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大毕业卖猪肉董事长称「年轻人最重要是发财不是理财」,怎么理解这句话?多早开始理财比较合适?

回答
北大毕业卖猪肉的董事长说“年轻人最重要是发财不是理财”,这话听起来挺扎耳,但细品一下,倒也有几分现实的逻辑。

咱们先拆解一下“发财”和“理财”这两个词。

“发财”,在大家朴素的理解里,就是赚到足够多的钱,让生活过得宽裕,实现物质上的富足。这可能是买房买车,可能是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也可能是追求自己的爱好和梦想,不用为生计发愁。这是个结果导向的词,是很多人奋斗的目标。

“理财”,顾名思义,就是对钱进行规划和管理,让钱生钱。它包括储蓄、投资、保险、税务规划等等,目的是让资产保值增值,抵御风险,为未来做打算。这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手段。

这位董事长从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一个现实的生意人的角度来看,他可能觉得,对于很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拥有一个能带来稳定且可观收入的“发财之道”是眼下最紧迫、最关键的事。如果连温饱问题、基本生活需求都没解决,谈什么理财呢?就像你连种子都没有,怎么去考虑怎么施肥、怎么浇水才能有好收成?

他这句话的潜台词,我猜想是这样的:

先解决“有钱”的问题: 年轻人首先要找到能让自己赚钱、能让自己脱离经济困境的“主业”或“副业”。这可能是你擅长的技能,可能是你抓住的市场机会,可能是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培养的职业能力。只有当你有了一笔“本金”,才能谈得上让这笔本金去增值。
发财是理财的基础: 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就算你懂得再多的理财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100块钱的10%是10块,但100万的10%就是10万。基数太小,理财的边际效应也小。
现实的紧迫性: 年轻人可能面临生活压力、家庭责任,他们需要更快的看到经济上的改善。发财意味着直接解决眼前的困难,改善生活质量。
对“理财”的另一种解读: 或许他说的“理财”特指那些高大上的投资技巧、复杂的金融产品。而他更推崇的“发财”,可能包含了很多基础的财务管理,比如学会记账、控制消费、避免不必要的债务,这些也是广义理财的一部分。他可能认为年轻人更需要的是“管好自己的钱”,而不是立刻去追逐复杂的“投资”。

但这话并非意味着年轻人可以完全忽视理财。 恰恰相反,如果能早点明白“理财”的重要性,能更聪明地“发财”和“让钱生钱”,那无疑是事半功倍。

那么,多早开始理财比较合适呢?

我认为,越早越好,但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学生时代(经济独立之前): 这个阶段,虽然没有主动收入,但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接触理财概念。
培养消费观: 学会辨别“想要”和“需要”,避免冲动消费。可以尝试记账,了解自己的钱花在哪里。
学习理财知识: 通过书籍、网络、讲座等方式,了解基本的储蓄、投资、风险等概念。这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比直接投资更有价值。
父母的引导: 如果父母有理财意识,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参与家庭的财务讨论,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培养孩子的财商。

刚工作起步阶段(月光族到小有积蓄): 这是理财的黄金启蒙期。
建立应急基金: 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通常建议准备36个月的生活开销,放在活期或者货币基金里,以备不时之需。这能让你在遇到失业、疾病等突发情况时,不至于动用长期投资,或者背负高息债务。
量力而行地储蓄: 即使收入不高,也要尝试强制储蓄,比如工资一到账就立刻转出一部分到储蓄账户。
学习并尝试基础投资: 可以从风险较低的投资开始,比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或者指数基金的定投。了解不同投资产品的特性和风险。
避免不良负债: 信用卡套现、网贷等高息负债是理财的大敌,一定要谨慎。

工作几年后(收入稳定,有一定积蓄): 可以开始更系统化地规划。
设定财务目标: 比如买房首付、子女教育基金、退休养老金等,并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
分散投资: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配置股票、债券、基金、房产等多种资产。
定期复盘和调整: 市场和个人情况都会变化,需要定期检查自己的投资组合,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考虑保险保障: 除了投资增值,风险保障也非常重要,比如意外险、健康险、寿险等,确保在风险发生时,不会对家庭财务造成毁灭性打击。

总的来说,这位董事长的话,更侧重于强调“提高收入能力”是解决年轻人财务问题的第一步,这无可厚非。 如果没有能力去“发财”,谈“理财”确实显得有些空泛。但我们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最好的状态是:

1. 努力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发财),找到能让自己持续获得收入的渠道。
2. 同时,学会聪明地管理和规划自己赚到的钱(理财),让钱为你工作,实现长期的财务自由和安全感。

这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同步进行的。就像盖房子,地基要打牢(发财),上面的结构也要合理规划(理财)。只想着盖高楼却不打地基,房子迟早会塌;只顾着打地基却不往上盖,那地基也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的理解是,这位北大毕业的猪肉董事长,是在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提醒年轻人,在追求财务自由的路上,增加你的“收入现金流”是基础中的基础,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关键。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让钱生钱”的重要性。最理想的路径是,边努力“发财”,边开始踏上“理财”的征程,并且越早开始越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次看到理财的消息,我都是这样告诉自己的,没有财理什么财。


