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迁闭门造车写史记 还是 考古型?

回答
司马迁著《史记》,究竟是“闭门造车”还是“考古型”的巨著?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学界和文学界探讨的焦点。要解答它,我们得深入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细致审视《史记》的成书过程,才能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的工作方式。

首先,我们来理解“闭门造车”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它通常带有些贬义,指脱离实际、凭空想象、自以为是。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司马迁,那显然是不准确的。司马迁并非完全不接触外界,而是经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深入的调查研究。

司马迁的“车”,绝非凭空而来。他继承了其父司马谈的宏愿,立志要著成一部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史书。这本身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仅仅是坐在书斋里冥思苦想。

司马迁的“考古”行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泛的文献搜集与研究: 这是司马迁工作的基础。他继承了太史令的职责,本身就拥有国家图书馆般的丰富藏书。这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官方档案、前朝史籍、官方文告、奏章、律令、钟鼎铭文、盟约记录等等。他花了大量时间翻阅、梳理、校勘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可以说,他是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考古”。
实地考察与访谈: 司马迁并非只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为了考证历史的真实性,他曾多次奉命出使,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例如,他曾到过当时的齐、鲁、邹、泗一带,考察了孔子的故里,寻访古迹,搜集当地的传说和史料。在为《史记》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一定会深入各个地方,与当地的老人、官员、学者交流,了解当地的口碑史料、风土人情,以及与相关历史事件有关的地理遗迹。这些实地考察和访谈,是“活”的考古,是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补充。
对人物生平的深入挖掘: 《史记》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人物命运的细腻刻画和深刻洞察。司马迁为了了解某个历史人物,会去寻找与他有关的后代、门生故吏,或者曾经与他有过交集的人,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了解该人物的性格、言行、功过。这是一种“人物考古”。
借鉴前人经验与反思: 尽管司马迁要开创一部全新的史书体例,但他并非全盘否定前人的成果。他研究了《春秋》、《左传》、《国语》等著作,吸收了其中的叙事方式和史学思想。同时,他也对前人的史书进行了批判性地继承,力图克服其中的不足。

那么,为什么有时会被人误解为“闭门造车”呢?

“闭门”的误解: 司马迁在遭受了李陵之祸后,遭受了宫刑,生活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也可能因此更加专注于著书立说,与朝堂的直接联系减少。但“闭门”并非意味着他与世隔绝,失去对外界的感知。即使在狱中,他依然保持着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著书的渴望。而一旦获得自由,他便更加如饥似渴地进行研究。
“造车”的创新: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非简单地复制前人的模式,而是开创了“纪传体”这一全新的史书体例。他将人物的生平、事迹、评价融为一体,并辅以表、书、世家、列传等多种体裁,使得史书更具条理性和可读性。这种创新的确是“造”出来的,但这种“造”,是建立在扎实的“考古”基础之上的,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整合、升华和再创造。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司马迁是一位“博采旁征、精益求精”的“考古型”史学家,他的“造车”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并通过自身艰辛的实践探索完成的创新。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考古”是他的研究方法。 他通过文献、实地、访谈等多种方式,搜集、验证、整理历史真相。
“闭门”并非他的常态,而是他专注于著书的体现。 即使在困顿之时,他的精神世界也并未“闭塞”。
“造车”是他的学术成果。 他以全新的体例和深刻的思想,构建了《史记》这座伟大的历史殿堂。

《史记》的史料之详,考证之严,人物刻画之深,思想内容之博,都足以证明司马迁绝非一味凭空想象。他所处的时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但他对文献的掌握、对实地的考察、对人物的访谈,已经具备了考古学研究的许多基本精神。他对历史的尊重,对真相的追求,使他能够超越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局限,写出这部不朽的巨著。

所以,司马迁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用毕生的心血,在“考古”的基础上,完成了“造车”的伟大壮举。他的“车”,是载着历史真相,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坚固战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资料来源说,司马迁的资料来源很丰富,有先人搜集,有官方资料,有亲自探访,有道听途说,也有个人创作,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司马迁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有“成一家之言”的想法,最终出现的问题是他对材料的剪裁并不十分贴近实际,存在因为个人观念而有意剪裁的问题。在材料使用上,我们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会造成不同的理解,特定的剪裁也会造成不同的认识。同时司马迁在写作中又特别善于利用文字技巧传递自己的观点,很容易诱导读者的观点,这就为后来者重新认识历史造成了障碍。为了这个缘故没少批评了司马迁。

