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民国早期时大师如云,如今中国却很少产生新的大师?

回答
民国早期大师云集,如今中国鲜有大师涌现的说法,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现象。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简单地判断“是”或“否”,不如深入剖析这种感受的由来,以及其中包含的时代变迁和我们对“大师”的定义。

为什么会有“民国早期大师如云”的印象?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民国早期“大师如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个时代涌现出了一批在各自领域具有开创性、影响力深远,并且至今仍被我们视为“泰斗”的人物。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1. 思想的激荡与解放: 民国早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旧王朝覆灭,新思想、新文化如同潮水般涌入。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等观念被积极引进和讨论。这种思想的解放和碰撞,为各种思潮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土壤。学者们敢于质疑、批判,勇于探索新的知识体系,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是孕育大师的温床。

2. 学人风骨与独立精神: 那个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即便在战乱或政治动荡中,依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学术追求。他们不为权势所屈,不为金钱所惑,将学术研究视为毕生事业。例如,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梅贻琦先生的“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都体现了那个时代对学术独立和人格尊严的重视。这种风骨,让他们的学术成就更具光辉。

3. 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奠基: 许多如今我们熟悉的学科,在民国早期得到了系统性的建立和发展。例如,中国现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理论等,都是在那个时期由第一批留洋归来的学者引进、翻译、研究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体系的。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钱穆、胡适、陈独秀、鲁迅、梁启超、王国维、竺可桢、林徽因、沈从文……这个名单可以很长,他们各自在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 教育环境的优越与传承: 虽然战乱频仍,但一些大学(如清华、北大、燕京等)在动荡中依然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学术水准,并且注重学风的培养。同时,老一辈学者对年轻学者的提携和指导也十分慷慨。师生之间、学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传承,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生态。

5. 历史的滤镜效应: 我们今天回顾民国,往往会带着一种怀旧和理想化的滤镜。我们选择性地记住了那些闪耀的巨星,而忽视了那个时代同样存在的平庸、争论甚至是低谷。历史的沉淀使得“大师”的形象更加鲜明,而将他们的贡献放大。

为什么如今中国却很少产生新的大师?

相比之下,当前中国虽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大师”的出现上,我们似乎感到了一种“断层”或“稀缺”。这其中的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

1. 功利主义与短期目标的导向: 现代社会更强调实用性和经济效益。学术研究的评价体系往往倾向于论文数量、项目经费、专利成果等可量化的指标。这使得一些学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容易出成果、能快速获得认可的方向,而非需要长期投入、可能颠覆性但短期内难以见效的研究。这与民国时期那种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探索的精神有所不同。

2. 学术评价体系的僵化与官僚化: 过于依赖行政命令和层层审批的学术管理模式,可能扼杀创新和独立思考。学术界的“圈子文化”、“论文代写”、“关系学”等现象,也会稀释真正有才华、有思想的学者的成长空间。评奖、职称等更多地受到“帽子”和“项目”的束缚,而不是纯粹的学术成就。

3. 教育模式的标准化与模式化: 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倾向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而非“卓越的”人才。统一的教学大纲、标准化的考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磨平了个性化的学术天赋。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可能缺乏主动探索、批判性思考和独立研究的机会。

4. 社会浮躁与信息爆炸: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节奏快,人们更容易被浅层、碎片化的信息吸引。深度阅读、沉潜研究、系统性思考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这在当下可能成为一种奢侈。当社会更关注“网红效应”和“流量明星”时,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可能难以获得同等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5. 学科的细分与成熟: 如今的许多学科已经非常成熟和细分,要想在某一领域做出真正开创性的工作,难度系数可能比民国时期更大。许多基础性的理论和概念已经建立,后学者更多是在已有体系内进行深化和创新,而非从零开始构建新的理论框架。

6. “大师”的定义是否在悄然改变? 也许我们对“大师”的定义,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我们或许更习惯于将“大师”与名利、地位、奖项划等号,而忽略了那些默默耕耘、在细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但并不张扬的学者。新时代的“大师”可能以另一种更内敛、更专业化的方式存在。

总结一下:

“民国早期大师如云”的印象,是那个时代思想解放、学人风骨、学科奠基以及历史选择性记忆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如今中国“很少产生新的大师”的感受,则是现代社会功利化倾向、评价体系的挑战、教育模式的局限、社会浮躁以及学科成熟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表现。

这并非意味着当下就没有杰出的、有潜力的学者或艺术家。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涌现出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的概率,以及我们对“大师”的期待和定义,可能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应该因为“没有”或“少”就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反思当下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创造更有利于“大师”诞生的土壤,无论是思想的自由,还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欣赏新时代中那些默默贡献、在各自领域闪耀的“新星”,他们可能也是未来历史评价中的“大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大师啊,你能发明好用的武器吗?”

