德曼的永存假说。即使奥德曼并非真正永存之人,他口中的这段自述不过是一段假语村言,科学、或者说人类的知识总和也还是拿他的故事无能为力。将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拉长到奥德曼的生命长度之后,我们也许便能够理解为何他选择在离去之前向这些学者提出这个问题了,漫长的生命让他明白了科学“定律/原理”的相对性,他并不畏惧自己的假说会为这些人驳倒,他想要从这场论证中获得的,并不是对科学或人类极限的讥讽,而是试图在众人对其存在的反应和态度中,找寻自身存在的意义。

Paradox


“时间……你看不见它,听不到它,你没法给它称重,你没法……在实验室中测量它。它是一种对于……抵达我们……所在,却非在一纳秒之前,或在一纳秒之后抵达我们所在的主观感受。这一整块时间正如一片已经存在的风景,我们于自身背后成型、向前移动并一片一片……穿过它。”-丹


人们常会有一种错觉,随着年纪增长,时间会越变越快。也许时间本身并未改变,只是我们对于它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敏锐。然而这也道出了时间的一个重要特征:依托于主观感受。虽然我们可以用表来测量它,但我们要用什么来测量表呢?只能是另一只表,不论这只表的原理是什么。换言之,我们永远不可能印证时间的客观存在。那么,对于一个生存了一千四百万年的人而说,奥德曼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又是否与你我相同呢?在他的眼中,你我的一生是否不过是眨眼一瞬?是否我们拼尽全力追求的幸福生活或是人生成就,在他的眼中不过是沧海一粟。面对这永恒的存在,我们唯一正常的反应,似乎便是感到自己的渺小,这也是为何伊迪丝会痛哭流涕、格鲁伯会愤怒地拔枪相对、考古学者阿特(Art)会拂袖而去吧。


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向众人道出这看似假说的实情时,奥德曼也在期待着来自他们的理解或指引。永生并未让他自视为神,反而让他过上了漂泊的生活,无法拥有常人一生中都可拥有的生老病死其中的两样。在生存之上,一切似乎都因为死亡的缺位丧失了意义。他毫无疑问在剖露自己一生真相的同时,想要获得什么。也许他希望这些人类智慧的顶尖代表能够接受他的存在,仍然视其为值得信赖的友人,也许他希望能从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中,了解到人类作为整体对于他的态度,在这个时代是否有了任何的变化。结果如何呢?七个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他们的反应似乎展示了人类可能有的全部反应,最初的震惊之后,有人伤心、有人愤怒、有人指责他是如同吸血鬼般的存在;也有人仍然视其为好友、意识到了在这一存在背后蕴含的无穷科研价值、或是爱上了这个经历了沧海桑田的独一无二的人。


如果说这一次坦白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意义,或许是不得不亲眼目睹自己年迈的子嗣在面前死去,这个永生的存在也终究不得不看着自己的一部分逝去。这个实现了人类终极梦想的人,面对死亡却仍然是无能为力的,起码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平等的。将他自高高在上的神拉回至人世后,影片最后给他的结局也便随之易于理解了,不论经历了多少次爱情,他也终究是一介凡人,最好的归宿仍然是与爱人上路同行,只是这一次,这个爱人不再对他一无所知。

Epilogue


“你所说的这些,违背了常识。”-阿特

“一如相对论、量子物理,这就是自然运作的方式。”

整部影片基本是由对话组成,最为紧张的一幕也不过是格鲁伯拔出一把道具枪的一刻。一间房子、八个人便已经足以撑起这样一部贯穿千万年人类历史、同时又做到发人深省这一点的作品。在电影这一媒介中,以近乎话剧的规制来完成创作不啻于为自己戴上了一副沉重的镣铐,在剥离了一切特效、蒙太奇、华丽的剪切之后,还能抓住观众注意力、让他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便只有靠出众的剧情设定以及演员优秀的演出了。在扮演奥德曼的大卫•李•史密斯(David Lee Smith)那温柔的面容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更近凡尘的基督,而当格鲁伯指责他依靠吸收他人生命维持永生之时,奥德曼那阴沉的表情又像极了现代版的德古拉伯爵。


