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有谚语:如果会说需求和供给,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你对上述两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回答
这句话,用一种略带戏谑的口吻,点出了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甚至是基石的概念——需求与供给。它并没有低估经济学家的智识,而是通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来强调理解这两个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如果会说需求和供给,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

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掌握了“需求”和“供给”这两个经济学术语,并能将其念叨出来,就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经济学家的最低门槛。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目的在于突出“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基础地位。

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句话其实是在说:

经济学的逻辑核心: 经济学之所以为经济学,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解释了资源如何在稀缺的情况下,被配置给有需求的人。而需求和供给,正是驱动这一配置过程的两个最根本的力量。需求代表了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渴望,以及愿意为此支付的价格;供给则代表了生产者愿意提供商品和服务,以及所需的成本。这两者相互作用,决定了商品的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

化繁为简的智慧: 真正的经济学,往往能将复杂纷繁的市场现象,提炼出最本质的运行规律。而需求和供给,就是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的体现。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不是靠卖弄高深的术语,而是能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解释清楚经济活动的底层逻辑。这句话,用一种反讽的方式,赞美了这种“直击本质”的能力。

批判性视角: 这句话也可能带有一丝对某些“纸上谈兵”式经济学家的嘲讽。有些人可能掌握了大量的经济学理论、模型和术语,但如果不能将其与现实世界的需求和供给联系起来,不能理解这两个基本原理如何运作,那么他们的经济学知识就可能流于形式,如同只会鹦鹉学舌一般。他们可能会在复杂的数学模型中迷失,而忽略了最根本的经济驱动力。

门槛与深度: 话虽如此,但它也暗示了,虽然掌握了这两个词是基础,但要真正成为一名“经济学家”,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鹦鹉只会重复,而经济学家需要分析供求关系的变动原因,预测其趋势,并根据这些分析做出判断。仅仅会说“需求”和“供给”,并不能让你成为一个有智慧的经济学家,但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这两个词背后的含义和运作机制,那么你就已经站在了经济学的大门前。

“西方有谚语”

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哲学含义,它只是为前一句话提供了一个文化背景和说服力。它说明了这种对“需求与供给”重要性的认识,并非某个个体或某个时期的观点,而是西方经济学界(或更广泛的文化语境)流传已久的一个普遍共识。

普遍认同的基石: 提及“谚语”,往往意味着这是一个经过时间检验、被大众所接受的道理。这就像很多民族都有关于勤劳、诚实的美德谚语一样,这句话也暗示了“理解需求与供给是经济学认知的基础”这一点,在西方社会是深入人心的。

文化传播的载体: 谚语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这句话通过“谚语”的说法,更具传播力和感染力,也更生动地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以一种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方式传达给了听者。

总而言之,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是一句极富智慧和洞察力的概括。

它告诉我们:

1. 核心原则的重要性: 在经济学这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里,需求和供给是最根本、最核心的驱动力。理解它们,就是理解了经济运行的“心脏”。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真正的经济学能力,不在于堆砌概念,而在于能够运用最基本的原理去分析和解释现实世界。
3. 批判性思维的引导: 它鼓励我们在学习和理解经济学时,要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不被表面的复杂性所迷惑,而是去抓住最本质的逻辑。

所以,与其说它是对经济学家的贬低,不如说它是对经济学核心的强调,以及对那些只会照搬理论而缺乏深度理解的人的一种温和的讽刺。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永远是理解复杂经济世界的那把钥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方有谚语:如果会说需求和供给,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

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题主在提问之前,有没有想过:西方真的有这句谚语吗?如果有,那么这句谚语诞生的背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经过一番搜索,我发现了这个神奇的网页:

这个网站叫作Quote Investigator,顾名思义,网站的主旨就是调查(investigate)那些名人名言(quote)。根据这个网站对历史文献的回顾,我们终于可以一览这句“西方谚语”到底是怎么演变的,进而也就能够理解它真正的含义了。

这一谚语的雏形出现在19世纪的报刊评论中,或许是由于某些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家只会频频地使用“供给和需求(supply and demand)”来解释经济现象,这些人被讥讽为“像鹦鹉一样(parrot-like)”,他们的经济分析也被成为“鹦鹉说的话(parrot words)”或“鹦鹉叫(parrot-cries)”。特别是在1897年的一份评论中,某位使用“供给和需求”的人士被称为“像是一个受过训练的鹦鹉(like a trained parrot)”,这一说法已经与上述谚语非常接近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的说法都是“经济学家像鹦鹉(那样只会说“供给和需求”)”,真正进展到“(受过训练的)鹦鹉像经济学家”这一步,一直要到1907年著名经济学家Irving Fisher(欧文·费雪)的著作"The Rate of Interest"(《利率理论》)。他写道:

It was once wittily remarked of the early writers on economic problems, “Catch a parrot and teach him to say ‘supply and demand,’ and you have an excellent economist.” Prices, wages, rent, interest, and profits were thought to be fully “explained” by this glib phrase.