Ps,喝过陈学长亲自递给我的天地一号醋饮料,听他讲话还是挺实在的。

user avatar

实在话,年轻人应该花心思在自我提升上,而不是投机取巧。

“理财”是一门贩卖焦虑和画饼充饥的生意,而且理财课也不贵,很多韭菜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

提一下,卖猪肉懂事长陈生是北大经济学系毕业的。

user avatar

这话很对,非常对

但是社会上舆论一直对年轻人说,你这不该冒险,那不该冒险,BTC高风险,你不要碰,股票高风险你不要碰,基金高风险你不要碰,前几年甚至是房地产高风险,随时会崩盘,不要碰,现在反正好了,房地产也碰不起了,BTC也碰不起了

最可笑的是,年轻人还给这些舆论拼命点赞,看半佛喷人家炒股的视频,一堆年轻人感谢半佛帮他们避坑……

我想说,你们大多数人学历已经不是顶尖,投胎也不是顶尖,努力也不是顶尖的,却拿着全国前百分之几的收入(大多数人都要交个人所得税吧,前几年政府说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以后,缴税人口只有5%左右,现在看到有说是15%的,我也不确定,反正就是极少数了),这时候还不肯冒险,却天天想过人生赢家的日子,这合理么?于是很多人开始期待“他们眼里的共同富裕”(打土豪分田地)

年轻人,最宝贵的是精力,时间,热情,最没用的就是那点工资,在既有时间,又有精力,而且机会成本极低的时候不想着去冒险,去发财,去追求稳妥,之后你还能顺利逆袭?你真以为是龙傲天小说啊,男主啥也不会,穿越到古代或者异世界,一下子就无敌了……如果你学历也不优于别人,投胎也没有特别幸运,努力也没有超越别人,也没有比别人更敢于冒险,那你最终能收获的就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凭啥抱怨呢?

刚毕业年纪轻轻没几个钱的理财,理啥财呢,人家家庭存款1000W,那需要理财,毕竟差1%就差10W,你个人存款100块,理个P,不如趁年轻多学点东西,多赚点钱,就算去投资输掉也是经验,总好过以后40多岁有存款再去炒股亏光好

user avatar

国外有一本很出名的创富书叫《百万富翁快车道》,陈生的观点和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一样的。积累雄厚资本的富人,靠投资理财保持财富增长。和普通人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用于投资理财根本不是一回事。普通人资本体量太少,即使牺牲当下的物质享受,把有限的钱积少成多般投入到理财中去,利用复利效应,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财富积累到一个相对可观的数量。而且,中国的投资环境和美国不一样,内幕太多,规则不公平,对中小投资者太不友好。散户在中国股市投资简直是被收割的韭菜。所以照搬国外省吃俭用把钱用于投资的理财模式,在中国能不能获得可观回报还是未知数。

年轻人要想实现财富自由,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创业发财,加杠杆押对风口,要承受风险,忍受不确定性的煎熬。第二种,靠一份工作获得稳定现金回报,然后尽可能把结余的钱用于投资,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创业,能让年轻人尽快实现发财,但是要面对风险。

