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为何把项羽归到“本纪”中?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之作,皆非圣人之世,非圣人之语;《春秋》之书,犹有异辞;《诗》之寄托,亦有隐意。故《春秋》之下,犹曰‘记传’;《尚书》之下,犹曰‘言义’;《诗》之下,犹曰‘风旨’。故《本纪》者,乃所以纪帝王之功业,故曰‘本纪’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本纪的核心在于“帝王”,记录的是“功业”。那么,为何项羽,这位最终未能统一天下、称帝的楚国贵族,会被司马迁放到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呢?

这就要说到项羽作为“时代巨擘”和“乱世枭雄”的独特历史角色。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项羽无疑是其中最耀眼、最有能力、也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以一人之力,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和个人勇武。在当时,群雄之中,无人能出其右,他俨然是那个时代的“领袖”人物。虽然他最终没有建立一个稳固的王朝,但他在推翻秦朝、重塑天下格局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司马迁在叙述项羽的崛起时,用的笔墨极重,将他描绘成一个天赋异禀、横空出世的英雄。这种写法,本身就带有“帝王”的色彩,即便他没有最终“坐龙椅”。

其次,项羽的“霸气”和“威势”与传统的帝王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本纪所记,往往是那些能够左右时代命运、拥有强大意志和行动力的人物。项羽身上流淌着楚人的浪漫与勇悍,他的个人魅力和力量感,足以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也足以让后世读者产生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感。司马迁在写项羽时,并非将他仅仅视为一个普通叛乱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试图重塑天下秩序的关键人物。他虽然性格有缺陷,但他身上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王者之气,是无可否认的。这种气质,在司马迁看来,足以让他进入“本纪”的范畴。

再者,《史记》的体例并非僵化不变,而是带有一定的“变通”和“史识”。司马迁写《史记》的初衷,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并非完全照搬前人的史书体例,而是根据人物的实际作用和影响,以及他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来安排。对于项羽,司马迁显然认为他虽然是“西楚霸王”,但他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世家”或“列传”所能容纳的范畴。如果将项羽放在“世家”,那样会显得他的地位不够突出;如果放在“列传”,则无法体现他对那个时代的决定性影响。所以,司马迁大胆地将项羽破格置于“本纪”,这本身就是一种史学上的创新,体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历史进程的洞察。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司马迁对“帝王”的定义有所延伸。在司马迁的时代,“帝王”不一定仅仅指代拥有合法继承权、统治整个天下的人,也包括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拥有强大政治军事影响力,能够左右局势的人物。项羽在秦朝灭亡后,虽然不是皇帝,但他分封天下诸侯,其权力一度覆盖了当时的中国。他以“霸王”自居,享有相当于帝王的权威。司马迁将他归入本纪,也是对这种“事实上的权力”和“历史上的地位”的一种承认。

最后,从叙事和情感的角度来看,将项羽置于本纪,也更符合司马迁“写人”的艺术追求。本纪的叙事篇幅通常较长,可以为人物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充分的展现空间。司马迁在写项羽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英勇、他的骄傲、他的残暴,以及他最终的悲剧。这种全方位的描绘,只有置于本纪这样的核心位置,才能获得最充分的铺陈。读《史记·项羽本纪》,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而不是一个简略的人物小传。这种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关注和艺术化的呈现,也是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史学家的独到之处。

