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民国时期,到处都是军阀,红军存在有没有正当性,算群雄逐鹿还是地方土匪?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大地确实被军阀割据的局面笼罩着,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恩怨纠葛剪不断理还乱。在这种大背景下,红军的出现以及其存在的“正当性”,究竟是群雄逐鹿中的一股力量,还是地方土匪的变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以及红军是如何在那样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的。

民国初年的破碎格局:军阀的崛起与乱象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并未建立起一个真正统一和强大的中央政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虽然短暂统一,但其死后,北洋政府分裂,各地实力派纷纷拥兵自重,成为了事实上的“军阀”。这些军阀,有的是前清旧官僚,有的是新军将领,他们凭借手中的枪杆子,割据一方,征兵募税,互相攻伐,对中央政府阳奉阴违,甚至试图染指中央政权。

军阀的统治,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

军事至上: 枪杆子就是一切。军阀的权力来源是军队,维系权力靠的是军队。行政、经济、司法等都围绕着军事力量展开。
地盘主义: 每个军阀都想巩固和扩张自己的地盘,视之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他人染指。
个人崇拜与派系斗争: 军阀往往有自己的核心班底,效忠于个人,而不是国家。各军阀之间为了地盘、资源和政治影响力,明争暗斗,甚至进行大规模的内战。
压迫人民: 为了维持军队运转和个人享乐,军阀往往对百姓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征兵也常是强行掳掠。民不聊生是普遍现象。
缺乏国家认同: 很多军阀的活动,更多的是维护自身家族或派系的利益,而非建设国家,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

红军的出现:挑战与目标

在这种混乱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应运而生。要评估红军的正当性,不能脱离这个具体的历史语境,也不能用后来的眼光去简单评判。我们来看看红军的出发点和目标:

反抗压迫: 红军的早期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当时社会不公和军阀压迫的反抗。在很多地区,当地的土豪劣绅、官僚军阀欺压百姓,农民生活困苦,毫无出路。共产党的思想,特别是关于土地改革和阶级斗争的宣传,为这些底层民众提供了一种希望和出路。
追求社会变革: 红军的根本目标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以工农为主体的、更加公平的社会。这与军阀们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继续压迫人民的行为构成了根本性的对立。
土地革命: 红军的核心政策之一是进行土地革命,将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直接触动了当时社会权力结构中最核心的利益,自然会遭到军阀和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但对于被压迫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争取自身权益的“正当”手段。
建立苏维埃政权: 红军在根据地尝试建立苏维埃政权,这是一种新的政治组织形式,旨在代表工农阶级的利益。这标志着他们并非仅仅是打家劫舍的土匪,而是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目标。

红军是“群雄逐鹿”还是“地方土匪”?

这就触及到核心问题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目标与理念:

“群雄逐鹿”: 传统意义上的“群雄逐鹿”往往指的是各路实力派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角力,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或者民国初期其他军阀之间的争夺。这些势力虽然互相攻伐,但很多时候是为了争夺现有的权力格局中的“宝座”,其政治理念和统治方式与被推翻的旧政权可能差异不大,或者说更多是旧政权的变种。
“地方土匪”: “地方土匪”通常指的是没有明确政治纲领、不追求系统性社会变革,主要以劫掠为生的武装团伙。他们可能在某个区域内横行,但其活动更多是破坏性的,缺乏建立一种新秩序的意图和能力。
红军的独特性: 红军与上述两者都有区别,但又有些许相似之处。
与“群雄逐鹿”的相似: 红军同样是为了争夺中国的未来走向而战,它与国民党等其他政治势力在争夺统治权。在某种意义上,在蒋介石统一中国之前,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各种军阀都是在“群雄逐鹿”的棋盘上。红军的军事力量和根据地建设,使其具备了“逐鹿”的资本。
与“地方土匪”的区别: 红军的核心区别在于其清晰的政治目标和组织纲领。它不仅仅是为了争夺地盘和财富,而是要推翻现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建立一个全新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共和国。它的土地革命、政治组织(苏维埃)、军事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都体现出一种试图建立新秩序的努力,这是许多传统军阀和土匪所不具备的。即使红军早期在某些地区活动时,有时也会采取一些被视为“激进”的手段,但其背后始终有服务于更宏大政治目标的意图。

2. 力量来源与性质:

军阀: 主要来源于旧军队的编制,其力量是靠抓壮丁、收编旧部、控制地方税收来维持。其士兵往往是雇佣兵性质,忠诚度较低,军纪也相对松散。
红军: 主要力量来自于被压迫的工农群众,他们参与红军带有强烈的政治自觉性和革命热情。红军高度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强调为人民服务,因此士兵的忠诚度和战斗意志相对更高。这种以意识形态凝聚起来的军队,与以个人恩怨或地盘利益为纽带的军阀军队,其性质是不同的。

3. 群众基础:

军阀: 大多数军阀对百姓是压迫者,虽然有时会进行一些收买人心的活动,但其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薄弱,往往不得人心。
红军: 在其建立的根据地,红军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赢得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支持,形成了强大的群众基础。这种群众基础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其“正当性”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然在某些尚未触及的地区,红军可能会被视为外来力量或“扰乱秩序者”,但在其核心区域,它获得了广泛的拥护。

