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直到90年代,繁体字在中国大陆依然常见,其随后的逐渐消失是怎样一个过程?

回答
在中国大陆,直到20世纪90年代,繁体字确实依然在一些场合或部分人群中使用,但其“逐渐消失”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回溯历史,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

繁体字在大陆的根基与衰落:历史回溯

首先,要理解繁体字的“消失”,我们必须先明白它为何在大陆曾经普遍存在,以及其衰落的原因:

历史的传承: 繁体字是中国汉字数千年演变的结果,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20世纪,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包括大陆地区在内的所有使用汉字的地方,普遍使用的是繁体字。教育体系、官方文件、书籍出版、个人书写等,都离不开繁体字。
简化汉字的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提高国民的识字率,便于推广教育,国家开始推行汉字简化方案。这项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逐步深入和普及。
《汉字简化方案》的发布与实施: 195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的汉字简化。方案中包含了一系列简化原则,如:
采用已有的简化字(如“人”字代替“仁”,“体”字代替“體”)。
采用楷书笔画的简化(如“门”代替“門”,“马”代替“馬”)。
创造新的简化字(如“关”代替“關”,“见”代替“見”)。
废除一些异体字,统一规范。
教育体系的改变: 随着简化字方案的推行,学校教育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学习和使用简化字。教科书、教材、考试等都全面采用简化字。
出版物与媒体的转型: 书籍、报纸、杂志、政府文件等各类出版物和媒体,也逐步从繁体字转向简化字。这使得掌握和使用简化字成为社会主流。

繁体字在90年代的“常见”与“逐渐消失”

到了90年代,尽管简化字已经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但繁体字并非完全消失,其“常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而“逐渐消失”则是其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的体现:

1. 历史遗留与文化传承:
古籍与学术研究: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阅读和使用繁体字是必要的。因此,古籍、学术著作、学术期刊中依然大量使用繁体字。
书法艺术: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传统上是以繁体字为载体进行创作的。90年代的书法家们在创作时,依然大量使用繁体字。许多书法展览和作品集也会展示繁体字的书法。
文化符号与怀旧: 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名称、牌匾、招牌等,可能保留着繁体字的书写,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或承载着怀旧情怀。例如,一些老字号商店的招牌、历史建筑上的题刻等。

2. 特定地域与人群:
港澳台地区的影响: 90年代,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的交流日益增多。港澳台地区普遍使用繁体字,这使得大陆居民在接触来自这些地区的书籍、报刊、影视作品或与港澳台同胞交流时,会接触到繁体字。一些对港澳台文化感兴趣的大陆居民也会主动学习和使用繁体字。
部分知识分子与特殊群体: 一些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的知识分子,或出于学术需要,或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私下写作、与同好交流时,可能仍会保留使用繁体字的习惯。

3. 技术与印刷的过渡:
早期计算机与输入法: 在90年代初,虽然计算机已经普及,但汉字输入技术仍在发展中。早期的汉字输入法可能不如现在发达,支持繁体字的输入法和字体显示也可能不如简化字普遍或方便。
印刷业的转变: 印刷业也在从铅字排版向计算机排版过渡。在这一过渡时期,一些旧有的排版设备和技术可能还在使用,或者在印刷繁体字材料时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或成本。

“逐渐消失”的深层原因与过程体现:

“逐渐消失”并非指繁体字一夜之间被禁止或遗忘,而是指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被简化字全面超越的过程:

教育的绝对主导: 90年代后,大陆的教育体系已经完全建立在简化字的基础上。新一代的中国人在学校里接受的汉字教育就是简化字。他们对繁体字的学习和接触,更多地是出于课外兴趣或特殊需求,而非必需。
媒体与出版物的统一: 大部分大众媒体和出版物,为了方便传播和迎合主流读者,都已统一使用简化字。虽然偶尔会有一些“怀旧”或“文化”类特刊使用繁体字,但已非主流。
信息化的加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虽然早期技术可能对繁体字支持不佳,但后期简体字的无处不在和易用性,进一步挤压了繁体字的空间。网络搜索、即时通讯、文档编辑等都以简化字为默认设置。
社会认同与文化观念的变迁: 简化字被视为现代化、普及化的象征,有助于提高整体国民的文化素养。而对繁体字的坚持,在一些社会观念中可能被视为“守旧”或“不实用”。这种社会认同的变化,也加速了繁体字在日常使用中的式微。
政策的引导(非强制禁止): 虽然国家没有强制禁止使用繁体字,但通过教育、出版等领域的规范和引导,已经形成了以简化字为主体的汉字生态系统。在官方场合和公共领域,使用繁体字的行为是极少数的,甚至可能被视为“不规范”。

