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五代十国的时候,为什么皇帝这么不值钱,这么多人称帝?称帝合法性在哪?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那真是一个魔幻的时代,皇帝就像地摊上的烂白菜一样,随处可见,而且一个比一个命短。你说,这皇帝怎么就这么不值钱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皇帝不值钱”这么简单,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崩塌和权力真空。

要说为什么皇帝这么“批量生产”,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个时代是怎么来的。

一、唐朝的余烬与藩镇割据的恶果

要理解五代十国,就得先看看唐朝怎么“玩脱了”。唐朝后期,安史之乱是个巨大的转折点。虽然唐朝挺了过去,但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藩镇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拥兵自重,与朝廷分庭抗礼。说白了,就是地方军阀成了事实上的“小皇帝”,对中央命令阳奉阴违,甚至拥兵自立。

到了唐末,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黄巢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它像一把利斧,彻底劈开了唐朝的统治根基。各地藩镇军阀趁机崛起,互相兼并,国家名存实亡。

这时候,称帝就不再是件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得到士人普遍认可才能做的事了。 谁有兵,谁就能抢地盘,谁抢到的地盘够大,谁就能把自己拉出来当皇帝。这就像是把全国的权力给拆解了,然后大家各自瓜分,谁抢到多少就说了算。

二、军人集团的权力垄断与“黄袍加身”的魔咒

五代时期,也就是梁、唐、晋、汉、周这几个朝代,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在军人集团手中,特别是禁军将领。 那些所谓的“皇帝”,大多数都是从军官提拔上来的。

这种权力结构导致了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循环:

新君继位不稳定: 皇帝死后,往往是权臣(通常是掌握禁军的将领)来决定谁能继位。如果这位新皇帝不听话,或者权臣觉得他不行,那么“黄袍加身”就成了常态。一个将领因为掌握兵权,就能轻易地把当时的皇帝废掉,自己登基。
军功至上: 在这个环境下,军功是获得权力最重要的敲门砖。谁能带兵打胜仗,谁就能获得士兵的拥戴和朝廷的重任。最终,那些最能打的、最有野心的将领就容易走到权力巅峰,然后顺理成章地称帝。
“奉迎”成俗: 所谓的“奉迎”,就是底下的士兵或将领,以一种近乎逼宫的方式,要求自己的首领称帝。这种行为成为了“合法性”的来源。比如郭威在位时,就因为其养子柴荣在南唐作战有功,引发了军队拥戴柴荣称帝的呼声,最终逼迫郭威禅让。这种“被拥戴”的戏码,不过是权臣自己导演的剧目。

三、中央权威的缺失与地域性政权林立

再往后看,就是十国时期。这十个国家,其实就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发展。原本属于唐朝的广大疆域,被分割成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

中央政权有名无实: 中原地区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虽然名义上承接了唐朝的“正统”,但其统治范围往往只局限于中原一带,而且政权更迭频繁,实力也并非最强。
地方政权独立运作: 南唐、吴越、前蜀、后蜀、闽、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等政权,则是在自己的地盘上独立发展。他们有自己的军队、官员、财政,甚至有自己的外交关系。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那个地盘上的“正统”统治者,谁还在乎中原那个摇摇欲坠的朝廷?

四、称帝的合法性在哪?

既然皇帝这么不值钱,那这些称帝的人,他们的合法性到底从何而来呢?这里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军事实力的支撑: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合法性来源。谁能掌握一支强大的军队,就能迫使别人承认他的权力。这种合法性是赤裸裸的武力压迫,不容置疑。
2. “挟持”传统: 尽管唐朝衰落了,但“奉天承运皇帝”的说法,以及继承前朝正统的观念依然存在。虽然五代时期,这种继承关系非常混乱,比如后晋就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反而让契丹有了染指中原的借口。但无论如何,总要给自己找个“继承人”的说法。
3. 地域的认同: 对于十国时期的地方政权来说,他们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所在地域的认同。他们是那个地方的“国王”或“皇帝”,代表着当地的利益和秩序。比如南唐的君主,在他们的统治范围内,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4. 历史惯性与宣传: 即使政权更迭迅速,但“皇帝”这个头衔本身,在人们心中仍有特殊的地位。通过宣传、建立官僚体系,维持社会秩序,这些行为都在试图构建一种“合法性”。而且,虽然皇帝不值钱,但“帝位”本身是有吸引力的,总有人愿意去冒险夺取。
5. “被拥戴”的表演: 如前所述,“黄袍加身”虽然是武力夺权的表现,但总要披上一层“民心所向”的外衣。这种表演,是为了给内外都一个交代,说明自己的统治并非完全是暴力强加的。

