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学界为何把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当做独立国家?

回答
史学界之所以将十六国时期的前凉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判断标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纷乱的时代,考察前凉是如何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层面展现出独立自主的特质的。

首先,从政治建制层面来看,前凉政权拥有其独立的官僚体系和统治结构。虽然名义上它曾试图依附于晋朝,但这种依附是带有强烈策略性和选择性的。在前凉的整个存在期间,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设立了郡县,任命了官员,能够有效地行使国家权力,征收赋税,发布政令,进行司法审判。这种独立运作的政治体系,是其国家地位的基石。

其次,军事力量是前凉得以独立存在的重要支撑。在十六国时期,中原大地战乱不休,各个政权林立。前凉能够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并且与周边的其他政权(如后赵、前秦、代国等)进行军事对抗,甚至一度扩张领土,这本身就证明了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自主的军事指挥体系。它拥有自己的军队,能够进行战争动员和战略部署,这无疑是独立国家的典型特征。

更重要的是,前凉在文化和经济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独立性。作为中国北方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它继承和发展了河西地区的汉文化,并与西域文化进行了交流。在前凉统治下,河西地区相对安宁,经济得到了发展,农业、手工业都有所进步。文化的独立性也体现在其官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政策上。虽然也吸收了一些外来文化元素,但其主体上仍保持着汉文化的正统性,并通过教育、史书编纂等方式巩固其文化认同。

再者,从国际承认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前凉也扮演了独立国家的角色。尽管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独立”的界定本身就充满变数,但前凉在事实上与周边其他政权建立了互相对峙、时而合作、时而敌对的关系。它在地图上占据着一个明确的地理区域,拥有相对固定的疆域,能够与其他政权进行外交往来(尽管这种外交往往是基于生存和利益的考量)。它不是某个更强大政权的一个附属区域,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参与到当时的政治博弈中。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前凉在某些时期曾向晋朝称臣,以及后来被前秦所灭的事实。然而,历史的评价并非简单地以“称臣”与否来一概而论。许多在历史上被视为独立国家的政权,在不同时期也曾采取过依附或称臣的策略,这通常是出于外交和军事上的考量,是为了争取支持、规避风险。关键在于,前凉的“称臣”并非意味着它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其统治者依然能够独立行使国内的各项权力。其最终被灭亡,更是证明了它与其他国家一样,并非永恒不变,但其存在期间的独立性,是毋庸置疑的。

史学界将前凉定位为独立国家,是基于对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强调的是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所具备的独立运作能力和政治实体属性。它并非简单地依附于某个中央王朝的边疆政权,而是作为一个在地理上、政治上、军事上,乃至文化上都相对独立并具有自身发展轨迹的政治实体,在那个分裂动荡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必须把前凉放在从汉到唐的历史尺度中,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前凉乃至十六国时代的历史。在汉以前,除了华夏以外的东亚各地均是部落与部落联盟的层次,在商周体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秦汉体制,是整个东亚早期世界唯一的高级政治体。而且,经过两汉时代逐渐开始处理的与匈奴西域诸国海东诸国南越国之关系,古代东亚国际世界方才开始形成。

但是早期的东亚国际,远非平等交互的国际关系。由于汉唐政治体的相对先进性,此时的东亚是汉唐独尊而诸国朝慕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的中原政权,往往会用王公侯爵位镇安平诸将军号都督某地诸军事等官、爵、军权来赐予那些超出中原王朝自身管领范围的周边国家,是为“外藩”,一种名义上归入中原王朝官爵序列,实际上并不干涉其内政的特殊建制,也是“大汉天子”与“大唐天可汗”所治理的所谓“天下”的一部分(注意“天子”与“皇帝”的区别)

