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迁是否有意写低了刘邦的军事才能?

回答
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否“有意”低估刘邦的军事才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文学界讨论颇多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司马迁的写作意图、史料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司马迁“有意”去贬低刘邦。司马迁作为史官,其首要职责是记述历史,虽然他对人物的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有意”为之的贬低,通常需要更确凿的证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的评价是复杂的,既有对其草根出身、粗鄙行为的直言不讳,也有对其知人善任、笼络人心的赞赏。如果他真的想彻底否定刘邦的军事能力,他或许会更加侧重于描绘刘邦的失败和莽撞,而不是留下大量关于他如何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记载。

然而,从司马迁的写作视角和他对“君王”形象的塑造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

1. 司马迁对“儒者”和“英雄”的理想化倾向:

司马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心中理想的君主,往往是具备文治武功,道德高尚,并且能够遵循礼法的。他笔下的汉初三杰,如萧何、张良、韩信,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人格魅力,他们几乎是完美的儒家式大臣。相比之下,刘邦作为“草根”出身的“匹夫”,在道德、言谈举止上,与司马迁心中理想的“君王”形象存在较大差距。

司马迁在描述刘邦时,常常突出他的出身低微、粗俗无礼,比如“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从其家钞,常有大言……”、“然其为人,闳大类长者,而意态度容,若无有也。”、“数言,旁若无人,旁若无人,非直而说,亦往往而语,故其语多失。” 这些描写,即使不完全是贬低,也确实让刘邦的形象显得不那么“完美”。

2. 侧重对“智谋”和“政治”的强调,而非纯粹的“战场厮杀”:

司马迁在评价刘邦的军事才能时,似乎更倾向于将其归结为“知人善任”和“政治手腕”。他反复强调刘邦能够重用萧何、张良、韩信这三位杰出的军事和政治人才,认为刘邦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这三位“股肱之臣”。

例如,在描写垓下之战时,司马迁写道:“项王军,汉军皆散。” 似乎突出了项羽的强大和刘邦军队的脆弱。而刘邦之所以能最终战胜项羽,司马迁往往通过描述刘邦如何收拢人心、如何制定战略(例如约法三章、分封诸侯以争取支持)来解释,这些更多地属于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而非刘邦个人在战场上的冲杀能力。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将刘邦描绘成一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的英雄。这本身就体现了刘邦的政治抱负和对人才的渴求。但同时,他也细致地描绘了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个人勇武,这种对比,难免会让读者觉得刘邦的军事才能更多地体现在“指挥”和“战略”层面,而不是“个人武力”。

3. 史料的局限性与司马迁的“重用”: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距离楚汉之争并不遥远,但他掌握的史料,尤其是关于刘邦个人军事指挥的细节,可能并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充裕。很多关于战役的记载,都是以宏观的战略部署、政治博弈为主。司马迁作为一位史家,他只能依据现有的史料进行记录和分析。

同时,司马迁本人在汉武帝时期,虽然遭到了宫刑,但他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仍然是倾向于维护大汉王朝的统治。作为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的形象如何被塑造,对汉朝的正统性具有重要意义。司马迁需要将刘邦塑造成一位能够建立统一王朝、稳定天下的君主。

4. 叙事风格与人物塑造的侧重点:

司马迁擅长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对话来展现历史,他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在《史记》中,刘邦的“贱”和“智”并存,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够“善用人”,懂得如何笼络人心,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

从这个角度看,司马迁并非刻意贬低刘邦的军事才能,而是他更加看重刘邦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战略家”的特质。他笔下的刘邦,是一个典型的“王者”,其军事才能体现在对整个战争的驾驭能力,而不是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

那么,有没有证据表明司马迁“故意”低估了刘邦的军事才能?

直接证据很难找到。但我们可以从侧面推测。

刘邦本人的军事能力: 历史上的刘邦,确实并非那种亲临战场、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猛将。他更像是一位能够把握全局、制定战略、并能够激励士气的领导者。例如,他在彭城之战中的惨败,以及之后在荥阳、成皋一带的拉锯战,都显示出他在军事指挥上并非总是能占据上风。然而,他也能够通过各种策略,例如“声东击西”、“坚壁清野”等,与项羽周旋,并最终获胜。

对项羽的侧写: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个人武勇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力拔山兮气盖世”更是流传千古。他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项羽的勇猛善战。与此相比,对刘邦个人武力的描写相对较少,这就给人一种刘邦军事才能不如项羽的印象。

总结来说:

司马迁是否“有意”低估刘邦的军事才能,我认为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司马迁的写作取向和历史观,让他更加侧重于描绘刘邦的政治智慧、用人才能和战略眼光,而相对弱化了其个人在战场上的具体厮杀能力。

