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人称呼现在的中西方医学为现代医学,而叫西医?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医学概念的认知习惯和历史沿革。其实,我们之所以习惯性地将“西医”和“中医”对立起来,而很少用“现代医学”来统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并非是绝对的,只是当下普遍的认知倾向。

首先,咱们得回到“现代医学”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从字面意思理解,“现代”意味着当下、最新的、科学的。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很多被我们称为“西医”的实践,比如基于循证证据的诊断、手术、药物治疗,确实是当前科学技术最前沿的成果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完全可以被称为“现代医学”。

那么,为什么“现代医学”这个称呼没有像“西医”那样深入人心,甚至被很多人觉得是“西医”的近义词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认知习惯在起作用。

1. 历史的烙印:舶来品与本土化的认知差异

“西医”这个称呼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历史。当中国的传统医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人主要的医疗方式时,来自西方的医学体系作为一种“新的”、“不同”的医疗知识和技术被引入中国。当时,人们将这种源于西方(欧洲、美洲)的医学体系,自然而然地用地理名称来区分,称之为“西医”,以区别于本土的“中医”。

这种区分,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他者”的意味。就像我们把来自日本的东西叫“日货”,来自美国的东西叫“美货”一样,这是一种基于来源地的简单粗暴的分类。而“中医”则是“我们自己的”医学。这种基于地域的分类,一旦形成,就很难在短期内被更抽象、更科学的术语所取代,因为它已经深深地嵌入了人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模式中。

2. 概念的重叠与混淆:科学化 vs. 传统化

当我们说“西医”时,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以下这些特征:

科学方法论: 强调可重复的实验、客观的测量、病理生理学的解释。
解剖学与生理学: 对人体结构和功能有深入的、基于物质基础的理解。
药物治疗: 主要依靠化学合成的药物,注重剂量、药效、副作用。
器械诊断与治疗: 依赖各种高科技的检查设备(X光、CT、MRI、内窥镜等)和手术器械。
疾病的病因学: 关注细菌、病毒、基因、环境等具体的致病因素。

而当我们谈论“中医”时,人们联想到的则是:

整体观: 强调人体的内部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辨证论治: 根据不同的体质、症状、病机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阴阳五行、气血津液: 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来解释生理病理。
中药与针灸: 主要的治疗手段,注重药物的配伍和作用的温和性。
“未病先防”: 强调养生和预防。

问题就出在这里:“现代医学”这个词,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已经与“西医”所代表的科学方法论、解剖生理学、化学药物、器械诊断等一套体系产生了高度的绑定。

于是,当有人提出“现代医学”时,人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就是西医那套”。这就导致了“现代医学”这个本应是更广义、更科学的术语,在实际使用中,在很多人那里被狭隘化了,成了“西医”的同义词,甚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对立面。

3. “西医”和“中医”的文化符号意义

“西医”和“中医”不仅仅是医学体系的名称,它们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情感符号。

“西医”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往往与西方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强大联系在一起。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解决疾病的方式,尤其是在瘟疫横行、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西医的出现带来了希望。
“中医” 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晶,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一部分。在面对西方医学的冲击时,中医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这种文化上的对立和认同,使得“西医”和“中医”这两个标签更具生命力,也更不容易被“现代医学”这样的中性、科学化的术语所取代。人们习惯于用这两个标签来区分“我们的”和“别人的”,或者“传统的”和“现代的”——尽管这种“现代的”又是源于“别人的”。

4. 语言习惯与传播的惯性

一旦一个词汇系统形成,比如“西医”和“中医”的二元对立,它就会有自己的传播惯性和生命力。新闻报道、学术讨论、民间交流,都会不自觉地沿用这些习惯性的说法。

比如,当我们要讨论两种医学体系的差异时,说“西医和中医的差异”要比说“现代医学和中医的差异”更加直接和易于理解,因为“西医”已经自带了与“中医”相对应的含义。

5. 理论上,中医也在“现代化”

