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直到民国时期鸦片在生活中还盛行,那鸦片是怎样淡出当时国人的生活的?

回答
国民政府成立后,尤其是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开始了“禁烟运动”。这项运动历时多年,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反复,但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严厉打击到逐步根除

禁烟运动初期,国民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措施。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禁烟禁毒法》,规定凡是种植、制造、贩运、销售或吸食鸦片者,一律处以重刑,甚至死刑。各地政府也纷纷响应,组织力量搜缴鸦片,捣毁烟馆,抓捕烟犯。

然而,禁烟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幅员辽阔,地方势力复杂,许多地区仍有鸦片种植和交易,禁烟措施难以完全落实。同时,一些官员和军阀也从中牟利,对禁烟运动构成了阻碍。

革新思想的推动和民间力量的参与

除了政府的禁烟措施,一些社会改革家和进步人士也积极推动禁烟。他们通过报刊、演讲等方式,揭露鸦片的危害,宣传禁烟的意义,唤醒民众的禁烟意识。许多教会组织和慈善团体也投身于禁烟事业,为戒烟者提供帮助和支持。

社会风气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刺激

随着禁烟运动的深入,社会风气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少,公开的烟馆也难觅踪迹。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为禁烟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对鸦片的需求也逐渐减少。

尽管如此,直到新中国成立,仍有少量的鸦片交易和吸食现象存在。但总体而言,国民政府的禁烟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鸦片的蔓延,为后来的禁毒工作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禁烟运动也并非毫无争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国民政府的禁烟措施过于严厉,对部分吸食者造成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也有人认为,正是这些严厉的措施,才使得鸦片在中国社会失去了立足之地。

总而言之,鸦片在中国社会淡出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既是政府禁烟 노력의 결과이기도 하며, 사회 개혁, 민간 참여, 경제 발전 등 다양한 요인이 복합적으로 작용한 결과이기도 합니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三十年代到抗日战争这近20年时间,海洛因在中原大地已经泛滥了。当时就叫做“白面”。


题主竟然还问鸦片,也太小儿科了。就好比大家都知道的常识:那些静脉注射白面的,还会“烫吸”白面吗? 小儿科。


“后来吗啡越来越不能满足张学良的毒瘾,他开始吸食海洛因,海洛因被称为毒品之王,张学良已经到了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的境地。身边的好朋友宋子文、杜月笙都认为张学良如再吸食海洛因必死无疑,轮番劝说他戒毒。宋子文特地介绍戒毒方面的名医米勒来到东北。张学良为了勉励告诫自己,亲笔写下“陋习好改志为鉴,顽症难治心作医”挂于墙上。



沦陷前,天津被称为“日本在华肆行毒化之总枢纽”,日人制售的毒品有“海洛英、白面、黄面、甜丸、快上快、纸卷、黑膏、鸦片、吗啡、高根等多种,故该市烟民为数甚多”。制贩场所大都设在日租界,“日韩浪人暗设机关,制造贩售,比比皆是”。天津日租界出现公开的制毒工厂始于“九一八”事变后。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居留民团主事田中助太郎在桥立街(今北安道)开设的制毒工厂,日本特务金璧辉(川岛芳子)在明石街(今山西路)也设有毒厂。华人从事制毒业的有所谓“四大金刚”,其中以陈坤元的势力最大,资金最多,号称“白面大王”。陈氏原在上海制毒,1932年北来天津,在寿街(今兴安路)开设康昌洋行,制造海洛因,雇日本人冈田为经理,其在华北多地设有秘密贩销处和分行,毒品甚至远销港澳和南洋各地。


天津日租界的毒品还远销欧美各国。根据美国人麦尔文观察,1936年前后多数制毒工厂“已由热河、满洲及关东租借地移至天津及唐山一带,以天津为中心私运远东各地,并遍及全世界”。国联秘书厅禁烟组主任罗素爵士在国联鸦片咨询委员会第22届会议上严正指出:“在面积不过4平方英里的日本租界内,散落着200家以上的海洛因制造厂。1500名以上的日本人技师及1万名以上的中国工人正在从事海洛因的制造。这种行业利润极大,原料的供给也很丰富,故而每天都有新工厂开业。这些工厂完全是公开的行业。”据他估算,每周自天津外销海外的海洛因达500公斤,其中六成直销美国,三成经欧洲各国转销美国,另外一成销往他国。这些非法海洛因绝大部分是日本制造的,但制造地点不在日本国内,而在天津日租界、天津周围、大连市内及其周围、满洲、热河及中国其他城市,制造者均为日本人,或在日本人的监督下制成。“故天津一隅毒化之害,不仅及于中国人而已,即世界各国亦受莫大影响”。必须说明的是,日本官厅对于如火如荼的毒品贸易置若罔闻,但不许经由日本输出毒品至美国,运输毒品到美国必须经过上海,所以美国新闻报纸往往称“自上海”或“自中国”运到毒品一批,在美国某埠为联邦巡缉队所缉获,罕见“自日本”运到毒品被缉获的消息。因此被玷辱名誉的非日本而为中国,事实上所有的海洛因皆自天津日租界运出。

