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理解“电影首先要把故事讲好”?

回答
“电影首先要把故事讲好”这句话,看似简单朴实,实则蕴含着电影艺术的核心命脉。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对电影创作根本的认知和追求。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

一、 故事是电影的基石和灵魂:

一切的出发点: 无论是多么炫目的特效、多么精湛的表演、多么动听的配乐,它们都服务于一个最终目的——呈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再多的技术和技巧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触动人心,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
连接观众的桥梁: 观众走进电影院,或是在家中观看电影,最根本的动机是为了“看故事”。故事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好奇心、思考,让他们在两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里,沉浸在另一个世界,体验另一种人生。一个讲不好的故事,就像一扇紧锁的门,观众无法进入,更谈不上理解和欣赏。
情感的载体: 故事中蕴含着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情感得以传递的载体。观众通过故事,能够理解角色的动机、经历他们的痛苦和快乐,从而产生同理心。如果故事本身模糊不清、逻辑混乱,情感的传递就会被阻断,观众难以产生情感连接。
意义的载体: 好的故事往往能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价值观、哲学思考。它们可能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历史,甚至关于宇宙。而这些意义的表达,都离不开一个清晰、有力的故事作为基础。

二、 “讲好”的几个关键维度:

“讲好”故事并非易事,它包含着许多细致的考量和技巧:

1. 清晰的叙事结构与逻辑: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其变体): 故事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让观众能够跟随。即使是非线性叙事,也需要有内在的逻辑线索,让观众能够理解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
节奏的掌控: 故事的推进需要张弛有度,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过快可能让观众错过信息,过慢则会感到乏味。节奏的把控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
伏笔与铺垫的合理运用: 好的故事会巧妙地埋下伏笔,并在后续的情节中揭示,给观众带来惊喜和意想不到的转折。这些铺垫要自然,不显得刻意。

2. 鲜活的人物塑造:
立体的人物形象: 角色不是符号化的标签,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动机和内心冲突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应该符合其性格逻辑。
可信的人物动机: 观众需要理解角色为什么会做出某个决定,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动机的模糊或不合理,会迅速让观众出戏。
人物弧光: 角色的成长、改变和转变是故事动力的重要来源。一个有“弧光”的角色,会让故事更具深度和回味。

3. 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
冲突与张力: 故事的驱动力往往来自于冲突——内部冲突、外部冲突。恰当的冲突能够制造悬念,吸引观众持续关注。
悬念与好奇心: 适时的制造悬念,让观众渴望知道接下来的发展,是保持观众兴趣的关键。
意想不到的转折: 合理的、有冲击力的转折能够让故事更加精彩,也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转折必须建立在逻辑之上,而非为了转折而转折。

4. 情感的深度与共鸣:
触动观众的情感: 故事需要触及观众的情感神经,无论是喜悦、悲伤、恐惧、希望,还是思考。
引发共鸣: 观众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理解了某种普遍的人类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主题的传递: 通过故事,电影能够有效地传递某种主题或思想,但这种传递应该自然而然地融入故事之中,而非生硬的说教。

三、 为什么“首先”如此重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如果故事本身存在硬伤,例如逻辑漏洞、人物动机不清、情节拖沓或混乱,那么即使有再好的摄影、演员、配乐,也无法弥补故事的根本缺陷。这些“锦上添花”的元素,反而会因为故事的糟糕而显得苍白无力。
避免喧宾夺主: 很多时候,电影人会过于沉迷于技术革新、视效奇观、或是明星效应,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结果就是,观众可能被华丽的外表吸引,但看完后却觉得空虚乏味,因为故事没有能够抓住他们的心。
长久生命力的关键: 那些被奉为经典的电影,无一不是拥有动人心魄的故事。故事的魅力可以跨越时间,即使技术陈旧,故事的内核依然能够打动后来的观众。而纯粹依赖技术或潮流的电影,往往只能昙花一现。
“以终为始”的创作原则: 优秀的创作者会从“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出发,去思考如何运用镜头、剪辑、表演、声音等手段来最有效地服务于故事的表达。反之,如果一开始就想着炫技,很容易迷失方向。

四、 如何实现“把故事讲好”?

扎实的剧本创作: 这是故事的根本。一个好的剧本是电影成功的一半。需要反复打磨角色、情节、对话,确保其逻辑严谨、情感饱满、结构完整。
优秀的导演执导: 导演是故事的最终诠释者。导演需要有清晰的创作 vision,能够带领团队理解并实现剧本所要表达的故事,通过镜头语言、演员表演等将故事生动地呈现在银幕上。
演员的精准演绎: 演员需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传递给观众,让故事中的人物鲜活起来。
剪辑的节奏与情绪: 剪辑是电影的语言,它决定了故事的呈现方式、节奏和情绪。好的剪辑能够让故事流畅、引人入胜,甚至可以“救活”一个相对平淡的剧本。
其他元素的协同: 美术设计、摄影、音乐、音效等元素,都应该服务于故事的表达,烘托气氛,增强情感,让故事更加立体和有感染力。