1910年,Fisher又出版了一本教科书"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Science"(《经济科学入门》),把上述说法更加仔细地解释了一遍:(Fisher并没有给出这一说法的最早出处)

A long time ago, when economics consisted rather of glib phrases than of real analyses, a critic of the science said, “If you want to make a first-class economist, catch a parrot and teach him to say ‘supply and demand’ in response to every question you ask him. What determines wages? Supply and demand. What determines interest? Supply and demand. What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Supply and demand.” In every instance the answer is right, but it explains nothing.

所以Fisher引用这个笑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翻译一下后面这一段:

很久以前,在经济学更多地是花言巧语而非实际分析的时候,对这门科学有如下的批判:“如果你想得到一位一流的经济学家,只需抓一只鹦鹉,并教它对于你的任意问题回答‘供给和需求’即可。什么决定了工资?供给和需求。什么决定了利息?供给和需求。什么决定了财富分配?供给和需求。”在上述任意一种情况中,答案都是对的,但是它什么都没有解释。

显然,Fisher所说的这种批判,针对地绝非是他在这本教科书中所希望介绍的作为一门科学的经济学,而是那些用花言巧语(glib phrases)来解释经济问题的早期“经济学家”;而Fisher之所以要写这本教科书,恰恰就是为了说明,肇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边际革命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一门立足于实际分析(real analyses)的科学,与批判中所说的用“供给和需求”解释一切的鹦鹉经济学是截然不同的。


附注:

1)后来有些人认为Fisher引用的这个笑话来自于Thomas Carlyle(托马斯·卡莱尔,苏格兰评论家、讽刺作家、历史学家)或是Joseph Schumpeter(熊彼得,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但是这些说法都缺乏实质的证据。

