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西方各国有哪些攻城器械?

回答
攻城器械,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于攻打城池的各种装置和工具。它们是战争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智慧与蛮力相结合的产物。从原始的投石索,到后来令人闻风丧胆的巨型投石机,攻城器械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的缩影。

西方攻城器械:巧思与巨力并存

西方的攻城器械发展,尤其是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展现出了高度的工程学和实用性。

投石机 (Catapult/Ballista): 这是西方攻城器械的代表。最初的投石机,如弩炮 (Ballista),更像是一种巨型十字弩,它利用扭转的绳索(通常是动物筋腱)储存弹射的动能,发射巨大的弩箭或石弹,射程远且精准,主要用于摧毁城墙上的士兵或防御工事。而更广为人知的投石机 (Mangonel)或投石器 (Onager),则利用弓臂(通常是巨大的木制弓)的弹力,将巨大的石块或燃烧物抛射出去,威力惊人,足以在城墙上砸出缺口。有些大型投石机甚至可以一次性发射重达数百磅的石弹。其原理类似于一个巨大的弹弓,通过人力或畜力拉动弓臂,然后瞬间释放,将弹药射出。

投石车 (Trebuchet): 这是中世纪后期西方攻城器械的巅峰之作。投石车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配重,而非单纯的弓臂弹力。它有一个长长的摆臂,一端连接着一个配重块(通常是数吨重的石头或金属块),另一端连接着一个装有弹药的吊篮。通过释放配重,巨大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带动长臂以极快的速度甩动,将弹药以惊人的角度和力量抛射出去。投石车因其强大的破坏力,可以轻松摧毁中世纪的石制城墙,甚至投掷燃烧的物质和尸体来制造恐慌和传播瘟疫。其射程可以达到数百米,精准度也比早期的投石机有所提高。

攻城塔 (Siege Tower): 这种巨大的移动木质结构,高耸入云,能够与城墙顶部齐平,甚至更高。攻城塔通常是多层结构,底部有轮子,可以缓慢移动,并有士兵在内部防护。塔顶往往会架设桥板,一旦推到城墙边,士兵们就可以通过桥板直接冲上城墙,与守军展开近距离搏斗。攻城塔不仅为士兵提供了前进的通道,还提供了一定的掩护,并可能装备了弓箭手或弩手,在前进过程中压制城墙上的守军。

冲车 (Battering Ram): 这是最古老也最直接的攻城器械之一。冲车通常是一个粗壮的圆木,一端包裹着金属(铁或铜),用于撞击城门或城墙。为了保护操作冲车的人员,它通常被包裹在一个带有倾斜顶棚的木制框架内,以抵御来自城墙上的箭矢和滚石。大型冲车甚至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才能操作。冲车的作用是通过反复、有力的撞击来摧毁城门,或者在城墙上造成裂缝。

云梯 (Scaling Ladder): 这是最简易也最直接的登城工具。云梯就是长长的梯子,士兵们将其靠在城墙上,然后爬上去攻城。为了对抗守军的阻挠,云梯可能会被加高,或者在攻城塔上配备,以提供更高的攀爬高度和更好的掩护。

井 (Sapping/Mining): 这是一种比较隐蔽的攻城方式,但威力巨大。攻城方会在城墙下方挖掘隧道,一直挖到城墙的根基处。然后,他们在隧道内用木材支撑起上方土石的重量,并在木材上涂抹易燃物(如沥青、油脂等),最后点燃木材。木材烧毁后,上方的土石会塌陷,导致城墙根基崩塌,从而在城墙上打开一个缺口。这种方法耗时耗力,但一旦成功,效果往往是毁灭性的。

