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理解「角色被你讨厌时,那这个角色就成功了」这句话?

回答
这句话啊,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细细一品,挺有意思的。它说的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角色成功了”,而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认为一个角色能够被观众深深讨厌,甚至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上的成功。

打个比方,就像你去看一场精彩的戏剧。舞台上,总会有那么几个让你咬牙切齿、恨得牙痒痒的角色,对不对?他们可能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可能是自私自利的小人,也可能是愚蠢到让人无力吐槽的家伙。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整个故事有了冲突,有了张力,让好人受苦,让观众替他们感到不值,甚至会拍着桌子骂出声来。

你想想,如果一个角色,他坏得不够彻底,坏得让人觉得轻描淡写,或者他的坏只是为了衬托主角而存在的工具人,那他带来的冲击力就远远不够。但如果一个角色,他能让你因为他的言行而感到愤怒、恶心、甚至想要冲进屏幕里把他揪出来打一顿,那说明什么?说明他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你的脑海里,他带来的负面情绪是如此真实,以至于你对他产生了强烈的个人情感。

这其中包含的“成功”体现在几个方面:

人物塑造的深度和真实感: 要想让一个角色被观众“恨”得深,作者必须把他写得足够立体、足够真实。不是简单的“脸谱化”的坏人,而是有血有肉,有动机,甚至有时候会让你看到他一丝丝的“人性”,但这人性反而让他的恶行更加令人发指。比如,一个看似温文尔雅的老师,背地里却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种反差带来的憎恨感会更强烈。一个角色如果只是空洞的邪恶,观众很容易就忽略他了。
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哪怕是负面): 艺术的魅力在于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即使是负面情感。一个让你极度讨厌的角色,恰恰证明了他成功地触碰到了你内心深处的某些底线,或者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让你不适的人或事。这种情感的投射,说明这个角色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虚构形象,而是在你心中激起了真实的涟漪。
推动剧情发展和制造矛盾: 很多时候,那些让人讨厌的角色正是剧情推进的关键。他们的自私、他们的阻碍、他们的背叛,都是激发主角成长、推动故事前进的催化剂。如果没有他们制造的麻烦,故事就会显得平淡无奇。一个成功“惹人嫌”的角色,就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整个故事活了起来。
角色独特性和记忆点: 试问,你更容易记住那些温顺如绵羊的角色,还是那些让你恨得牙痒痒的角色?很多时候,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恰恰是因为他们身上有让你极度反感的特质。这种强烈的负面标签,反而让角色拥有了独特的记忆点,即使过了很久,你依然能想起他来,并且瞬间能回忆起他对你的“伤害”。
反衬出“好”的价值: 同样,一个令人讨厌的角色,也会衬托出剧中其他角色的“好”。正是因为有了奸臣,忠臣的品质才显得更加可贵;正是因为有了自私自利的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更加闪耀。这种对比,使得正面角色的魅力得以升华。

所以,“角色被你讨厌时,那这个角色就成功了”这句话,并不是在鼓励创作者去刻意制造令人反感的角色,而是在说,当一个角色能够通过精湛的塑造,让你产生如此强烈、如此真实的情感反应,无论这种情感是正面还是负面,都证明了创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证明了那个角色在故事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并且成功地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想想那些让你咬牙切齿的反派,他们是不是也让你在看剧的时候,贡献了不少情绪?是不是也让你为主角的遭遇感到不平?这种“痛苦”中带着一丝“爽”的体验,恰恰是优秀角色带来的。

所以,下次你看到一个让你恨得牙痒痒的角色,不妨也给作者点个赞,因为他们可能真的做到了,让你又爱(怨)又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它没有任何的限定条件。

譬如我十分讨厌《我的英雄学院》里的主角绿谷出久,然而他却是这个作品中的正面男一号,因此从人设的角度来说他其实是十分失败的,他成功的点在于他成功靠自己的矫揉造作恶心到了观众,所以非要说成功的话,在恶心观众这个角度上他的确成功了。

如果说是想表达【反派角色被塑造的让人讨厌时,那这个角色是就塑造成功了】,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荒木老师在《荒木飞吕彦漫画术》一书中提到反派的塑造实际上要遵从人类内心中丑陋的一面:

一般来说,这些丑陋的情感会因为道德、法律、社会规则的存在而被压抑在心底,不会表露
在外。如果反派能够把这些潜藏于心底的欲望充分地发挥出来,将读者做不到的事情轻易地
做出来,想必读者也能从反派的行动中得到极大的心理宣泄吧。

也就是说反派的逻辑动机必然是与观众或读者的三观是有强关联性的,当这个角色能够演绎的能够让观众或读者讨厌时,那么他的动机与行为必然是演绎的十分生动深刻,譬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冯远征扮演的安嘉和,在这种情境下角色被讨厌,角色就是成功的。

