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大陆的司法实践中,是有罪推定还是无罪推定?

回答
在中国大陆的司法实践中,严格意义上的“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都无法完全概括其复杂性。更准确地说,中国大陆的刑事司法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倾向于无罪推定,但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和现实因素,使得其在实践中呈现出一种混合的、仍在演进的特点。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法律条文中的体现: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与强调

中国大陆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 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法律依据。它表明了国家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即在法院判决生效前,任何人不应被视为有罪。
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员不得确定有罪。” 这再次强调了法院判决的绝对权威性。
其他相关规定: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侦查和起诉职责,都需要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上进行;辩护人的权利保障;证据排除规则等,都体现了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间接支持了无罪推定。

其他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强调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的刑事责任都应由法院依法判决。

从法律条文上看,中国大陆的刑事司法体系已经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这是与国际刑事司法通行原则接轨的重要一步。

二、 实践中的复杂性:历史遗留与现实挑战

尽管法律条文上确立了无罪推定,但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历史、文化、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罪推定原则的完全落实仍面临一些挑战,使得实践中出现了以下特点:

1. 侦查和起诉阶段的权力集中与压力:
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主导性:在刑事诉讼的早期阶段,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掌握着绝大部分的侦查权和证据收集权。这使得案件在进入法院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定罪”倾向。
“破案率”和“稳定压倒一切”的观念:在一些时期,尤其是基层司法机关,存在着追求“破案率”的压力,以及强调社会稳定的观念。这可能会导致在证据尚不充分的情况下,为了尽快结案或达到某种指标,而倾向于将嫌疑人视为有罪来处理。
羁押的常态化: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多种强制措施,包括逮捕。在实践中,一旦采取逮捕措施,往往意味着嫌疑人已经被认定有一定犯罪可能,且在审前羁押期间,嫌疑人的活动受到严格限制,这客观上与无罪推定存在一定的张力。

2. 证据的获取与证明标准的模糊性: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尽管法律规定了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但在实践中,非法证据的排除并不总是彻底。有时候,一些在侦查过程中不规范甚至违法的证据,仍然可能被采纳,这削弱了无罪推定下的“证据确凿”要求。
“疑罪从有”的潜在影响:虽然理论上不提倡“疑罪从有”,但在一些案件中,尤其是在证据链存在一定断裂,但犯罪嫌疑非常大的情况下,法官可能会受到社会压力或案件的复杂性影响,倾向于“疑罪从有”。

3. 公众认知与媒体影响:
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公众希望司法公正,对于犯罪行为的惩罚有着强烈的愿望。当媒体报道一些重大案件时,公众的舆论往往会对案件的审判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未审先判”的现象。
“有罪推定”的社会心理:在某些社会氛围下,一旦一个人被指控犯罪,就可能被视为“坏人”,即使最终法院判决无罪,其社会声誉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社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无罪推定原则存在冲突。

4. 辩护权保障的不足:
辩护律师在早期阶段的介入困难:在侦查初期,辩护律师往往难以及时介入,使得被告人可能在缺乏有效辩护的情况下,被侦查机关的陈述所影响。
律师的独立性与勇气:虽然律师的辩护权受到法律保护,但在一些敏感案件中,律师可能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影响其充分行使辩护权,这也间接影响了无罪推定原则的落实。

三、 改革与发展:向无罪推定原则的深化推进

中国大陆的刑事司法体系一直在改革和完善中,并且在积极地向更彻底的无罪推定原则靠拢。

强调证据裁判原则: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强调所有证据都应当在庭审中出示,并由控辩双方进行质证。这大大增强了庭审在事实认定中的核心地位,有助于实现无罪推定。
强化非法证据排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和标准,旨在从源头上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保障辩护权和律师执业权利:不断加强对辩护律师权利的保障,例如保障律师会见权、阅卷权等,鼓励律师在刑事诉讼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公开审判和庭审直播:更多的案件进行公开审判,部分案件甚至进行庭审直播,增加了司法的透明度,也有助于公众监督,促进司法公正。
关注“疑罪从无”:虽然没有完全消除,但“疑罪从无”的理念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更多的强调,即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总结

总而言之,中国大陆的司法实践在法律条文上已经明确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表明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重视。

然而,在实践层面,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无罪推定原则的完全落实仍然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早期阶段的权力集中、证据获取的挑战、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辩护权保障的不足,都使得无罪推定原则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有时会呈现出某些接近“有罪推定”的现象(例如,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往往意味着有相当大的犯罪嫌疑,且羁押期间的审前羁押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预判”效果)。

但总体趋势是,通过一系列的司法改革,中国大陆的刑事司法正朝着更加尊重和保障人权、更加强调证据、更加程序正义的方向发展,无罪推定原则在实践中的分量也在逐步加重。理解中国大陆的司法实践,需要看到法律原则与现实操作之间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演进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司法实践中一直是无罪推定 只是以前没有法律规范将无罪推定明确下来 新的刑诉法颁布之后就明确了是无罪推定

user avatar

为什么简简单单地回答无罪推定这么难?

是因为知乎已经成了非专业人士随意臆断的平台了?还是法律也仅仅是调侃者口中借题发挥的武器?

