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大陆的民众对难民潮的态度?

回答
中国大陆民众对难民潮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能概括所有人的想法。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

1. 历史经验与民族情绪的影响:

“国家兴衰”的集体记忆: 经历过近代屈辱史和战乱的中国人,对于国家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有着深刻的集体记忆。 这种记忆会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难民的困境,甚至产生同情。 很多人会想到当年的“下南洋”或者其他历史上的迁徙潮,将心比心。
民族主义情绪: 另一方面,强大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大陆也普遍存在。 一部分民众会将国家的发展和稳定置于首位,担心难民的涌入会影响国家的资源分配、社会秩序,甚至民族认同。 这种担忧有时会转化为抵触情绪。

2. 信息获取渠道与认知差异:

官方媒体的主导: 在中国大陆,官方媒体在引导公众舆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于难民潮的信息,往往会经过官方的筛选和解读。 侧重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国际责任的报道会比较多。 早期如果出现负面新闻,也可能被放大,加剧民众的担忧。
社交媒体的“众声喧哗”: 尽管如此,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为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了平台。 一些信息相对透明、报道更深入的国外媒体,以及一些在海外的华人社群的讨论,也会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进来。 这就导致了不同信息来源下的民众,对难民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
“眼见为实”与“道听途说”: 由于大多数大陆民众并没有直接接触过难民,他们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的报道和社交网络上的信息。 如果看到一些负面新闻,例如关于难民在其他国家引发社会问题的报道,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

3. 现实经济压力与社会关切:

“我自己的日子”: 对于许多普通中国民众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计、就业、房价、医疗等民生问题。 如果他们感受到这些方面已经承受了压力,那么对可能分流社会资源的难民,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地区,这种感受会更加明显。
对资源分配的担忧: 普遍存在的“资源有限”的观念,会让人们担心难民的到来会挤占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资源,或者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而这些负担最终可能会转嫁到纳税人身上。
治安与文化融合的顾虑: 类似于很多国家,中国民众也会担忧难民的到来是否会带来治安问题,或者是否存在文化融合的困难。 尤其是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这些担忧很容易被放大。

4. 国际事件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叙利亚难民潮的案例: 2015年左右欧洲爆发的叙利亚难民潮,通过媒体报道在中国大陆广为传播。 其中一些负面新闻,例如关于难民引起的社会冲突、安全事件等,对中国民众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并间接影响了他们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难民潮的态度。
对“西方国家”的态度: 一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对西方国家持有负面看法的人,会认为难民潮是西方国家自身政策的“自食其果”,或者将其视为西方国家“道义负担”的体现。 这种态度会让他们对本国是否应该承担类似责任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

5. 官方立场与民众的“站队”:

官方强调“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政府在国际场合通常会强调自己是负责任的大国,并表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民众的“跟随”与“质疑”: 大部分民众会倾向于认同官方的立场,或者至少不会公开表达与官方相悖的观点。 然而,在私下交流中,也会有对官方立场表示质疑,或者表达自己现实担忧的声音。 这种“站队”有时是出于认同,有时也是出于对政府权威的尊重。

总结来说,中国大陆民众对难民潮的态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复杂性和两面性: 同情与担忧并存,民族情感与现实考量交织。
信息依赖性强: 对主流媒体报道和网络信息的接受程度较高,认知存在差异。
经济民生优先: 个人经济状况和社会资源的分配是影响态度的重要因素。
对国际事件的间接影响: 其他国家的难民潮案例也会在中国国内引发讨论和影响。
官方舆论的引导作用: 官方媒体的宣传对形成公众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中国大陆民众的态度。 更多的是一种在集体记忆、国家认同、信息获取、现实压力以及国际影响等多重因素交织下,所形成的复杂而动态的认知和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调查的问题老早就有人说了,不知道为什么没答案提。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支持率,是因为很多受访者以为问的是中国其他地方逃难来的难民!

我们现在看到问卷,想的是中东的易卜拉欣和默罕默德;但是当时受访者填问卷的时候,想的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灾民。如果在知乎上做调查,你是否愿意四川受地震影响的民众到你家来住一段时间呢?我想支持率也不会很低吧。