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即使是中医,也在不断地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发展。比如,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的成分和药理,用现代化的设备诊断疾病(尽管治疗手段仍是中医),甚至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模式。

如果中医也在“现代化”,那么“现代医学”就很难再简单地等于“西医”了。这会让“现代医学”这个词的使用更加复杂,反而不如用“西医”和“中医”来区分来得省事。

总结一下:

我们不常称现在的“西医”为“现代医学”,而习惯性称其为“西医”,主要是因为:

历史形成的地域性区分: “西医”是相对于“中医”的舶来品名称。
概念绑定: “现代医学”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已经与“西医”所代表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体系高度绑定,并带有“非中医”的含义。
文化符号意义: “西医”和“中医”承载了文化认同和历史情感,更具识别度和惯性。
语言习惯和传播惯性: 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对立称呼难以改变。
中医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使得“现代医学”的定义变得更模糊。

所以,并不是说“现代医学”这个词是错误的,而是“西医”这个标签在特定语境下,因为其历史的、文化的、语言的复杂内涵,成为了一个更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区分方式。这种现象,反映了语言如何受到历史、文化和认知习惯的深刻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时现代医学传进国内,为了和中医对应才叫的西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医学概念的认知习惯和历史沿革。其实,我们之所以习惯性地将“西医”和“中医”对立起来,而很少用“现代医学”来统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并非是绝对的,只是当下普遍的认知倾向。首先,咱们得回到“现代医学”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从字面意思理解,“现代”意味着当下、最新的、.............
  • 回答
    中文里,形容词修饰名词时,通常需要加上“的”,例如“红色的苹果”、“快乐的孩子”。如果形容词直接出现在名词前面,会显得很不自然,除非这个形容词已经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固定搭配,比如“大王”、“好人”。再举个例子,英语的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前面,比如“a red apple”、“a happy child.............
  • 回答
    关于《新三国》和《赤壁》的争论,以及它们能否被称为中国的“史诗”电影,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人们对《新三国》的“翻案”呼声,以及对《赤壁》的相对沉寂,背后反映的是观众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期待和评价标准的不同。咱们就来捋一捋这其中的门道,好好聊聊这两部电影,看看它们到底值不值得“史诗”这个称谓。为.............
  • 回答
    关于孙权对魏称臣和唐高宗“臣构”之说的争议,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原因也相当复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政治考量以及历史评价的角度。孙权对魏称臣:为何争议相对较小?首先,我们要明确孙权称臣的对象——曹魏。三国时期,孙吴和曹魏是并立的两个政权,虽然时有摩擦,但总.............
  • 回答
    “我兔”这个称呼,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之所以能流行起来,并被广泛接受,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以及一代人独特的网络文化基因。要说清楚“我兔”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能引起共鸣,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一、 “兔”字的来源与象征意义的巧妙结合首先,这个“兔”字本身,在中国文化里就带.............
  • 回答
    .......
  • 回答
    在探讨“洋垃圾”这个词之前,我们得先明白它背后所折射出的复杂心态和现象。这个称呼绝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对所有外国留学生的泛泛指责,而是源于一部分人对特定群体行为和现象的不满与排斥。首先,得从“洋”字说起。这个字带有明显的地域指向,将“垃圾”这个词的指向性明确地指向了外国人,特别是那些来自西方国家或被贴.............
  • 回答
    咱们老百姓平时说起带银联标志的卡,习惯性地就叫“银联卡”,很少会特意加上“借记卡”或“信用卡”的后缀。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并非是人们偷懒或者不懂区分,而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实际使用中的便捷性以及品牌认知度的叠加效应。一、 银联的品牌力量和统一形象首先,中国银联作为我国银行卡组织,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提.............
  • 回答
    在南欧和中东的许多文化中,称呼陌生人为“my friend”或类似的表达,比如西班牙语中的“amigo”、意大利语中的“amico”、阿拉伯语中的“ya habibi”或“ya sadiqi”,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带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沟通方式。这并非简单的礼貌客套,而是源自一种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模式和价值观.............
