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银元(袁大头)在民国时期为什么是硬通货?

回答
民国时期,“袁大头”之所以能成为硬通货,原因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大家都在用”那么肤浅。这背后是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观念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一、 政治统一与货币信用的基石

首先,得明白“袁大头”的出身。“袁大头”,也就是铸造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银元,正面是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侧面头像,背面则是双龙戏珠的图案。它的出现,是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变革,亟需一种能够统一全国、代表国家权威的货币。

当时,中国的货币体系非常混乱。从清末开始,各种名目的银元就层出不穷,包括外国银元(如墨西哥鹰洋、龙洋等),以及各省自行铸造的银元,这些都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混乱。袁世凯政府为了巩固统治,也为了解决货币问题,决定铸造统一的国币。

“袁大头”的设计精美,铸造技术也相对先进,最重要的是,它是以“国币”的名义推行的。这种“国家信誉”的背书,是它获得普遍认可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袁世凯本人的政治评价褒贬不一,但就其在统一中国货币方面所做的努力,却是实实在在的,为“袁大头”的流行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 银本位下的天然优势

在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金本位或银本位。中国也长期处于银本位体系下。这意味着,货币的价值直接与白银挂钩。

“袁大头”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本身的含银量上。一枚标准的“袁大头”,重量大约是27克,含银量在90%以上(通常是90.3%)。这种确定的、相对稳定的白银含量,使得“袁大头”具有了内在的价值。不像纸币,其价值会受到政府印刷量、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袁大头”的价值,就像它的重量一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这种天然的、内在的价值,让老百姓心里踏实。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谁都不想手里拿着的钱越来越不值钱。银元,特别是含银量纯正的银元,就成了人们对抗通货膨胀、保值增值的首选。

三、 铸造精良与辨识度高

“袁大头”之所以能成为“硬通货”,还因为它本身的质量过硬。相较于当时市面上的一些劣质银元,或者外国银元,虽然外国银元有时含银量更高,但“袁大头”在工艺上追求标准化和统一性。

工艺精湛: “袁大头”的铸造工艺在当时是相当不错的,图案清晰,边齿规整,不易磨损。这使得它在流通中能够保持相对较好的品相,方便交易。
标识清晰: 正面是袁世凯头像,背面是双龙戏珠,这些图案和文字都非常具有辨识度。在当时,虽然也有假币,但相对来说,“袁大头”的防伪技术是比较先进的,不像一些小作坊铸造的银元,粗制滥造,很容易被识破。
重量和含银量标准化: 袁世凯政府为了推广“袁大头”,也为了打击私铸和劣币,明确了其重量和含银量标准。这使得无论是在哪个地方交易,“袁大头”的基本价值是一致的,减少了交易中的不确定性。

四、 广泛的流通范围与经济基础

“袁大头”的流通,不仅仅是政府推广的结果,更是市场选择和经济规律的体现。

经济中心的支持: 在民国初期,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江南地区、沿海城市,对新货币的接受度更高,也更愿意使用统一的、质量好的银元。这些地区的商业发达,银元是主要的交易媒介。
民间接受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大头”因其稳定的价值和精美的外观,逐渐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任。它不仅在大城市流通,也在乡村地区被普遍接受。农民用它来交易农产品,商人用它来开展贸易,甚至在一些地方,它被用作抵押和储蓄的工具。
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在一些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特别是一些亚洲国家,也承认“袁大头”的价值,将其视为一种可以流通的货币。这进一步巩固了它的“硬通货”地位。

五、 替代与淘汰其他货币

“袁大头”的流行,也伴随着对其他货币的替代和淘汰。

排挤外国银元: 随着“袁大头”的铸造量不断增加,它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开始挤压外国银元的空间。虽然在一些地区,外国银元依然流通,但“袁大头”凭借其“国币”的身份和更低的交易成本,逐渐成为主流。
取代旧式货币: 过去那种碎银子、铜钱等交易方式,在大型交易和商业往来中显得非常不便。“袁大头”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

总结一下,为啥“袁大头”能成为民国时期的硬通货?