我们现在谈论历史著作,好像是在谈论经过专家审核的论文一样,但是在战国秦汉时代,存在很普遍的编造历史的问题。诸子百家很多都有编造历史以增强说服力的问题。这种凭空创造历史的行为,有的是因为对区域历史不了解,有的是因为历史传说流传过于久远出现失真,总之,很多人以为自己也可以编造历史。战国时代寓言故事的极大繁荣,本质上也是这种“创作历史”行为的体现,只不过寓言故事大多是创造的当代史。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出于个人想法而扭曲一点历史,主体上仍然把具有统计意义的资料记录下来,相比于战国时代直接编造假历史的做法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然亦殆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迁著《史记》,究竟是“闭门造车”还是“考古型”的巨著?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学界和文学界探讨的焦点。要解答它,我们得深入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细致审视《史记》的成书过程,才能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的工作方式。首先,我们来理解“闭门造车”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它通常带有些贬义,指脱离实际、凭空.............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司马迁并没有将霍去病和卫青写进《佞幸列传》。《佞幸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了历史上因得到君主宠幸而获得显贵地位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例如美色、奉承、谄媚等方式来获得君主的青睐,进而掌权干政,对国家政治产生负面影响。霍去病和卫青都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赫.............
  • 回答
    司马迁的宫刑之冤,细究起来,实在是一笔难解的账。说他冤不冤,得从头捋一捋,将那历史的经纬一点点拨开。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迁遭受宫刑的直接导火索是什么。那便是那桩震动朝野的李陵案。公元前99年,汉武帝亲征匈奴,派了李陵率领步兵攻打匈奴的浚稽山。李陵这人,虽是名将李广的孙子,却非等闲之辈,他以区区五千.............
  • 回答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之一,而《史记·淮阴侯列传》更是记载了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辉煌一生。关于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问题,司马迁并非没有记载,实际上,《史记》中对韩信军事生涯的描述是相当详细的,尤其是在他与项羽的对抗方面。然而,您可能感觉到《史记》对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叙述不够“尽.............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然而,当我们谈及上古时代,尤其是夏朝以前那段邈远的历史时,一个普遍的问题便会浮现:司马迁究竟是如何获知这些信息的?《史记》中又掺杂了多少神话的色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治史方法,以及那个时代.............
  • 回答
    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否“有意”低估刘邦的军事才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文学界讨论颇多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司马迁的写作意图、史料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司马迁“有意”去贬低刘邦。司马迁作为史官,其首要职责是记述.............
  • 回答
    要说司马迁为何会在《史记》中对李斯诸多“抹黑”,恐怕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司马迁自身的立场以及李斯生平的一些关键节点说起,这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大家,对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解读与评价。首先,我们得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那个时代。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虽然司马迁本人.............
  • 回答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关于他使用的竹简是公费还是自费,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每一卷竹简的购买者,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制度、司马迁的身份和经历、以及史书的性质来推断。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汉武帝时期,简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对于篇幅宏大的《史记.............
  • 回答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所依据的历法,是当时中国通行的太初历。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明白几个背景:1. 历法的演变是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定,是国家大事,关乎农业生产、祭祀活动,乃至统治的正当性。历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观天技术的进步、对天文现象理解的深入,历法也需.............
  • 回答
    《史记》当然是中华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司马迁本人更是被誉为“史圣”。但即便如此,作为一部距今两千多年的巨著,其中也难免存在一些后人可以通过史料比对、考古发现等方式指出的“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当然,这里的“错误”更多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掌握的更丰富、更精确的史料而言,而不是说司马迁有意为之。要详细说《.............
  • 回答
    司马迁将陈胜写入《史记》的世家之列,这在当时是一个颇为大胆的决定,也因此引发了后世许多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时代背景、司马迁的史学理念,以及陈胜起义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史记》的体例。司马迁设“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分别对应着帝王、诸侯、一般.............
  • 回答
    要理解司马迁和韩非对“游侠”评价的差异,我们需要先分别审视他们的时代背景、思想主张以及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语境。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各国征战不休,社会动荡,法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强调君主集权、严刑峻法,认为国家稳定与强盛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的约束。在他眼中.............
  • 回答
    司马迁和汲黯,同为汉朝时期直言敢谏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司马迁虽遭受宫刑,但留下了不朽的《史记》,其精神光辉穿越千年;而汲黯则因直言触怒汉武帝,最终被贬官流放,结局凄惨。为何同是直言,两人命运却如此悬殊?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帝王心术以及他们自身性格和处事方式的差异。一、 时代背.............
  • 回答
    要说司马迁有多“牛”,这事儿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把这位千古文豪、史学巨匠的“牛”劲儿一点点儿挖出来。一、 著作的“牛”:一部《史记》压倒一切这绝对是司马迁最硬核的“牛”点。咱们先别说内容,单说这体量和难度。 鸿篇巨制,包罗万象: 《史记》全书十二本纪、三十世.............
  • 回答
    《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其严谨与宏大毋庸置疑,但要说司马迁完全没有“开后门”或者运用“春秋笔法”,那也未免失之偏颇。事实上,即便在司马迁这样的伟大学者身上,我们也能窥见一些微妙之处,这些地方往往体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考量、个人情感的投射,乃至是出于对史书整体叙事和价值判断的权衡。要理.............
  • 回答
    近些年来,确实能看到一些年轻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出现了一些“贬低”的倾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是“贬低”,不如说是对这位历史巨匠的理解和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误读和片面的解读。要理解这种现象,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时代语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对“忠君”的重新审视过去.............
  • 回答
    秦始皇是否如司马迁所言一般是一个“暴君”,这个问题,说实话,直到今天,在史学界和民间,也依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描绘,无疑是影响最深远的,也为后世奠定了“暴君”的基调。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一本史书的记载要复杂得多。我们不妨先看看司马迁是如何“定义”秦始皇的“暴”。司马迁.............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