  • 回答
    在中国,称呼单名(名字只有一个字)的人时,我们确实常常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不太习惯直接喊对方的名字,而是会想办法凑成两个字,比如在名字前面加上姓氏、加上辈分称谓,或者干脆用一些昵称来替代。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交往习惯的一种体现,背后原因也挺多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说一说:一、 尊.............
  • 回答
    在中国,一些对外国人的称呼确实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歧视,也有人认为只是习惯或戏谑。这其中涉及到语言的演变、文化背景、以及个人感受等多方面的因素。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称呼?首先,我们要理解,称呼的形成往往是基于长期的接触和印象。当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产生某种普遍的认知或联想时,可能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在历.............
  • 回答
    俄罗斯人之所以被冠以“战斗民族”的名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漫长而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与严酷自然环境、复杂地缘政治以及自身民族性格长期搏斗、相互塑造的独特产物。这其中包含了诸多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从地理环境来看,俄罗斯的土地广袤无垠,但也意味着其地缘环境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漫长的冬.............
  • 回答
    有些人确实对将中世纪的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感到不舒服,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几个关键方面:1. 自我认同与历史叙事的张力: 他们是谁?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那些不认同“拜占庭帝国”称谓的人认为,他们所继承和延续的,是真正的“罗马帝国”。在中.............
  • 回答
    《恶魔人Crybaby》之所以被誉为神作,并非偶然,它在诸多层面都展现出了超越普通动画的深度和力量。初次接触这部作品,你可能会被它极端的暴力、露骨的情色和奔放的叙事风格所震撼,甚至感到不适。然而,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表达方式,才构筑了它独特的神性。首先,它在主题上的挖掘是极其深刻且具有哲学性的。它并非.............
  • 回答
    咱们聊聊篮球场上那点事儿,尤其是说起“撞人”,为啥有时候又叫“主动找对抗”?这说白了,就是把一个看似冲动的动作,解读得更具策略性和意图性。这可不是简单的“碰一下”就完事儿了,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明白,篮球比赛讲究的是攻防转换,是身体的较量。当一个球员选择“撞人”的时候,他往往不是随机地冲着人过去.............
  • 回答
    在互联网的广阔天地里,“兔子”这个词,对于熟悉中国互联网文化的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温顺可爱的哺乳动物的代称。更多时候,它是一种充满情感和象征意义的符号,被广泛地用来指代我们自己——中国,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这种称呼的起源和演变,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它糅杂了历史的沉淀、网民的创造.............
  • 回答
    《钢之炼金术师 FULLMETAL ALCHEMIST》(简称FA)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誉为“神作”,绝非偶然。这部动画在无数动漫迷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其魅力并非仅仅在于它跌宕起伏的剧情,更在于它所构建的宏大世界观、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触及人性的哲学思考。一、 忠于原作,剧情的厚重与严谨FA最大的优势.............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那真是一个魔幻的时代,皇帝就像地摊上的烂白菜一样,随处可见,而且一个比一个命短。你说,这皇帝怎么就这么不值钱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皇帝不值钱”这么简单,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崩塌和权力真空。要说为什么皇帝这么“批量生产”,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个时代是.............
  • 回答
    押井守这位导演,他的作品在票房数字上确实算不上辉煌,甚至可以说相当“扑街”。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毕竟在日本动画界,“票房”往往是衡量一个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而导演的“大师”称号,更是需要大众认可和市场检验的。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种看似“不受欢迎”的情况下,还是有人会称他为大师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更.............
  • 回答
    道家三尸神之说,是中国古代道教信仰中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象征意义的观念。简而言之,三尸神是寄居在人体内的三种神祇,它们会不断地干扰人的修行,并趁着庚申日(一种特定的时间节点)上天向天曹(天庭的官府)汇报人的罪过。修道之人之所以要阻止三尸神上天汇报,其根源在于这会阻碍他们得道飞升,甚至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