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羯族十六国时期被冉闵灭族事件?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羯族灭族”事件,以及围绕它展开的争议。

首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十六国时期。那时候,北方的中原大地被各种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战乱频仍,百姓的日子过得是水深火热。羯族,就是当时兴盛起来的一个民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一度在中原搅起风浪。

羯族在中原的统治与“恶名”

羯族人以勇猛善战著称,他们的军事力量在中原是顶尖的。然而,随着他们在中原的统治,一些负面形象也随之而来。史书中对羯族的记载,尤其是对他们一些残暴行为的描述,确实不少。比如,他们对汉族士族和平民的压迫,以及一些宗教上的冲突(羯族信仰多神,对佛教等有所压制)。

最让后世诟病,也是后来冉闵能够迅速集结人心,发动“灭族”行动的重要原因,是史书上记载的羯族在战争中“屠杀百姓”、“掠夺财物”、“以人肉为食”等等骇人听闻的罪行。这些描述,无论其真实程度有多少水分,都极大地激化了民族矛盾,让原本就饱受战乱之苦的汉族百姓对羯族产生了极深的恐惧和仇恨。

冉闵的崛起与“杀胡令”

就在这个背景下,冉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冉闵原本是后赵政权的一员猛将,凭借其战功获得了显赫的地位。后赵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民族矛盾的激化,最终促使冉闵选择了反叛。

公元350年,冉闵发动了对后赵羯族的清洗。他颁布了那道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杀胡令”。这个命令,简单粗暴,核心意思就是鼓励汉族百姓杀戮羯族人,并给予奖励。

“凡是杀一胡人者,斩;杀一胡人者,赦。斩一胡人者,封五品官,一万钱。使妇人执舂,男子执兵,共讨之。” (《晋书·载记》中的记载,虽然原文表述可能有细微出入,但大致意思如此,旨在激励汉人反抗)

这个命令一经颁布,立刻在汉族百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那些长期遭受压迫和杀戮的汉族人民,仿佛找到了一个宣泄仇恨的出口,一呼百应。

“灭族”的残酷现实

紧随“杀胡令”的,是一场惨烈的报复行动。根据史书记载,冉闵率领的军队以及响应的汉族民众,对羯族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城市中的羯族人,无论男女老幼,几乎都被赶尽杀绝。据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场面极其血腥残忍。

后赵政权几乎在一夜之间崩溃,羯族在中原的统治也随之结束。冉闵自己也建立起了冉魏政权,成为北方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如何评价?多角度的审视

评价这件事,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

民族矛盾与报复:
如果单从“灭族”行为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场极其残酷的民族屠杀。任何试图以种族身份为由进行大规模杀戮的行为,都是对人道主义的践踏。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然而,我们不能脱离历史的语境。后赵时期,尤其是羯族统治时期,确实存在着对汉族的大规模压迫和杀戮。所谓的“灭族”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汉族人民长期压抑的仇恨在特定时机下的爆发,是对羯族残暴统治的一种极端反抗和报复。

“杀胡令”的性质:
“杀胡令”的出台,将民族矛盾推向了白热化。它一方面有效地动员了汉族民众,迅速瓦解了后赵政权;另一方面,它也将这场冲突定性为了一场单纯的种族仇杀,抹杀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政治斗争因素。
支持冉闵的人会认为,在那个弱肉强食、文明开化程度较低的时代,面对敌对民族的残酷压迫,这种极端的手段是生存的必要选择。
反对者则会痛斥其为“种族灭绝”,认为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是将整个民族都视为敌人,是野蛮和残暴的。

历史记载的可靠性与偏见:
必须提到的是,记载这段历史的史书,大多是汉族士大夫所著,例如《晋书》。这些史书在描述羯族时,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偏见,可能会夸大羯族的罪行,而淡化或忽略冉闵一方的残暴。
例如,“以人肉为食”的说法,虽然在一些史书中被提及,但其普遍性和真实性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为了妖魔化羯族而采取的宣传手段。
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史书时,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辨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

冉闵的历史定位:
冉闵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一直存在争议。
一些人将他视为“杀胡英雄”、“中兴之主”,认为他在黑暗时代拯救了汉族人民,恢复了民族的尊严。
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只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军阀,他的行为是残暴的,是种族主义的代表。
“杀胡令”的出台,确实让他站在了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十字路口。