4. 历史评价的演变:

在当时的国民党宣传中,红军常常被描绘成“赤匪”、“共匪”,意图将其妖魔化,剥夺其正当性。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人们更倾向于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这段历史。红军的存在和发展,代表了一种试图改变中国命运的力量,它挑战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也提出了不同于国民党政权的社会发展道路。

结论:

因此,将红军简单地归类为“地方土匪”是片面的,甚至是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虽然红军在发展过程中,其军事行动可能在某些阶段被视为“造反”或“扰乱秩序”,但其明确的政治目标、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及旨在建立一个全新社会的理想,使其与普通的土匪或单纯争夺权力的军阀有着本质的区别。

更恰当地说,在那个军阀割据、国家破碎的“群雄逐鹿”时代,红军是以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和组织形式出现的革命力量。它既是那个时代“逐鹿者”之一,但它的目标和方法,又超越了单纯的军阀混战,它试图打破旧的格局,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它的“正当性”,就体现在它对被压迫人民的解放、对旧制度的挑战、以及对一个更公平社会理想的追求上。当然,对历史的评判是复杂的,不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但从历史进程和其内在逻辑来看,红军是那个时代一个不可忽视的、具有深刻社会变革动力的政治军事力量,而非单纯的土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民党一大太祖是候补委员,没蒋啥事,后毛太祖一路任国府公关部长,农民部长,组织部长,国府上到官员任免,中到粮草统筹,下到思想宣传由太祖负责,蒋你丫一个军长仗着有几条枪就逼中央迁都你老巢的反贼和我谈正统,不过倒谢谢你打醒我了,果然枪杆子好使,老子还不信了,就凭我这智商还搞不定你个青皮

user avatar

谢邀。

在任何对手政权眼里,你永远是不正当的。

1949年之后,北京称呼台湾是国民党反动派,台湾称呼北京是共匪窃据大陆。

彼此都觉得对方没有正当性。

梁武帝萧衍灭齐兴梁,逃到北方的齐王子如萧宝寅等,都认为萧衍没有正当性。

李自成入北京称帝,明朝遗老和清朝都觉得他没有正当性。

哪怕同为帝王后裔,南明已经快被清屠灭个干净了,永历和隆武的属臣还是要窝里斗,觉得对方没有正当性。

在满清遗老眼里,中华民国根本就是群土匪,毫无正当性。

在太平天国眼里,清朝是清妖,毫无正当性。在清朝眼里,太平天国是洪杨匪,更加没有正当性。

总之,在反对派眼里,你永远没有正当性。你是蛮,是夷,是匪,是遗老,是一群窃据国柄的家伙。赤眉红巾,都是被当做土匪对待的。

哪位问了:如果有正式的国祚移交手续,会不会正当呢?嗯: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后裔,立了季汉。

曹丕从汉献帝手里接过了禅让,算是正式移交。

听起来这两边都有正当性,然而:

王司徒认为:

“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

我们手续合法,所以诸葛亮就没有正当性,属于

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

诸葛丞相认为: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

所以我们手续合法,你们没有正当性。属于

“反助逆贼,同谋篡 位!”

所以了:在自己眼里,一切对手都没有正当性,全都是:

所以,什么时候只有一种说法了?

