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银元(袁大头)在民国时期为什么是硬通货?

回答
民国时期,“袁大头”之所以能成为硬通货,原因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大家都在用”那么肤浅。这背后是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观念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一、 政治统一与货币信用的基石

首先,得明白“袁大头”的出身。“袁大头”,也就是铸造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银元,正面是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侧面头像,背面则是双龙戏珠的图案。它的出现,是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变革,亟需一种能够统一全国、代表国家权威的货币。

当时,中国的货币体系非常混乱。从清末开始,各种名目的银元就层出不穷,包括外国银元(如墨西哥鹰洋、龙洋等),以及各省自行铸造的银元,这些都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混乱。袁世凯政府为了巩固统治,也为了解决货币问题,决定铸造统一的国币。

“袁大头”的设计精美,铸造技术也相对先进,最重要的是,它是以“国币”的名义推行的。这种“国家信誉”的背书,是它获得普遍认可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袁世凯本人的政治评价褒贬不一,但就其在统一中国货币方面所做的努力,却是实实在在的,为“袁大头”的流行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 银本位下的天然优势

在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金本位或银本位。中国也长期处于银本位体系下。这意味着,货币的价值直接与白银挂钩。

“袁大头”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本身的含银量上。一枚标准的“袁大头”,重量大约是27克,含银量在90%以上(通常是90.3%)。这种确定的、相对稳定的白银含量,使得“袁大头”具有了内在的价值。不像纸币,其价值会受到政府印刷量、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袁大头”的价值,就像它的重量一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这种天然的、内在的价值,让老百姓心里踏实。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谁都不想手里拿着的钱越来越不值钱。银元,特别是含银量纯正的银元,就成了人们对抗通货膨胀、保值增值的首选。

三、 铸造精良与辨识度高

“袁大头”之所以能成为“硬通货”,还因为它本身的质量过硬。相较于当时市面上的一些劣质银元,或者外国银元,虽然外国银元有时含银量更高,但“袁大头”在工艺上追求标准化和统一性。

工艺精湛: “袁大头”的铸造工艺在当时是相当不错的,图案清晰,边齿规整,不易磨损。这使得它在流通中能够保持相对较好的品相,方便交易。
标识清晰: 正面是袁世凯头像,背面是双龙戏珠,这些图案和文字都非常具有辨识度。在当时,虽然也有假币,但相对来说,“袁大头”的防伪技术是比较先进的,不像一些小作坊铸造的银元,粗制滥造,很容易被识破。
重量和含银量标准化: 袁世凯政府为了推广“袁大头”,也为了打击私铸和劣币,明确了其重量和含银量标准。这使得无论是在哪个地方交易,“袁大头”的基本价值是一致的,减少了交易中的不确定性。

四、 广泛的流通范围与经济基础

“袁大头”的流通,不仅仅是政府推广的结果,更是市场选择和经济规律的体现。

经济中心的支持: 在民国初期,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江南地区、沿海城市,对新货币的接受度更高,也更愿意使用统一的、质量好的银元。这些地区的商业发达,银元是主要的交易媒介。
民间接受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大头”因其稳定的价值和精美的外观,逐渐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任。它不仅在大城市流通,也在乡村地区被普遍接受。农民用它来交易农产品,商人用它来开展贸易,甚至在一些地方,它被用作抵押和储蓄的工具。
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在一些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特别是一些亚洲国家,也承认“袁大头”的价值,将其视为一种可以流通的货币。这进一步巩固了它的“硬通货”地位。

五、 替代与淘汰其他货币

“袁大头”的流行,也伴随着对其他货币的替代和淘汰。

排挤外国银元: 随着“袁大头”的铸造量不断增加,它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开始挤压外国银元的空间。虽然在一些地区,外国银元依然流通,但“袁大头”凭借其“国币”的身份和更低的交易成本,逐渐成为主流。
取代旧式货币: 过去那种碎银子、铜钱等交易方式,在大型交易和商业往来中显得非常不便。“袁大头”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

总结一下,为啥“袁大头”能成为民国时期的硬通货?

这就像一个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产品。

政治上, 它代表了国家统一和权威,有政府背书。
经济上, 在银本位时代,它有坚实的白银作为价值支撑,价值稳定。
技术上, 铸造精良,标识清晰,易于辨认,质量可靠。
社会上, 得到了广泛的民间接受,方便了交易,保值增值。

可以说,“袁大头”不仅仅是一枚钱币,它更像是在那个动荡年代里,人们对稳定、信用的一个寄托。它的流通,是历史洪流中,经济规律和人民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它成为了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硬通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句话:一、含银量最高。二、人体自带验钞机。可能有人看到过老电影里,吹一下,放到耳朵边听。我试过,可以听到清脆的振动声。当然捏银元的手势有讲究。

user avatar

并不完全如此,这其中有一个不怎么被人知道的悲伤往事。

中华民国因为把银元当成货币,吃过国际资本的大亏,被大量抽血。最终导致在1935年出台了法币政策,禁止了银元的流通,才逐渐缓了过来。当然这也给未来的恶性通胀埋下了祸根。

