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怎么需要理解,电影的主题寓意已经很直白了,这部片子基本相当于《新八百壮士》,在内涵上并没有太多值得挖掘的新主题。
从片中爱国将士的舍生取义、群众态度的转变以及明示上峰放弃这四百人等情节,基本能够提炼出本片的主题:体现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批判腐朽的国军对无数底层士兵热血的浪费、呼吁民众铭记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
个人对这部影片的评分是7.5分,在国内战争片中质量属于中上游。
加分项:精彩的战斗场面、令人印象深刻的音画效果、对逃兵等小人物的刻画、演员表现不俗、群像戏的展开以及苏州河两岸天堂地狱的意向等。虽说这些元素在欧美韩战争片中屡见不鲜,但是对于国产战争片来说仍是难能可贵并且值得鼓励和欣赏的。
扣分项:近乎堆砌的煽情情节(过桥送电话线、渡河送旗、白给护旗、撤退时莫名奇妙的慷慨激昂)、与事实相悖的过度艺术加工(真实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烈度低,伤亡非常小)、影片后半段水准堪堪及格拉低平均分。
我预估《八佰》票房破八亿应该不是难事,同期竞品少、爱国主题对疫情后中国社会士气的提振以及影片本身的质量保证了《八佰》的票房,甚至隐隐有向着现象级票房迈进的趋势。对于广大对抗战史不敏感的朋友们,这部片子值得一看,观影体验还是蛮ok的。
说说我最想说的,《八佰》为何在知乎受到大量差评?
1.知乎app的定位:作为以问答与知识共享闻名的app,无论现在的社区素质较之前下降了多么大,知乎的讨论氛围注定要比微博、贴吧、小红书等app更加严肃。而较为严肃的社区环境无疑吸引了大批活跃的历史爱好者,与史实向左的内容毫无疑问会在知乎会遭到有理有据的驳斥。
《八佰》无疑是踩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坑,剧中的某些情节并没有做到严谨、还原历史,而是复刻甚至再加工了前作里台湾导演经过大量艺术加工拍出来的情节。适当的艺术加工可以给影片增色,但是《八佰》走远了,它的某些处理甚至可以说是歪曲史实了。
如果想歌颂正面战场爱国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昆仑关、宝山战役、喜峰口血战、台儿庄大捷等众多优质题材明明合适得多。管虎选择了本就带有表演色彩的淞沪会战中最具代表性的低烈度表演战斗,那么“表演”就应该突出其“讽刺”性。四行仓库战斗最值得挖掘的其实是战斗前后的故事而非战斗经过,然而《八佰》不仅没有抓对重点,反而大大夸张了四行仓库的战斗烈度,因此拍出来的成品在历史爱好者眼中就是个四不像,在知乎遭到如此驳斥也就不足为奇了。
2.时代背景:中美、中台对峙走到今天这一步,如今民众的政治神经格外敏感。管虎拜访飞将军后人,注定会引起相当一部分民众的反感,更何况谢晋元的后人就在上海。
影片中不管有没有出现飞将军的情节,单凭导演的这一招臭棋,被骂也是应该的。
3.过量宣发带来的落差感:这片子从去年至今可以说是热度不减,华谊财大气粗的大量宣发无疑吊起了广大历史爱好者的胃口,在我印象中去年在影片尚未发行时,不乏众多历史爱好者对影片的溢美之词与期待。
吊了一年的胃口,等到如今影片上映,其质量无疑是与我之前的预期不相符合的。除却战斗场面等电影工业支撑的硬件实力,《八佰》在其他方面并未给我带来太多惊喜。影片的主题与内涵远远没有深刻到需要“挖掘”的程度。
也可能是我吹毛求疵吧,毕竟《血战台儿庄》《紫日》《鬼子来了》《历史的天空》《我的团长我的团》《战长沙》等等珠玉在前,《八佰》在我眼里充其量就是与《集结号》《金陵十三钗》同等甚至略低一个档次的战争片。
华谊大量的宣发让我期待这部影片可以开启国产战争片的新时代,现在看来,在电影工业方面有长足进步,但是在主题与内涵上无疑是一种裹足不前甚至是倒退。
希望知乎各路人士求同存异,这部影片质量尚可,既到不了需要被“吹”的程度,也不至于被骂的一无是处。
一部普通的战争片,因导演不当行为在知乎引起了巨大争议,并且使话题逐渐从影片本身偏移,这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
希望各位朋友能够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部影片,就事论事,不要将太多与影片无关的情绪代入进来,就酱。
中国版《兵临城下》
一个法国导演,把苏联红军拍成了法国军队。
然后竟然还有一帮俄罗斯人在那里说“哎哟电影是电影不是纪录片,这电影我觉得好看。”
你觉得好看,那是因为你傻!你哪来的勇气讲出来丢人现眼?