这并非是完全的“贬低”,而是一种叙事上的侧重点转移。司马迁看到了刘邦作为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懂得如何利用时势、凝聚人心、并最终建立一个伟大的王朝。他将刘邦的军事胜利,更多地归结于他作为“天子”的整体领导能力,而并非仅凭个人勇武。

这种侧写,当然会给后人留下刘邦军事才能不那么突出的印象,但这也正是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家,对人物进行深度剖析和评价的体现。他并非简单地记录事实,而是试图解释“为什么”刘邦能够成功,而这个“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德”和“智”,而不仅仅是“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汉军功臣的传一起看,就会发现刘邦在军事上的牛叉之处了。

刘邦不止是抗住项羽,还对灭魏灭代之战的结果准确预判,亲率大军灭了赵国(灭赵是刘邦带的汉军主力,韩信是把牵制打成歼灭战的神仙),在韩信发动灭齐后迅速把手下最精锐的两个军团支援给韩信,自己带二线部队抗项羽。

这些中干好哪条都算上名将了,刘邦是全部算对。

user avatar

看了《史记》认为刘邦很菜,你在第一层;

看了《史记》认为司马迁有意贬低刘邦的才能,你在第二层;

看了《史记》司马迁在高级黑项羽,粉刘邦,你在第五层(手动滑稽)


比如说吧,刘邦在汉元年五月出兵定三秦,十月抵达陕县时关中除章邯死守废丘未下基本都平定了,耗时约五个月左右,【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二年冬十月······汉王如陕,镇抚关外父老】而司马迁大笔一挥,刘邦出兵定三秦时间成了八月,仍然是十月抵达陕县,所以刘邦平定关中只花了不到两个月,所谓王者有征无战,基本上走到哪不用打战就赢了【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二年······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司马迁这样写绝不是为了让刘邦在汉中多待几个月以保障有时间给韩信封坛拜将,而是为了证明刘邦是王者,打三秦这群菜逼只用一个月就搞定了。