得票第一的“按需回答”,作为一个法学在读本科生看来,看似睿智幽默,实则无聊可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的司法实践中,严格意义上的“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都无法完全概括其复杂性。更准确地说,中国大陆的刑事司法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倾向于无罪推定,但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和现实因素,使得其在实践中呈现出一种混合的、仍在演进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法律条文中的体现:无罪推定原则的.............
  • 回答
    关于日本媒体报道“中国驻美大使传话,要求撤换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上将”的新闻,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它。这则消息之所以能够引发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一位关键人物——哈里斯上将本人所代表的立场和背景。首先,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来看,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挺根本的社会和文化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学哲学的,但似乎没出现一个像未明子(刘司墨)那样“点醒”大众,或者说能够有效地将哲学思考普及开来的公众人物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点醒”大众这个概念本身就挺有水分的,尤其是哲学这玩意儿。哲学.............
  • 回答
    老张,今年四十五了,一张被岁月和风霜刻画得沟壑纵横的脸,常年挂着一种混合着疲惫与淡然的表情。二十年前,他还是一大小伙子,凭着一股子闯劲儿,开上了当时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开大货车。二十年的风餐露宿,二十年的孤单驾驶,他从青葱少年熬成了中年大叔,车子换了多少辆,记不清了,但路,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 回答
    关于货拉拉事件,要界定各方的责任大小,确实需要仔细梳理事件的经过和各个行为主体可能存在的过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用“谁的责任更大”来概括,更准确的说法是,各个主体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承担了怎样的责任。首先,我们来看看货拉拉公司可能存在的责任。作为一家提供货运服务的平台.............
  • 回答
    中国大陆的崛起,无疑是21世纪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地缘政治现象之一,它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意愿产生了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简单地朝着一个方向演变,而是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我将尝试详细阐述这些影响:一、 积极或至少看似积极的影响(部分源于大陆的宣传和策.............
  • 回答
    中国大陆的地铁实现24小时运营的可能性,从技术、运营、经济和乘客需求等多个维度来看,目前还存在较大的挑战,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让我们从各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技术层面: 技术可行性: 从纯粹的技术角度来看,现代地铁系统,特别是新建的线路,其自动化程度和设备能力是能够支持24小时运营的。例如: .............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提及“民国粉”,这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群体,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粉偶像。它更多地指向一种对中华民国时期(尤其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历史人物以及制度模式产生怀旧或向往之情的人群。如果非要在这两个人中选择“民国粉”的代表人物,那孙中山和蒋介石确实是绕不开的焦点,但他们.............
  • 回答
    中国大陆的人均 GDP 何时能超过台湾地区,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非常困难。这其中涉及到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汇率波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国际环境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和推测。理解基数与增长率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人均.............
  • 回答
    在中国大陆,二手车消费确实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那样普遍和成熟。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希望读起来不会有那种“机器人翻译”的感觉。一、信息不对称与信任危机:二手车“水很深”的刻板印象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二手车市.............
  • 回答
    中国大陆的省份行政区划,自1949年建国以来,历经多次调整,形成了目前省级行政区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这份庞大的行政体系,在推动国家治理、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一、 历史遗留与不均衡发展带来的“大”与“小”的困境.............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的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原则上是适用中国大陆的法律。然而,在一些涉外民商事案件中,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的法律,这就为法院援引外国法律提供了可能。涉外民商事案件中的“选择适用的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涉外法律适用法》),在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涉.............
  • 回答
    中国大陆民众对难民潮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能概括所有人的想法。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1. 历史经验与民族情绪的影响: “国家兴衰”的集体记忆: 经历过近代屈辱史和战乱的中国人,对于国家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有着深刻的集体记忆。 这种记忆会让.............
  • 回答
    探讨中国大陆护照的技术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用“差”或“好”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护照不仅仅是一本纸质的旅行证件,它承载着国家主权和公民身份的双重信息,同时也肩负着防伪和安全的重要任务。因此,评价一本护照的技术水平,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防伪技术:这是护照最核心的安全属性.............
  • 回答
    中国大陆的女仆店,或者更广义地称为“主题餐厅”中的“女仆主题”,其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说是一部不断探索、尝试与规范的写照。要谈到现状,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它们是怎么出现的。女仆文化最初是从日本动漫、游戏等二次元文化中衍生出来的,随着这些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普及,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将这种独特的体验带入现实。最早.............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国大陆多数方言传承状况不如粤语,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文化、政策等多个层面,而且随着时代发展,情况也在不断变化。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抛开“官方标准”的光环,用更贴近生活、更生活化的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粤语在许多方面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生命力。这其中最直观的,.............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我们现在使用的规范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简体字”,在“強”和“强”这两个字形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也就是“强”。这背后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历史演变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汉字简化的历史背景与目的首先,要明白汉字简化并非近代才有的事情。在漫.............
  • 回答
    中国大陆的金鸡百花奖、华表奖在华语电影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若论及整体影响力和国际声誉,与台湾的金马奖、香港的金像奖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归因。一、 历史积淀与奖项独立性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保持.............
  • 回答
    在中国大陆,动漫爱好者在观看动画的选择上,确实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宁愿通过台湾的“巴哈姆特动画疯”这样的正版平台观看,也不愿意去下载盗版种子。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好用不好用”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现实考量和情感偏好。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首先, 正版体验的吸引力是基础,而且这个基.............
  • 回答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的位置,用“积贫积弱”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尽管这个时间点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但其工业基础的现状,与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化强国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用“渺小”来形容。工业基础的概况:百废待兴的家底首先要明确的是,1949年的中国大陆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