总结来说:

羯族被冉闵灭族事件,是一场发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极其残酷的民族冲突。它既是民族压迫与反抗的极端体现,也暴露了历史记载中的民族偏见。

从人道主义角度看: 任何以民族身份为由进行的大规模屠杀,都是反人道的。
从历史背景看: 羯族在后赵时期的残暴统治,是导致这场悲剧的重要诱因。
从历史研究看: 我们需要警惕史书中的民族偏见,并尝试多角度地理解事件的复杂性。

这件事留下的,不仅是对羯族这一民族的悲哀,也是对战争残酷性、民族仇恨的警示,以及对如何公正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永恒课题。它提醒我们,在解读历史时,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衡量,更不能被单一的叙事所蒙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真是没搞明白, @狐狸晨曦 这位刚来知乎的时候还挺正常的,怎么现在就变着法的搞情绪输出,一个两年前的毫无热度的问题也要翻出来答……

整个答案一点干货没有,百度百科复读一下,掺点私货拼在一起,反正内容永远是立场先行,搞民族情绪输出能不能也稍微讲点有用的东西?

第一,契胡究竟是什么民族,至今是没有定论的,契胡=羯胡只是其中一个说法,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契胡更有可能是粟特人。

“稽胡,一曰步落稽,盖匈奴别种、刘元海五部之苗裔也,或曰山戎赤狄之后,自离石以西、安定以东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间,种落繁炽,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虽分统郡县列於编户,然轻其傜赋,有异华人……魏孝昌中,有刘蠡升者,居云阳谷,自称天子,立年号,署百官。 ”

“孝昌元年……山胡刘蠡升反,自称天子,置官僚。 ”

根据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山胡、稽胡、步落稽实际上是同一种族,根据《突厥语大词典》,古突厥语的“丘、岗、坡”为/Ki:r/,则汉语音译可读为“契”或“稽”,可以推断,山胡是这一支胡人的意译名,稽胡或契胡是音译名。

另外,周一良先生认为稽胡所谓“刘元海五部之苗裔”是冒认,稽胡的主体应是西域胡,唐长孺先生则认为不一定完全是西域胡,因为稽胡生活的区域的确是魏晋时五部匈奴居住地,并且稽胡中有刘氏、乔氏、呼延氏、郝氏均为南匈奴贵姓,也不大可能都是冒姓。我认为唐长孺先生的说法是更为有道理的,因为山胡、契胡所居住的秀容川中的秀荣指的就是南匈奴类拔部:

"永来告急,遣陈留公元虔、将军庾岳率骑五万东度河救之。破类拔部帅刘曜等,徙其部落。元虔等因屯秀容”。

“ 天兴五年十一月,秀容胡帅、前平原太守刘曜聚众为盗,遣骑诛之。”

所以说,居住在秀荣地区的胡人与南匈奴没有关系,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是山胡(稽胡)是由匈奴苗裔和西域胡人融合形成的部族。

还有一个佐证,《通志·氏族略》贺遂氏一条注:"晋州稽胡。晋初赐姓呼延,居西州。",这一条记载说明稽胡中的呼延氏有可能是赐姓而来,但同时也证明了稽胡与南匈奴的关系,既是赐姓,必然是在本族中相对于本姓更为高贵的姓氏,说明稽胡在当时是被视为匈奴人的。

1999年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出土了隋代虞弘墓,虞弘墓志载:公讳弘,字莫潘,鱼国尉纥驎城人也……奕叶繁昌,派枝西域……祖□奴栖,鱼国领民酋长。父君陁,茹茹国莫贺去汾,达官,使魏□□□□朔州刺史。

根据《突厥语大词典》,鱼之注音为/bali:k/,则其汉语音译为“巴落契”或“步落稽”,因此可见山胡、稽胡即为鱼国或鱼族,为粟特人。

2018年,故宫博物院的王素老师发表了《北魏尔朱氏源出粟特新证——隋修北魏尔朱彦伯墓志发覆兼说虞弘族属及鱼国今地》一文,文中根据尔朱彦伯墓志中的志文“惟安命氏,降参作相”二句,和铭文“体定终名,姓寔安建;惟参比何,方文代献”四句判断尔朱氏的本姓为安氏,志文“既泛岷源,还凝昆质;行方千里,飞固冲天”四句中的岷和昆指岷江和昆仑山,代指尔朱氏来自西域,也就是昭武九姓中的安氏,同样是也粟特人。