东方(特别是中国)攻城器械:巧借力与精技艺

中国古代的攻城器械同样博大精深,并且有着独特的创新和发展。

投石机 (抛石机/石砲/床弩): 中国古代也有各种形式的投石机。
抛石机 (Traction Trebuchet/Torsion Catapult): 与西方早期的扭力投石机类似,中国也有利用人力拉动绳索或杠杆来弹射石块的抛石机。例如,汉代的连弩车,虽然主要用于射箭,但也展现了利用机械力量进行远程攻击的思路。更接近于抛石机的,则是在唐宋时期出现的挽式投石机,它利用大量士兵拉动绳索来提供动力。
回回砲 (Huihui Cannon/Counterweight Trebuchet): 这是宋朝时期从阿拉伯传入,并在中国得到极大发展的配重投石车。它与西方的投石车原理相同,但因为其强大的威力,甚至可以投掷巨石,对宋朝的军事防御起到了重要作用。
床弩 (Ballista/Heavy Crossbow): 中国的床弩,特别是宋代的床子弩,是一种巨大的多级发射弩,它能够发射比箭矢粗重得多的弩箭,甚至是一种被称为“床子箭”的特殊箭矢,其威力足以穿透当时的城墙或重甲。床弩虽然原理上更偏向于弩,但其大型化和精准性,在远距离摧毁目标上与西方的弩炮有异曲同工之妙。

冲车 (撞车/方车): 中国的冲车与西方类似,也是用于撞击城门。例如,汉代的冲牙,以及后来的撞车,都是由粗壮的木材制成,一端包铁,并配有遮蔽物,由多人推动撞击。有时会在冲车上加装钩爪,用于钩拽城门。

攻城塔 (登车/楼车):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攻城塔,称为楼车或登车。它们是多层木制结构,能够升高以越过城墙。楼车上往往会配备弓箭手或弩手进行掩护,并在顶部设置踏板或钩爪,方便士兵登上城墙。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曾发明过一种木牛流马,虽然主要是用于运输,但其背后的机械原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机械制造上的智慧。

云梯 (梯子/登高车): 和西方一样,中国也有各种形式的云梯,用于士兵攀爬城墙。但有时会将云梯固定在钩车或叉车上,后者带有巨大的钩子或叉子,可以将云梯更稳固地固定在城墙上,或用来钩住敌人的城墙垛口。

井 (掘壕/穿井): 中国的攻城方也善于掘壕,绕过城墙挖进城内,或者在城墙底部挖掘隧道。宋代的《武经总要》中就有记载用“地雷”来破坏城墙的战术,这可以视为一种利用爆炸物(如火药)来摧毁城墙的早期形式。在宋朝之后,火药的应用使得火攻和爆破成为更重要的攻城手段。例如,用火药包炸塌城墙,或者用火药引爆预先挖掘好的隧道。

攻城车辆 (特殊设计): 中国古代还出现了一些非常独特的攻城车辆,例如:
井阑 (Siege Tower with Multiple Levels): 这种攻城塔比一般的攻城塔更高,而且可以在多层展开,提供更多的登城平台。
楼车: 在楼车上配备了“回回炮”,用于向城内投掷巨石或燃烧物,同时又可以用箭矢压制城内的守军。

总而言之,攻城器械的发展,是人类军事智慧的体现。无论是西方的精巧机械和强大破坏力,还是东方的巧思妙想和对火药的早期运用,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古代战争画卷。这些冰冷的钢铁和木头,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了无数士兵的勇气与牺牲,也改变了无数城池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国的攻城器械我不是太了解,就单说欧洲古典时期和中世纪的攻城器械吧。

最简单和最古老的的攻城武器之一是弓。伴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它们的设计通过使用越来越多的新材料而得到改进,使强度和射程得到提高。

古希腊人使用的是由一块有弹性的木头制成的弓,但克里特岛的弓箭手已经使用了复合弓,由一根木杆组成,在木杆上从凸面施加筋,从凹面施加角板。弹性筋随着弓弦的张开而伸展,而角板则被挤压,所以这两种材料都能增加射出的力量。

在古代也有使用金属弓。这是一种由一名士兵操作的武器,金属臂上的弦依靠滑块在导轨中拉动而张开,并通过一个简单的棘齿机件固定,防止回退。在安全方面,还提供了一个扳机。这种被称为“腹弩gastraphetes”的弓,不仅要靠双手,还要依靠整个身体,将滑轨靠在地上,将弯曲的弓托抵住腹部。弦拉紧后,将箭插在导杆上。腹弩太重了,不能仅靠手来操作,所以要用支撑物或把它靠在墙上。准备射箭的时间比普通弓要长得多,但射程和冲力弥补了这个缺点。