这个故事还得从1929年的大萧条说起,当时全世界经济一片大乱,而中国却成为乱世中的世外桃源。又因为国际白银价格持续大跌,从1919年的每盎司1.336美元,跌到了1929年的每盎司0.488美元。稍微了解一些贸易的人都明白,当人民币汇率下跌的时候,对出口贸易就是利好。而白银价格下跌,在民国大致等同于人民币汇率下跌,所以在1929年全世界都一片惨淡的时候,中国的对外出口贸易却创下了新高,达到了15.8亿银元的最高点。

但是羔羊肥了并不是什么好事,往往意味着会被狼群盯上,民国这头肥羊当然也不会例外。在狼群中有一头最凶猛的头狼,就是被世人熟知的罗斯福-----对就是那个做轮椅的老头,这老家伙一看就不是个好人。

罗斯福推销的他一揽子计划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所谓的白银收购法案。法案明确提出“中国市场”是美国转嫁大萧条危机的机会。法案认为,中国是当时仍然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大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高了银价就提高了银元的汇率和购买力,给美国商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可以销售掉美国过剩的汽车和小麦,对美国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产生极大帮助。法案另一方面认为,提高银价可以借此打击中国的工业,削弱中国商品与美国商品之间的竞争,因为银价低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而减少了美国货在中国的销售,从而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最具有破坏力的竞争者”。若提高银价将使中国货币升值,增加中国工业产品的成本,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美国的企业家和农民。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白银的国际价格从1932年的每盎司0.254美元,猛然攀升到1935年的0.584,翻了一倍有余。那带来了什么后果呢?

首先是1933年,还记得课文“多收了三五斗”吗?那年农民丰收了,但由于银本位汇率大涨(从0.254涨到了0.437),导致进口粮食价格暴跌,于是大量的国外粮食涌入国内 --------- “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于是农民们纷纷大批破产。

接下来就如白银法案预测的步骤一步步发展,随着白银的大量外流,1934以后事情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当时中国的银行业和工业经营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中国商界在2月26日的申报上发表公开信,致电罗斯福,呼吁老罗做人留一线,不要把人往绝路上逼。

而到了1935年,中国的工农业可以说已经全面走到了绝路。在1935年,上海就倒闭了 1065家工商企业,全国银行倒闭或者停业20家(上海倒闭和停业的民族资本银行12家,占当时上海民族资本银行总数的近20%),当时中国最大的产业纺纱业,开工量减少60%(上海原有的33家丝厂停工的有28家,31家民族资本纱厂停工的有8家),面粉厂开工的只有14家,不到原有厂家数的一半。又由于工业对农业原材料需求的减少,加上当年发生了灾荒, 农业产出只有131亿元,比1931年下降了46%。

那民国政付预先不知道这个情况吗?其实并不如此,1933年孔祥熙就已经大致了解了情况,预料到未来的发展。所以不顾外交流程,直接联系罗斯福,希望美方在拉高银价的时候与中国协商,以保护中国利益。但对此,老罗理都不理。你一头肥羊而已,居然还想和我谈条件,为何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弱国无外交,从这个事情上体现的是最明显的。