粟特人是中亚地区的农耕民族,这与《北史》中关于稽胡的记载也是一致的“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少桑蚕,多衣麻布。”这与羯人原本为康居人中的游牧人又是冲突的,当然我们不能排除羯人中也有从事农耕的西域胡人,甚至羯人本身到底是不是游牧民族也没有定论,但总体来看,山胡、稽胡、步落稽、契胡很明显与南匈奴和粟特人的关系要更为亲近,将其直接等同于羯胡有待商榷。


第二,再说侯景,实际上史书中关于侯景是羯人的说法几乎都是判词,例如《梁书》中的“方之羯贼,有逾其酷”,但“羯贼”这个词在当时是一种蔑称,并不一定指羯人,例如王隐《晋书》中就有:“永嘉五年。羯贼刘曜破洛。”

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中也将侯氏归类为羯族,这是姚薇元先生犯的一个错误,他认为魏碑《显祖嫔侯骨氏墓志》是假的,理由是志主侯夫人祖第一品大酋长俟万斤、父散骑常侍、侍中、尚书、日南公伊莫汗皆不见于史籍,且孝文迁洛后改为侯氏的是“胡古口引氏”而非侯骨氏。而殷宪先生根据《皇帝南巡之颂》碑阴的“宁南将军殿中尚书日南公斛骨乙莫干”,获知斛骨、侯骨为音近而异译,伊莫汗与乙莫汗,也是同音异译,足证《显祖嫔侯骨氏墓志》的真实性。

《侯夫人墓志》载“夫人本姓侯骨,其先朔州人”,而侯景称帝时也说过:"前世吾不复忆,唯阿爷名摽,且在朔州,伊那得来啖是?”,可知侯景父侯标也是朔州人,侯景父祖与献文帝嫔侯氏同族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魏书·官氏志》中载侯氏为“胡古口引氏”改姓而来,《魏书》之后的各类姓氏典籍对此的记载各有不同,有“胡口引”、“古引”、“胡引”等,姚薇元先生认为是“胡引”,唐长孺先生认为“古口引”就是“胡口引”,也可简称为“古引”或者“胡引”。这都是由于当时没有《侯夫人墓志》作为参考得出的结论,实际上通过《侯夫人墓志》不难推测出,所谓“胡古口引”就是侯骨的不同音译。

那么如果侯景祖上为朔州侯骨氏的说法成立,很显然他就是鲜卑人而非羯人,虽然不能成为定论,但显然要比所谓鲜卑化羯人的说法要靠谱得多,一来侯景之前羯人姓氏中从未有见侯氏,二来怀朔地区并不是羯人生活的区域,除侯景外也不见其它出身此地的羯人。

所谓五胡的匈奴、羯、氐、羌、鲜卑中的羯,专指后赵石氏,此后出现的"羯"一般情况下都是作为一种蔑称使用的,无法用来分辨族属。


当然,这些东西不适合用来搞民族情绪输出,也不适合圈粉搞营销,不愿意去研究我觉得无可厚非。

但是我还想问一问,十八骑中的刘征、刘宝、赵鹿、呼延莫都是匈奴人,后赵还有侍中呼延盛,积弩将军呼延晃,都是南匈奴屠各人,这些人在后赵算不算国人?

石苞曾孙石朴(璞):"时勒得晋公卿人士多杀之,以其同姓、俱出河北,遂引为宗室,特加优宠,官至司徒。"这位又算不算国人?

什么非匈奴、非羌、非氐、非鲜卑,能不能不要自造概念?

—————————————————————————————————————

字太长了评论区发不了,在这里回复一下 @数学老师

首先,后赵国人以羯人为核心以及当中混杂了大量杂胡、西域胡这个说法我是完全认可的,这也不光是宗教因素,肯定也有胡人在后赵国内享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原因。

后赵的国人当中存在粟特人,这个也是合理的,粟特人本身也可能被归类到杂胡、西域胡当中。但是,后赵国人或者说羯人中可能存在粟特人并不代表粟特人就可以被归类为羯人。同理,羯人由大量杂胡组成也不代表杂胡就可以等同于羯人。