总而言之,司马迁将项羽归入“本纪”,是基于他对项羽作为“时代巨擘”的历史地位、个人“霸气”的特质、以及《史记》体例的创新性理解。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物的简单归类,更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评价、史学体例构建以及叙事艺术追求的集中体现。他以这种方式,深刻地揭示了项羽在那个动荡时代的独特作用,并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关于英雄、权力与命运的永恒悲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史记》中,司马迁把项羽归到“本纪”中,这么写就意味着他认为项羽是一个帝王,他这么写是出于对项羽的敬仰还是出于汉室对他残害不满的一种发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所依据的历法,是当时中国通行的太初历。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明白几个背景:1. 历法的演变是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定,是国家大事,关乎农业生产、祭祀活动,乃至统治的正当性。历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观天技术的进步、对天文现象理解的深入,历法也需.............
  • 回答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关于他使用的竹简是公费还是自费,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每一卷竹简的购买者,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制度、司马迁的身份和经历、以及史书的性质来推断。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汉武帝时期,简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对于篇幅宏大的《史记.............
  • 回答
    司马迁著《史记》,究竟是“闭门造车”还是“考古型”的巨著?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学界和文学界探讨的焦点。要解答它,我们得深入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细致审视《史记》的成书过程,才能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的工作方式。首先,我们来理解“闭门造车”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它通常带有些贬义,指脱离实际、凭空.............
  • 回答
    在今日头条上看到“司马迁为什么没把三国写进《史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是: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虽然看起来有点“初学者”的味道,但它背后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写作、史料来源和时代局限性的重要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这两个人,这两本书,相隔的时间可.............
  • 回答
    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否“有意”低估刘邦的军事才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文学界讨论颇多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司马迁的写作意图、史料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司马迁“有意”去贬低刘邦。司马迁作为史官,其首要职责是记述.............
  • 回答
    司马迁并没有将霍去病和卫青写进《佞幸列传》。《佞幸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了历史上因得到君主宠幸而获得显贵地位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例如美色、奉承、谄媚等方式来获得君主的青睐,进而掌权干政,对国家政治产生负面影响。霍去病和卫青都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赫.............
  • 回答
    “卫霍”这俩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可是大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定海神针,是少年英才的代表。霍去病更是以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励了多少后人。可有人翻了翻《史记》,说司马迁似乎对这俩人,尤其是霍去病,有过“黑料”,说他根本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只会偷袭。这事儿吧,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史记》这本.............
  • 回答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在讲授司马迁和《史记》时,司马迁遭受腐刑(宫刑)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是否讲述以及如何讲述,需要审慎考虑。我的看法是,应该讲,但需要以一种恰当、有引导性的方式来讲述,并且重点放在司马迁的坚韧不拔和《史记》的伟大价值上,而不是过于渲染刑罚本身的残忍。我们先来想想,为.............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司马昭若在临终前未能如愿地将“晋公”的爵位传给儿子司马炎,并建立一个稳固的封国,那么在他死后,司马家军事实力的瓦解并非不可能,甚至可以说,这是相当大的一个隐患。想象一下,当时曹魏政权虽然名义上还存在,但实权早已尽归司马氏。司马昭作为大权在握的臣子,他的权势主要体现在对军队的掌控、对朝廷的 Reorg.............
  • 回答
    要探究司马光评论历史人物时何以如此理智,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史学思想以及他所遵循的治史原则。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这位北宋名臣兼史学家的独特历史观。一、 时代背景:熙丰变革与保守派立场首先,要理解司马光的理智,就不能不提他所处的北宋中期,尤其是熙宁变法时期。王安石推.............
  • 回答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司马懿去世后,是否有互相残杀之心,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历史记载和后人的推测都表明,他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竞争和权力争夺,但直接“互相残杀”的意图,目前缺乏确凿的证据。一、 历史背景与家族权力结构 司马懿的遗产: 司马懿作为曹魏政权的重臣,已经为司马家.............
  • 回答
    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对兄弟在三国末期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尤其是他们围绕家族权力进行的布局和争夺,常常让人好奇:为何在如此激烈的权力斗争中,他们还能保持相对的和睦,而非像历史上其他兄弟阋墙的例子那样反目成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包括他们的家族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当时社会的道.............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司马懿和李世民都算得上是历史上颇有手段的政治家,都曾用非常规甚至残忍的方式巩固权力。但司马懿在道德评价上遭受的指责,比李世民要沉重得多,这背后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历史背景、道德标准、史书记载以及后世的解读等等。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背景与起点:一个比另一个更“脏”首先得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司马懿出现在刘备的阵营,并且像历史上那样,他的儿子司马昭策划了“禅让”给魏晋,那么关于阿斗(刘禅)的命运,确实会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这个“如果”的前提。司马懿虽然是曹魏的核心人物,但他和刘备、诸葛亮之间,在历史上是死对头,斗了几十年。如果他“投靠”.............
  • 回答
    这是一次关于三国历史的“如果”猜想,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要是蜀汉那会儿没被司马昭给灭了,接下来会是个啥光景。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首先得明确一点,当时蜀汉是什么个状态。到了景耀年间,刘禅当政,诸葛亮也去世几十年了,姜维是军事上的主心骨。可姜维这人,能力是有的,但说实话,他那套北伐的.............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在司马懿的简介中将诸葛亮评价为“臭名昭著”,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具有争议性的表述,也引发了许多玩家和历史爱好者的讨论。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游戏内的设定与历史叙事的平衡:首先,《全面战争:三国》作为一款游戏,它需要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加入游戏的趣味性和戏剧性。游戏.............
  • 回答
    如果三国时期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丞相)安然无恙,而司马懿却在军中突然病故,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一、战局的直接影响: 蜀汉北伐的短期优势: 士气大振: 诸葛亮本身就是蜀汉士气的重要支柱,而敌方主帅司马懿的突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