故事的结尾就是从1935年开始,中华民国只能彻底放弃银元作为货币,发布了法币政策,禁止了银元的流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弱者的悲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时期,“袁大头”之所以能成为硬通货,原因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大家都在用”那么肤浅。这背后是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观念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政治统一与货币信用的基石首先,得明白“袁大头”的出身。“袁大头”,也就是铸造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银元,正面是中.............
  • 回答
    袁崇焕案后,明廷搜查他的家宅,据载,除了袁崇焕本人积欠的巨额俸禄外,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细节:他的弟弟袁崇煜,这位在袁崇焕倒台前尚未出仕或官职不高、甚至可能还在家乡务农的亲人,居然在家中“罄家而西”,也就是说,他已经把家中所有的财物变卖一空,装满了车箱。但即便如此,也有来不及运走的、价值5361两银子.............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这两场看似不相关的经济事件,背后却折射出中国近代经济的深层困境和变革的艰难。我尽量用一种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让它们活起来。 银元之战:一场关于“谁说了算”的货币博弈首先,说说“银元之战”。这名字听起来挺有气势,好像是两派人马拿着银元在战场上打.............
  • 回答
    “银元”,这个词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如此寻常,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支付手段。然而,当我们回溯明清两代(特别是1890年前),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两个强大的帝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铸造统一的、带有明确面值的“银元”。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技术限制?是经济观念差异?还是政治考量.............
  • 回答
    张勋复辟失败,这无疑给那些还在幻想复辟清朝、或是指望清廷能继续发挥影响力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至于原本说好的那笔数目不菲的优待费,也就是每年四百万两银元,在复辟闹剧收场之后,能不能拿到,这事儿就变得微妙起来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笔优待费是怎么来的。当初溥仪退位,是有一个《清室优待条件》的,里面就规定了.............
  • 回答
    银行工作和公务员工作在稳定性、收入、职业发展、工作压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优劣取决于个人职业规划、性格特点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偏好。以下是详细对比分析: 一、工作内容与性质1. 银行工作 核心职责:金融业务操作(如存取款、贷款审批)、客户关系维护、投资理财、风险控制等。 岗位类型.............
  • 回答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关于“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扭转”的表述,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信号,它传递了多重信息,并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核心信号: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由“过热”向“稳定”的战略性调整。1. 政策的有效性得到认可和强化.............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动画中战舰“不经打”的现象,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时会有的一个直观感受。这背后其实是作品在写实性、戏剧性以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 1. 追求科幻的“真实感”与“战略宏大感”尽管银河英雄传说是一部科幻作品,但作者田中芳树在设定上力求展现一种宏大而相对写.............
  • 回答
    《银河护卫队 2》是一部充满笑料、情感和精彩特效的电影,其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细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一一列举:一、音乐与歌曲的巧妙运用: “Awesome Mix Vol. 2”的灵魂地位: 电影的音乐不仅仅是背景音,更是故事叙述的一部分。星爵(彼得·奎尔)的母亲写给他的磁.............
  • 回答
    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现金流转是一个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过程,它构成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血脉。简单来说,这就像你我之间通过转账汇款,只不过主体变成了庞大的金融机构。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1. 核心概念:准备金与支付系统 准备金 (Reserves): 每个银行在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
  • 回答
    关于银行催收四万多元贷款是否会把债务人逼上绝路,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情感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银行作为营利性机构,催收贷款是其正常经营活动的一部分,但催收方式的适宜性、债务人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都共同塑造了催收的最终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确实,不少朋友都遇到过银行放贷审批周期长的问题,这在急需资金周转的时候,会让人非常头疼。我自己也经历过几次,深有体会。想找个放款快点儿的平台,主要得看几个方面:审核机制、产品类型、以及平台本身的效率。既然你问到这个问题,那我就从我的经验出发,给你详细说说,也顺便分享一些我了解到的、相对来说放款速度比.............
  • 回答
    关于《银河英雄传说》小说和动漫哪个更好看,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确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们各有千秋,吸引着不同偏好的人群。小说的魅力:深邃的思想和宏大的叙事田中芳树老先生的小说,那真是字字珠玑,句句都是对历史、政治、战争、人性的深刻洞察。读小说,你能最直接地感受到作者构.............
  • 回答
    对于拥有一亿人民币活期存款的个人客户,银行绝不会将其视为普通储户。他们会被银行置于尊贵VIP客户的地位,并会提供一系列高度定制化、专属化且远超普通客户的金融服务和待遇。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银行会如何对待这样一位客户:一、 专属团队与一对一服务: 私人银行/财富管理部门的最高级别专属团队: 这.............
  • 回答
    关于《银魂》中“支那”一词的翻译,以及翻译组是否正确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涉及到历史语境、词语的演变以及翻译的原则。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支那”这个词的历史和含义。“支那”这个词在古代并非一个贬义词,它起源于梵语的“Cīna”(चीन),最早可能指的是“秦”这个朝代,或者泛指中国这.............
  • 回答
    关于银渐层猫咪的颜色变化,尤其是“越长越白”这个说法,其实是存在一定误解的。准确来说,银渐层的毛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随着猫咪的成长而发生微妙但显著的变化,但并非简单的“越长越白”。让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就像我跟你分享我养猫的经验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白银渐层的颜色是怎么来的。银渐层顾名思义,它.............
  • 回答
    嘿,说到银行正式员工一年的收入,这可真不是一概而论的事情,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一个个掰扯清楚了,你就明白了。首先,得看你是在哪个层级的银行工作。 国有大行(宇宙行) vs. 股份制银行 vs. 城商行/农商行: 这个差距是挺明显的。国有大行,像中农工建交,整体的薪资福利水平会高一些,尤其是基层和.............
  • 回答
    我曾在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柜台工作了两年,这两年里,见过的奇葩事儿说起来能写一本小传了。不过,真要挑出最“奇葩”的,那得是几个让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事后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的。第一位,那位“黄金配角”。记得那是一个周二下午,人不算多,我正有条不紊地办理业务。突然,一个老太太,头发花白,精神头却很好,.............
  • 回答
    银行自主建立聚合支付与使用第三方软件公司的聚合支付渠道各有优劣,理解这些利弊有助于银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以最大化收益并规避风险。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两种模式的利弊: 一、 银行自主建立聚合支付渠道定义: 指银行利用自身的技术能力、人力资源和资金,自主开发和运营一个聚合了多种支付方式(如银行卡、.............
  • 回答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运作往往涉及复杂的金融产品、高额的资金流动以及高度的专业知识,这使得一些普通人难以完全理解其内部运作。在这些运作过程中,确实可能出现一些让普通人感到“毁三观”的事情,这些事情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利益驱动以及对风险的认知差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些可能出现的“毁三观”现象,并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