搞笑得很,主题不重要,就问爽不爽?这样的片子当然有,纯娱乐片。现在主创如果出来发个通告,告诉我这部片子是纯娱乐爽片,剧情是编来让大家爽的,不必认真。我保证再也不BB了。
而且就算这部片子是早就放弃了内涵,凭什么其他电影人就得也放弃内涵?什么时候老头乐成为正确了?
最后,看这部片子你真的爽得起来?如果你爽得起来,那恕我直言,挺可怕的。
我想起一个笑话。
某人欲画美人,画到一半大家说不像,他说这是张飞。再画一会儿,又说我其实想画怪石。最后,他说:大家看这个黑扇面很朋克吧?
不提基于历史,猜测可打7到8分。提基于历史,我觉可打0分。
不提什么立场,黑谁捧谁。我记得真实的历史似乎是:
据日方记载,四行仓库日军战死1人。伤重后来不治2人。
国军伤亡不详,数据讳莫如深。感觉不超过10个。
抛开日军可能掩盖的缩水的成分。根据各方描述,四行仓库之战是场极低烈度的表演战。
如果在战时,夸大一下宣传,激励大家的抗日热情,可以理解。
现在过去这么多年了。电影越热血沸腾,想起就干死最多3个鬼子就觉得一身鸡皮疙瘩。
建议改为:纯属虚构。
或者受四行仓库启发,完全重新创作的电影。
我希望有一天,
中国人民看完一部电影以后,不要问主题是什么,寓意是什么,要问爽不爽。
今天,你去看了什么?
八佰。
爽吗?
爽。
孩子,你们长大了,你要明白,如果只有寓意和主题可以让你高潮,那么你有病,得治。
=========
很多人都不懂,喜欢用屁股看问题。
兴许是中学的时候做题做多了,兴许是就这么点知识水平。
大家都知道我是极力支持文化输出的,
但文化输出的前提就是你不能用主题和立意去看问题。
因为别人不喜欢你的主题也不喜欢你的立意。
他们喜欢你打打杀杀。
你得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里面放私货进去,这才是文化输出。
如果你能力有限,没办法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里放私货,
那就不要放私货也要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而不是端着在那里‘意识形态输出’。
别人不爱看这些。
我举个例子,诺兰知道吧?拍星际穿越那个。
他有多牛逼呢?他能用95%的篇幅给你讲一个硬科幻的故事,
然后用最后5分钟把整个科幻故事变成宣扬宗教核心价值观的片子。
你看别人家的电影没事儿有人问什么主题,问什么立意么?
他们还有一大群商业评价机构,天天喷那些阳春白雪不知所谓,要的是什么?
就是自己的下里巴人能推广到全世界。
结果电影火遍全球,火遍全球还不算,火了以后,
别人问你黑人部落都是啥样的,你满脑子就那个盘子一样大的唇环。
而我们这边呢?
动不动就是屁股是歪的,动不动就是这电影主题有毛病。
不,它们没毛病,有毛病的是这样的心态。
=============================
评论里还有人提到了《切尔诺贝利》,这个更没法比了,
一比就觉得靠这群只知道主旨和立意的玩意儿和别人去打就是被碾成粉的结局。
战士在仓库里看戏台上的长坂坡,民众在河对岸看四行的保卫战,我们在电影院看民族的屈辱史。
小孩子从长坂坡中学会了浩气长存保家卫国,民众在烈士的牺牲中明白了什么叫家国一体,观众在电影中知道自己的土地上曾发生的惨剧不是历史书上草草翻过的四页纸。
淞沪是一出戏,演给洋人看。
八佰是一出戏,演给观众看。
洋人没看懂战士的牺牲,但江对岸的国民看得到。
喷子看不懂八佰想唤起的国族意识,但我看得到。
八佰的格局很大,因为他直接无视了喷子心心念念的政党问题,直接去展示我们的民族是怎么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体的。
四行并不一定壮烈,但他就是一出戏,一场表演怎么死的戏,看过这出戏,让你知道到底该为何而死,如此罢了。
戏本只是戏,没什么价值,但戏能感召到人,就有价值。
小民看到了烈士的粉身碎骨,从看客变成了同胞。
而高高在上的领袖却还只是想着自己的布局。
那些不肯去死的人,最爱拿着历史的大旗空谈爱国。
如同这些不肯看电影的人,最爱拿着电影周边的花边去向别人炫耀自己偷来的高人一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