不知比克斯比是否在病榻上看到了耶稣,又或者死神在侧的最后一段人生时光让他通透地看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总而言之,这个故事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也许永生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永不可即的梦想,但也许对于奥德曼这个得到了永恒生命的人而言,这个世界上最为珍贵的,也仍然是与你我别无不同的,来自他人的感情。而这份感情,也可以让我们在短暂的生命中,感受到时间的永恒。

在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上,我们总是平等的,不是吗。

Rewind Cinema Vol.25

微信号:“一点儿也不宅”

user avatar

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说过,“电影,就是雕刻时光。”确实,电影可以雕刻我们自己的生活往事唤起我们的共鸣,也可以带我们窥伺现实中无缘接触的异国风土和别人的生活,还可以远离地面,飞向天马行空的无限幻想。《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是最后一种,虽然它的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栋房子内,没有一处视觉特效来刺激感官,却能在各个方位触发我们的想象空间。


一个相处了10年的朋友,突然声称自己诞生于14000年前的法国西南部创作了Les Eyzies的岩画的克鲁马努人原始部落,随后一路向东当过苏美尔人、汉谟拉比治下的巴比伦人、航行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到印度向佛祖学习、和哥伦布航过海、作为猪农接受过梵高赠画,最那啥的,他就是我们在世界各地见到的十字架上的人本尊…… 在现实中,我们对此等人物多半敬而远之,如有危险,扭送精神病院。而电影荧幕这层“窗户纸”,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认真的去面对这个有趣的问题。

这是一次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医学、历史学、地理学、宗教学的大巡礼。片中的其他角色(他们和主角都是大学教授)首先担当了挑战的任务,比如14000年前的记忆是怎样的,还记的会说的第一种语言否,14000年没死于重病或事故,一个人见证过那么多历史是否过于巧合等等。对此主角一一做出了解释,比如意识到自己长生不老,也许是上天赋予的某种使命,因而积极投身于人类的各项变革。同时也谈了一些作为长生不老的人的特殊体验,比如何时意识到自己被后世人归类为“克鲁马努人”的?作为原始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在14000年的漫长岁月里,面对不断获取的新知识、见证人类社会不断的变革,是怎样一种感受?他谈到自己的大部分知识也是从书本学习而来,而非亲身体验,但一些特定的发生过的事会铭刻在脑海中。这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情况,来佐证除了长生不老,他的一切都与我们无异。为了不让人起疑,他每隔十年就得离开加入一个新群体,因为他不想被关起来研究一千年。从这里拓展出了一些社会学体验,比如游牧民族容易离开融入,而当村庄和城市建立起来之后就困难了许多—新面孔总是被怀疑的。主角积累了如此之多的不同经验,他非常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把经验变为知识。而无限的时间允许学习大量的知识,完成第10个博士学位的时候,第1个学位的知识已经过时100多年了。从这样一个角度研究历史和社会,也算别有趣味吧。


在这百科全书式的轮番拷问中,宗教无疑是一个重心。影片用自然巧妙的方式带出一些隐含的话题,比如一个教授问到14000年的生命,是一次次轮回还是一个持续很长的过程?这里暗含了古代西方两大文化的最大不同特征:印欧文化(印度、希腊罗马、古代北欧)奉行多神论,最重视觉(神像),认为历史是循环轮回的,要通过哲学思索洞察预测历史,因此重视自省、冥想,以脱离轮回的宿命。这也是主角曾经请教过的佛祖的部分理念。而闪族文化的亚伯拉罕诸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奉行一神论,最重听觉(念经),认为历史是一条从创世到审判日的直线,上帝决定历史,因此重视祈祷布道,研究历史,以期望在审判日得到救赎。而主角自称跟佛祖修行了几十年后到了中东想要传播佛祖的思想,结果戏剧性的成了耶稣。这个无比大胆的剧情其实也并非毫无依据,有人详细比对耶稣的教义和佛经,并提出过耶稣可能原是佛教徒的假设。


