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几个时期,哪个战乱最频繁,最混乱,哪个最安定?

回答
中国人对历史的记忆,总有些特别的烙印。比如“乱世出英雄”,或者“盛世出才子”。但要论起那种翻天覆地的混乱,以及随之而来的苦难,有几个时期在史书上留下的痕迹,真是让人生畏。我们常说的“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三个时代,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乱世之最”?又有没有那么一点点相对的“太平”可言呢?

要我说,这三个时期,哪一个最能让普通百姓睡不着觉,那还得仔细掰扯掰扯。

十六国:草原狼烟与中原崩塌

先说“十六国”,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挺有画面感的。差不多是从公元304年,西晋算是名存实亡,一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这中间,在中国北方,各种游牧民族,像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等,纷纷登场,在中原的土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你要是问它乱不乱?那简直是乱到了家。

政权更迭如走马灯: 这名字就叫“十六国”,但实际上建立政权的远不止十六个。有的是短暂存在,有的则是一闪而过。比如匈奴的汉赵,羯族的后赵,氐族的仇池(这仇池还分裂成好几个),鲜卑的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拓跋氏的代国后来变成北魏。光是听这些名字,就能感受到一股子杂乱无章。一个政权可能在位时间还没够皇帝换几茬,就被别人推翻了。百姓们今天的皇帝,明天可能就变成了叛军的俘虏。

民族矛盾尖锐: 这次的混乱,很大程度上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冲突。很多时候,这不仅仅是权力争夺,更是民族之间的仇恨和生存空间的较量。游牧民族带来了他们独特的统治方式和文化,也带来了战争的残酷。对于汉族百姓来说,这不仅仅是易子而食的饥荒,更是“胡虏”入侵的恐惧。史书中常说的“五胡乱华”,说的就是这段时间。

军事征伐不断: 为了争夺地盘,为了生存,为了所谓的“正统”,各路诸侯、各路首领是打个没完。今天的盟友,明天可能就成了死敌。战败的一方,往往意味着屠城、掠夺,百姓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你说谁能安定?

但话说回来,十六国时期也并非完全没有一点点“秩序”。比如,有些政权在短暂的安定期,也会尝试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像前秦的苻坚,在统一北方初期,的确有过一些比较积极的改革措施。但这种安定,往往是建立在残酷的征服之上,并且随时可能因为一场败仗而烟消云散。

南北朝:分裂与混战的漫长拉锯战

接着是“南北朝”,从公元420年,刘裕灭东晋建立南朝宋,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中国。这又是一个漫长的分裂时期,北方和南方各自为政,而且内部的政权也是此起彼伏。

要说哪个更混乱?南北朝的乱,乱得更持久,更深入。

南北对峙的消耗战: 南北朝的核心特点就是南北对峙。南方有东晋后来的宋、齐、梁、陈,北方有北魏及其分裂后的东魏、西魏,再到北齐、北周。这几个政权之间,虽然不像十六国那样是“大迁徙”式的冲击,但持续的军事对峙和零星的战争,像是一块块石头不断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的波纹从未停止过。双方都在为对方的灭亡而努力,也都在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互相消耗。

内部政变的常态化: 如果说十六国是“马上得天下”,那南北朝很多时候就是“马下亡天下”。许多政权都是通过军事政变,甚至是弑君夺位而建立的。比如南朝的宋、齐、梁、陈,内部的皇权斗争异常激烈,皇帝被废黜、被杀是家常便饭。北方的北魏,后期也经历了分裂,内部的权力斗争一样血腥残酷。孝文帝改革虽然有功,但随之而来的六镇之乱,也说明了内部矛盾的尖锐。

文化碰撞下的分裂: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汉族政权继续保持着汉文化的主流,而北方则经历了更深层次的游牧民族融合。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加剧了双方的隔阂,使得统一的难度更大,分裂感更强。

“南齐北周”的相对稳定? 有人可能会觉得,南北朝的后期,比如北周和南朝的陈朝,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稳定”。北周宇文氏的统治,在北方相对 consolidated,而南朝陈朝虽然国土狭小,但也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统治者。然而,这种稳定是相对的,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分裂格局之上。而且,北周本身也经历了宇文觉被宇文邕逼宫的内乱,宇文邕死后,隋文帝杨坚又代周而立。所以,所谓的安定,更多是“乱局中的暂歇”,而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

五代十国:兵变的螺旋与破碎的江山

最后来看“五代十国”。时间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朝建立后梁,一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了后周,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虽然统一时间相对较短,但它的混乱程度,绝对不亚于前两个。

“五代”的帝位更迭: 这“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轮番上演,一个比一个短命。平均下来,一个朝代的寿命大概也就十几年。这种快速的政权更迭,意味着军队的权力极大,掌握兵权的将领随时可以发动兵变,拥立或废黜皇帝。谁掌握了兵权,谁就能说了算。

