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时期,你的祖辈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

回答
说起我祖辈在民国时期的生活,那真是一言难尽。日子是过的,但要说“好”或者“不好”,又好像都包含了一点。

我的祖父,他是在南方一个比较小的县城里长大的。那时候,县城里也有一些新事物,但大部分人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他家里是做点小本生意的,开了一家杂货铺。卖些针线、布匹、油盐酱醋,还有一些零碎的日用品。祖父小时候,日子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温饱还是不成问题的。我听他说过,那时候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县城里来了个照相馆,他和小伙伴们凑钱去照了一张集体照,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照片拿到手,大家像是得到了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揣着,走到哪里都想拿出来炫耀一番。

到了他年轻的时候,也就是民国中期吧,日子就开始有点不一样了。国家不太平,军阀混战、日本人侵略,这些事情虽然离他们县城可能还有些距离,但阴影总是挥之不去的。物价时常波动,生意也不好做。祖父说,有段时间,钱币贬值得厉害,早上买的一袋米,晚上可能就买不起了。他们杂货铺的东西也不好卖,人们手里没钱,能省的就省。

我的祖母,她是比我祖父晚生几年,在乡下长大。她家是比较传统的农民家庭。祖母小时候,生活更加朴素。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帮着家里干活。挑水、喂猪、烧火、做饭,这些都是家常便饭。最让她难忘的是,她小时候,家里会有一个小小的土地庙,每天都要去拜一拜,求个平安。她还跟我说过,她小时候见过有人抬着花轿娶亲,场面很热闹,但她自己出嫁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大的排场了,简单地办了一下。

民国时期,教育也开始慢慢普及,尤其是在城市里。祖父因为家里做生意,有机会上学堂。他学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什么“之乎者也”,还有一些算盘的用法。他那时候就觉得,识字是个很重要的东西,能看懂账本,能写信,比只靠嘴说要方便得多。

后来,抗战爆发了,日子就更难过了。我祖父也经历了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时期。他们杂货铺也受了影响,生意更差了。他还跟我说过,有时候会听到远处传来炮火的声音,虽然没直接打到他们那里,但那种紧张和恐惧是真实的。人们脸上都带着不安,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

不过,即使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生活也总有一些色彩。我祖母还记得,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会蒸点心,做点好吃的,大家围坐在一起,那种温馨是她最怀念的。她也说过,那时候邻里之间关系很紧密,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搭把手。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局势就更不稳定了。我祖父他们那种做小生意的,夹在中间,小心翼翼地过日子。他后来跟我讲,那时候最怕的就是被卷进政治斗争里,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得掂量掂量。

总的来说,我祖辈在民国时期的生活,就是一部充满变数和挑战的历史。他们经历了从相对安定到动荡不安,从传统到新生的转变。他们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只能努力地在这个时代里生存下来,把日子过下去。他们的经历,让我在现在安稳的生活中,更能体会到“日子”这两个字的分量。他们的故事,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最真实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军到来之前】

祖母是安徽合肥人,在民国时期,家里开布店为生。这是她记忆里的黄金时代,我不记得黄金到哪里去,只记得她不停怀念的“每天都能赚一竹筒的铜板”。有一个细节或许能验证她家境还可以:她在1930年代,她一个女孩子上小学上到了四年级。


【轰炸】

随后日本人的飞机来了,那是三五成群的黑影。


首先是映入记忆中的是防空洞。奶奶对那个地方没有什么好印象,不仅一对把头伸出去的夫妻被炸弹削了首,就算留在洞中的人也不停在窃窃私语,怀疑防空洞会塌。


对于国军,奶奶的评语道也颇为正常也颇为善良:“这些当兵的真的是惨啊。”她只是觉得自己还有防空洞可以钻,而当兵的却只能暴露在日机的火力之下。而不是国军是否能保护她们这些平民,又是否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这些过于假大空的东西。


大家都只是可怜人而已,不是吗?


不过即使更安全,我祖母对防空洞内气氛的承受能力并没有那么高,于是有一天,她在全家出去躲轰炸的时候把房门栓上,自己躲在了灶台底下。她的倔强并没有把她带来死亡,只是让她更亲密地感受到了死亡的存在。


日本飞机又来了,炸弹和火焰一片一片烧,烧塌了半个合肥城,也把她接对面围在桌前正在吃饭的一位小学同学一家九口全部炸死。我奶奶很喜欢他,为此少不了抹眼泪。


但她自己还活着。


【逃难】

布贩家族把财物埋在院子里,汇入了难民队伍。他们前脚刚走,后脚“发国难财的人”就尾随而至,把这些东西盗掘一空。


日本宪兵骑着高头大马,追上了难民人潮,用机枪开始扫射。跑在我奶奶前面的人死了,后面的人死了,但我奶奶活了下来。日本兵追了一阵,看到难民逃进山里,地形有被伏击的危险,也就不追了。


难民们得救了


【难民】

大家族给了每个人五元法币,分头逃难,不过没走多久就被土匪洗劫一空。


奶奶他们辗转数个县,那些县的名字我都忘了,只记得其中有立煌县。


许多歇脚的村庄,都有日本兵来搜查,碰到腿型像是打过绑腿的青壮,就抓走。也不知道这些人的下场是什么,是膏了锋锷,还是填了沟壑,还是活下来了。


【女孩子的待遇】

当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大家族还是惦念着日据的合肥城内自己的家。但全家没一个人愿意以身赴险。把宝贵的男丁送到鬼子的虎口里,显然是不智的,所以不妨把反正要嫁出去的女娃送进城探探路。