这就像一个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产品。

政治上, 它代表了国家统一和权威,有政府背书。
经济上, 在银本位时代,它有坚实的白银作为价值支撑,价值稳定。
技术上, 铸造精良,标识清晰,易于辨认,质量可靠。
社会上, 得到了广泛的民间接受,方便了交易,保值增值。

可以说,“袁大头”不仅仅是一枚钱币,它更像是在那个动荡年代里,人们对稳定、信用的一个寄托。它的流通,是历史洪流中,经济规律和人民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它成为了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硬通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句话:一、含银量最高。二、人体自带验钞机。可能有人看到过老电影里,吹一下,放到耳朵边听。我试过,可以听到清脆的振动声。当然捏银元的手势有讲究。

user avatar

并不完全如此,这其中有一个不怎么被人知道的悲伤往事。

中华民国因为把银元当成货币,吃过国际资本的大亏,被大量抽血。最终导致在1935年出台了法币政策,禁止了银元的流通,才逐渐缓了过来。当然这也给未来的恶性通胀埋下了祸根。

这个故事还得从1929年的大萧条说起,当时全世界经济一片大乱,而中国却成为乱世中的世外桃源。又因为国际白银价格持续大跌,从1919年的每盎司1.336美元,跌到了1929年的每盎司0.488美元。稍微了解一些贸易的人都明白,当人民币汇率下跌的时候,对出口贸易就是利好。而白银价格下跌,在民国大致等同于人民币汇率下跌,所以在1929年全世界都一片惨淡的时候,中国的对外出口贸易却创下了新高,达到了15.8亿银元的最高点。

但是羔羊肥了并不是什么好事,往往意味着会被狼群盯上,民国这头肥羊当然也不会例外。在狼群中有一头最凶猛的头狼,就是被世人熟知的罗斯福-----对就是那个做轮椅的老头,这老家伙一看就不是个好人。

罗斯福推销的他一揽子计划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所谓的白银收购法案。法案明确提出“中国市场”是美国转嫁大萧条危机的机会。法案认为,中国是当时仍然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大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高了银价就提高了银元的汇率和购买力,给美国商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可以销售掉美国过剩的汽车和小麦,对美国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产生极大帮助。法案另一方面认为,提高银价可以借此打击中国的工业,削弱中国商品与美国商品之间的竞争,因为银价低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而减少了美国货在中国的销售,从而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最具有破坏力的竞争者”。若提高银价将使中国货币升值,增加中国工业产品的成本,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美国的企业家和农民。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白银的国际价格从1932年的每盎司0.254美元,猛然攀升到1935年的0.584,翻了一倍有余。那带来了什么后果呢?

首先是1933年,还记得课文“多收了三五斗”吗?那年农民丰收了,但由于银本位汇率大涨(从0.254涨到了0.437),导致进口粮食价格暴跌,于是大量的国外粮食涌入国内 --------- “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于是农民们纷纷大批破产。

接下来就如白银法案预测的步骤一步步发展,随着白银的大量外流,1934以后事情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当时中国的银行业和工业经营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中国商界在2月26日的申报上发表公开信,致电罗斯福,呼吁老罗做人留一线,不要把人往绝路上逼。

而到了1935年,中国的工农业可以说已经全面走到了绝路。在1935年,上海就倒闭了 1065家工商企业,全国银行倒闭或者停业20家(上海倒闭和停业的民族资本银行12家,占当时上海民族资本银行总数的近20%),当时中国最大的产业纺纱业,开工量减少60%(上海原有的33家丝厂停工的有28家,31家民族资本纱厂停工的有8家),面粉厂开工的只有14家,不到原有厂家数的一半。又由于工业对农业原材料需求的减少,加上当年发生了灾荒, 农业产出只有131亿元,比1931年下降了46%。

那民国政付预先不知道这个情况吗?其实并不如此,1933年孔祥熙就已经大致了解了情况,预料到未来的发展。所以不顾外交流程,直接联系罗斯福,希望美方在拉高银价的时候与中国协商,以保护中国利益。但对此,老罗理都不理。你一头肥羊而已,居然还想和我谈条件,为何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弱国无外交,从这个事情上体现的是最明显的。

故事的结尾就是从1935年开始,中华民国只能彻底放弃银元作为货币,发布了法币政策,禁止了银元的流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弱者的悲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