天津沦陷后,寓津日本侨民愈形活跃,除部分担任宪兵、密探、特务外,“余则专以制造及贩卖白面为业”。市区内吸食之窟有270家,制贩毒品及制毒原料的机关不下30家,皆门庭若市,畅销无阻。其营业收入,“稍大之白面窝,每日约10万余元(伪华北准备券),小者亦4万许,平均计之,则每日为其所吸之金钱,约有千余万金”。“洋行”“白面窝”“白面馆”名称各异,实则由日籍朝鲜人经营的烈性毒品制售窝点,其前面的面店以吗啡、海洛因供客吸食,兼营押当业务,后面设厂制毒,兼营批发业务。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洋行受日本领事馆、驻屯军、宪兵队和警察署的庇护,并不向天津统税局、禁烟局纳捐,故无法确知其数。

天津附近的驻地日伪军头目、日朝浪人、汉奸败类相互勾结,也设厂制毒,销往天津或经天津运销各地。其中京津走廊一带是制毒工厂颇为集中的区域。这些海洛因制造厂始建于1938年至1939年间,本间( 雅晴) 师团所属宫崎( 武之) 联队及森冈部队等勾结伪军在河北省静海县(现属天津市)独流镇和大城县抬头镇开办。1940年,松井接任宫崎部队部队长,将大城境内伪军统编为 “大城治安军”,并任命刘勋臣为司令。该部伪军在东滩里、西滩里、当滩和张家营4村划定制毒区,派兵保护,制毒工厂规模愈加庞大,有五个海洛因制造厂在一年内相继建成。前述“白面大王”陈昆元开设的一厂规模最大。该厂位于东滩里村,每月能生产海洛因1000件(每件重700两)左右,投入资本500万元,而每月能获利2500万元。

天津大毒贩石子文在“七七事变”后勾结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制贩毒品,行销各地。他先后在天津西营门外、涿州、霸县堂二里镇和子牙镇等地开设5个制毒厂,制造白面1万余两;在平津开设3家土膏店,所售毒品不计其数;还勾结日本人在济南、河南、南京、上海等地贩毒,赚得黄金300余两。康世清从1940年起在天津小站设厂制毒,1942年兼任日本宪兵队特务后更有恃无恐,大肆制贩毒品,直到日本投降为止先后制毒40余万两。从1934年起就利用邮局职务之便贩毒的刘树人在天津沦陷期间也伙同石子文、张克栋等人在天津、小站、宣化等地制造白面


伪蒙疆自治政府公开输入华北的生阿片数量颇为惊人,每年均数以百万两计。运入沦陷区天津的“官土”,大致有三种出路:。。。 三是制成吗啡、海洛因等烈性毒品,戕害中国民众或运往其他国家。


1943年冬至次年初,中共地下党领导汪伪逆“首都”南京的爱国学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清毒运动”,上街游行,冲砸烟馆,焚烧毒品,抄“白面大王”家,迫使汪伪政府枪决了大毒贩。


1946年南京市蒋记政府发布《禁烟禁毒治罪条例》,并在“首都警察厅”刑警队下设了3个缉毒组,但只是“拍拍苍蝇,不打老虎”,结果堂堂首都越发被搞得乌烟瘴气。近年流行的毒品“摇头丸”(化学名称叫“安非他明”)早在当年便于南京出现,当时美国政府为支持国民党打内战,把在“二战”战场上美军用于救治伤员及提神的“甲基安非他明”,与其他剩余物资一并赠送给国民党,一时之间,南京、上海、重庆等地药店甚而地摊上都充斥着名为“抗疲劳素”的“药”,实质上就是“甲基安非他明”。