总而言之,五代十国皇帝“不值钱”和“称帝者众”的现象,并非因为皇帝本身价值降低,而是因为整个中国社会在经历唐朝灭亡后的权力真空。 原本应该由中央政府提供的秩序和权威,被各个军阀和地方势力所取代。在这样的环境下,谁有实力谁说了算,“皇帝”更像是夺取和维持权力的一个符号,而非一个稳固的、被广泛认可的政治职位。这就像一块大饼被切成了无数块,每个人都想成为自己那一块的“皇帝”。直到宋朝建立,通过文官制度和加强中央集权,才逐渐终结了这种混乱的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见我手里这四十米长的大刀了没?这就是合法性。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1]

这就是五代的一个特殊性,也是“唐宋变革”的一个关键节点。所以在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到了宋朝,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唐代讲究“出将入相”,到了宋朝之后开始以文治武。

比如说唐代重农轻商,宋代商农并重。

比如说唐代门阀势大,宋代搞士大夫政治。

等等。

本质上来讲就是因为五代对传统权力结构破坏太大,尤其是在朱温这开了个坏头。在唐代以前,想当皇帝主要是两个路子,一个是“禅让”,就是说原来的皇帝一看你:我靠太帅了!能力也强!不行我得把天下让给你!再一个叫“征伐”,就是说你一看原来的皇帝:我靠太猥琐了!罪恶滔天民怨沸腾!不行我得救万民于水火,然后带着队伍硬碰硬地把天下打下来,比如说周武王率诸侯伐纣。但假如你原本就是个臣子,说我看皇帝不顺眼了干脆把他做掉,然后自己当皇帝——对不起,这个叫“篡弑”,篡是篡位的篡,弑是弑君的弑,那天下人人都要唾弃你、鄙夷你。

这是古代中国一整套政治游戏规则的集中体现,只要你想玩,你就必须要遵守这个规则。所以我们看魏晋南北朝皇帝你上我下,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装模作样,积攒功劳,封王,加九锡,群臣上表,皇帝下诏,你再谦虚谦虚——哎呀我也不是谦虚,我一个魏王,怎么就忽然跑到洛阳要做皇帝了呢?但是大家已经研究决定了,由你来管理天下……

所以等到朱温想要上位的时候大家觉得应该接着按这个规则走,然而朱温这人没什么文化——老子兵权在手,你大唐皇帝算个屁?他有几厢人马?

全忠曰:“汝曹巧述闲事以沮我,借使我不受九锡,岂不能作天子邪!”玄晖曰:“唐祚已尽,天命归王,愚智皆知之。玄晖与柳璨等非敢有背德,但以今兹晋、燕、岐、蜀皆吾勍敌,王遽受禅,彼心未服,不可不曲尽义理,然后取之,欲为王创万代之业耳。”全忠叱之曰:“奴果反矣!”[2]