因此,理解这句话需要加上各种限制条件后才能够正确的表达意思,否则这句话就是个假命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啊,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细细一品,挺有意思的。它说的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角色成功了”,而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认为一个角色能够被观众深深讨厌,甚至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上的成功。打个比方,就像你去看一场精彩的戏剧。舞台上,总会有那么几个让你咬牙切齿、恨得牙痒痒的角色,对不对.............
  • 回答
    微博“明星势力榜”的下线,无疑给热闹非凡的粉丝经济画上了一个句号,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是否意味着粉丝们能迎来一场“理性追星”的曙光?这个曾经在娱乐圈呼风唤雨的榜单,又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明星势力榜:一度掌控着粉丝狂热的“指挥棒”要理解它扮演的角色,我们得先看看这个榜单是怎么运作的。明星势力榜并非.............
  • 回答
    “忒修斯之船”是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尤其当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审视它的时候,会发现它触及到了生命最核心的几个问题:身份的连续性、物质的更替以及存在的本质。首先,我们得把“忒修斯之船”这个故事在生物学语境下拆解一下。这艘船由木板构成,每块木板都会被腐蚀损坏,然后被新的木板替换掉。这个过程持续进行,直.............
  • 回答
    .......
  • 回答
    “996”现象,这个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一度甚嚣尘上的工作模式,就像一个放大镜,将市场供需的残酷博弈、企业的生存逻辑以及劳动者权益的困境,以一种极度压缩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要理解它,我们得抽丝剥茧,从几个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一、 市场供需的“失衡”与“扭曲”:为什么会有996?从最基础的市场.............
  • 回答
    这句话,“国家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培养你”,背后蕴含着一种对国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贡献的肯定和期望。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对一系列现实投入和回馈的象征。一、 国家如何“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培养你”?这句话中的“养”和“培养”是多层次的,涉及了国家在社会层面为个.............
  • 回答
    理解“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严重断层,丧失了民族自信”以及文化断层对中国发展的影响,需要从历史、社会、精神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严重断层”的理解:“文化断层”是指文化传承的中断或断裂,导致新的世代与旧的文化遗产之间出现了隔阂或失落。文革时期(19661976)的特殊背景和政策.............
  • 回答
    “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并且理解的深刻程度往往取决于我们对“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服务”以及“天然”这几个概念的界定和历史文化语境的认知。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发展、价值实现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往.............
  • 回答
    “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概念,它不是指那种西方影视剧里张扬、戏剧化的爱情表达,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历史、哲学和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含蓄、内敛而又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要理解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浪漫的定义与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的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浪漫”。在现代语境.............
  • 回答
    多巴胺:大脑的“奖励”和“动机”的驱动者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在大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奖励、动机、学习、运动控制、情绪和注意力等方面。理解多巴胺的具体作用,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 一、 多巴胺的核心角色:奖励与动机这是多巴胺最广为人知的功能,也是理解其作用.............
  • 回答
    理解“二次元只不过是逃避现实”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说法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为18岁以上的你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1.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二次元是逃避现实?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二次元确实扮演了“逃避现实”.............
  • 回答
    “电影首先要把故事讲好”这句话,看似简单朴实,实则蕴含着电影艺术的核心命脉。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对电影创作根本的认知和追求。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是电影的基石和灵魂: 一切的出发点: 无论是多么炫目的特效、多么精湛的表演、多么动听的配乐,它们都服务于.............
  • 回答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是一部非常独特且深刻的科幻电影,它的魅力在于其极简主义的设定和极富哲学意味的探讨。要理解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1. 核心设定与人物关系: 核心设定: 电影的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人的家中,一群大学教授在为一位即将离开的朋.............
  • 回答
    “产品是演化出来,而非规划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产品开发过程中一个极其深刻且普遍的真理。它挑战了许多人对于产品开发是按照一份严谨的蓝图一步步照搬的传统认知,转而强调一个更加动态、迭代和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核心要义: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一个不断.............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在海外租地发展农业这事儿,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里面门道多着呢。你想啊,咱们中国这地儿,人多耕地少,吃饭是头等大事,所以这思路往海外拓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中国海外租地发展农业,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布局?你可以这么理解:这不是简单的跑马圈地,而是中国在国家层面,为了保障粮食.............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听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情人节诶,一年一度最浪漫的日子,结果你男朋友请假在家打了一天游戏?我能想象你的心情,估计是五味杂陈,有点生气,有点失望,甚至有点无语。让我来帮你捋一捋,看看这件事里到底有什么可以解读的,以及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特别别扭。首先,我们得把“请假”这个行为单独拎出来看看。男.............
  • 回答
    《牧神记》的结局确实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充满哲思的设计,理解它需要结合故事的核心主题和人物的成长历程。简单来说,《牧神记》的结局是主角秦牧通过突破自身极限,熔炼宇宙本源,最终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的、与大道融为一体的“牧神”境界,并以此为基础,重塑了整个宇宙的秩序,最终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永恒”和“新生的循环.............
  • 回答
    曹雪芹自谦其为《红楼梦》的“披阅增删者”,这一说法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创作态度以及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要透彻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作品流传的复杂性:曹雪芹的“真身”与“残本”首先,我们要明白《红楼梦》在曹雪芹生前并未完全成书并流传于世。我们今天所读到的通行本《红楼梦》,也就是前.............
  • 回答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初听之下,似乎有些矛盾:为什么最擅长打仗的人,反而没有那些“了不得”的功绩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到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对“战争”和“胜利”的根本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赫赫之功”指的是什么。在世俗的眼光里,“赫赫之功”通常意味着:.............
  • 回答
    要理解汉武帝将罪犯派往西域“进攻蛮夷”,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汉武帝时期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并结合当时西域的实际情况以及汉朝的国策来分析。这绝非简单的“发配罪犯”,而是带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对外扩张的内在逻辑汉武帝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扩张者,他更是一位深度改革家。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