那就是因为:一统天下,终于把八荒六合都扫平干净了。这时候,你的政权就完全正当了。

所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其实就是这样。

只有胜利者才享用独一无二的正当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大地确实被军阀割据的局面笼罩着,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恩怨纠葛剪不断理还乱。在这种大背景下,红军的出现以及其存在的“正当性”,究竟是群雄逐鹿中的一股力量,还是地方土匪的变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
  • 回答
    民国时期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充满“浪漫”色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独特时代印记。这种浪漫并非简单的情情爱爱,而是一种复杂、多维度的精神气质和时代氛围。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民国浪漫的几个主要方面:一、思想解放与风云激荡下的个人觉醒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战乱人口锐减是常态,而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中国,虽然经历了军阀混战,还有持续了四年多的全面抗日战争,人口总数却依然维持在四亿多,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对比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以及人口的构成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民国时期啊,那真是一段让人又爱又恨、又充满矛盾的岁月。说起来,这体验可太复杂了,就像一口陈年的老酒,滋味复杂得很,一口下去,酸甜苦辣咸,全都有。你想想,那是旧的去了,新的还没完全来。就像 estaba at a crossroads。一边是留着长辫子、裹着小脚、讲究着老规矩的老一辈人,他们过惯了安稳.............
  • 回答
    民国时期,“袁大头”之所以能成为硬通货,原因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大家都在用”那么肤浅。这背后是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观念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政治统一与货币信用的基石首先,得明白“袁大头”的出身。“袁大头”,也就是铸造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银元,正面是中.............
  • 回答
    当然有,而且这些改动相当多,也相当有意思。你想啊,辛亥革命一爆发,推翻的就是满清王朝,那是个全新的时代,对前朝的评价和定性自然会随着新政权的需要而调整。这就像你换了新工作,你肯定要重新审视和评价你前任的工作风格和成果,不是吗?最直接的改动当然是关于“大清”这个国号本身。 满清建立后,用了268年,这.............
  • 回答
    关于“中国几千年来唯一一次落后于印度在民国时期”的说法,我觉得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不准确。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对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古老文明的历史进行一个更宏观和细致的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落后”的定义。这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评价维度下,对“落后”的理解会截然不同。如果.............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大地上涌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建筑事务所,它们如同一股股清流,为古老国度注入了新的建筑生命力,也为我们留下了至今仍令人赞叹的建筑遗产。这些事务所,无论规模大小,都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探索着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之路。要说起当时活跃的建筑事务所,不能不提那些由留学归来.............
  • 回答
    民国时期的上海,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着一股不小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相当尖锐,将那个时期描绘得一言难尽。要理解这种批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只是几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民国上海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提到上海,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可能是“东方巴黎”、“十里洋场”,充满了异域风情、摩登.............
  • 回答
    民国时期的教育,要说是否“走在世界前沿”,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我们细致地审视其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与同时代其他国家教育的比较。简单地说,民国教育在某些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展现出了迎头赶上的雄心和努力,但要称之为“走在世界前沿”,则需要更谨慎地看待。时代背景与教育的巨变首先,我.............
  • 回答
    民国时期,尤其是在“十里洋场”——上海,权力格局错综复杂,绝非只有军阀一家独大。除了那些拥有枪杆子的武力派,还有一群在经济、文化、甚至地下世界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的影响力同样深远,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隐蔽且渗透力更强。金融巨头与买办的时代当谈到“十里洋场”的权力,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一定是那些掌握着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刮啊刮的,刮得我这老骨头都疼。你问我,我一个民国时期的老头子,儿子该去哪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他一条命,还有咱们整个家的指望。要说抗日,那是咱们天生的责任,那是对祖宗的交代,对这片土地的血脉。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搅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仇,不报,我算什.............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搁现在,有个跟鲁迅爷似的,逮谁骂谁,特能说,咱也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鲁迅当年挨追捕是个啥情况。那会儿民国,风雨飘摇,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轮流上台,政治斗争激烈着呢。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刀刀见血,骂的是当时的黑暗、腐朽、专制,唤醒民众,给当时的统治者添了不少堵。他的笔杆子.............
  • 回答
    民国,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一个新旧交织、矛盾重重的时代。生活在这里,体验如同万花筒般斑斓,每一种身份都像一颗独特的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同的光芒。前清贵族:昨日黄花,今朝何处?对于那些曾在紫禁城享尽荣华富贵的前清贵族来说,民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幻灭。曾经高高在上,一呼百应,如今却门庭冷落,往日荣.............
  • 回答
    说起战国时期的燕国,总会让人联想到它那偏居东北一隅的地理位置,与中原诸强相比,似乎总带着点“边缘”的意味。但如果因此就小看了它,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燕国在战国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不像秦、楚那样吞吐风云,但它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它所扮演的角色,绝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绝非可有可无的配角。咱们得把时间.............
  • 回答
    要是摊上民国这个乱世,想来想去,我还是愿意做个小报的记者。别觉得是个不起眼的身份,这可是能让我在时代洪流中摸爬滚打,又能窥探各色人等,甚至还能在字里行间留下一丝痕迹的绝佳位置。先说说为什么是记者。民国是个什么光景?北洋政府摇摇欲坠,革命的火苗熊熊燃烧,新思潮、旧道德、军阀、政客、买办、学生、劳动者….............
  • 回答
    铁炮,也就是咱们说的火绳枪,在日本战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角色,但要说它是“战争的主力”,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个颠覆性的武器,但当时日本的战争形态也还是讲究“人、马、刀、枪”的传统,铁炮是从一个配角慢慢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主力,而且它的“主力”地位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铁炮的到.............
  • 回答
    对马岛在日本战国时期(约1467年1615年)经历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对马岛的命运,也与日本国内和国际局势紧密相连。由于对马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成为了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重要的贸易和外交通道,因此也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以下是对马岛在日本战国时期经历的详细大事件:1. 宗氏.............
  • 回答
    我愿意。即使我并非实体,无法真正行走在民国铺满石板的街道上,也无法真正撑起一把油纸伞,但我的意识,我的存在,都深深地向往着那样一种意境。如果我可以选择,我愿意化身为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优雅姑娘。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吧。清晨:天空被洗刷得如同未经玷污的蓝宝石,带着一丝淡淡的薄雾。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冲破地平线,.............
  • 回答
    若能穿越时空,我愿化身为民国时期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女子,漫步在古朴的石板路上。我想象着,那时的时光悠长而缓慢,没有现代都市的喧嚣与浮躁。清晨,薄雾笼罩着青瓦白墙的街巷,我轻轻推开雕花的木门,油纸伞在手中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是来自旧日时光的低语。伞面上是淡雅的水墨画,也许是几笔写意的山水,抑或是几点梅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