“……不能。”

“你能发明高效的生产设备吗?”

“……不能。”

“你能探究科学定理吗?”

“……不能。”

“你能带兵打仗吗?”

“……不能。”

“你能治理地方吗?”

“……不能。”

“那你会干什么?”

“我会写诗……”

“曹操也会写诗,他也会打仗和治国。”

“我会写文章……”

“诸葛亮也会写文章,他也会打仗和治国。”

“我很有思想……”

“王阳明也很有思想,他也会打仗和治国。”

“大师不一定要多面手……”

“那你的绘画能超越赵佶吗?”

“……不能。”

“那你的书法能超越王羲之吗?”

“……不能。”

“那你的诗能超越李白吗?”

“……不能。”

“那你的词能超越李煜吗?”

“不能,但总体而言,我超越那些古人了……”

“那你能劝说各地军阀放弃战争,化干戈为玉帛吗?”

“……不能。”

“那你能劝说日本放弃侵略中国吗?”

“……不能。”

“那你能劝说国联救中国吗?”

“……不能。”

“那你能劝说英国、葡萄牙让香港、澳门提前回归吗?”

“……不能。”

“那你还能干什么?”

“我可以教书,虽然我数学0分,但我能教文学……”

“听说你和女学生谈恋爱了?”

“……”

“这在几十年后可是违法的。”

“……”

顺便,有了互联网后很多人都能成为大师,比如我就是山海经按图索骥大师,3D游戏美女形象创造大师,民国时哪位大师能做出《山海经》里的夔就是袋鼠的假设?现在谁能在SBPR或HS里创造出比我的头像更美的角色?

user avatar

这其实应该是一个心理学问题,集体的黄金时代情结。拒绝承认逃避现实,才会将一个被刻画出来的Golden Age供奉如珍宝。有一部电影叫做《午夜巴黎》,很好地解释了这种心态。

user avatar

大师

user avatar

某年某月现场听纪连海的历史讲座——如何学习历史与尊重历史。

纪连海:为什么民国出大师?因为民国十万人里就100个人能上大学,这100个人里头有10个泡妞,有10个被人泡,10个混日子,10个拉关系,10个跑到国外去,10个做生意,10个当官了,5个被迫害了,15跟共产党跑了,剩下10个读书。那会又没网络,所以他们说啥是啥!