大毒枭谷朝选,从1928年起加入帮会开始贩毒生涯,人称其家为“门东毒窟”,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他以“德新浴室”老板身份为掩护继续制贩毒,曾一次将48两海洛因销给27家地下烟馆,并传播谣言,威吓知情人;


1952年,公安部副部长徐子荣在给毛泽东主席写的专题报告中说:“必须于“三反”、“五反”运动末期,大张旗鼓地再搞一次群众性的禁毒运动。公安人员不论吸食、盗卖、贩运、制售毒品和包庇掩护毒犯都是严重的犯法行为,必须一律严肃对待,绝不宽恕。”毛泽东批示“徐子荣同志所提意见是好的”,并命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找徐子荣同志一商”。195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肃清毒品流行的指示》。1952年5月5日,美国政府代表在联合国麻醉药品委员会上提交了诬蔑中国政府在日本私卖海洛因的报告。为此,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坚决抗议。1952年7月30日,中央批准了公安部《关于开展全国规模的禁毒运动的报告》。5月21日,政务院发布《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为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中央宣传部及公安部联合发出的《关于禁毒的宣传指示》说,为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禁毒运动的意义,动员他们积极与制售毒品的犯罪行为作斗争,必须进行广泛的强有力的宣传;但为避免美帝国主义利用我禁毒运动进行造谣污蔑,这次禁毒运动宣传只限于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内部的口头宣传,不在新华社、报刊、广播电台发表任何有关运动的报道。这是针对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斗争形势而制定的。8月10日,公安部一声令下,全国1202个禁毒重点地方和重点部门同时大规模地搜查缉捕毒品案犯,毒犯们纷纷落入法网,全国查出毒贩近37万人,逮捕82056人。南京市仅截至1952年8月底就迅速逮捕了现行犯360余名。

在定案处理工作中,依据中央政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毒犯条例(草案)》,结合华东地区、南京市所定法规的处理标准,共登记毒贩4435名,逮捕1153名,判处死刑的19名,判处10年以上徒刑的135名,判处5年至10年徒刑的332名,判处3至5年徒刑的285名,免于起诉和释放管制的235名(一般毒犯中的老人、有幼儿的女犯轻判为管制)。号称贩毒“四大亨”之一的林之栋,依靠日伪贩毒起家,解放后窖藏了大量海洛因拒不上交,并纠合国民党兵痞继续贩毒,林犯被人民法院依法公开镇压。


南京市在禁毒运动末期开展了戒毒工作。截至1952年底仍有吸毒者千余人。依据中央关于“政府管理,群众监督,集中或分散进行戒除,年老体弱者暂缓”的精神,市禁毒指挥部制定了戒毒计划,设立了戒烟所(对外称卫生所),负责统一配发戒烟药。


据中共中央转发公安部长罗瑞卿《关于全国禁毒运动的总结报告》称,运动于1952年11月底结束,共查出毒犯369705名,共逮捕82056名;处理51627名,其中判处各种徒刑(包括死刑、无期徒刑)33786名,劳改的2138名,管制的6843名,释放3534名,已处决880名;共缴获毒品3996056两,制毒机235部又15716套,贩运藏毒工具263459件、迫击炮2门、机枪5挺、长短枪877支、子弹80296粒、手榴弹167颗、炸弹16个、发报机6部。从1950年2月24日政务院颁布禁毒通令开始,到1952年11月底全国禁毒运动结束,新中国在不到3年内彻底禁绝了百年烟毒。

user avatar

第一,严厉打击,这个就不说了;

第二,穷,这点基本断绝了地下流行的可能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计划经济下导致财富的兑现渠道极为有限,导致主要出产于国外的毒品无法在国内获得可兑换的货币或硬通货。

中国毒品的再次流行,都是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了,即使这样,当时进入中国的毒品大头仍是以港澳为目的地。本土化流行是在90年代末期更便宜的化学合成毒品出现后才开始的。

user avatar

其实都没答到点上。


家里老一辈都有人吸。就外婆的爸爸和奶奶的爷爷这两辈。


解放后黄赌毒被根除,然而改开后“死灰复燃”,说明“根除”,并不是因为公检法这一块儿。严刑峻法能够遏制流毒,但人性中恶的种子却很难清理干净。


真正把“黄,毒”消灭干净的,其实是特殊的经济制度。


其实一个地方禁绝毒品,靠管烟民是很难的,心瘾难治,更遑论加上生理反应了。但制毒和毒贩一铲,就容易多了。新中国成立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让国内经济基本和海外隔绝开来,“公私合营”方针+凭票供应的社会物资分配方式,让制毒和贩毒变得异常困难而且效益极低。