90年代至今的演变:

到了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繁体字在中国大陆的“常见”程度进一步下降,其使用基本局限于上述提到的几个领域:

学术研究和古籍阅读: 仍是核心领域。
书法艺术: 仍然是重要的载体,但书法家也可能在当代创作中结合简化字。
文化符号与特定设计: 某些设计风格、艺术创作中可能出于美学或怀旧目的使用繁体字。
港澳台文化产品与交流: 大陆用户在接触港澳台信息时,仍会接触繁体字。
互联网的便利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繁体字的网络输入、显示和转换都变得非常方便。这使得对繁体字感兴趣的人可以更容易地学习和使用,但也反过来证明了其在大陆社会主流地位的巩固——使用者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回归”到繁体字。

总结来说,直到90年代,繁体字在中国大陆的“常见”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和特定领域的坚守。而其“逐渐消失”则是一个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简化运动、教育改革、出版物转型、技术发展以及社会文化观念变迁而发生的、渐进且全面的过程。到了90年代,这个过程已经非常成熟,简化字已经成为绝对主流,繁体字的使用则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学术和特定地域的联系中,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已经大不如前,并仍在进一步被简化字所替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上一代熟悉繁体字的人渐渐退出社会主流,而学习简体字长大的下一代进入社会,那么字体的应用必然要照顾绝大多数人。

2.教育的普及,很多人都忽略这一点,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学习难度可不一样,在上世纪开始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农村乡镇基层教育工作是最艰难同时也是数量最多的,相比繁体字,简体字是更好的选择。

3.繁体字在大陆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用的人少了,事实上在大学里,文学、历史、考古、汉语言一类的专业依然要求学生学习繁体字。

4.繁体字与简体字绝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字体,其实大多数只会简体字的人连蒙带猜也能弄懂不少繁体字的文章。

5.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字体的变化发展必然要顺应时代的变迁,而字体由繁到简的工作早在解放前就有了,核心就是让更多的人能读会写,使识字与写字的能力不在局限于小部分人,往大了说,这种工作是继承了新文化、五四运动的一部分精神——开启民智。

6.不用纠结于繁简两种字体哪种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传袭从来都在于精神而非形式,真要说起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还都是用繁体字写的,可传统文化并没有断绝,要知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种话无论繁简,意思都是不会变的,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些辞章无论繁简,其传递的美感也是永恒不变的。