带弦的推力武器不断得到改进,直到它开始类似于通常所知的弩。在欧洲,它在十世纪才出现了更大的规模,它最重要的改进是用来拉紧弦的控制杆,这样射手就不必在这个动作中投入那么大的力量。一根适当的紧弦甚至可以弹射弩箭到 250 米,并刺穿保护得最好的战士。

在 12 世纪,第一批训练有素的弩兵部队开始创建,但在第一次战斗之后,弩立即被认为是魔鬼的武器,使用弩的人不配做骑士,也不配做贵族。1139 年,教皇英诺森二世甚至发布了一项诏书,禁止基督徒使用这种武器。然而,这一禁令从未被遵守,虽然这种武器存在着基本的缺点,但对弩的需求仍在继续上升。即使是最老练的弩手,每分钟也只能射两发,而且在重新装弹时极易成为目标。另一个缺点是弩的高价格限制了它的使用量。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手弩的形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除了经典的弩箭的变体外,还使用了用石头、铁和铅弹发射的弩。它的变种是重弩,自12世纪以来在中世纪的欧洲使用,属于用平轨投掷弹丸的重型机械种类。

公元前 500 年左右,在叙利亚,人们发明了一种通过刚性臂急剧投掷箭或石球的机器,其末端使用有弹性的马鬃绳卡住。腓尼基人发明了一种类似的武器,但发射的是平轨弹丸。这两种结构都是由古希腊人开发的,他们称之为石弩 catapult,还有马其顿人,投掷重达 78 公斤、长 2 米的大型金属箭头的石弩和投掷重约 26 公斤的石头的石弩特别受欢迎。它们被用来摧毁城垛和城墙残损处,并摧毁敌人的攻城机器。

在陡峭的轨道上投掷弹丸的机器后来被希腊人称为 Palintonon,罗马人接手后,其名为罗马弩砲(Roman ballista)。在平轨上投掷弹丸的机器,在罗马被称为石弩、弩砲或蝎子,因为像蝎子一样,它的手臂向前延伸。

这些装置之间的差异是微不足道的。在每一个力量来源中都有两束特别打造的弦,安放在可移动基座的木方上垂直伸展,弓的两个木臂被固定在里面。它们的两端与一根弦相连,这根弦是用一根缠绕在轴上的绳索拉动的,轴上有一个棘齿装置。正确的运转和准确性取决于两束扭曲的弦的准确排列,在希腊语中称为“Tonos”。检查弹性的方法是拉动每根弓臂并比较产生的声音。如果它们的声音不一样,就通过转动绑住它们的环来收紧它们。当它们发出相同的声音时,就用特别的楔子把它们挡住,以保证稳定的位置。弓箭手必须有良好的声音鉴别力,因为机器在任何天气变化下都会失调。



绞盘弩Springald,或称espringal,是一种用于投掷大弩箭的机械弩砲,很少投掷石块或希腊火。它在 11 世纪拜占庭的一份手稿中被描绘成一张图,但在西欧,12 世纪末和 13 世纪初开始流行。它的构造原理与希腊或罗马的弩砲相同,但有向内摆动的弓臂,而弩砲有向外的弓臂。这些较小的弓臂在不承受张力时面向前方。当张力累积时,它们会向使用绞盘的操作员弯曲。

它也被称为“绞丝弩”,是一种扭力装置,使用扭曲的绞丝线或筋线来驱动两个弓臂。带轮子的长方形弹射弓更适合用于围攻防御工事,而安装式的则用于防御城堡,因为它们可以从塔楼和堡垒上向下瞄准。

伦敦塔有一个大型的绞盘弩模型。唯一的全尺寸复制品(8英尺长,能够将2.4公斤的弩箭投掷到55米以上)可以在朴茨茅斯纳尔逊堡的皇家军械库博物馆找到。

希腊的石弩被罗马人接管后,根据其构造的标准进行了划分。手持式石弩是一种轻型的手动武器,可以投掷箭矢,由一名士兵操作,通常由便携式支架支撑。车载弩砲Carrobalista被装载在特殊的双轮车上,外观类似双轮战车。车组成员由两名士兵组成,其中一人是马车夫。