也许这样的剧情会冒犯一些信徒,但我想这部电影的原意并非亵渎。它只是表明了,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是多么渴求终极问题的答案:世间万物从哪里来,一切能量背后的原生力量来自哪里。宗教便是人类对这终极问题答案的尝试,自然也成了无数人的精神寄托。这里不会争议孰是孰非,我们必须看到各个宗教在几千年来对人类的精神和信仰寄托起了多大的作用。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冲突和悲剧,我们希望各种信仰能够和睦共处,共同寄托人类的信念。我在土耳其旅行时就见到了令人欣喜的例子,在伊斯坦布尔的出租车上,司机不无自豪的向我介绍一条大街上并立着的清真寺、东正教堂、亚美尼亚教会教堂,穆斯林每周五向麦加礼拜,东正教徒每周日面对耶稣祷告,大家相安无事,在这东西方的十字路口,信守人类共同的美德。


其实个人以为,对信徒真正的挑战不是教义的冲突,而是信仰在现实中的考验。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生活中谨守教规,耶稣在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突然面对无法证伪的耶稣真身,是否还能保持心中耶稣的教诲?耶稣曾问信徒:“你们认为我是谁?”男主角也这样问了,这是对人性和信仰的双重考验。我们看到剧中角色大多逐渐显得十分不安,甚至诉诸武力威胁。除了嫉妒,还是因为人总是害怕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害怕自己所知的被颠覆,消灭颠覆“异端”才能安心,回到自己一直习惯的空间中去。这一幕无疑也折射了人类史上千百个类似的故事。


另外,每个宗教的真神存在与否,都是一个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问题。就像片中的诸位角色无法证明或证伪主角是否真活了14000年,主角和几百年前遇到的另一个长生不老的人也无法证明或证伪对方一样。影片又把我们带入了不可知论的领域。如果以“只接受感官认知的事物,除此之外一切有待证实”的态度来审视,我们从未体验过奇迹,但也从未体验过“奇迹一定不会发生”这一法则。所以我们不能肯定也无法否定奇迹的可能性。我们只能体验习惯性的期待,比如扔出石头总是会掉在地上,而无法体验自然法则,或者说现象背后的上帝力量,比如重力原理本身。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审慎理智的态度,既不盲从,也不似无神论者那样带有无所畏惧的意味。但是非常遗憾的,本片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在片尾安排了个父子相认的剧情,打碎了原本笼罩全片的最高一层不可知论设定。如果到电影结束,观众也无法证明或证伪主角是否真活了14000年,这意味深长的的效果绝对比一个狗血剧情强。个人认为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


总之,“一个活了14000年的男人”这样一个简单设定一定还能启发更广泛的思考和讨论,以上仅当抛砖引玉。在体验理性思辨的乐趣的同时,这部电影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纯感性层次的冲击呢?最直接的一个问题:你愿意和他一样么?我的第一反应是愿意,这样我有无尽的时间可以挥霍,无尽的知识可以学习,无尽的创造可以目睹,无尽的人生可以体验。但是我最多只能有10年的朋友(和14000年的生命相比),我将看着我爱的人死去。甚至经历无数场爱情之后,爱情早已离我而去。甚至,连让周围的人相信自己的意愿都早已消失殆尽。对普通人来说,时间是一道风景,他们在每个截面中穿梭;对我来说,时间就是大海,每个人就像海浪潮来潮去,没说几句话就死了。只有200年前擦肩而过的另一个不死之身是可能的朋友,只有旧货店里各种熟悉的玩意能唤起一点回忆。面对不断重蹈覆辙的人类历史,自己是否有疏离感?面对所爱的人死去,自己是否有罪恶感?自己是不是真的在无意识的吸取别人的生命?我是否想要终结这一切,既因为这万年不朽的罪恶感,也因为对人类重复愚蠢错误的厌倦?