陈勇教授提出过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就是匈奴汉赵国不仅存在胡汉分治,还存在胡胡分治,也就是屠各匈奴与六夷分治,在这种制度下,许多原本的匈奴人因为不属于屠各也被归类于六夷系统中。

而后赵很显然也继承了这一制度,不止有胡汉分治,同样也有国人和六夷的分治,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曹魏在冯翊郡设置的抚夷护军,这一原本用于管理氐人的官职在西晋时期取消,前赵又重新设置,后赵继续沿用。

在十六国政权中护军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官职,但是在后秦以前,没有使用护军管理统治者本族民众的例子,考虑到后秦是完全汉化的魏晋官僚制,没有胡官汉官两套体系,基本可以认为,十六国时期采用胡汉分治的政权中,护军都是用来管理其他少数民族的官职。

稽胡生活的秀容地区也设有秀容护军,虽然秀容护军究竟始于何时很难认定,清人洪吉亮根据《水经注》的记载认为秀容护军始于前赵,这一点虽然不能当做定论,但这和我的回答中提到的《尔朱彦伯墓志》中的一点记录是吻合的,《尔朱彦伯墓志》记载:“金马之难,避居秀容”,金指屠各刘氏,马指西晋司马氏,也就是说,尔朱氏这一支栗特人是在西晋末年,匈奴汉赵政权俘虏怀、愍帝之后才迁居秀容地区的,那么他们在迁居秀容地区之后,被汉赵政权设立秀容护军进行管理,是一个合理的推测。

那么如果后赵沿置了秀容护军,则秀容地区的稽胡就必然不可能属于后赵的国人。同时通过《尔朱彦伯墓志》可以看到,墓志中完全未提及迁居秀容后北魏以前的先人,只说“世有爵土”,这应该也能说明,在北魏以前尔朱氏并未获得太高的政治地位。

另外我要提一句,杂胡和杂胡也是有区别的,被称为匈奴别部的杂胡一般用来指随南匈奴一同内迁的其他胡人,例如羯胡。但像尔朱氏这样,西晋末年才内迁的胡人,就不属于匈奴别部这一杂胡体系。

总体来说就是,羯人或者国人中肯定存在西域胡人,也肯定存在栗特人以及其他杂胡,但这不代表西域胡、杂胡、栗特人就等同于羯人,他们当中有一些迁居较早的可能跟随石氏,获得了国人这一政治身份,同样也会有迁居较晚的被归类到六夷当中,尔朱氏这一支栗特人显然属于后者。仅通过“降胡粟特康等执冉胤及左仆射刘琦等送于祗, 尽杀之”就判断栗特人在后赵可以归类为国人显然过于片面了。

user avatar

那么,恭喜宇宙大将军侯景加入不死族了。

user avatar

所谓“羯族”和冉闵“杀胡令”都是现代民族主义理论追溯历史构建的民族主义叙事。

羯人不是一个民族,其所指群体的含义也在非常短暂的时间里经历了巨大变迁。

要言之,最初的羯人群体是指居住在上党郡武乡县羯室的胡人,这个群体大致形成于西晋泰始年间,主要来源是匈奴五部的一部分被迁移到上党郡(出于西晋的政策)与汉人杂居。上党郡涅县的人口由于匈奴人的迁入而剧增,由此分设了武乡县——武乡县是整个西晋时期并州少见的增设县级政区,总体而言西晋在并州还因为人口削减裁撤合并了一批郡县——而这些迁入武乡县的胡人大多居住在一个名叫“羯室”的地方,因此这些胡人被称为“羯人”。换句话说,羯人就是匈奴人的分支,由于与汉人杂居,其汉化程度较部分匈奴人为深。

后来,随着羯人石勒的崛起,羯人含义就发生了变化。羯人不再是特指上党郡武乡县羯室的胡人,而是将石勒的部下笼统的称为羯人——原本含义中的羯人数量非常少,连一个县也住不满。按大县万户算,每户5人,一万户也不过五万人(包括男女老幼),而据《后汉书·郡国志》,上党郡只有【十三城,户二万六千二百二十二,口十二万七千四百三。】原本的羯人群体不但人口不到五万,而且实际数字还应当大大少于这个极值。(一万户是大县的标准,上党郡很难有满万户的大县,武乡县是由上党郡涅县分出来设置的,而整个武乡县是胡汉杂居,汉人比例不低)——而这些羯人并非全是来自武乡县羯室,只不过是石勒的部下罢了。