又比如说,彭城之战,大家看刘邦弃子跑路觉得黑,却不了解背后的故事。刘邦在汉二年三月出兵,四月占领彭城,爆发彭城之战,也就是说刘邦在出兵一个月左右时间就占领敌国首都,而且还展现了高超的调度能力,因为在古代,再高超的军事家,让他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把五十六万人移动超过两千汉里不缺粮不掉队都是困难的,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毕竟孙子曰【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但司马迁说刘邦做到了,孙子如果见了必定直呼不如也。不止如此,刘邦虽然是在彭城和项羽交战,但是且战且退,退到彭城西南几十里外的【灵壁东睢水上】才军队溃散,此时刘邦没有抓紧时间往西边跑路,而是冒着生命危险,突破楚军的封锁线,花了几天时间往北跑到沛县去接自己的儿女,父爱如山不外如是。而在刘邦几乎笔直的由南到北去接自己子女的这段时间里,楚骑居然被刘邦正面突破且追不上刘邦已经证明了楚军的无能。【三月,汉王从临晋渡】【四月,汉皆已入彭城】【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否“有意”低估刘邦的军事才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文学界讨论颇多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司马迁的写作意图、史料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司马迁“有意”去贬低刘邦。司马迁作为史官,其首要职责是记述.............
  • 回答
    在谈论曹植“闯门”这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点。首先,“闯白马门”和“闯司马门”这两个说法,其实都出自于文学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载。其次,曹植在历史上确实因为一些事件而惹怒了曹操,但具体细节和场景的描述,在不同版本的演绎中有所差异。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里的“闯白马门”。在《三国.............
  • 回答
    关于司马懿是否有篡位之心,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议题,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手腕、他的家族利益以及他晚年的行为等等。一、 时代背景:三国鼎立的权力真空与乱世的诱惑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司马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
  • 回答
    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然而,当我们谈及上古时代,尤其是夏朝以前那段邈远的历史时,一个普遍的问题便会浮现:司马迁究竟是如何获知这些信息的?《史记》中又掺杂了多少神话的色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治史方法,以及那个时代.............
  • 回答
    “卫霍”这俩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可是大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定海神针,是少年英才的代表。霍去病更是以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励了多少后人。可有人翻了翻《史记》,说司马迁似乎对这俩人,尤其是霍去病,有过“黑料”,说他根本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只会偷袭。这事儿吧,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史记》这本.............
  • 回答
    中国铁路在160km/h级别的动车组研发上持续投入,这背后有着一系列考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对于“两拖非一拖一司机室”的配置,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其合理性。首先,我们来谈谈160km/h这个速度等级。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高铁的代表是300km/h甚至更高的速度。但实际上,中国铁路网是一个庞大.............
  • 回答
    重庆公交车事件,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当我们在回顾这场悲剧时,对于司机的责任问题,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并且这份看法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从公众普遍的直觉来看,司机作为驾驶者,无疑是掌握车辆最终控制权的人,所以他似乎“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 这种想法很自然,因为在大部分交通事故中.............
  • 回答
    关于牛金的死以及司马睿的身世,确实是历史上留下的一些扑朔迷离的谜团,也因此引发了不少的猜测和演绎。要说“隐情”,可能更多的是后人根据一些史料的蛛丝马迹进行的推测,毕竟古代史料的记载往往留有空白,而且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可能导致信息的模糊化。牛金之死:牛金是西晋时期一位非常勇猛的将领,在战乱中屡立战功,尤.............
  • 回答
    关于联想与司马南的争议,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很多讨论和解读倾向于攻击司马南,而对联想本身的问题避而不谈,或者给出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原因。为什么攻击司马南的声音会比较多?1. 司马南的争议性人物身份: 司马南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他以其激烈的言辞、鲜明的立场和对.............
  • 回答
    嗯,说到那个自以为有辆轿车就了不起的司机,被行拘了这事儿,我心里还真有点儿说不上来的舒坦劲儿。不是说我有多么幸灾乐祸,而是觉得这事儿,挺解气的,挺符合我这老百姓对公平和秩序的朴素期望。你想啊,咱们平时在路上开车,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种仗着自己有车,就觉得自己是“路霸”的人。他们好像车子一发动,就变成了另.............
  • 回答
    联想这家企业的未来走向,以及其创始人柳传志先生和柳家在新时代中国商业格局中的最终定位,是当前社会上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这其中牵扯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包含了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联想的未来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要预测联想的结局,首先要理解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科技产业中的角色和定位。 .............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的司法实践中,严格意义上的“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都无法完全概括其复杂性。更准确地说,中国大陆的刑事司法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倾向于无罪推定,但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和现实因素,使得其在实践中呈现出一种混合的、仍在演进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法律条文中的体现:无罪推定原则的.............
  • 回答
    朱元璋确实对太监识字有着严格的限制,甚至可以说是不希望他们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他认为太监文化水平高了容易干政,成为国家祸害。史书上记载,朱元璋曾说:“朕不教宦官读书,恐其干预国政。” 这反映了他对宦官参政的警惕和防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朱元璋时期就没有负责管理太监事务的机构,或者说司礼监这个名称在当.............
  • 回答
    高铁和火车在刹车这事儿上,可不是全凭司机“感觉”。这背后是一套相当精密的系统,虽然司机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整个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有条理。我们得先区分一下高铁和传统火车。虽然都叫火车,但在刹车机制上,它们有一些本质的区别。传统火车(内燃机车或电力机车牵引的普速列车)对于我们日常乘坐的普速列车,刹.............
  • 回答
    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是獬豸(廌),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有着羊身、牛尾、狮子头,能辨别是非曲直,看到有人犯法,就会用它的角去顶撞。而西方神话体系中,司法女神通常是手持天平、眼罩蒙眼、手持宝剑的美丽女性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象征,背后折射出的文化背景差异,是理解它们的关键。中国的獬豸:一种基于“道”与“德”.............
  • 回答
    好的,关于《海贼王》司法岛篇的巅峰之说,这绝对是很多海米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之所以有人这么说,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因为这个篇章在剧情设计、人物塑造、情感爆发以及对整个故事推进的意义上,都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1. 剧情的极致张力与多线叙事:司法岛篇最让人称道的一点,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规则意识、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坏”或“傻”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司机宁愿受罚,也不愿给特种车辆让路,背后隐藏着一些挺复杂的考量和心理。首先得说,大多数司机其实是知道该给特种车辆让路的。这是交通法规明确规定的,也是社会共识。但“大多数”不等于“全部”,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他.............
  • 回答
    作为一名高铁司机,遇到铁轨上有不避让的人或生物,这无疑是让人最心惊胆战的瞬间。即便在日常的模拟和训练中也反复强调,但当真实情况发生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确保列车安全,并且尽可能减少对第三方造成的伤害。以下是我认为在这种极端情况下的正确操作流程,我会尽量讲得细致些,希望能让大家明白这个过程有多么.............
  • 回答
    罗翔老师作为货拉拉司机的律师,能不能翻案?这事儿得一分为二地看,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用“几成”来量化。毕竟,法律是讲证据的,不是靠“谁更会说”或者“谁名气更大”来决定输赢的。不过,如果真让罗翔老师来辩护,那确实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角度和能量。首先,咱们得说说罗翔老师的“优势”。他毕竟是刑法学界的.............
  • 回答
    关于长沙货拉拉司机的事件,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这件事情牵扯出了很多关于平台责任、司机权益、以及用户安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事件回顾与案件进度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整个事件的大致脉络和当时的案件进度。事件的主角是一位名叫周某的货拉拉司机。在一次送货过程中,客户(也就是死者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