按照胡鸿先生在《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一书中的观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乃至隋与唐前期的华夏周边新兴族群,刚刚从类似中原夏商式的部落联盟时代走出来,刚好可以套用中原王朝率先践行出来的政治制度,明确族群内部君臣关系、规范自身内部秩序,进而推进自身王权的集中,打压在部落联盟向古代国家转换过程中的部落酋帅甚至本族权贵。中原王朝也可以把超出实际管领能力的外域独立政权,以相对变通的方式,套入到“天子治理天下”的理论体系中,进而获得名义与实利的双丰收,也为中原政权处理周边关系,提供了一个更具有缓冲空间的政策选择,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原王朝与周边新兴政权达成了“双赢”。

在汉代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东晋、南朝、北朝等各种自居中原正脉的王朝,不仅不再仅仅把两汉时期的海东诸国、西域诸国、南海诸国视为外藩,而且还存在一种“内藩外藩化”的现象,也即按照“两汉外藩对待办法”对待两汉旧土上的其他割据政权。明白了这个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前凉】为何能够被当做十六国时代的独立国家。

张轨在八王之乱时几乎全程经营凉州

概言之,虽然前凉从未称帝,但前凉之于东晋已然不是八王或牧守之于西晋的内藩内官了,而是一个与西晋反贼出身的后赵互通款曲、自主处理内政外交事宜、自主确立并颁行年号、建设都城宫城与陵寝的【外藩】型政权

虽然奠基之主张轨西晋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封疆大吏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正常关系。但张寔东晋建立后自称凉王(317)、张氏用西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年号多年却不用东晋年号、张氏废建兴年号甚至张祚称帝、张氏独立上谥号甚至以王称之,本质上都已宣告了前凉东晋之间并不存在张轨西晋那般的“央地君臣关系”,反而更像是一种“外藩君臣关系”。

换言之,张寔以降的前凉,缺得仅仅是一个皇帝与天子的尊号。张寔以降的前凉君主(除了张祚),只不过是不对整个大汉旧土宣称"主"权(称皇帝),只不过是不对整个天下宣称“主”权(称天子),却对凉州牧管领(凉州)及兼管(西域)的土地宣称了“主”权(凉之王)。

极有可能是前凉王陵陪葬品的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藏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公元4世纪的中前期,与(前)凉公/王国同期的,还有鲜卑拓跋部代公/王国(北魏前身)鲜卑慕容部辽东公/燕王国(前燕前身)鲜卑段部辽西公国氐人杨氏仇池公国等。他们的君主在自主称王、称帝以前,往往被东晋政权授予某某将军、匈奴式单于或王号、公爵、某地刺史甚至使持节、都督某地诸军事等官位与爵位,算是西晋八王之乱时诸王在角逐中央政权时“拉一派打一派”的余绪,只不过这种拉拢方式,从“中原体制”内的“内官内藩”,逐渐升格为“天下体系”下的“外藩”而兼有“内官”。

质言之,人家勉强能够在这一时期撑撑中原正统台面的东晋王朝都已经把人家前凉视为一个和高句丽百济新罗没有太大本质区别的政权了,张氏前凉虽未称帝,也自然可以被视为一个历史上的独立国家/政权。

另外,我们从张寔与秦州晋王司马保(改元建康)建康晋王司马睿(改元建武)的关系上,也能一窥张寔时张凉政权的“独立化”倾向。

司马保虽贵为司马邺长安政权大司马,但他毕竟是西晋皇室远支疏属(司马防-司马馗-司马泰-司马模-司马保),与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炽/(司马晏/司马柬)-司马邺一支西晋帝系关系极端疏远,且完全不是皇帝或太庙神主后代,其封疆大吏之地位又与张寔仿佛,张寔自然不必尊司马保为(西)晋之余脉。张寔在名义方面无需尊奉一个近乎等夷的“同僚”,实利方面自然要阻拦司马保西逃入凉(甚至软禁),以免自家领地被不具备西晋正统名分的他人夺取,其“作家门”意识可见一斑。

(东)晋司马睿(司马懿-司马伷-司马觐-司马睿)虽然还算是晋室高祖后裔,但终究也是实际帝系之外,原本大家都是派到地方上的臣僚,只不过司马睿多了一层血缘关系,张寔以降自然只需名义上尊奉一下,犯不着事事都按臣子的规制来,意思到了就OK。