战场上的罗马人满足于用弩砲短距离投掷弹丸,他们最常使用的是射程为 50 至 100 米的机器。它们有非常不同的弹径,其中 15 迈纳 minae 可能是最受欢迎的,即 6.5 公斤。瞄准是有问题的。箭或弹丸穿过的盾牌上的孔很小,几乎看不到它,在大型机器中,这种瞄准是不可能的,因为弓箭手不得不看向框架边缘以外的地方,或者远离弩砲以观察弹丸的飞行和下落。然而,弩砲造成的心理影响弥补了准确性,特别是对那些以前不了解这种武器的对手。射击和弦释放的特有声音甚至可以引起恐慌。而且他们的火力非常强大,一枚弹丸可以同时穿透几个人。

罗马帝国灭亡后,弩砲被遗忘或大大简化。在中世纪,为数不多的源于罗马还流行的结构之一是弧形弩砲(arcballista,arcuballistae),这是一种安装在双轮马车上的重型弩,用十字转轴拉紧弓弦。它可以投掷石弹和铁弹,也可以投掷大型弩箭和木质弹丸。它的最大射程约为 900 米,从 200 米处射出的半公斤重的弓箭可以刺穿一根粗大的横梁,其冲击力可见一斑。

下图这种机器,今天被错误地称为弩砲,在古代叫做“野驴”(onager或donkey)。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在抛射出去后,机器在空中被强力拉起,或像“踢到一头野驴”后的景象。

这是一种带有刚性臂的弩砲,其一端卡在水平伸展的、强烈扭曲的、由动物鬃毛或静脉制成的柔性绳索束中。解除锁定后,它们致使弩臂迅速寻求向前倾斜的位置,并靠在停止运动的梁上。在弩臂的另一端,通过一个带有棘齿装置的转轴将其拉紧到水平位置后,将一枚弹丸放在一个勺形或弹弓柄上。野驴将弹丸以令人印象深刻的距离急剧弹射出去,重达 50 公斤的球可以达到 450 米。较小的 30 公斤的弹丸甚至可以达到 1000 米以外的目标。

野驴的优点是结构不复杂,坚固耐用,但触发机制很麻烦,可能会伤到射手的手。因此,更多的时候是使用绳索或锤子。另一个缺点是僵硬的底座,需要许多壮汉把平台移到新的目标上。中世纪也有使用这些机器,但当时的射程较小,大约100米。

Bricoli 使用了天然木材的弹性,是一种简单可靠的结构,在平坦的轨道上发射弹丸,在火药传播之前一直被广泛使用。这种装置的原始版本是一棵普通的树,树枝被砍掉,在其上放置一块平整的、适当修剪的石头。

这种结构的发展是一种机器,其中用一根弹性梁代替了树,通过绳索和十字转轴弯曲,有一根充当平台的杆子,弹性梁就安装在其底部。插有标枪或箭的活动臂(单支或成捆)可以根据需要抬起和放下,这要归功于柱子上那个帮助插进切口的支架座子。这样,就调整了射击的垂直角度,而水平角度保持不变,不幸的是,这大大限制了射击的范围。这个问题在安装了一个带有活动杆的底座上的 Bricoli 中得到了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横梁被换成了金属杆,这使得射程增加到 1100 米。


Trabutium 被称为 trabuche 或 trebuchet 抛石机。它以非常高的精度急剧发射弹丸,是一种使用恒定配重的抛丸式机器。它基于特殊结构的梁,其一端装载着填满石头、沙子、粘土或铅的箱子或袋子,另一端装有一个弹兜。在配重的作用下,横梁迅速下降,导致弹丸被抛出。要击中特定的点,须左右旋转投石机,如果弹丸飞得太远或没能到达目标,就把加重或减轻的子弹分别放到弹兜中。

中世纪提到的牵引式投石机 Mangonel 可能与罗马的野驴不同,它更像是一个小型的 Trebuchet 抛石机,有一个固定的配重,由几个人拉下来。这样一来,通过训练有素的人员,团队的领导者可以调整应用于 Mangonel 的力道。

与早期的扭力机和后来的配重抛石机 trebuchet 不同的是,mangonel 是靠人力拉动连接在杠杆和吊索上的绳索来发射弹丸。虽然 mangonel 需要更多的人去操作,但与它在欧洲中世纪早期所取代的扭力式弩砲和野驴相比,它也没有那么复杂,重新装填的速度也更快。在 12 和 13 世纪,它被配重式抛石机取代,后者成为了主要的攻城武器。关于 mangonel 投石机的一个常见误解是,它是一种扭力式攻城机,尽管有各种证据表明它是现代的,但它经常被描绘成这样。

