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时期的重工业是如何从清末的水平退步的?

回答
民国时期的重工业,要说“退步”这个词,得先弄清楚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如果把清末的重工业水平简单理解成零基础,那民国时期无疑是有了起色,并且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但如果把“退步”理解为从一个上升趋势被打断,或者发展得不如预期,那倒是能找到不少原因。

咱们得先看看清末那点儿家底。曾国藩、李鸿章那一批人,搞洋务运动,开了不少“局”、“厂”、“矿”,比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这些可以说是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开端。它们主要是引进西方技术,生产军火、舰船、矿产、铁路器材这些东西。虽然规模不算大,技术水平也跟不上世界最前沿,但好歹是中国人自己动手搞起来的工业,建立了一套基本的工业生产体系和技术人才队伍,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然而,为什么到了民国,感觉像是“退步”了呢?

1. 政治上的动荡与分裂是最大的“抽血机”。
辛亥革命的“革命”与“革命”后的现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这本身是历史的进步。但革命之后呢?军阀混战开始了。北洋政府时期,各地军阀割据,互相征伐。中央政府权力衰弱,难以统一调度资源,更别说进行大规模、长期的工业建设了。每个军阀都想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但往往是小打大 Prendre暖,缺乏整体规划和持续投入。为了打仗,军队需要武器弹药,这的确能刺激一部分军事工业的订单,但战争本身对工业设施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很多工厂被炸毁,设备被拆运,技术工人流离失所。
国民政府的统一与战争的延续: 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好不容易才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即便如此,内部仍然存在不少挑战,比如地方实力派的制约。更关键的是,自北伐成功后,国民党内部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斗争,接着就是长期的国共内战。再往后,就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战争是工业发展的最大敌人。
抗日战争的“消耗战”: 抗战打了整整十四年,这是对中国整个国家尤其是工业的极限考验。日本侵略者的目标之一就是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工业。他们占领了东北,把那里的工业基础(比如东北的重工业,包括很多是日本人自己投资建设的,但也部分服务于当时的中国经济)强行挪作己用,甚至拆卸运往日本本土。在沦陷区,中国的工厂被日伪控制,生产的物资主要服务于日本的战争机器。在大后方,国民政府也尽力组织工业生产,但条件极为艰苦。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技术人才损失、资金短缺,加上日机的狂轰滥炸,使得大后方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其规模和技术水平,与日本以及后来进入战争状态的西方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是巨大的。很多工厂不得不频繁迁移,生产效率极低。

2. 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持续的资本投入。
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清末和民国初期,中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财力主要依赖农业税收。一个缺乏工业基础的国家,想发展重工业,就像盖房子没有地基。重工业,尤其是钢铁、机械制造、电力等,是需要巨额资本、先进技术和长期回报的。
官僚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局限: 虽然国民政府时期有了官僚资本,比如资源委员会下属的那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发展,但这些资本的运作方式,有时更注重短期利益和政治联系,而非长远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而中国的私人资本,很多时候更倾向于投资于商业、金融、房地产等回报快、风险相对较低的领域,对重工业这样耗资巨大、周期漫长的行业,投资意愿相对不足。加上政治不稳定,私营企业也提心吊胆,不敢大规模投入。

3. 技术与人才的瓶颈。
人才培养体系的断裂: 清末建立起来的一些近代工业人才培养机构,比如一些专门的学校和工厂的学徒制,在民国初年的混乱中,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虽然也有新的学校建立,但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和规模,与工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然远远不够。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和工程师的培养,面临着师资不足、设备落后等问题。
技术引进的依赖与断层: 民国时期的重工业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引进西方技术。但一方面,中国经济不景气,没有足够的外汇来大规模购买先进设备和技术。另一方面,在战争时期,技术交流和引进更是难上加难。技术转移往往伴随着管理和资金,这些恰恰是民国时期最缺乏的。

4. 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未能形成全国性的工业体系。
沿海与内陆的差距: 无论是清末还是民国,中国的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比如上海、天津、东北(日伪统治时期)等。这些地方交通便利,更容易接触到西方技术和市场。而广大的内陆地区,工业几乎是空白。即使是为数不多的几个重工业项目,也往往因为战争和资源运输问题,难以形成配套和协同。
东北工业基础的特殊性: 东北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特别是日伪统治时期),凭借日本的投资和掠夺,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比如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这套体系在客观上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亮点。但这种发展模式,一是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二是服务于日本的侵略扩张。当日本战败撤离后,这套工业体系的后续发展也面临着复杂的问题。

所以,与其说是“退步”,不如说是“发展受阻”或者“未能形成稳定、可持续、体系化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重工业,就像是一个生病的孩子,好不容易开始生长,却接连遭遇了各种内部和外部的打击:内战的消耗、外侮的侵略、经济基础的薄弱、资本的短缺、技术的瓶颈。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充满了坎坷,很多在清末刚刚起步的项目,在民国时期因为各种原因被中断、破坏,或者发展缓慢,与同时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反而可能在某些方面拉大了。

比如,汉阳铁厂在清末是重要的钢铁企业,但到了民国,经历了多次易手、破坏和重组,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稳定性远不如前。造船业也是如此,福州船政局在清末一度有不错的规模,但到了民国,在战乱和资金缺乏的影响下,也难以为继。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中国重工业的艰难局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所处的深刻危机和历史转型期的复杂性。它既是清末工业基础薄弱的延续,更是政治动荡和战争灾难的直接后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上黑民国黑多了,什么黑点都能往民国上靠,好像民国的经济连满清都不如了。看了其他答案,好像从满清到了民国,经济水平一下就从人类退化到了恐龙时代。

北洋时期重工业,机械,化工,电力,船舶,水泥哪一项不必满清强?怎么可能还倒退呢,一直退到白垩纪?黑民国也要按基本法黑啊,民国确实黑点一大堆,和满清比就是50步和500步的区别。满清时期只有各种外资企业和清朝自己的官办企业。清朝的各大官老爷的企业可以说十分低效了,而清朝时期,外资企业可不像本朝是互利共赢的,而是掠夺中国财富。

而清朝本身的官营经济一直挤压民营经济,导致满清时期民营经济活跃度远远低于民国。而满清一灭亡,中国被清朝压抑的民营经济一下就活跃了。就凭这一点,北洋就强于满清。

--------------------------------------------------------------------------------------

然后有人说:

这明显是乳清了。用外国钢铁替代本国钢铁的这明明是我大清啊,怎么能赖到民国头上呢。


相反,民国时期钢铁虽然,1922年开始下降好多,但比满清强多了。

user avatar

反驳某高赞回答, 人家问的是重工业, 结果纺织,味精,化妆品都被你算到重工业了. 答非所问.

而且钢产量也不对, 1912年已经是新老朝交替的战乱年代, 产量变少是正常, 拿着一年去评估清朝历年钢产量非常不厚道. 清政府的钢产量可以说吊打民国.

1908年,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而成立。同时由官督商办转为完全商办。到辛亥革命前夕,该公司员工7000多人,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

可以说, 清朝留给民国的是一个重工业发达的帝国, 而民国留给新中国的却是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

重工业确实不如清朝, 还开了倒车.

清朝的统治是否导致了中国发展的倒退? - 小橙子啦啦啦啦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49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