换言之,“拜刘石所赐”,当时的晋王朝已然不可能再推出一位在皇位继承权上毫无争议的帝系近支接班人,无论是司马睿还是司马保,都已无法接续西晋帝系正脉之统序,甚至其臣僚都已是丧乱之后西奔南渡之重组集团,这就给张寔以来的凉州独立,提供了施展野心的良机,扫除了阻碍野心的名份,使得张寔以降的凉州主君完全可以虚尊一个已然消逝了的西晋建兴朝廷,遥捧一个逐渐站稳脚跟的东晋朝廷,甚至与盘踞中原的后赵“联谊”。

何况天高皇帝远,中间隔着成汉两赵前秦诸政权的千山万水,张氏诸君哪里还需要傻傻地做个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为名分并不怎么充分的东晋政权保境安民?自然会充分运用其持节、西中郎将/征西将军、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都督凉州诸军事的身份以及自称或他赐的凉王营建其偏居西北的独立王国。

质言之,我们固然可以把张轨时期视为凉州仍旧从属于西晋的地方政权。但,二代君主张寔以降,无论是张凉政权自身还是周边的东晋、后赵诸政权,均已在实际上将张凉视为独立政权,张凉虽未有称帝之举,却有改元建都营陵之实,东晋与后赵也将张凉视为本国外藩,在当世之人看来,完全就是一个各方“认证”的独立政权,我们自然不必纠结于称帝与否这种涉及到“九州宣称”及“天下宣称”的名义问题。毕竟,割据政权之独立性,未必需要他们宣称自己是九州之主(皇帝)甚至天下之主(天子),只需他们宣称自己是所割据地域之主宰(某王)便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学界之所以将十六国时期的前凉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判断标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纷乱的时代,考察前凉是如何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层面展现出独立自主的特质的。首先,从政治建制层面来看,前凉政权拥有其独立的官僚体系和统治结构。虽然名义上它曾试图依.............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国际史学界普遍不承认夏朝的存在,这并非出于偏见,而是基于一套严谨的学术方法和对证据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目前缺乏能够跨越考古学和文献学之间鸿沟的确凿证据。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缘由,并力求用一种更自然的叙述方式来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史学研究的核心是什么。历史不是故事,它需要证据来支撑。尤其.............
  • 回答
    要聊布兰为什么会变成那样,得从头说起。乔治·R·R·马丁这老先生在写《冰与火之歌》时,对人物的塑造那叫一个讲究,绝不是随便丢个设定上去就完事儿了。布兰的瘫痪,与其说是“设定”,不如说是他整个命运和能力觉醒的起点,是整个故事推进的关键棋子。咱们先回顾一下,布兰是怎么“瘫”的?那是在第一本书,《权力的游.............
  • 回答
    提起史弥远,在南宋的史书里,他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也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说他“奸臣”,似乎有口诛笔伐之嫌;说他“权臣”,又觉得不足以概括他深远的影响。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得把他放在那个时代的具体语境下,细细梳理他的所作所为,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贴近事实的判断。首先,我们得看看史弥远是如何“推”动.............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很多人议论纷纷,新课纲要把中国史挪到东亚史的大框架里,同时强调台湾本土视角,这背后的考量和影响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核心思路是什么?你可以把这理解成一种“视野扩张”和“主体确立”的结合。 视野扩张:打破旧有的框架。 过去我们学历史,往往习惯了一个以中国大陆.............
  • 回答
    当我们审视“文明”这个概念,以及历史学研究中那些被视为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常常会发现它们似乎带着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烙印。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发展、知识传播以及权力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首先,地理大发现与早期全球化是奠定基础的关键一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解读的深度和大众认知之间微妙的张力。确实,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许多史学家对秦始皇的评价趋于 nuanced,认为他并非简单的“千古一暴”。但即使是这样,陈胜吴广起义依然得到了广泛响应,这其中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秦始皇是不是暴君”这一单一维度。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剖析当时的历史土.............
  • 回答
    “入关论”这股风潮,自知乎用户@山高县 在2017年提出后,迅速席卷了当时的互联网舆论场,尤其是在知乎上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大量的追捧。要评价@山高县 的史学功底,以及“入关论”为何能引发如此大的共鸣,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山高县 的史学功底与“入关论”的内核首先,我们得承认,@山高县 的“入.............
  • 回答