打个比方,本来你可以用钱买到任何东西,你制毒贩毒或者以贩养吸就相对容易。现在,制毒的一方面要冒生命危险,另一方面房子,田产,老婆数量全部给你规定好,你钱多也没处花啊。所以要不就钱+票来交易,比如一包白面换黄金+肉票布票。但这样,制毒贩毒从规模上就很难起来了。做大亨的收一堆农产品得冒杀头危险,做小弟的还不如参加合作社实惠,遂制毒贩毒苗头渐息。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毒品并不能完全禁绝的原因。一方面是民族政策较为宽松,另一方面,少民地区本来就是以物易物的经济形势,所以小规模的制毒贩毒是可以生存的。大家可以了解下,彝区,云贵西南部,其实鸦片是一直有小规模流通的,并未如同大部分国内地区一样完全禁绝。


在56年之后,基本公私合营已经完全变成公有了,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也基本完成集体主义经济,粮食全部交工,钱基本失去作用,物资严格管控。占有一定物资的,除了已经寥寥无几的解放前的大家族(还得是国有化运动中超级听话的),还有各个机关的“头头”。他们吸食毒品的效益也非常低。而普通的制毒者找不到毒源(国内外基本断绝贸易更别提走私了,公社无法种植罂粟和私种大麻),贩毒者没有效益,吸毒者活下去都困难,严格的户籍制度又杜绝了流动人口的问题,这个圈子就慢慢瓦解了。


这个是改开后为何毒品又死灰复燃的原因。国门一开,云南广东地区毒品又可以进来了;很多东西可以不用凭票供应了(连电视机摩托车都可以私下里买到);人民币和外币可以相对自由兑换了;这样这条线又慢慢接上了。


建议恢复鞭刑(敲大板),毒虫可制。很多地区的流毒泛滥是现在知乎er完全不了解的状态。云贵地区和大凉山地区,我去到一些县镇,一半以上年轻男子吸食过各类毒品,非常夸张。

user avatar

彻底退出国人的生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多年后,用官方的说法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发动与毒品的人民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即1950年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21次政务会议通过并发布了《政务院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禁烟禁毒委员会,严厉禁种罂粟。政务院禁毒通令发布后,各级人民政府立即行动,纷纷成立禁烟禁毒委员会,全同各地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禁毒工作。

在具体查办毒品的时候,新中国采取了广泛动员群众的方针。在整个禁毒运动期间,共有130多万人进行了检举揭发。尤其是,在当时非常重视贩毒人员的检举揭发工作。像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肃清毒品流行的指示》当中就明确指出,要打击惩办少数,教育改造多数,特别提倡检举立功:

对于运动中被揭发或自动坦白的毒犯,在处理上应采取严厉惩办与改造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打击惩办少数,教育改造多数,即:制造者、集体大量贩卖者从严,个别少量贩卖者从宽;主犯从严,从犯从宽;惯犯从严,偶犯从宽;拒不坦白者从严,彻底坦白者从宽;今后从严,过去从宽。打击的重点放在集体大量的制毒、贩毒犯与严重违法的工作人员。对情节不是特别严重,只要彻底坦白,真诚悔过,检举立功者,可减轻或免予处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三册,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06,第134页】

当时,全国禁毒斗争初见成效。针对毒品的种、运、制、贩、吸等环节的实际情况,人民政府及公安机关采取“力劝两头,断斩中间”的策略,即规劝吸毒者不吸、种者不种(包括强制铲除),重点卡断流通环节,着重打击制毒贩毒。

此法在当时称之为“拦腰一棍”,使得种罂粟的不易卖出,吸食者也不易买到,因而鸦片价格大跌,除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偏僻山区尚有零星种植罂粟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实现了禁种。但是,由于巨大的毒品地下市场依然存在,不法之徒为牟取暴利更铤而走险;产地禁种使得存货“浮出水面”及境外货走私入境,所以禁毒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

195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肃清毒品流行的指示》,5月21日,政务院发布《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为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7月30日,中央批准了公安部《关于开展全国规模的禁毒运动的报告》。

02

1952年8月10日,公安部一声令下,全国1202个禁毒重点地方和重点部门同时大规模地搜查缉捕毒品案犯,毒犯们纷纷落入法网,全国查出毒贩近37万人,逮捕82056人。