“十国”的割据与混战: 在中原五代之外,南方和北方的一些藩镇,趁着中原政权的混乱,纷纷独立,形成了“十国”的局面(实际数量也可能更多)。比如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这些国家之间,相互攻伐,也与中原的五代政权相互攻伐。整个中国大地,就像是一块被打碎的瓷器,碎片还在不断地碰撞、摩擦。

极端化的军事集团: 五代时期,军队的地位和权力达到了一个非常极端的程度。很多皇帝本身就是军阀出身,他们的江山是靠着军队打出来的。军队的性质也变得非常残酷和功利,士兵跟着谁有肉吃,就跟着谁。忠诚,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异常奢侈。所以,每一次政权的转移,都伴随着血腥的屠杀和对百姓的劫掠。

混乱中的“相对”: 也许有人会说,一些割据政权,比如南唐的李氏君主,在文化上也有不少建树,他们的统治区域是否就比较安定?确实,像南唐在特定时期,也曾有过相对繁荣的文化和经济景象。吴越国在钱氏几代君主的治理下,也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得不错,比如我们今天熟知的杭州,在当时就非常繁荣。但是,这仅仅是局部的、相对的安定,而且是建立在与中原政权不断摩擦,以及对其他割据政权虎视眈眈的基础之上的。一旦中原政权强大起来,这些割据政权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总结一下哪个最乱,哪个最稳?

要我说, 战乱最频繁、最混乱的,个人倾向于认为,是“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两个时期。

十六国 的乱,是 民族大迁徙、大碰撞 带来的那种 撕裂感。外族的入侵,文化的断裂,生存的威胁,使得这种混乱更加直接和血腥。每一次政权的更迭,都可能意味着大规模的屠杀和流离失所。
五代十国 的乱,是 军事集团的无序扩张和内部倾轧 带来的那种 无底线的消耗。政权像玩具一样被随意更换,军队的权力不受约束,导致了持续的兵变和地方割据。这种混乱,更像是社会失去了基本的底线,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而挣扎。

至于 南北朝,它的乱在于 持续的分裂和漫长的拉锯战。虽然不像前两个时期那样有“外族入侵”的强烈标签,但南北对峙带来的消耗,以及频繁的内部政变,使得整个国家长期处于一种“病态”的分裂之中,对经济和文化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而要说哪个 最安定? 严格来说,这三个时期都算不上安定。 如果非要找一点点“安定”的影子,那也只能是在某个政权的短暂统治时期,或者某个相对封闭的割据区域内。比如,前面提到的南唐、吴越在各自的统治后期,可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相对的和平与发展,但这种安定,就像是在风暴中的一个短暂喘息,随时可能被更大的风浪吞没。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这些动荡不安的年代,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辛与无奈。它们提醒我们,和平与稳定是多么来之不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六国最混乱,五代十国次之,南北朝再次之。

反对五代十国比十六国混乱的说法!

五代十国主要是继承了唐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除了五代更替,其它政权的统治区域基本稳定(北汉、南唐、南汉、南吴、南楚、南平、吴越、前蜀、后蜀、桀燕、定难军、清源军、武平军等),而北方五代更替的线索也十分清晰,尤其民族矛盾不是很尖锐,深度汉化的沙陀和汉人并无二致,契丹偶有南下,却总体上和汉人纠葛有,但不复杂(契丹南下败于后唐庄宗李存勖,退回北方;后晋高祖石敬瑭邀请契丹灭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出帝石重贵和契丹反目导致亡国被俘;辽太宗耶律德光中原称帝后退回契丹本土;后周世宗柴荣和契丹几次交锋,战线仅限于两国边界区域,从未深入各自腹地)。

再看五胡十六国,当时除了政权纷争以外,最根本的是民族矛盾,匈奴(卤水部、铁弗部等)、鲜卑(段氏政权、慕容氏政权、拓跋氏政权、乞伏氏政权等)、羌、氐(另有巴氐)、丁零、羯和汉等多个民族各自立国,互相绞杀,各个政权的版图犬牙交错,开合不定(西燕立国于关中,亡于关东;前燕立国于辽东,亡于关东),亡国复国,复国亡国。同时,各个政权的合纵以及兴亡承继关系若非深研十六国历史的,怎么可能说得清?这可比五代十国的政权兴亡复杂多了!随之而来的是人口大迁徙,除了人们熟知的汉人衣冠南渡和胡人散入中原以外,还存在大量汉人西迁河陇,北迁辽东。五代十国何曾有如此大规模的多个民族同时四处迁徙的复杂场面?