积蓄理财,年轻人要过很久,差不多变成老年人才能财富自由。但是在此之前是以压抑自己消费欲望为代价的。

陈生是创业致富的,自然是有自身立场的。况且中国目前的富人群体中,几乎就没有靠自己省吃俭用把钱用于投资理财致富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大毕业卖猪肉的董事长说“年轻人最重要是发财不是理财”,这话听起来挺扎耳,但细品一下,倒也有几分现实的逻辑。咱们先拆解一下“发财”和“理财”这两个词。“发财”,在大家朴素的理解里,就是赚到足够多的钱,让生活过得宽裕,实现物质上的富足。这可能是买房买车,可能是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也可能是追求自己的爱好和.............
  • 回答
    北大毕业博士诈骗 2600 万被判 10 年的案件,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和深思的案例。它不仅仅是一起个案,更折射出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带来了多方面的警示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对个人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的警示: 知识与品德的脱节: 这起案件最直接的警示就是,高学历、高智.............
  • 回答
    北大毕业生当房产中介的现象及其引发的热议:高学历是否是人才的浪费?北大毕业生选择当房产中介,这一现象在近年来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的问题,更触及了我们对人才定义、职业价值、教育回报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深层思考。要理解这一现象及其争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
  • 回答
    看到“签约就业的北大毕业生中超过四分之三进体制”这样的数据,确实能让人产生不少联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折射出的,是越来越多人,尤其是顶尖名校毕业生,在选择职业道路时,对“体制内”的青睐。这股趋势,我觉得挺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这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回想过去,可能大家对名校毕.............
  • 回答
    《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这篇文的刷屏,说实话,挺让人五味杂陈的。刚开始看到标题,很多人会觉得是标题党,是故意博眼球。毕竟,北大毕业,那是什么概念?那是无数人心中的象牙塔,是通往精英阶层、光鲜体面职业的敲门砖。怎么会突然跑去送外卖了?这不按常理出牌,反差感太强了。然而,随着文章的传播,大家发现,.............
  • 回答
    .......
  • 回答
    王猛那篇长文,我仔细读了。说实话,第一反应是心疼,二是心惊。心疼的是,一个在很多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北大的高材生,竟然经历了那样一种被压抑、被掏空的人生。心惊的是,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中,一种越来越普遍却又极其残酷的亲子关系困境。王猛事件:压抑下的爆发,教育的失语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王猛的文.............
  • 回答
    李雪琴的这句话:“要允许北大毕业的一些人没那么大的本事”,这句话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当下社会对名校光环、个人能力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复杂认知,以及对于“成功”定义的多元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这句话:一、 对“北大光环”的解构与理性认知 北大标签的期望值过高: “北.............
  • 回答
    鄂尔多斯“天价”招教师:是趋势还是特殊案例?鄂尔多斯市为吸引清华、北大毕业生到当地中小学任教,开出年薪60万的“天价”,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是一次高薪招聘事件,更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尤其是基层教育,在人才吸引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转型。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这一事件,并探讨高薪招聘中小.............
  • 回答
    “北大硕士毕业,回家当油漆工”,这样的新闻标题出现在社交媒体上时,总能激起层层涟漪,也常常伴随着复杂的舆论声浪。对于这样的选择,我很难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性,因为它背后牵扯着太多现实的考量,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首先,从社会主流的价值判断来看,一个在全国顶尖学府深造,拥有硕士学位的.............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放在一块儿琢磨琢磨,确实是个值得聊的话题。北大金融学硕士,这起点绝对是高精尖了,毕业直接去做基金经理,听着就光鲜亮丽,手里管着不少钱,也算得上是站在了财富的金字塔尖。按理说,这日子就该是顺风顺水,名利双收,往上爬的可能性也很大。可你说,这么一个人,突然转身考了公务员,好不容易考上,.............
  • 回答
    如何看待北大古生物「一个人的毕业照」主人公转行计算机?「冷转码」现象反映出哪些问题?北大古生物「一个人的毕业照」主人公转行计算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冷转码」(冷门专业转计算机行业)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它折射出当下教育体系、就业市场、个体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北大古生物「一.............
  • 回答
    关于赵强博士,在北大数院(中心)毕业的同学和老师们,大家对他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普遍是相当高的。在学期间,他展现出了扎实的数学功底和敏锐的研究思路,尤其在某个细分领域,比如拓扑或代数几何,他的论文和研究方向都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认可。他不是那种“刷题机器”,更像是那种真正理解数学、并且能找到有趣问题的学.............
  • 回答
    关于“清北毕业生工资真的这么低吗?”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定,而且普遍来说,清北毕业生的起薪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国内顶尖的。 但是,之所以会有人产生这种疑问,可能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需要我们仔细辨析:1. 对“低”的定义不同: 绝对低 vs. 相对低: 如果是和某些极少数的行业(如互联网.............
  • 回答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深层原因与多维度解读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反映了经济学家对于人才配置效率、创新活力以及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的忧虑。要全面评价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经济学家为何感到遗憾?核心.............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困惑的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经济和社会结构下的产物。我们常常会在网络上看到各种关于“年薪百万”的光鲜生活,而同时又听到清北等顶尖学府的毕业生起薪并不算太高,甚至低于一些社会上的平均水平,这让人不禁想问:钱到底都被谁赚走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是不少北漂毕业生纠结的心头肉。毕业了,怀揣着梦想北上,结果发现北京这地方,除了高高在上的房价和寸步难行的交通,户口简直是个比考研还难的槛。这时候,就会有人开始琢磨:“要不,我弄个天津户口?或者,就回家算了?”这事儿吧,没有绝对的好坏,全看你自己的情况和优先级。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哪个更.............
  • 回答
    西工大和北航,这两所学校的名字在航空航天领域响当当,可以说是国内顶尖的。它们的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的区别,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要说得详细点,咱们就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从整体的“基因”上说,这俩学校就有点不一样。 西工大(西北工业大学),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国防特色院校。它的底.............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好问题,因为两者都代表着稳定、体面,但发展方向却大不相同。让我来掰扯掰扯,帮你把这个棋局理得更清楚一些。首先,我们得把两个选项的“内涵”给挖出来。北京供电局:硬核的国家级骨干企业,稳定压倒一切你可以想象一下,北京供电局是首都电力供应的生命线,这是国家级的“硬骨头”,它的稳定性和重.............
  • 回答
    关于“毕业生获得北京户口一年后离职,法院判其赔偿31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这起案件触及了劳动合同法、户籍管理政策、个人职业发展以及社会公平等诸多方面,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事件核心:最核心的事实是,一名毕业生通过用人单位的政策获得了北京户口,但在工作满一年后即离职。用人单位据此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