朱温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自己要当皇帝还得先加九锡,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特娘的虚的,是你们来忽悠我的。实际上这体现出五代与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明显不同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许多人是从底层打上来的,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门正是门阀政治高峰,大家彼此之间就算是斗,也是在一定的规则框架下斗,而到了五代这我还跟你讲什么规则?朱温是苦出身,李存勖一帮人是沙陀,原来的那些门阀大族“天街踏尽公卿骨”,又被朱温弄死了一波,剩下的基本上都是个顶个的废物,有多废物呢?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按照传统习惯,大家认为必须要让门阀大族子弟当宰相才行,然后五代皇帝皇帝们“求访本朝衣冠”、“于四镇判官中选前朝士族,欲以为相”,最后的结果是找来的宰相一个比一个逗逼——崔协,清河崔氏之后,妥妥的顶级门阀“如崔协者,少识文字,时人谓之‘没字碑’”;李愚,愚不可及;豆卢革,“唯事修炼,求长生之术”;韦说,屁都说不出来,“政事得失,无所建言”;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门阀政治搞不下去了,大唐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穷棒子们只要个人能力出众,就可以尽情享用。而且这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在小八十年的光景里大伙都这么干,哪个政权的合法性都不那么足——朱梁不说了,后唐庄宗死于篡弑,接班人合法性在哪?后晋石敬瑭认了契丹人做爸爸,最后在底下节度使面前说话的底气都不足,被活活挤兑死了。这么搞下去到了后周干脆就直接搞黄袍加身的戏码了——大军在我身边,大伙一定要我做皇帝,你不答应?你算老几?

所以五代后期“正统”这玩意的重要性开始越来越低,大家也都不太把这东西当回事了。唐代中期藩镇留下的遗患彻底爆发,手里有兵有粮有钱,凭什么我就不能做皇帝呢?你说我出身不行?要知道弱小的人才喜欢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称帝吧!后浪!