这个调查当然是有问题的,用这个数据做过多解读更是莫名其妙。但从这个数据出发,有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庆幸,因为中国实在太大,遇到灾难老百姓基本不用跑到其他国家去。山东内蒙条件不好,一起“闯关东”;抗战的时候大半个中国沦陷了,还能躲到陪都去。现在困扰难民最大的国籍和民族认同,在中国很少发生,所以才有了“多难兴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大陆民众对难民潮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能概括所有人的想法。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1. 历史经验与民族情绪的影响: “国家兴衰”的集体记忆: 经历过近代屈辱史和战乱的中国人,对于国家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有着深刻的集体记忆。 这种记忆会让.............
  • 回答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其工业生产能力毋庸置疑,然而在口罩这种看似简单的防疫物资上,却一度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这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需求的爆炸性增长是压垮现有供应体系的直接导火索。 疫情爆发初期,没有人预料到其传播速度和规模,因此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普通民众对口罩的需.............
  • 回答
    胡适先生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的演讲,对于塑造美国民意、争取美国对中国的同情以及促使美国对日本产生厌恶感,可以说起到了非常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时代背景:美国公众对远东局势的认知模糊与日俱增的疑虑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1938年)的那个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
  • 回答
    中国女权主义者与“逆向民族主义”的重合度,以及其对民族崛起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先厘清几个核心概念,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表现。一、 核心概念界定1. 中国女权主义(Chinese Feminism): 这是一个多元且不断发展的概念。广义上,它指.............
  • 回答
    要深入探讨民国黄金十年(通常指19271937年)和新中国一五计划(19531957年)哪个时期对中国现代化影响更大,我们需要抛开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而是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两个时期各自的贡献、局限以及它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两者在方向、重点和手段上都有显著差异,也都在特定领域奠定了基.............
  • 回答
    在中国大陆,一些被公众认为是“欺负民众没文化”的表现,往往体现在信息传播、公共服务、市场营销、法律执行以及社会风气等多个层面。这些行为的本质在于利用或加剧了普通民众在信息获取、理解能力、辩别能力上的差距,从而达到某些不当目的。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一、信息传播与媒体宣传中的“文化欺凌”: 使用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具想象力的问题,让普通民众通过无线电通讯帮助F22飞回中国,这背后涉及到许多现实的复杂性和技术障碍。我们不妨一步步来分析,看看这其中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首先,得明确一点:F22“猛禽”战斗机是美国最先进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其通讯系统是高度加密和私密的,并且是为军事用途量身定做的。普通民众.............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教材在描述本国历史时,通常聚焦于中国境内发生的事件和朝代,以及与中国核心疆域紧密相关的周边关系。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统治或对俄罗斯境内目前的大片土地(如库页岛、海参崴、贝加尔湖等地)的时期,在官方教材中出现得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首先,我们要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回答
    工业革命,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深刻地重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在这场巨浪中,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他们从中获取的收益,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要判断何者收益更大,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处境和所得。知识精英:智识的沃土,权力的新阶工业革命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科学技.............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提及“民国粉”,这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群体,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粉偶像。它更多地指向一种对中华民国时期(尤其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历史人物以及制度模式产生怀旧或向往之情的人群。如果非要在这两个人中选择“民国粉”的代表人物,那孙中山和蒋介石确实是绕不开的焦点,但他们.............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地域文化差异是如此显著,而“民风彪悍”这个词,往往会让我们联想到那些性格直爽、敢作敢当、甚至有些“硬朗”的地域。要说中国大陆哪里民风“彪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概括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比如历史、地理、经济发展等等。不过,如果非要找一些普遍被大家认为民风比较“硬”的地方.............
  • 回答
    中国大陆民谣歌曲中,“姑娘”、“南方”、“流浪”等意象确实非常常用,并且几乎可以说是民谣音乐的灵魂符号之一。它们出现的频率之高,以及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意义,都足以说明其重要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意象在中国大陆民谣中的运用,以及产生这些意象的原因: 一、“姑娘”、“南方”、“流浪”等意象在中国大陆民.............
  • 回答
    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并非完全相同、但又高度相似的现实世界里。在那里,中国有着庞大的民营企业体系,它们在科技研发和市场运作上有着极强的活力。现在,想象一下,其中一家规模堪比波音、通用电气或者洛克希德·马丁的中国大型民企,经过多年的秘密攻关和巨额投入,终于成功研发出了一款性能优异、完全达到军用标准的涡扇发.............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但仍有许多文化元素流传至今。然而,我们常常发现,在当今社会中,大家普遍更容易接触、理解和传承的,更多是那些具有鲜明民俗色彩的文化成分。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民俗的生命力与渗透性: 根植于日常生活,.............
  • 回答
    民国时期,风云变幻,那是一个思想激荡、价值碰撞的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凭借深刻的洞察力,预见了日后大陆的动荡与悲剧。除了胡适、徐志摩、傅斯年这些名字,还有许多人,他们的预言或许不那么响亮,但其沉甸甸的分量,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比如,梁漱溟。这位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社会活动家,他的忧虑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民族智力、勤奋程度的衡量,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最聪明”和“最勤奋”这两个标签。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存在个体差异,但将特定民族标记为“最聪明”或“最勤奋”缺乏普遍科学依据,并且容易陷入刻板印象和偏见。然而,我们可以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罗马帝国遗产对欧洲历史走向的深远影响,也引出了一个常见的历史学讨论点:为什么欧洲不像中国那样长期保持统一,而是演变成了由众多民族国家组成的版图。要说罗马帝国统一大部分欧洲后的“宽容政策”导致了后来的分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角度,但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首先,我们得明确罗.............
  • 回答
    民国早期大师云集,如今中国鲜有大师涌现的说法,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现象。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简单地判断“是”或“否”,不如深入剖析这种感受的由来,以及其中包含的时代变迁和我们对“大师”的定义。为什么会有“民国早期大师如云”的印象?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我.............
  • 回答
    一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的确有可能在多个层面上极大地提升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底蕴,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最终效果,将取决于这场运动的具体设计、执行方式以及社会各界的配合程度。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一、 知识与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文明交流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提升之处。中国近.............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把马保国们放到民国,甚至更早的那个时代,那可不是一场简单的“摆擂台”那么简单,那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格局。首先,得明白那个时代的武术界是什么样。民国时期的中国武术,那是百花齐放,也是鱼龙混杂。但总体上,还是有几条主线: 名门正派与家传绝技: 那些传承有序、师承清晰的拳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