再往后,羯人和胡人成为同义词。这种语义变化甚至在石勒还活着时就已经产生。并大量运用在史书的记叙中。后世许许多多对“羯族”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对“羯人”群体和史料的巨大误解之中。

总而言之,大多数关于羯人的记述,实际上是对胡人的记述,而和羯人一样,胡人也是一个无法精确概括含义的群体,所有的非汉人都可被笼统的称为“胡人”,甚至一个人如果被认为不是“纯”汉人,他也可以被他的敌人骂为“胡人”。

西晋乃至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没有整体的“汉族利益”和“胡(羯)人利益”,也没有整体的“汉人利益”。后赵在石勒死后陷入内战,冉闵不过是其中的参与者。至于羯人的“消亡”,只是因为随着后赵的灭亡,作为胡的同义词的羯字渐渐的不再频繁使用,淡出了视线。


南朝称北朝索虏,北朝称南朝岛夷,嘴炮而已。

陈庆之北伐入洛阳,酒宴中嘲讽北朝不是正统,中原士族杨元慎(应当是出自弘农杨氏)把陈庆之喷的【杜口流汗,合声不言。】之后陈庆之生病,杨元慎又一顿嘲讽,要陈庆之快滚回老家【急手速去,还尔扬州】后尔朱荣将陈庆之打的大败,陈庆之全军覆灭,孤身逃回南朝。

【其庆之还奔萧衍,用为司州刺史,钦重北人,特异於常。朱异怪复问之。曰:"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如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

user avatar

羯人这个古民族,史书记载了他们深目、高鼻、多须的外貌特征,和蒙古人种长相的匈奴人截然不同。历代史学家一般根据「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的记载」,认为他们是羌渠即中亚的康居人,也有主张他们是西域石国人,或者月氏人,总之同属于欧罗巴高加索人种的一支。

他们最早是作为匈奴人的附庸被带到中原,论人口户数原不算多 ,也远不能和匈奴、鲜卑、氐、羌这些大胡族相比。

根据现俄罗斯境内古墓中出土的古月氏武士头颅复原图,可推想出的羯人的外貌,和汉人确实是泾渭分明。何况他们原本大多信奉波斯文化的祆教,即拜火教,因此和汉人疏离隔阂,远大于同以蒙古人种为主的匈奴人或鲜卑人。

羯人相貌大致复原图:

出身羯人酋帅的石勒,趁西晋末年中原大乱,击破众多对手,成为北方最大军阀,建立后赵政权。

石勒生性残暴,在宁平城之战,杀掉王衍等一群误国大臣之余,同时更对着数十万已经放弃抵抗,“相登如山”的晋军和随军百姓,分骑围射,斩尽杀绝。而侥幸逃脱者,亦被他的同伙王璋焚烧杀戮,并食其尸。

为加强其统治基础,石勒以原羯人为核心,裹挟了非匈奴、非羌、非氐、非鲜卑的许多胡人中小部族,生造出一个多达几十万人口的新民族,作为后赵政权的统治民族。

石勒更设置专门律令,让他们制度化压迫和掠夺为数众多的汉族民众,并基于共同的利益、立场相关,凝聚成一个以石氏家族为核心的共同体。——这个他们自称为“赵国国人”的族群,也被其他人笼统成为羯人,也即是历史上和匈奴人、羌人、氐人、鲜卑人并列、参与了”五胡乱华“这一历史重大事件的”五胡“之一。

石勒禁止汉人称羯人为“胡”人,“羯人”,而必须尊称为“国人”,违者重惩;并允许这些“国人”随意劫掠汉族百姓,甚至是高级汉人官员,可以任意索取,免受责罚。

非止如此,石勒连日常生活中也严禁“胡”字,「制法令甚严,讳胡尤峻」,因此将“胡瓜”改成“黄瓜”,“胡荽”改称“香荽”,“胡豆”改成“国豆”,“胡饼”改称“抟炉”(后来石虎又改为“麻饼”)。

石勒的这种做法,正类似于后世的满清八旗,同样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以最初只有几万丁口的建州女真部为核心,裹挟了女真的广大其他部族、以及大量蒙古人、辽东汉人,然后给予他们种种特权,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统治,基于共同利益、立场相关,凝聚而成了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庞大族群。