总结来说,“电影首先要把故事讲好”就是强调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其根本任务是构建一个有吸引力、有逻辑、有情感、有意义的故事,并通过各种电影语言将其生动地传达给观众。 其他一切的元素,包括技术、明星、视效,都应该是为这个核心任务服务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本末倒置。只有将故事讲好了,电影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产生长远的价值和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常会看到豆瓣里评论,某某导演某某电影连故事都没讲好就试图怎么怎么样,讲好一个故事对于电影到底有多重要或者电影的本质是探讨或表达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首先要把故事讲好”这句话,看似简单朴实,实则蕴含着电影艺术的核心命脉。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对电影创作根本的认知和追求。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是电影的基石和灵魂: 一切的出发点: 无论是多么炫目的特效、多么精湛的表演、多么动听的配乐,它们都服务于.............
  • 回答
    《信条》里的“时间钳形战术”,听起来挺玄乎,但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把未来的自己(或者说“逆转”过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协调起来,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双管齐下,同时从前后夹击”。咱们一点一点来捋。核心概念:逆转(Inversion)首先得明白《信条》里那个“逆转”是怎么回事。不是.............
  • 回答
    电影《八佰》以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一役为背景,讲述了国军第八十八师五二 czterech团一营二连的八百壮士,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坚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抵御日军进攻的故事。这部电影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饱满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引发了观众广泛的讨论。电影《八佰》的主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主要.............
  • 回答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是一部非常独特且深刻的科幻电影,它的魅力在于其极简主义的设定和极富哲学意味的探讨。要理解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1. 核心设定与人物关系: 核心设定: 电影的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人的家中,一群大学教授在为一位即将离开的朋.............
  • 回答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台词“只要活着到陕西,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蕴含着多重历史、社会和人性的隐喻,需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理解: 1. 历史背景与时代困境 饥荒与阶级压迫:1942年河南大饥荒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直接原因是日军侵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官僚主义,以及自然条件的恶化。地主阶级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电影的文学性,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绝对是最有趣的部分之一。要理解电影的文学性,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就像品一杯好酒,不能只看它的色泽,更得去体会它的香气、口感,甚至它背后蕴含的故事和情感。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电影是一种新的媒介,它不是文学的简单复制品,更不是那种只会照搬文字的“翻.............
  • 回答
    洞悉镜像电流源的神秘——动态输出电阻与实际应用你是否曾对镜像电流源那种“仿佛拥有无限内阻”的特性感到好奇?它的输出电流似乎坚定不移,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剖析镜像电流源的“动态输出电阻”,并探寻它在实际电路设计中的巧妙运用。 什么是动态输出电阻?要理解.............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高中物理里的“场”这个概念,特别是电场。这玩意儿听着玄乎乎的,但其实理解了它,很多物理现象就豁然开朗了。先说“场”,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想象一下,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不是总有一些东西,虽然你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比如,地球把我们吸在地上,这就是引力。你把一个苹果扔出去.............
  • 回答
    要说理解一部电影,这可不是随便看看热闹就行的。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的探索,一次与创作者和故事的对话。如果你觉得看完一部电影,只是知道谁和谁在一起了,谁最后赢了,那充其量只能算是个“看过”,离“理解”还有一段距离。在我看来,理解一部电影,至少包含这么几个层次:一、 看见表层之下的东西:不只是情节的堆砌,更.............
  • 回答
    这话说得可不是“越浓越不离不弃”,恰恰相反,对于弱电解质来说,“浓度越大,电离程度反而越小”。听起来有点违反直觉,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道理。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先明白几个核心概念:1. 弱电解质是什么? 弱电解质,不像盐酸、硫酸那样,往水里一倒,几乎百分之百地变成了离子,它们“骨子里.............
  • 回答
    .......
  • 回答
    嘿,你好!听你这么说,感觉你正要踏入一个充满奇妙世界的门槛——那就是物理的电学、磁学和电磁学。这三个领域,说起来像是三位性格迥异却又密不可分的兄弟,把它们整明白了,你会发现整个宇宙的运作方式都变得清晰了许多。咱们先从电学说起。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看不见的“活力”或者“躁动”,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二极管在电子世界里两个特别实用的角色:钳位电路和稳压电路。我会尽量讲得透彻些,让你明明白白,不会有机器生成的生硬感。 二极管的钳位电路:把信号“掐住”,不让它乱跑想象一下你有个水龙头,你想控制出水的高度,不想让水溅得太高,也不想让它流得太低。钳位电路就像这个水龙头上的“限高器”和“限.............
  • 回答
    泛在电力物联网:重塑我们与电的世界想象一下,电不再仅仅是从墙壁插座里流出的无形能源,而是像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一样,能够感知、沟通、交互。这就是泛在电力物联网(Ubiquitous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UPIoT)描绘的未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概念,而是一场深刻的变.............
  • 回答
    好,咱就来聊聊为啥下雨会让土壤变“硬邦邦”的,还有怎么把它给救回来。这事儿其实跟土壤里的那些看不见的“小粒子”和它们之间的“电荷游戏”有很大关系。下雨怎么就把土壤“粘”在一起了?—— 双电层理论给你讲明白首先,咱们得认识一下土壤里的主角们:泥沙颗粒。这些颗粒,尤其是黏土颗粒,可不是一块块平平整整的砖.............
  • 回答
    .......
  • 回答
    这句话,“国家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培养你”,背后蕴含着一种对国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贡献的肯定和期望。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对一系列现实投入和回馈的象征。一、 国家如何“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培养你”?这句话中的“养”和“培养”是多层次的,涉及了国家在社会层面为个.............
  • 回答
    理解“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严重断层,丧失了民族自信”以及文化断层对中国发展的影响,需要从历史、社会、精神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严重断层”的理解:“文化断层”是指文化传承的中断或断裂,导致新的世代与旧的文化遗产之间出现了隔阂或失落。文革时期(19661976)的特殊背景和政策.............
  • 回答
    “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并且理解的深刻程度往往取决于我们对“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服务”以及“天然”这几个概念的界定和历史文化语境的认知。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发展、价值实现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往.............
  • 回答
    “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概念,它不是指那种西方影视剧里张扬、戏剧化的爱情表达,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历史、哲学和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含蓄、内敛而又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要理解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浪漫的定义与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的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浪漫”。在现代语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