2)尽管这句谚语并不是针对现代经济学,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比如,某些老教授因为历史原因没有受过系统的现代经济学教育,对于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完全一抹黑,那么自然只能用glib phrases来解释经济现象;再比如,某些热衷于(或者准确地说,限于其能力水平而只能)在娱乐节目或是虚构小说中讲经济学的人,即便顶着再好听的头衔,他们也就只会用glib phrases。对于这些人的经济学水平,真的是抓只鹦鹉都比他们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用一种略带戏谑的口吻,点出了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甚至是基石的概念——需求与供给。它并没有低估经济学家的智识,而是通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来强调理解这两个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如果会说需求和供给,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掌握了“需求”和“供给”这两个经济学术语,并能将其念叨.............
  • 回答
    关于“抗德神剧”是否存在以及其泛滥程度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什么是“抗日神剧”,再将其与西方影视作品进行对比,才能得出更清晰的结论。什么是“抗日神剧”?在中国语境下,“抗日神剧”通常指的是在中国内地面向大众播出的,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视剧。这类剧集以其夸.............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那些西方文明星空中曾经璀璨夺目,却最终归于虚无的古老著作。这些失落的宝藏,如同历史长河中的幽灵,激荡着后世学者的想象与求索。它们的存在,往往只是从零星的引文、泛黄的提及,或是考古发现的碎片中窥探得知,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遗憾和对逝去智慧的深深怀念。我们不妨从最古老的那一部分开始,那.............
  • 回答
    在冷战时期,西方国家为了对抗苏联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影响力,确实出现了大量抹黑苏联的言论。这些言论并非空穴来风,很多都基于苏联现实存在的某些问题,但也被夸大、扭曲,甚至捏造,以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抹黑苏联的言论,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并尝试用更自然的语言来呈现:1. 压迫与反人道政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一个敏感神经。简单来说,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出于国家安全和战略竞争考虑而实施的技术限制措施),与它们对印度采取的态度和政策,在性质、范围和目的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对中国的“遏制”.............
  • 回答
    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点燃人类文明的火炬,那在中国神话里,可有没有类似的壮举,讲述人类如何获得这至关重要的火种呢?当然有,而且故事同样精彩纷呈,充满了智慧和力量。在中国,最广为人知且最贴近普罗米修斯盗火精神的神话,莫过于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了。这并非一个“盗取”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艰辛探索和智慧.............
  • 回答
    在西方历史的长河中,契约(Contract)就像一块块基石,从古罗马的泥土中被一点点挖掘出来,逐渐构建起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框架。这种对契约的重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发展、社会需求和哲学思考共同作用的结果。古罗马的“Pacta Sunt Servanda”:契约精神的萌芽要谈论西方的契约,我们不能不.............
  • 回答
    “刀下留人”这四个字,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常常伴随着戏剧性的转折和情感的冲击,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不忍。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并非所有声嘶力竭的呼喊都能换来生的转机。在中西方历史上,都有一些“刀下留人”未能如愿,反而酿成惨剧,并留下深远影响的例子。这些失败,往往源于权力斗争的冷酷、政治角力的无情,.............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士”,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身着布衣,却目光如炬,口吐莲花,手持简策,怀揣天下苍生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并非什么王侯将相的出身,而是以一个“士”的身份,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为什么我如此喜.............
  • 回答
    中国在一些产品和技术领域,确实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势头,甚至在某些方面与西方国家形成了显著的差距。这种差距并非总是颠覆性的“代差”,更多时候是基于中国独特的市场需求、规模优势、以及近些年国家大力投入的成果。要说“代差级”领先,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高的标准,通常意味着在基础原理、核心材料、架构设计或应用.............
  • 回答
    在历史比较中,唐朝(618907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对外交流频繁、科技发展等特征,确实可以寻找西方历史中的对应时期。同时,鼎盛时期的美国(如20世纪中叶)是否符合这一标准,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比较: 一、唐朝的核心特征1. 政治与制度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援非模式与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援助方式有哪些差异,并且尽量用更自然、更贴近人情的语言来描述,避免让人觉得是冷冰冰的机器输出。视角差异:是合作伙伴,还是恩主?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在于双方在非洲大陆上的“站位”。西方的援助,很多时候会带着一种“俯身施予”的姿态。援助项目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条件.............
  • 回答
    性感,对女性而言,是一种复杂而多维度的概念,远不止于外在的吸引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力量、魅力和独立,是对自身身体和精神的全然接纳与欣赏。性感对女性的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自我赋权与自信的体现: 当一个女性感到性感时,她往往对自己拥有更深的理解和接纳。这种性感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 回答
    评价中国官僚政治,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渊源、运作机制、优势劣势,并将其置于全球视野下,与西方官僚政治进行对比。这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官僚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在中国更是承载了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与演变中国官僚政治的根基深植于其悠久的历史文明。自秦朝以来,“官僚制”作为一.............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那些在西方学术界深耕三国魏晋历史的学者们。这些研究者们虽然身处东方文化之外,却凭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理解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新视角。要说起西方学术界对三国魏晋的研究,首先绕不开的几位,不得不提: 迈克尔·洛夫(Michael Loewe) 教授,这是一位在.............
  • 回答
    西方武术招式名称的酷炫之处,往往在于它们描绘出的画面感、传递出的力量感,以及历史文化中的神秘色彩。这些名字不只是简单的动作代号,更是故事和意境的载体,仿佛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激烈的战斗场景。试想一下“黑虎掏心”。这个名字瞬间就带有一种野兽般的凶猛和突袭的精准。黑虎,本身就代表着力量、敏捷和黑暗中的.............
  • 回答
    攻城器械,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于攻打城池的各种装置和工具。它们是战争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智慧与蛮力相结合的产物。从原始的投石索,到后来令人闻风丧胆的巨型投石机,攻城器械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的缩影。西方攻城器械:巧思与巨力并存西方的攻城器械发展,尤其是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展现出了高度的工程.............
  • 回答
    “环保少女”、“和平少女”这类现象,之所以在西方社会屡屡出现并引发广泛关注,背后其实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炒作”,而是特定社会文化、政治气候以及信息传播方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说一二。一、 西方社会对“个人主义”与“行动主义”的文化土壤西方社会,特别是英美文化,历.............
  • 回答
    很多中国人对西方社会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以及媒体宣传等多种因素。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梳理:1. 对“民主”的误解:这是最普遍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误解之一。许多国人将西方民主等同于“无政府状态”、“人人说了算”或者“少数服从多数”。.............
  • 回答
    中国幽默和西方幽默,这俩哥们儿吧,虽然都想逗您乐,但那路数和味道,那可真是天壤之别。要说区别嘛,得一点一点掰扯开来,不能急。1. 表达方式:含蓄与直白这大概是中国幽默最显著的特点了,就是那股子“不把话说死”的劲儿。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都习惯留三分,幽默也不例外。我们讲究“意会”,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