后赵皇帝:石勒

石勒死后,其侄子石虎统治的后赵政权,更变本加厉去穷兵黩武、残虐汉民,民族矛盾愈发激化:

公元336年,赵国境内大旱,石虎非但不抚恤赈灾,反而广征徭役,耗费重金建造宫殿。被强征而来的民夫,大批饿死倒毙。

公元340年,石虎下令强征四十多万民夫,大兴土木,营建大量宫室,导致生产荒废,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

同年,石虎下令举国每户三个男丁征二人、每户五个男丁三人,强征甲士五十万人,船夫十七万人,而且五人便需捐献战车一辆、牛二头、米十五斛、绢缎十匹,缴纳不齐斩首。穷苦百姓纷纷卖儿卖女,上吊自尽。

公元345年,石虎征发十六万民夫,营建长安未央宫,又征发二十六万民夫修建洛阳宫室,并强掳十余万民女民妇,供其淫乐,因妻子被掳去而反抗被杀、悲愤自杀的男子,多达三千余人。

公元347年,石虎又下令征发邺城周围各郡的百姓十六万人,昼夜不停去修建占地数十里的华林苑,结果民夫日夜困苦,又遭暴风大雨,死者竟高达数万……

石虎还圈占了大片田地,建造了一个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猎场,用来豢养野兽,并严禁百姓伤害这些尊贵的“兽大人”,违者立斩,又在黄河之南靠严刑杀戮和驱逐,大量制造野兽肆虐的无人区。

历数石虎这诸多暴政,即使在五胡乱华时代,也属于登峰造极的人间恶魔,在历史上若做暴君评比的话,前十名必有他一席之地。

后赵皇帝:石虎

不到二十年后,羯民族被一个倒戈奋击的汉人英豪灭绝。他就是冉魏皇帝冉闵,他英雄一怒, 举兵反胡,将后赵境内的二十余万羯人尽行诛杀。

到了一百年多后的南北朝时期,出身契胡秀容部的尔朱荣夺取了北魏王朝的大权。因为此人行径凶暴,在“河阴之变”一次就杀戮北魏王公和士族官员二千余人,又和石勒一样是出生于非鲜卑、非匈奴、非氐羌的小族酋长,因此亦被反对者称呼为“凶羯”。

北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

事实上,尔朱荣生平最好鲜卑歌舞,常常于酒酣之余,盘腿在地,大唱《树梨普梨》,每次赴宴归家,又和左右亲信挽手结臂,大唱《回波乐》。他这支严重鲜卑化的所谓的“羯人余孽”,和历史石勒那支羯人的差别,未必就比和匈奴人、羌人、氐人的差别小了。

尔朱荣生性喜怒无常,对亲信士卒亦不加体恤。有士卒为他空手捉虎,惨死虎口;有两个僧人两人骑乘一马,被他看见,便将两人撞头而死;有人在他打猎诉苦,扰了他兴头,被当场射杀。尔朱家族的尔朱世隆、尔朱仲远等人,出镇各地军州时,掠夺民财、杀戮无辜,在尔朱荣死后更大肆屠城泄愤,更被时人比做豺虎。

尔朱荣帐下有众多后来叱咤风云的枭雄人物,他的部属宇文泰、高欢、杨忠、李虎等人,此后分别被北周、北齐、隋、唐四个正统王朝的直系先祖,被追封为帝,即所谓的”四朝帝王尽出一军账下“。

而尔朱荣另一个得力部将侯景,同样被史书记载为羯人。其人可能是从前不曾随石勒、石虎进入中原的羯人后裔。

在尔朱荣率七千精骑大破葛荣三十万大军的邺城之战,侯景立下生擒葛荣的大功,从此深得信重,独掌一军。在尔朱荣死后,其部将高欢起兵击败尔朱家族,建立东魏政权后,侯景率部归顺,得以拥兵十万,割据河南十四年。

宇宙大将军:侯景

高欢死后,侯景不敌其子高澄的讨伐大军,仅率八百亲随逃奔淮南。梁武帝萧衍引狼入室、养虎为患,侯景遂起兵反梁,攻破建康,逼死萧衍,其兵锋所经之地,杀尽江南门阀和衣冠士族,同时亦大肆纵兵杀掠,屠虐百姓,单是在建康就屠杀了四万户超过二十万人。