在具体执行当中,那时更是充分落实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原则。一般来说,只要有检举立功表现的贩毒人员就不再追究刑事责任,而如果要是死硬到底则要受到严惩。于是在这种形势下,绝大多数毒贩一落网就立即进行积极检举,公安部门顺藤摸瓜,毒品交易网络便倾刻土崩瓦解。

全国的禁毒运动也取得了巨大胜利。据中共中央转发公安部长罗瑞卿《关于全国禁毒运动的总结报告》称,运动于1952年11月底结束,共查出毒犯369705名,共逮捕82056名;处理51627名,其中判处各种徒刑(包括死刑、无期徒刑)33786名,劳改的2138名,管制的6843名,释放3534名,已处决880名;共缴获毒品3996056两,制毒机235部又15716套,贩运藏毒工具263459件、迫击炮2门、机枪5挺、长短枪877支、子弹80296粒、手榴弹167颗、炸弹16个、发报机6部。

短短的两三年时间,新中国就基本禁绝了为患百余年的鸦片泛滥之祸害,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随后的时间里,中央政府对鸦片毒品的打击依然没有放松,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发布数道禁毒的法律,并依靠人民群体的力量,与毒品做斗争。

03

1963年5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央关于严禁鸦片、吗啡毒害的通知》,规定严惩私藏毒品、吸食毒品、种植罂粟、私没地下烟馆和贩卖毒品等犯罪行为;规定对吸毒犯应强制戒毒,对已吸食鸦片或打吗啡针等毒品成瘾者,必须指定专门机构严加管制,在群众监督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限期强制戒除,在吸毒严重的地区可以集中戒除;规定凡自己吸食毒品,但自动交出毒品并坦白交代其犯罪行为者,可从宽处理。

1973年1月13日,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严禁私种罂粟和贩卖、吸食鸦片等毒品的通知》。该通知重申1950年《关予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要求发动群众同私种罂粟和贩卖、吸食鸦片等毒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规定严惩偷运、贩运毒品的犯罪行为,对吸毒者实行强制戒毒。

至此,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以“无毒国”享誉世界近三十年。

关于鸦片的一些历史,我曾在下面的专栏里有详细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user avatar

1:控制能力深入基层,为之后所有的操作奠定政治基础。

2:开发药物替代,罂粟作为药物资源的种植采收由国家全权控制

3:以相对合理并且可负担的成本,对绝大部分成瘾人员进行强制戒毒工作

4:全社会大力宣传禁毒扫毒,消除了戒毒-复吸这一问题最关键的社会环境问题

5:鸦片是一种难以秘密生产,提炼过程繁琐,且成瘾性相比合成毒品要低很多的毒品


缺一不可,前四项少了一项都压不住。第五项是化学基础。

user avatar

泻药,对禁鸦片研究不多,研究过解放妓女

简单说其实都差不多

比如妓女

枪毙恶霸,培训技能,治病,思想教育等等多种手段一起上,推荐老电影姐姐妹妹站起来

看到的就是禁止妓院,实际上真正的工作是后边这些工作

鸦片也一样,看着就是一纸禁令

实际上背后的思想教育戒烟药物劳动改造等等才是重要的。比如穷人没药,拿鸦片当药,你要有替代的药物,还有英格兰时期工人出去上班没人看孩子给孩子喂点鸦片让孩子睡到他们回来等等,你不解决大人问题,禁止有用吗?