参考

  1. ^ 旧五代史·卷九十八·列传十三
  2.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那真是一个魔幻的时代,皇帝就像地摊上的烂白菜一样,随处可见,而且一个比一个命短。你说,这皇帝怎么就这么不值钱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皇帝不值钱”这么简单,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崩塌和权力真空。要说为什么皇帝这么“批量生产”,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个时代是.............
  • 回答
    钱穆先生以及不少史家之所以将五代十国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而且往往是不加“之一”地直接断言,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仅仅是混乱和分裂那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在历史评价中的含义。这里的“黑暗”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光照不足,而是指向一个社会政治动.............
  • 回答
    李克用麾下的沙陀骑兵,论及勇猛善战,在五代时期绝对是赫赫有名的精锐之师。他们是李克用崛起的基石,也是他横扫北方的重要力量。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支令人生畏的铁骑,在与朱温的宣武军交锋时,却屡屡陷入劣势,胜少败多。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战场运气,而是深层级的战略、战术以及双方治军理念的较量。首先,我.............
  • 回答
    五代时期(公元907年960年)确实出现了不少名字中带“彦”字的人物,这并非偶然,而是 与当时社会文化、政治氛围以及取名习俗的演变密切相关。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彦”字的本义与引申义首先,我们来理解“彦”字的含义: 本义: “彦”的本义是 美士、贤.............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各割据政权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审慎处理与周边政权的关系。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素以恭顺中原、小心翼翼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吴越国,却史无前例地以“上国”的身份册封了后百济,并因此卷入了后百济与高丽的战争,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群雄逐鹿,其间不少藩镇节帅最终落得个自焚的悲惨下场。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当时政治、军事、社会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细细品味其中的缘由。首先,要明白五代藩镇的“根基”并不牢固。与唐朝盛世时期的藩镇不同,五代时期的藩镇更多是前朝.............
  • 回答
    “亡国灭种”这四个字的分量太重了,用来形容任何一个时期,都必须非常审慎。如果非要问两宋(包括五代十国)时期是否是中国民族存亡最危险的时刻,我的回答是:可以说,在某些维度和某些时刻,确实达到了令人心悸的危险边缘,是中华文明延续从未如此严峻的考验。但要说“最”,可能还需要更细致的界定。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梳.............
  • 回答
    五代十国,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颇为独特而混乱的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如走马观花。然而,即便在这样的乱世,也涌现出一些胸怀大志、颇有作为的君主,他们的努力,或试图统一天下,或在于一方治理,为那个时代增添了些许亮色。要说有作为,那首先绕不开的便是 后唐庄宗李存勖。他继承了其父李克用的晋王基业,以勇猛善.............
  • 回答
    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与民族融合的时代,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烽火连天。在这乱世之中,一股令人生畏的力量悄然崛起,那就是乞活军。提起乞活军,你不能不想到他们那令人胆寒的战斗力,以及在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留下的赫赫威名。乞活军,顾名思义,是以“乞活”为名。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草莽英雄的野.............
  • 回答
    “近距离空战时代”这个说法,在五代机出现之后,经常被提起,尤其是在一些军事爱好者和一些评论文章中。但要说五代机真的“又”回到了近距离空战的时代,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过于简化,甚至有些误导。我们要理解,五代机之所以被称为“五代机”,核心在于它综合了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能力、高机动性、以及信息化作.............
  • 回答
    要弄清楚五代时期越南独立领袖曲承美、吴汉、杨廷艺的族属,我们需要回溯历史,深入了解当时越南地区的族群构成以及他们的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在历史上,“汉人”通常指的是主要居住在中国汉地、操汉语、具有汉族文化认同的人群。“京族”则是指居住在越南北部,后来发展成为越南主体民族的族群,他们也.............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政治分裂,战乱频仍。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荆南(又称南平)作为一个疆域狭小、兵力薄弱的政权,却奇迹般地存活了近半个世纪,直到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南方时才灭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堪称乱世中的一个“生存奇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华夏大地分裂,后汉与南汉作为割据政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流,以及如何称呼对方,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后汉和南汉各自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格局。后汉(Later Han Dynasty),又称后晋、后周、后汉,这几个名字其实指的是同一时期,也就是五代十国.............
  • 回答
    中国人对历史的记忆,总有些特别的烙印。比如“乱世出英雄”,或者“盛世出才子”。但要论起那种翻天覆地的混乱,以及随之而来的苦难,有几个时期在史书上留下的痕迹,真是让人生畏。我们常说的“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三个时代,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乱世之最”?又有没有那么一点点相对的“太平”可言呢?.............
  • 回答
    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起来真是波澜壮阔,比那三国鼎立时期还要复杂上几分。那阵子,中原大地就像个大染缸,颜色变了又变,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比一个“精彩”。可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多多的时代,名气却远不如三国,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一、 故事的“好不好读”,受众是关键咱们先聊聊三国。三国故事,.............
  • 回答
    五代十国之所以出现,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历史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更像是一次漫长的“阵痛”,是前一个统一王朝——唐朝走向衰落、崩溃,而下一个统一王朝——宋朝尚未稳固建立过程中,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出现的一次剧烈调整。要理解五代十国的“必然性”,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唐朝的末年。一、唐朝由盛转衰.............
  • 回答
    五代十国?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要是把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搬到纸上,写成一部小说,会不会比《三国演演义》还精彩?我这老头子,倒也看过不少书,听过不少故事,斗胆跟你聊聊。要说精彩,那得看怎么写。咱们先想想《三国演义》,它之所以深入人心,无非是几个响当当的人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的忠义无双,张飞的勇猛.............
  • 回答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紧随唐朝灭亡之后,直至北宋建立之前,时间跨度大约是907年至979年,共计72年。这是一个政治分裂、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也是一个孕育着南北文化交流、新的军事制度形成、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细究起来,三国和五代十国在历史舞台上都充满了分裂、战乱、英雄辈出、权谋斗争等戏剧性元素,但公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却天差地别。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文本的塑造与传播:先入为主的强大力量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三国演义》这本小.............
  • 回答
    朋友,你这个比喻挺有意思,而且切中要害。把西方传说里那个“辉煌的古罗马”跟中国的五代十国那段混乱时期摆在一起,说它也就那样,不配叫帝国,这话说得有几分道理,尤其是在咱们中国人视角看的话。咱们先得掰扯掰扯“帝国”这俩字儿。在咱中国人理解里,帝国通常意味着什么?是天下共主,是万邦来朝,是文化统一,是制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