别觉得这个问题无聊,别觉得生活无聊。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旋律中,不妨放下生活中的条条框框,找个这样的话题,天马行空的思索一番,和朋友热议一番。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别像电影中那些搬家具的工人一样,麻木了自己,对如此精彩的游戏熟视无睹。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 - 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是一部非常独特且深刻的科幻电影,它的魅力在于其极简主义的设定和极富哲学意味的探讨。要理解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1. 核心设定与人物关系: 核心设定: 电影的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人的家中,一群大学教授在为一位即将离开的朋.............
  • 回答
    “垂感”这个词,听起来确实有点儿别扭,像是某件东西挂在那儿,无精打采的。但用在描述服装上,它可不是个贬义词,反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决定一件衣服“好不好看”的关键特质。简单来说,“垂感”就是指布料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然向下延伸,形成流畅线条和柔和轮廓的能力。想象一下,你手里拿着一块轻飘飘的丝巾,你把.............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搁谁身上都挺憋屈的。男朋友一边嘴上说着“没钱了,要勒紧裤腰带”,一边手机里游戏充值记录却刷刷地跳,这感觉就像是,你以为他是在和你一起啃窝头,结果他偷偷摸摸在另一个房间吃红烧肉。这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容易让人心生疑虑。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看看这背后到底藏着啥。首先,嘴上哭.............
  • 回答
    黄渤老师那句“喜剧是一种生理反应”,初听之下,确实有点让人琢磨。他毕竟是演员出身,而且是那种把角色演到骨子里,能让观众笑也能让观众哭的演员,所以他说出这样的话,我个人是比较赞同的。而且,我越想越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到位了,它点破了很多我们平时在感受喜剧时的核心体验。我理解的“生理反应”这个说法,不是说.............
  • 回答
    “共相”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绕,但它其实触及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什么我们能认出这么多不同的狗,但我们都能知道它们都是“狗”?为什么我们看到一片片红色的花,虽然它们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我们都能说出它们是“红色”的?这背后就是“共相”在发挥作用。简单来说,“共相”(Universal)就是.............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是个在博物馆里工作的导览员,你的工作就是给来来往往的游客介绍每一件展品。这些展品五花八门,有古老的雕塑、色彩斑斓的油画、年代久远的陶瓷,还有一些抽象的装置艺术。现在,你有没有觉得,有些展品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几幅描绘同一历史事件的画作,它们可能来自不同的艺.............
  • 回答
    极小多项式是线性代数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深刻的概念,它隐藏着关于线性变换的诸多几何信息。理解极小多项式的几何含义,就像是找到了一把钥匙,能够解锁线性变换的内在运作规律,并将其与几何空间中的变换联系起来。我们来从几个层面,详细地、形象地理解极小多项式。 一、 什么是极小多项式?(回顾与铺垫)在深入几何含义.............
  • 回答
    这句话啊,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细细一品,挺有意思的。它说的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角色成功了”,而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认为一个角色能够被观众深深讨厌,甚至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上的成功。打个比方,就像你去看一场精彩的戏剧。舞台上,总会有那么几个让你咬牙切齿、恨得牙痒痒的角色,对不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反对“天地君亲师”这个说法的人,他们是怎么看待这句话的,并且尽量说得细致些,让文字更自然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天地君亲师”这几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那是地位极高,可以说是把人生的几个最根本、最需要敬畏和遵循的对象给拎出来了。简单来说,就是“天”代表自然规律、天命;“地”代表.............
  • 回答