在中世纪,Mangonel 投石机的名称经常与抛丸式攻城器械互用,其希腊语 mágganon or mangonon 意为“战争机器”。有人认为 mangonel 认为起源于古代中国。基于扭力的攻城武器,如弩砲和野驴,据说在中国没有使用过。

Biffa 抛石机,一种急剧投掷弹丸的抛丸式机器,在古代就已有使用。由于采用了可移动的安装方式,使重量可以垂直下落,所以它所使用的配重比 Trebuchet 抛石机要强。Biffa 的特点是具有相当大的射程,但在精确度方面,它让位于具有固定配重的机器。不确定它是罗马人还是拜占庭人的发明,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它从那里传到了西欧,在那里它也以 blida 的名字出现。类似的机器也在罗斯地区使用,在那里它们被称为 porok。根据阿拉伯资料,它可以在 200 米内发射几百公斤的弹丸。这些被称为 mandżanik 的机器,蒙古人在入侵罗斯时也使用过。

抛丸式机器的发展导致了 tripantium 抛石机的诞生,它是 trabutium 抛石机和 biffa 抛石机的组合。由于它的尺寸,它通常也被称为大抛石机。这种设计有固定和可移动的配重,比 biffa 发射得更精确,比 trabutium 射得更远。在 1099 年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可能是在这种机器的帮助下,耶路撒冷的城墙被攻破了。其巅峰的成就是威拉德·德·霍内库(Wilard de Honnecourt)在13世纪的皮卡迪建造的 tripantium。它的活动配重包含了 26 吨的土,而恒定的配重在发射时起到了减震器的作用。此外,整个结构是用深埋在地下的木杆来稳定的。

纵观历史,攻城塔的建造没有明显变化。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截平的金字塔形状的建筑,有一个木制的栅栏结构,上面用木板垂直排列覆盖。此外,整个建筑还用耐火材料覆盖,形式为适当制作的动物皮革、布罩或装满沙子的皮袋。如果可能的话,前墙尽量做成垂直的形式,这样可以方便进入被围困的城墙。一些塔可以手动或借助绳索和旋转栅门降低平台,入侵者可以借助这些平台越过城墙。

人们试图将塔楼建得比城墙的顶部更高,这使得射击和击倒防御者更加容易。例如,维特鲁威描述的攻城塔有 34 米高,边长近 10 米,有 10 个战斗层。在 13 米边长的四方形底部,比这还高的有 69 米。每层楼都有战斗狭缝和环绕的战斗门廊,在底部的车轮使这个巨大的结构能够移动。在攻城塔中,下部可能有一个羊首攻城槌,上部楼层作为各种射击机器和弓箭手的位置。

攻城塔的使用会给进攻者带来很多麻烦。通往防御工事的道路上布满了围堤和沟渠形式的障碍物,而且往往该地区的坡度本身就可能成为一个问题。然而,当这种技术获得成功时,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建造一个特殊的坡道或平整地形之后,它们在战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们保护攻击者免受弹丸的攻击,另一方面,它们允许直接攻击城墙,炮击堡垒内部,击碎其墙壁,观察战场或在其掩护下进行挖掘地道。

▲攻城塔的断面重现图:1)带箭缝的战斗地板,2)带垛口的门廊,3)用浸渍皮革固定的墙壁,4)装有沙子的麻袋,5)带钩子的甲板,便于固定在墙壁上,6)攻城槌,7)用于降低甲板的绞车,8)垂直运输弹药的竖井。9,10)梯子,11)轮子,12)射击孔,13)抬起的盖子,14)弩砲,15)装有消防用水的桶,16)装有沙子的盒子,用于处理血渍,17)装有箭的篮子,18)用于推动塔的横梁,19)使用攻城槌的绳子