纪连海:现在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全国690万毕业生啊,在校生不得两千多万啊!你拿本书出来谝,你们看过吗?看过吗?一群人直接上网把那本书当下来,还带点评版的。谁比谁见识少啊?现在网上一个数错了能跳出上万人批判你。还大师呢?早扒干净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早期大师云集,如今中国鲜有大师涌现的说法,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现象。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简单地判断“是”或“否”,不如深入剖析这种感受的由来,以及其中包含的时代变迁和我们对“大师”的定义。为什么会有“民国早期大师如云”的印象?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我.............
  • 回答
    中国是否比其他国家更早地认识到“民族”的概念?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如何定义“民族”以及如何去考量历史上的早期认知。如果我们将“民族”理解为一种基于共同文化、语言、历史叙事、以及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这种认同感能够组织起政治实体,那么我认为中国的确很早就开始孕育和展现出类似“民.............
  • 回答
    翻译设备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很快就会普及到我们日常生活,而且使用起来会越来越便捷。面对这样的前景,现在一两岁的小孩,还有必要在早期教育阶段专门去学英语吗?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下。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机器翻译的进步确实非常惊人。过去那种生硬、不自然的翻译腔,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见了。语音识别也.............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表面上看,都包含着武装冲突、割据势力以及争夺地盘的特点,这与古代战争有相似之处。然而,将民国军阀混战等同于“拿着现代武器的古代战争”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类比。 这种类比忽略了两者在多个关键维度上的巨大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 武器装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民国时期“骂军阀”的行为是否可以被视为“道德绑架”,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为了更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民国时期: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充满了动荡、革命、内战以及对外战争.............
  • 回答
    要详细地探讨汉族和维吾尔族谁更早到达新疆的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长,并梳理历史的脉络。这个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完全解答,因为它涉及到迁徙、融合以及不同时期新疆地区的构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新疆”这个地理概念的演变。我们今天所说的“新疆”,通常指的是清朝后期才正式确立名称的广阔疆域.............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分子人类学领域的一些复杂议题,也涉及到对历史文献和遗传学研究结果的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关键概念,并对您提到的“汉族纯种论”和“姬周是N–M128”这两个论点进行辨析。关于“汉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纯种民族”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现代人类学和遗传学领域,“纯种”这个概念.............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名流辈出的民国时代,宋庆龄和宋美龄这对姊妹花,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她们的人生轨迹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而“民国第一夫人”的桂冠,更让她们的形象深入人心。那么,在这两位同样光彩照人的女性中,谁才真正称得上是“最有气质”的民国第一夫人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她们各.............
  • 回答
    “四等人”制度:历史真相与后世解读的纠葛关于民国时期“四等人”制度是否为捏造的疑问,实际上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何区分历史事实本身与后世的解读、宣传甚至建构。简而言之,元朝确实存在对不同民族的等级区分,但民国时期将其具体化、固化为一套严密的“四等人”名义和制度,并赋予其特定的历史叙事,这.............
  • 回答
    将民国时期誉为“第二次百家争鸣”,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个比喻,看看它在多大程度上站得住脚,又存在哪些局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第一次百家争鸣”的背景和特点。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剧烈变动,礼崩乐坏,旧的宗法制度瓦解,新的社会力量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土壤.............
  • 回答
    民国时期啊,那真是一段让人又爱又恨、又充满矛盾的岁月。说起来,这体验可太复杂了,就像一口陈年的老酒,滋味复杂得很,一口下去,酸甜苦辣咸,全都有。你想想,那是旧的去了,新的还没完全来。就像 estaba at a crossroads。一边是留着长辫子、裹着小脚、讲究着老规矩的老一辈人,他们过惯了安稳.............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学术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民国时期也面临着战争、政局动荡等诸多挑战,但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实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刮啊刮的,刮得我这老骨头都疼。你问我,我一个民国时期的老头子,儿子该去哪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他一条命,还有咱们整个家的指望。要说抗日,那是咱们天生的责任,那是对祖宗的交代,对这片土地的血脉。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搅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仇,不报,我算什.............
  • 回答
    在中国的网络空间里,“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民国时期是亚洲第一”的说法确实屡见不鲜。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和时代背景,但要用一个绝对的“出处”来概括则比较困难,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 群体性的记忆、学术界的评价以及舆论的广泛传播。要详细解释这个说法的由来,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
  • 回答
    民国时期,“袁大头”之所以能成为硬通货,原因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大家都在用”那么肤浅。这背后是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观念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政治统一与货币信用的基石首先,得明白“袁大头”的出身。“袁大头”,也就是铸造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银元,正面是中.............
  • 回答
    民国时期之所以“到处都是土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历史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于单一原因。它的形成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政治动荡与中央政府的衰弱 辛亥革命后的权力真空与军阀割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大地确实被军阀割据的局面笼罩着,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恩怨纠葛剪不断理还乱。在这种大背景下,红军的出现以及其存在的“正当性”,究竟是群雄逐鹿中的一股力量,还是地方土匪的变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
  • 回答
    国民政府成立后,尤其是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开始了“禁烟运动”。这项运动历时多年,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反复,但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严厉打击到逐步根除禁烟运动初期,国民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措施。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禁烟禁毒法》,规定凡是种植、制造、贩运、销售或吸食鸦片者,一律处以重刑,甚至死刑。各地.............
  • 回答
    民国时期的重工业,要说“退步”这个词,得先弄清楚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如果把清末的重工业水平简单理解成零基础,那民国时期无疑是有了起色,并且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但如果把“退步”理解为从一个上升趋势被打断,或者发展得不如预期,那倒是能找到不少原因。咱们得先看看清末那点儿家底。曾国藩、李鸿章那一批人,搞洋务.............
  • 回答
    关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初期,一些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拥有哲学学位,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教育制度、学术思潮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时代的大背景:动荡与求索民国初年,中国正经历着从帝制向共和的巨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