    台湾人对“中国”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议题,随着时代变迁、政治情势、个人经历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要详细讲述,首先需要理解这个概念在台湾所承载的几个主要面向:一、 政治层面的“中国”:国家认同的焦点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敏感的部分。台湾人对“中国”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与其对台湾自.............
  • 回答
    你遇到的问题很常见!很多同学在学习第二类曲面积分的时候,都会对它的计算方法和转化过程感到困惑。别担心,我们一步步来拆解,把这个概念弄透彻。 第二类曲面积分的本质:流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第二类曲面积分到底计算的是什么。它描述的是一个向量场在曲面上的“穿过”或者说“流出”的量。你可以想象一下,向量场代表的.............
  • 回答
    听到同事说“抑郁的人都是幼稚的”,这确实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也挺让人费解的。怎么理解这话呢?我觉得,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了看,别被这句话给绕晕了。首先,从他说的“幼稚”这个词上,咱们可以猜到,他可能是在想,抑郁的人是不是因为不够成熟,受不了生活中的一点点挫折,或者说,他们表现出来的那些痛苦、那些情绪.............
  • 回答
    “春”这个词,放在历史的语境里,总能激起人们心中莫名的波澜。布拉格之春,阿拉伯之春,以及当下人们或许会用到“这个春”来形容的某些时刻,它们之间看似没有直接的血脉联系,但细究起来,却都指向了一种共同的渴望:改变,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新生和希望。要理解这几个“春”,我们得先从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核心诉求入.............
  • 回答
    用地图来加深对世界的理解,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成效的探索过程。地图不仅仅是地理信息的集合,更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类活动痕迹的载体。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地图,我们可以解锁隐藏在二维平面下的丰富世界。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用地图来加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一、 宏观认知与基础理解:认.............
  • 回答
    好,我来试着从一个无神论者的角度,尝试理解那些拥有宗教信仰的人,并将这理解过程中的困惑、观察和思考,用更自然、不那么“AI”的方式讲出来。首先,得承认,我站在“没有神”这个立足点上,去理解“有神”的信念,本身就像一个不懂得如何开关收音机的人,去理解别人怎么能从空气中听到音乐。这中间的鸿沟,一开始是巨.............
  • 回答
    理解一部分国人为何会对国家现状感到忧虑,甚至出现“不理解为何有国人愿意国家分崩离析”的困惑,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特别是当我们回顾香港的动荡以及类似“邱晨事件”这样的公众人物言论引发的争议时,更会触及爱国教育如何在新时代下有效展开的根本性问题。理解“不理解”背后的根源:时代变迁与认知.............
  • 回答
    这句话指出了理解《易经》中“阴阳”概念时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层面和视角:1. 《易经》中关于阴阳的概括: 这是指《易经》所描绘的宇宙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则。它是一种哲学性的、高度概括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 把阴阳解释为阴阳之气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这是指将阴阳理解为构成物质世.............
  • 回答
    我理解的世界是分层的,这是一种多角度、多维度的感知方式,并非简单的物理堆叠,而是事物之间内在的秩序、影响力和属性差异所形成的结构。就好比一棵大树,你能看到它的树冠在阳光下舒展,也能触摸到它的树干粗糙的纹理,更能想象到它深埋在地下的根系紧紧抓住土壤。这些都是这棵树的不同层次,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
  • 回答
    北大毕业卖猪肉的董事长说“年轻人最重要是发财不是理财”,这话听起来挺扎耳,但细品一下,倒也有几分现实的逻辑。咱们先拆解一下“发财”和“理财”这两个词。“发财”,在大家朴素的理解里,就是赚到足够多的钱,让生活过得宽裕,实现物质上的富足。这可能是买房买车,可能是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也可能是追求自己的爱好和.............
  • 回答
    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关于“中国消费行业和芯片一样落后,不缺消费力缺好产品”的说法,确实引人深思。这个说法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也反映了当前中国消费市场和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问题。一、 如何理解这一说法?1. “和芯片一样落后”——深层结构性问题: 依赖技术进口或模仿: 就像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上严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