最古老的攻城器械之一当然是攻城槌。由于其简单的设计、作战的可靠性和快速建造的能力,它几乎总是在攻占设防之地时被使用。

一位古代工匠将第二根横梁垂直于躺着的那根横梁,从而在可移动的底座上发明了第一个攻城槌。正因如此,才有可能增加横梁的重量,同时提高其效率并减少战斗成员的数量。另一方面,来自卡尔西顿的葛瑞斯是第一个发明了一种覆盖着皮革的轮子结构,在其内部攻城槌悬挂在绳索上。像其它大多数攻城器械一样,攻城槌通常是进攻前在战场上建造的。然而,也有随军旅行的情况,因为附近不一定有合适的建筑材料。大多数情况下,梁的长度从 8 米到 30 米不等,其重量达到 16 吨。每次它都是根据被攻击的墙壁和大门的厚度来调整。梁的一端在攻击中最容易被破坏,它是用青铜或铁铸成的,通常是公羊或乌龟头的形状。攻城槌经常被安装在被称为肌肉的棚子里或攻城塔里。

早在古代,盾牌就已经被广泛使用,它不仅可以防备箭和石头,而且还可以为进攻做准备工作。最早的活动遮挡物可能是一个普通的柳条筐,有一个小开口,可以观察周围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大型遮挡物——活动掩体,其形式是安装在小车上的墙,或者有自己的轮子和拉杆,这样,移动这些建造物就不成问题了。罩子通常由柳条、木板或断木枝制成,上面覆盖着经过特殊浸渍的动物皮毛,可以防火。有些移动掩体还有一个小屋顶和侧墙,或者类似于小棚子。如果防御者站在堡垒墙的后面,长矛、长柄镰刀、铲子和其他刺杀武器就会额外安装在前墙上。在罗马军队中,这些建筑被称为winea,并配有攻城槌。在它们的掩护下,人们接近幕墙,粉碎城墙,打破城门或进行地道工程,主要包括挖掘和破坏建筑物的地基。

攻城战离不开一个基本的攻城结构,那就是普通的梯子。它制作简单,使用轻便,但也有很多缺点:它不能用于很高的城墙,由于其长度,很难运输,而且只有一个一个的攻击者可以爬上去,而被围困者很容易推开梯子。此外,你还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在攻击者的重压下不出事故。有人试图用绳索或分段式梯子来解决运输问题,把梯子一个个叠起来,但它们不能抵御破坏。为了使梯子更难被推离墙壁,梯子的两端配备了坚固的铁钩,钩在墙壁的边缘。