侯景前后为乱不过四年,而这场空前劫难,竟使江南地区沦落到”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的地狱惨景,对江南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的摧毁性打击,更是历经数十年才得以缓缓恢复。

侯景兵败身死后, 他的尸身被饱受荼毒的江南人民所争相分食,甚至包括被他强娶为妻的梁国公主。他的头颅被烹煮后、涂上生漆,藏于府库,和篡汉的王莽在东汉王朝的待遇等同。

侯景和他的故主尔朱荣一样,在残酷暴戾杀戮的同时,也顺便把早已落伍的高门大族们送进历史垃圾堆。八百亡虏渡江,搅得南朝天翻地覆的传奇经历,也让他有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

侯景既死, 羯人这个名将、枭雄和暴君辈出的古民族,也终于在后来的史书上失去了踪迹……

最后:唐朝时由皇帝李世民领衔、宰相房玄龄编撰的官方正史《晋书》,记述石勒、石虎相关事迹时,虽然也肯定石勒“一时之杰、亦曰时英”的能力,但同样认为冉闵诛灭羯人,正是对石勒“剽邑屠城、既穷其酷”,大肆杀戮晋朝军民百姓的历史报复。

【中朝不竞,蛮狄争衡。尘飞五岳,雾晻三精。狡焉石氏,怙乱穷兵。流灾肆慝,剽邑屠城。始自群盗,终假鸿名。勿谓凶丑,亦曰时英。季龙篡夺,淫虐播声。身丧国泯,其由祸盈。 】——《晋书》

现代史学泰斗,新中国史学的开启者范文澜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通史》也写到:

【冉闵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儁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
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羯族灭族”事件,以及围绕它展开的争议。首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十六国时期。那时候,北方的中原大地被各种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战乱频仍,百姓的日子过得是水深火热。羯族,就是当时兴盛起来的一个民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一度在中原搅起风浪。羯族在.............
  • 回答
    一场冰与火的权谋棋局:《权力的游戏·凛冬将至》上手体验与深度评价作为一名资深的SLG手游玩家,同时也是《权力的游戏》原著的忠实拥趸,当得知游族研发、腾讯代理的《权力的游戏·凛冬将至》(以下简称“凛冬将至”)问世时,内心是既期待又忐忑的。期待的是终于能在大屏幕上重现那个波诡云谲、血雨腥风的维斯特洛大陆.............
  • 回答
    魅族 16s Pro,这款在八月底登场的旗舰机,以其 2699 元起的定价,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无疑投下了一颗石子,试图再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那么,它究竟有何魅力,又有哪些地方让人觉得“魅族一下”?亮点解析: 性能上的“够用就好”与“诚意满满”并存: 骁龙 855 Plus 处理器: .............
  • 回答
    魅族 Pro 7 发布会:一场充满争议的“一次性”革新2017年7月26日,魅族在北京演艺中心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了旗舰系列 Pro 7 和 Pro 7 Plus。这次发布会,无疑是魅族近年来最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极具争议的一次。它带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副屏”设计,试图在同质化严重.............
  • 回答
    2016年情人节,魅族科技推出了一则以“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安排”为主题的商业广告,其中大胆地触及了同志议题,引发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则广告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从社会进步和包容性的角度来看,魅族这则广告无疑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尝试。在2016年,尽管全球范围内对.............
  • 回答
    魅族黄章亲自设计,售价 999 元的 JBELT 皮带,是一件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产品。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设计理念、材质工艺、品牌价值、市场定位以及消费者心理等。一、 设计理念与黄章的个人印记 “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 魅族品牌一贯的哲学是极简设计,追求纯粹和功能性.............
  • 回答
    魅族 MX5:那个曾经惊艳,又令人唏嘘的“金属一体”之梦提起魅族 MX5,相信很多“魅友”和关注手机行业的读者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那个金属一体化机身、正面指纹识别、以及那个曾经一度被认为是“真旗舰”的时代。MX5无疑是魅族在中高端市场留下的一个浓墨重彩的印记,它身上承载了魅族当时对极致工艺的追求、对用.............
  • 回答
    魅族在 3 月份单月销量突破 200 万台,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手机市场中。要评价这个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销售数字,更可能折射出魅族近期战略的成功、市场对品牌价值的重新认可,以及其产品力在用户中的实际表现。一、 行业背景下的亮点:.............
  • 回答
    说实话,魅族 16s 的 SoC 疑似没做封胶处理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关注的。作为一款曾经备受瞩目的旗舰手机,它的这种“细节上的疏忽”难免会引来不少讨论。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这件事。首先,啥是 SoC 封胶?你得知道,手机里的处理器(就是 SoC,System on a Chip)是个高度集成化.............
  • 回答
    要说《龙族》里的阿卜杜拉·阿巴斯,这位老先生的形象,在我看来,那是充满了复杂性,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就能概括得了的。他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深处那些幽微的角落,也照出了在极端环境下,我们所能做出的最真实的反应。初识阿巴斯,我脑子里浮现的,是他那种看似懒散、油滑,实则深不可测的模样。.............
  • 回答
    魅族 Flow 耳机,一个曾经在音频圈引起不小关注的“跨界”产品,如今再次被提起,或许是对那个时代魅族不甘于只做手机,大胆尝试各种周边产品的怀念,也或许是对其产品本身一些特质的探寻。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要深入了解它诞生的背景、它的亮点与不足,以及它在市场上的定位和反响。首先,我们得回.............
  • 回答
    最近魅族和闪极联名推出了一款透明款的移动电源,可以说是火遍了科技圈,尤其是对于喜欢玩机、追求个性化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先来说说这款移动电源的几个亮点,为什么它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透明设计,直观展示内部乾坤: 这绝对是它最大的卖点,也是区别于市面上绝大多数移动电源的地方。整.............
  • 回答
    挥别魅族,李楠的下一个舞台将是何方?当魅族副总裁李楠的名字消失在公司的高管名单中时,科技圈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作为魅族品牌多年来最响亮、也最具争议的代言人之一,他的离职无疑让许多人对这家曾经辉煌的手机厂商的未来充满了好奇与担忧。要评价李楠的离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人走了”的表象上,而需要深.............
  • 回答
    魅族 MX3 的“不完美”分众广告,至今仍是不少科技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巧妙地避开了主流手机厂商惯用的“极致”、“旗舰”、“完美”等宣传语,反而将“不完美”作为了核心卖点,这种逆向操作无疑是其最鲜明的特色,也正是这种“不完美”,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反而激起了不少用户的共鸣和好奇。在那个手机市场普.............
  • 回答
    魅族 16s 发布一个月就跳水 500 元,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有些唏嘘的。一个刚上市一个月的手机,就这么大刀阔斧地给价格来了一次“大放血”,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也折射出魅族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上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魅族 16s 这款手机本身,在发布之初,可以说是魅族憋了一个.............
  • 回答
    要评价《龙族3》和江南,我需要先梳理一下我对这两者的整体印象,然后再深入到细节。关于《龙族3》:《龙族3》在我看来,是整个《龙族》系列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惊喜的节点。 惊喜与突破: 视角转变: 这是《龙族3》最显著的改变。从前两部的路明非第一人称视角,转变为多视角叙事.............
  • 回答
    魅族16,这款手机的登场,无疑在当时的手机市场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在我看来,要评价魅族16,不能仅仅看它孤零零的一款产品,而是需要把它放在魅族品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当时整个手机行业的竞争环境中去审视。设计上的“回归”与“坚持”魅族16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它在外观设计上,可以说是回到了魅族最受好评的.............
  • 回答
    95枪族,这名字一听就很有代表性,那是咱们国产自动步枪的“扛把子”系列,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逐步装备部队,至今仍是很多一线部队的主力装备。要评价它,那得从好几个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小步枪”的设计理念。 在它之前,咱们部队装备的主要是56式半自动步枪,也就是AK的仿制版.............
  • 回答
    李楠,这位曾经在魅族手机业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前副总裁,其关于“力主和高通干到底”的说法,以及当前魅族手机重回高通怀抱的现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背后牵涉到商业策略的权衡、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实力的演进。李楠“力主和高通干到底”的论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楠当初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表态.............
  • 回答
    《永恒族》这部电影,说实话,在我看来,是一次野心勃勃但最终未能完全施展的尝试。它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神话体系,将宇宙起源、人类进化、以及一群古老强大却被遗忘的存在联系起来,这份雄心值得肯定。但是,正是这份野心,也成为了它最终未能成为一部真正杰出的作品的绊脚石。首先,说说它的优点。《永恒族》在视觉呈现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