    数学界之所以会走向抽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自然的演进过程,是人类认知能力不断深化、数学自身逻辑需求以及解决更复杂问题的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找一个“原因”,那就是数学家们一直在追求更本质、更普适、更具解释力的真理。1. 摆脱具象的束缚,追求本质的共性:早期数学,比如古希腊的几何学,充.............
  • 回答
    史湘云不一直住在贾府,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她特殊的家族背景、生活环境以及贾府复杂的亲戚关系网。虽然她与贾府众姐妹感情深厚,频繁出入,甚至常住,但终究无法像贾府的女儿们一样拥有一个“家”。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一件件来分析。首先,得说说史湘云的出身。她虽出身名门,是“八公”之一的史家的女儿,但实际上她是个孤儿.............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没有收录海德格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时间性、罗素的哲学取向、以及海德格尔思想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时间上的不匹配。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于1945年出版。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如《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虽然在1927年就问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史书写作的本质和读者的阅读体验。的确,相较于现代许多文学作品中的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的权谋反转,史书中描绘的政治斗争似乎少了一些那种“烧脑”的刺激感,也缺乏那种让人心生“跪感”的震撼。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分析。一、史书的本质与写作目的:.............
  • 回答
    钟繇长子、次子为何在史书中“隐身”?谈及三国魏国重臣钟繇,我们总会想到他那在书法上“兼三国之善”的卓越成就,以及他辅佐曹魏政权,从曹操到曹叡、曹芳三朝元老的政治生涯。然而,在我们描绘这位大人物的图景时,一个令人费解的空白却悄然浮现:钟繇的长子和次子,在浩如烟海的史书记载中,似乎“蒸发”了。这究竟是为.............
  • 回答
    中国历史被学界称为“5000年”与实际考古发现的“4000年左右”的争议,是一个涉及文明起源、考古证据、学术定义和文化认同等多重因素的问题。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严谨的科学研究逻辑,也隐含着民族叙事的深层需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5000年”与“4000年”的来源差异1. 文献记载的起点 .............
  • 回答
    关于“关羽曾大破曹仁,为何史书不记载”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对史实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有些误传。严格来说,在正史(如《三国志》)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描述关羽“大破曹仁”的战役。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呢?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可能被混淆的事件。咱们就来详细捋一捋。首先.............
  • 回答
    87版《红楼梦》中,史湘云的结局并非沦为船妓,这或许是您对原著情节或某些解读产生了误解。在经典87版电视剧以及曹雪芹的原著中,史湘云的命运并没有落到如此凄惨的地步。让我们梳理一下史湘云在87版《红楼梦》中的情况,以及原著中对她命运的交代,来澄清这个误会:87版《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在87版电视剧中,.............
  • 回答
    关于李世民修改史书,将李建成、李元吉与李渊嫔妃有染之事记载进去,以及宋代史官为何拒不采信,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历史话题。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世民修改史书,指控李建成、李元吉与李渊嫔妃有染的说法是“污蔑”还是“事实”?目前的主流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李世民在史书中的确.............
  • 回答
    在中国传统史观中,将蜀汉视为“正统”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在三国归晋之后逐渐形成并被强化的一种叙事模式。这种叙事并非基于某种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其中包含了政治、文化、道德以及史学方法的演变。要理解为何蜀汉会获得“正统”的地位,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一些西方畅销史书之所以对宋朝给予较高评价,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习惯性”褒扬,而是基于对宋朝一系列成就的深入研究和对比。这些评价往往源于对宋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认识,而这种认识也与西方学界自身的历史发展观和价值取向有一定关联。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制度创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