再说制度,五代十国时期除了契丹实行胡汉分治和后周改革,其它政权趋于一致。而五胡十六国则不然,由于二十多个政权分属于不同民族,必然使得各个政权的制度存在许多不同,行政区划乱七八糟(隋唐进行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因所在,当然隋唐是继承十六国之后的南北朝,但南北朝比十六国稳定多了,行政区划乱象正是从十六国开始的)。

有人说五代十国的武将政变频繁,以此证明五代十国比十六国乱,事实真的如此么?持此论者怕是不了解十六国的政变(兵变)情况吧!现举几例说明。西燕先后历经九个统治者(部分极其短暂),除了末代皇帝慕容永因亡国被杀以外,其他的全部死于政变!汉国(前赵前身)第二个国君刘和死于政变!汉国第四个国君刘粲死于政变(靳准所杀)!汉国靳准被石勒反杀!后赵第二个国君石弘死于政变!北燕第一个国君慕容云死于政变(冯拔所杀)!北燕第二个冯姓国君冯冀(第一个冯姓国君是冯拔)死于政变!北凉第一个国君段随死于政变(沮渠蒙逊所杀)!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看完这些,还会觉得五代十国政变(兵变)比十六国频繁么?

最后说明一下,我并不否定五代十国是大乱世,我只是认为相比五代十国,十六国更加混乱,因为十六国触及更多棘手问题,尤其民族矛盾的问题。


下面,我将逐条反驳有些答主的错误结论。

第一点:

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首先南方是比较安定的,这点你得承认。其次,北方虽然稍有动乱,但底层是有当地大族或者世家维持着基本治安的。

十六国时期,南方相对北方安定,这点并无疑义,毕竟除了东晋以外,南方就四川地区的成汉政权比较有影响力,东晋内部虽偶有叛乱(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桓玄之乱、孙恩卢循之乱、谯纵立西蜀等),但比起北方的乱成一锅粥还是好了许多。但这位答主说“北方虽然稍有动乱,但底层是有当地大族或者世家维持着基本治安的”,这就罔顾史实了。当时的北方有匈奴、鲜卑、羌、氐、羯、丁零等少数民族和汉人互相厮杀,几乎无月无日不战,一时间竟然冒出了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冉魏、翟魏、代、扶余等二十多个政权,还不包括横跨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北魏和一些未建国的军阀(如刘琨等),这么多政权这么多民族并存,这位答主就轻飘飘一句“稍有动乱”概括之。当时北方如果真的是这位答主所说的“底层是有当地大族或者世家维持着基本治安的”,怎么会出现汉人衣冠南渡、西迁河陇、北迁辽东的“盛况”呢?

第二点:

五代十国时期就不一样了,崔卢郑王这四姓撑过了五胡十六国,却没撑过这段时间,因为当时只有军阀,没有门阀。

中国门阀制度在东晋十六国之后的南北朝受到巨大挑战。(士族在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和梁陈交替之际过得很舒服么?北魏国史案怎么回事?南梁侯景之乱对士族的摧残是闹着玩的?)此后经历了唐代近三百年,门阀制度瓦解。既然门阀制度在五代十国之前已经瓦解,又何来“崔卢郑王这四姓撑过了五胡十六国,却没撑过这段时间(五代十国)”一说?

第三点:

另外,五胡十六国,每当异族建国,总能找到大量受教育的士子为其治理国家,出谋划策。石勒有张宾,苻坚有王猛,拓跋氏有崔浩。南方则有王氏,崔氏,谢氏等。请注意,没有稳定的环境这些士子是不可能出现的。对比之下,五代时期都是军事强人独占,根本找不到有影响力的士子。

这位答主举了几个例子说明五胡十六国能够找到大量受教育的士子为其治理国家,但他仅仅举出了后赵、前秦、北魏几个知名度高的政权,那么其它的政权情况如何?比如赫连勃勃的夏、翟钊的翟魏、秃发乌孤的南凉、慕容泓的西燕?事实上,五代时期的政权也都努力吸收了当地知识分子的支持,后周、前蜀、后蜀、南吴、南唐的知识分子还不多么?

第四点:

军阀和门阀最大的不同是,门阀要脸,军阀要命。士族门阀争权夺利但绝不滥杀百姓,军阀则百无禁忌。所以五代十国时期记载的吃人数量远多于五胡十六国。

原来这位答主以为五胡十六国的战争只是门阀士族的争权夺利,民族间的殊死搏斗和底层民众的揭竿而起呢(梁犊起义和乞活军)?

至于说“五代十国时期记载的吃人数量远多于五胡十六国”,这明显是史料详略问题,居然也能被牵强附会到“士族门阀争权夺利但绝不滥杀百姓,军阀则百无禁忌”上面!五代十国不到百年的历史,可以从《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十国春秋》、《资治通鉴》四部详细记载五代十国的史书和《新唐书》涉及五代十国部分、《旧唐书》涉及五代十国部分、《宋史》涉及五代十国部分、《辽史》涉及五代十国部分、为数众多的文人笔记中了解到,可以说史料相当丰富。反观五胡十六国,《晋书》载记部分、《十六国春秋》、《北史》涉及十六国部分、《南史》涉及十六国部分、《魏书》涉及十六国部分、《资治通鉴》涉及十六国部分等,这些史料加起来才多少字?比起五代十国,堪称少得可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