回答这个问题的契机是因为我之前写城堡相关的文章时简单提到过攻城器具,因此专门去研究了这些大杀器。

从这些攻城器的使用来看,爬梯子上城墙这种危险的活儿是没有经费才用的伎俩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攻城器械,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于攻打城池的各种装置和工具。它们是战争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智慧与蛮力相结合的产物。从原始的投石索,到后来令人闻风丧胆的巨型投石机,攻城器械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的缩影。西方攻城器械:巧思与巨力并存西方的攻城器械发展,尤其是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展现出了高度的工程.............
  • 回答
    是的,中西医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互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将它们割裂开来或简单地比较高下,都是不全面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并探讨它们之间的互补性。 中医的独特优势中医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观、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以及对疾病根本原因的关注。1. .............
  • 回答
    近期梅西粉丝在各大城市地标刷“祝贺梅西夺冠”、“绝代无双”等庆祝标语及庆祝活动,这确实是一件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现象。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粉丝行为的动机、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讨论。一、 粉丝行为的动机与表现: 深厚的感情与狂热的崇拜: 首先,梅西作为一名现象级的.............
  • 回答
    .......
  • 回答
    说起古代的“烂画”和“业余涂鸦”,这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我们现在看博物馆里的那些传世名作,都是精挑细选、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自然是极尽精美。但你想想,没有哪个时代的人是人人都是大师,人人都能画出传世之作的。那么那些技艺不精、灵感突发但未臻化境的画作,那些随手涂抹的草图,它们都去哪儿了呢?咱们得从.............
  • 回答
    说到香辛料在烹饪中的应用,中西方确实有着截然不同的逻辑和味道哲学。这不仅仅是食材上的简单堆砌,而是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食材理解的差异所致。中国菜:以“味”为魂,香辛料是和谐的催化剂中国烹饪的精髓在于一个“味”字。这里的“味”不是单一的味道,而是多种味道的融合、平衡与提升。香辛料在中国菜中扮演的角色.............
  • 回答
    “刀下留人”这四个字,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常常伴随着戏剧性的转折和情感的冲击,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不忍。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并非所有声嘶力竭的呼喊都能换来生的转机。在中西方历史上,都有一些“刀下留人”未能如愿,反而酿成惨剧,并留下深远影响的例子。这些失败,往往源于权力斗争的冷酷、政治角力的无情,.............
  • 回答
    中西方古代军事,就好比两幅风格迥异的画卷,描绘着截然不同的战争艺术和战略思想。尽管都以夺取胜利、巩固政权为目标,但两者在兵种构成、战术运用、军事思想、后勤保障乃至战争的社会文化属性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差异。一、兵种构成与发展侧重首先看兵种,这是构成军队的基石。 西方古代军事:重骑兵的荣耀与步兵的韧.............
  • 回答
    2022年,我和我的伴侣,我们选择 pretty much 忽略了西方的“情人节”,而把重心放在了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前后。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我们俩都不是那种特别追求仪式感的人,但也不是完全拒绝。只是,在“情人节”这个话题上,我们的步调总有点不一致。西方情人节嘛,总觉得充斥着商业气息,虽然礼物和浪漫是.............
  • 回答
    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太大了,就像要我给一座山起名字,既能叫得出它的模样,又能让人听着不落俗套,还得有点人情味儿,不容易。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这儿也正好有些想法,咱们就随便聊聊,不摆什么大道理,就说点平时咱们能体会到的。沟通方式:不说“不好”,而是拐着弯说这可能是最明显的一点,也是最容易.............
  • 回答
    .......
  • 回答
    中西方文化中,女性与蛇的联系之深,确实如同缠绕的藤蔓,既有令人着迷的交织,也有充满矛盾的解读。这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根植于人类早期对自然、对生命、对神秘力量的观察和想象,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社会性别观念。我们不妨深入其中,细细品味这复杂而迷人的纠葛。西方文化中的蛇与女性:诱惑、智慧与堕落的二元体在西方文.............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支持乌克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经济以及国际法等层面的考量。要理解为何出现这种局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 国际法与国家主权原则的坚守对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而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现代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基石。俄罗斯此次军事行动,被广泛视为对乌克.............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蓝翔”那熟悉的广告词,还有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挖掘机、烹饪视频,再结合中美在职业教育上的实际情况,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的话题。简单来说,中西方在职业教育的理念、模式、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存在着天壤之别。至于去美国开“蓝翔技校”会不会赚钱,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
  • 回答
    剑,这个看似简单的金属武器,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绝非偶然。它之所以能穿越千年、融于血脉,自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精神层面的根源。让我们抽丝剥茧,细细道来。一、 实用性与象征性的双重基石: 实战的艺术: 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剑作为一种高效的近战兵器的实用性。在古代,无论是冷兵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医学概念的认知习惯和历史沿革。其实,我们之所以习惯性地将“西医”和“中医”对立起来,而很少用“现代医学”来统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并非是绝对的,只是当下普遍的认知倾向。首先,咱们得回到“现代医学”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从字面意思理解,“现代”意味着当下、最新的、.............
  • 回答
    .......
  • 回答
    探讨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规则能否映射中西方用人体制,这真是一个别开生面的角度。我们不妨就从这两种古老棋盘上的博弈,来试着理解一下背后可能蕴含的文化肌理。先说中国象棋。你看那“帅”(或“将”),是绝对的中心,至高无上,但同时也是最脆弱的。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九宫之内,一步一停,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会“丢.............
  • 回答
    确实,在学术界和公众讨论中,存在着因对考古历史领域“双重标准”的感受而引发的质疑古代西方历史和考古的现象。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它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对学术界不公平待遇的感知是重要驱动力之一。现象的根源:对“双重标准”的感知这种质疑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部分人认为在对待东方(尤其是中国).............
  • 回答
    和菜头关于公元前一世纪中西方雕像比较的微博,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比较意想不到的角度去审视那个遥远的时代。他微博里那些并置的图片,比如罗马的那种严谨、写实的雕塑,和同期中国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我们熟悉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甚至是早期的一些陶俑,之间的对比,很容易勾起人们的思考。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