一些拙见,请斧正。

补充:其实繁简体之争是一个好现象,反映了教育普及工作的成功,“仓廪足而知礼节”,识字的人多了,人们才会更关注字体的差异,从机械的学习上升到对美的追求,如果识字率保持在九年教育全面普及之前那种程度,那么繁简体之争也就无从说起,因为对不识字的人来说,这些和他们无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直到20世纪90年代,繁体字确实依然在一些场合或部分人群中使用,但其“逐渐消失”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回溯历史,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繁体字在大陆的根基与衰落:历史回溯首先,要理解繁体字的“消失”,我们必须先明白它为何在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社会变迁和时代背景下的女性生育观念、工作模式以及国家政策的演变。简单地说,8、90年代国企女工“挺着肚子上班”到临产,与现在很多女性怀孕就“养胎”的现象,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8、90年代的“主力军”:国企女工的特殊环境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都说90年代防守“脏”,这说法确实不假,当时身体对抗的尺度和尺度和现在比起来,确实大了很多。坏小子军团(Detroit Pistons)在那时候更是防守凶悍的代表,他们的“乔丹规则”更是名震四方。不过,你提到“乔丹跳得这么高,为什么坏小子军团不直接学字母哥(Giannis Antetokounmpo.............
  • 回答
    .......
  • 回答
    网传百度直播业务或被裁 90%,高管曹晓东将离职的消息,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百度官方尚未对此事给出明确回应,但结合近期百度在业务调整、人员变动以及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这个传闻具有相当高的可能性,并且反映了百度在当前市场竞争格局下,以及自身战略转型中遇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传闻.............
  • 回答
    辛巴直播带货燕窝事件的处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可谓是近年直播电商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其影响深远。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处罚的本身。辛巴个人被罚款 90 万元,这笔钱对于他庞大的收入而言,可能只是九牛一毛,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金额。这代表着监管部门对直播带货中虚假宣传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也直接打向了.............
  • 回答
    这件事情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名女子的行为以及她的辩解都充满了争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1. 法律与交通安全角度:这是最核心也是最不能忽视的层面。 违法行为的性质: 高速公路上逆行是极其危险的违法行为。高速公路的设计是基于车辆单向高速行驶的,逆行会直接导致与正常行驶的车辆迎面相撞,这.............
  • 回答
    在魔兽世界9.0暗影国度版本的开场动画中,艾泽拉斯的英雄们亲眼目睹了巫妖王阿尔萨斯被典狱长收割生命力,而他手中的霜之哀伤也因此落入典狱长之手。更令人震惊的是,紧随其后出现的便是被誉为“高贵的”女王,希尔瓦娜斯·风行者,她更是与典狱长联手,亲手将霜之哀伤斩断。这一幕,无异于一声惊雷,直接将女王与典狱长.............
  • 回答
    国民政府成立后,尤其是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开始了“禁烟运动”。这项运动历时多年,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反复,但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严厉打击到逐步根除禁烟运动初期,国民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措施。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禁烟禁毒法》,规定凡是种植、制造、贩运、销售或吸食鸦片者,一律处以重刑,甚至死刑。各地.............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问得挺到位。权健这摊子事儿,其实在丁香医生发那篇《丁香医生 130 亿》之前,就已经有人在议论,也有一些小范围的曝光和质疑了。但为什么直到丁香医生出手,才像是捅了马蜂窝,引爆了网络上的“起底潮”?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星半点,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丁香医生背后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为什么人类观察了千百年的天体运行,理解了那么多的数学和物理规律,偏偏是牛顿才把它们串联起来,给出了一个普适的引力理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就像一块拼图,需要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碎片都齐备了,才能拼出完整的图景。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牛顿之前,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确实是进步的,尤其是天文观.............
  • 回答
    二战末期才出现“步枪威力过剩”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技术发展、战术演变以及军事思想转变的过程。这并非一个单一的节点性顿悟,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直到战争的严酷现实将这些因素集中地摆在了决策者面前。首先,我们要理解“步枪威力过剩”这个说法本身的含义。它并非指步枪不能杀死敌人,而是指在.............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二战这种火炮、飞机、坦克都大放异彩的时代,骑兵早就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直到二战,骑兵依然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扮演着不小的角色,甚至有些国家还大量装备着骑兵部队。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得一件件地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骑兵的优势,即便是在新兴科.............
  • 回答
    提起Windows系统,许多人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些曾经让人头疼不已的“小毛病”。尤其是在Windows 10推出之前,那些在日常使用中显得如此“致命”的体验问题,为何直到这个版本才得到大规模的改善,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漫长的演进和权衡。想象一下,微软这家公司,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产品——Wind.............
  • 回答
    在2013年11月之前,中国经济的主旋律是高速增长,而2008年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当时更多地被视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稳定经济的“及时雨”。社会舆论的主流观点,以及官方的宣传口径,都强调了这一计划在防止经济硬着陆、保障就业、拉动内需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2008年刺激.............
  • 回答
    关于为何至今仍有人对北洋舰队进行“抹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解读的分歧、民族情感的投射、以及特定叙事模式的延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 是一个重要因素。北洋舰队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最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这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明发展和思想演进的深刻层面,确实引人深思。为什么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知识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的时代,却似乎难以再出现像老子、释迦牟尼、孔子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巨匠?这并非说当下就没有杰出的人物,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的形成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我们今天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首先.............
  • 回答
    .......
  • 回答
    国民政府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才对日宣战,这并非是缺乏与日本交战的意愿,而是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现实的军事实力限制、外交斡旋的需要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长期的抵抗与消耗战(1937年1941年): 全面抗战的开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即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