比如蒋公也搞过新生活运动,但是结果呢,大家知道,就是一个光鲜的皮,各项配套的跟不上,就一个命令,没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民政府成立后,尤其是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开始了“禁烟运动”。这项运动历时多年,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反复,但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严厉打击到逐步根除禁烟运动初期,国民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措施。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禁烟禁毒法》,规定凡是种植、制造、贩运、销售或吸食鸦片者,一律处以重刑,甚至死刑。各地.............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直到20世纪90年代,繁体字确实依然在一些场合或部分人群中使用,但其“逐渐消失”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回溯历史,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繁体字在大陆的根基与衰落:历史回溯首先,要理解繁体字的“消失”,我们必须先明白它为何在大.............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问得挺到位。权健这摊子事儿,其实在丁香医生发那篇《丁香医生 130 亿》之前,就已经有人在议论,也有一些小范围的曝光和质疑了。但为什么直到丁香医生出手,才像是捅了马蜂窝,引爆了网络上的“起底潮”?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星半点,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丁香医生背后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为什么人类观察了千百年的天体运行,理解了那么多的数学和物理规律,偏偏是牛顿才把它们串联起来,给出了一个普适的引力理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就像一块拼图,需要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碎片都齐备了,才能拼出完整的图景。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牛顿之前,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确实是进步的,尤其是天文观.............
  • 回答
    二战末期才出现“步枪威力过剩”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技术发展、战术演变以及军事思想转变的过程。这并非一个单一的节点性顿悟,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直到战争的严酷现实将这些因素集中地摆在了决策者面前。首先,我们要理解“步枪威力过剩”这个说法本身的含义。它并非指步枪不能杀死敌人,而是指在.............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二战这种火炮、飞机、坦克都大放异彩的时代,骑兵早就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直到二战,骑兵依然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扮演着不小的角色,甚至有些国家还大量装备着骑兵部队。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得一件件地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骑兵的优势,即便是在新兴科.............
  • 回答
    提起Windows系统,许多人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些曾经让人头疼不已的“小毛病”。尤其是在Windows 10推出之前,那些在日常使用中显得如此“致命”的体验问题,为何直到这个版本才得到大规模的改善,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漫长的演进和权衡。想象一下,微软这家公司,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产品——Wind.............
  • 回答
    在2013年11月之前,中国经济的主旋律是高速增长,而2008年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当时更多地被视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稳定经济的“及时雨”。社会舆论的主流观点,以及官方的宣传口径,都强调了这一计划在防止经济硬着陆、保障就业、拉动内需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2008年刺激.............
  • 回答
    关于为何至今仍有人对北洋舰队进行“抹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解读的分歧、民族情感的投射、以及特定叙事模式的延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 是一个重要因素。北洋舰队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最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这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明发展和思想演进的深刻层面,确实引人深思。为什么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知识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的时代,却似乎难以再出现像老子、释迦牟尼、孔子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巨匠?这并非说当下就没有杰出的人物,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的形成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我们今天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首先.............
  • 回答
    .......
  • 回答
    国民政府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才对日宣战,这并非是缺乏与日本交战的意愿,而是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现实的军事实力限制、外交斡旋的需要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长期的抵抗与消耗战(1937年1941年): 全面抗战的开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即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国.............
  • 回答
    荀彧之所以直到曹操试图晋为魏公并加九锡才与曹操决裂,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了他对汉室的忠诚、对曹操的信任(以及后来的失望)、对时局的判断以及个人原则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点,需要将目光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荀彧自身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曹操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上。一、 荀彧对汉室的忠诚:从未动摇的政治底.............
  • 回答
    唐僖宗入蜀(乾符五年,878年)直至昭宗迁洛(光化四年,901年)的这段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力急剧下降,虽然名义上仍是中央王朝,但其维持运转的财源已变得非常有限且不稳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残存的中央财政收入:尽管战乱频仍,唐朝中央政府仍然.............
  • 回答
    好的,让我来为你详细梳理一下当时德国的情况,以及默克尔宣布“硬性封锁”的背景。尽量用更自然、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德国,2020年末:寒风与疫情的双重考验,默克尔按下“紧急停止键”2020年的最后几个月,对于德国来说,就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拉锯战。圣诞节的喜悦还没来得及完全渗透,一股阴霾却悄然笼罩.............
  • 回答
    刘备起家于河北,但真正意义上的发家和壮大则是在他一路辗转南下的过程中。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招揽人才、失去人才,又重新招揽人才的过程。在他从河北出发,直到最终在西蜀称帝的漫长征途中,确实遇到过不少本有希望收编到手下,但最终却失之交臂甚至成为敌人的精彩人物。这里我们来详细讲述一下,在刘备的征途上,那些曾.............
  • 回答
    台湾,这块位于中国东南海域的宝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直到明朝末年才迎来大规模的开发,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中国大陆本身的发展历程、台湾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当时两岸的互动模式。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大陆本身在明朝之前的开发程度。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主要.............
  • 回答
    北宋之所以直到灭亡都没能真正“翦除”西夏,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的恩怨,更不是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北宋王朝,看看它内部和外部都面临着怎样严峻的挑战,以及它与西夏之间那段纠缠不清的关系。首先,咱们得承认,北宋在军事上的确存在先天不足。自从赵匡.............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关于香港话题的讨论,尤其是你提到的“付国豪事件”,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节点。要理解为什么知乎(乃至中国大陆的网络舆论环境)在某些事件后,对香港的讨论模式和热度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与叙事框架的形成 付国豪事件的定性与传播: “付国豪事件”之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