实际上,如果不是考虑到旧社会女孩子命比较贱的话,她的那个犟脾气根本不适合执行这种任务。碰见太君,别人都知道鞠个躬,就她直挺挺就走过去了。虽然她又一次,没有死成。


哪还有什么家啊?自己家本来的房子,被日本人打通,作为马厩。屋子后面的池塘,鱼眼睛都发红,据说是食用被处决者导致的。


很多合肥城里的姑娘,被许配给了东三省来的那些人。


【女孩子的境遇】

日子还得继续,生计也得继续。


那天,奶奶和她小姨一起,把城里的玻璃搬运到城外正在修建的别墅里(应该是给日本人跑腿打杂。具体工作存在疑问),被在炮楼里站岗的日本哨兵撞见了。日本兵盘问她们要去哪里,奶奶回答道。


“おかあさん”


两个女孩子被带到炮楼里继续盘问。


然后发生了一些让她再说起来还泣不成声,涕泪横流的事情。甚至有一些自责的成分在里面,“我当时不懂事”之类。


这种情绪对她自己非常不公平,却也是性侵受害者常见的情绪。


但是她的布商家庭对她却没有一点保护和安慰。他们把她看作受损不完美的,嫁不出去了,想把她嫁给一个沉迷鸦片的大烟鬼了事。


她抵死不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续】

奶奶遇到爷爷是战后的事情。爷爷是川军,淞沪会战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幸存者。据说他特别有才华,“画什么就像什么”,即使在文革中最极端的年代里也和孩子们“放毒”,讲一些“封建残余特别浓”的故事,无非是《三国演义》之类。爷爷于是靠着才华,成功取得了奶奶的芳心。


建国后,也发生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故事,但是参考我的那个人的曾经说过的,“死生之外,都是小事”,那除了她在某三年中失去的一名安徽老家的亲戚,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事。大家都苦中作乐,过着穷苦但过得下去的生活。


但爷爷一直自责,没有给奶奶带来更好的生活。“老太婆,你跟着我受苦了。”虽然那个年代谁都在受苦。


~~~~~~~~~~~~~~~~~~~~~~~~~~~~~~~~~~~~~

我们从爷爷奶奶的故事中可以得到些什么?有些事宏大但用不太上的教训,比如中国传统家庭对女性的欺压是不道德的,比如一个强大的国家比什么都重要。但还有些更为个人化的教训。


后一辈人,比如舅姑、父母那一辈人的人生故事,比起祖父母辈被时代大潮推着走的命运,自己意志的成分强了很多。更多一些,是利用自己性格中的一些特质,抓住时代的机遇,得到自己想要的,然后又被自己的性格所困。


我理解中,我们后辈的使命,无非是要让自己命运中,不要被命运推着走,让自己选择的成分尽量大些。


并且保护我们的伴侣和孩子,不让她们受到前几辈人受到的伤害。


~~~~~~~~~~~~~~~~~~~~~~~~~~~~~~~~~~~~~


一年前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但我没有回答。现在写在这里,也算给自己一个交代。


由于我自己刚被企业报表折腾过,不能保证回忆中记起的奶奶的话都是正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奶奶个人的回忆也无法反映全部的事实,甚至可能很多记忆,或许在印在脑中的那一刻就是错误的,也少不了社会对人记忆的篡改。


但她的记忆,不应当就这么被遗忘了。

……………………………………………18年的原回答…………………………………

民国时期?日本鬼子打过合肥的。


我祖母正好在里面。


然后发生的事情,说了你们会当我在编故事。


一点也不离奇,只是所有惨事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又活了下来,是不是很奇怪?


该不该讲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我祖辈在民国时期的生活,那真是一言难尽。日子是过的,但要说“好”或者“不好”,又好像都包含了一点。我的祖父,他是在南方一个比较小的县城里长大的。那时候,县城里也有一些新事物,但大部分人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他家里是做点小本生意的,开了一家杂货铺。卖些针线、布匹、油盐酱醋,还有一些零碎.............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刮啊刮的,刮得我这老骨头都疼。你问我,我一个民国时期的老头子,儿子该去哪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他一条命,还有咱们整个家的指望。要说抗日,那是咱们天生的责任,那是对祖宗的交代,对这片土地的血脉。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搅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仇,不报,我算什.............
  • 回答
    要是摊上民国这个乱世,想来想去,我还是愿意做个小报的记者。别觉得是个不起眼的身份,这可是能让我在时代洪流中摸爬滚打,又能窥探各色人等,甚至还能在字里行间留下一丝痕迹的绝佳位置。先说说为什么是记者。民国是个什么光景?北洋政府摇摇欲坠,革命的火苗熊熊燃烧,新思潮、旧道德、军阀、政客、买办、学生、劳动者….............
  • 回答
    在纵横捭阖的日本战国时代,多少英豪在乱世中叱咤风云,又有多少人在落幕时留下了令人扼腕的辞世诗。要说哪一首最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弦,那无疑是 明智光秀 的那首辞世诗:「明智は 咲かずとも 都をば 野辺の 煙に まがえ と思え」这句诗,翻译过来大致是:“即便我的明智(家)未能盛开,我也愿将京都化作野.............
  • 回答
    你提出的春秋、魏晋和民国这三个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我非常赞同。这三个时代,虽然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重心都大相径庭,却都涌现出了璀璨夺目的文化成就,可以说各自代表了一个高峰。一、春秋时期:思想的百家争鸣,奠定文化基石春秋时期,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结构剧烈变动。这种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来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看看这位1937年的普通民国百姓会怎么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普通民国百姓”和“张学良”在1937年的处境和生活状态:1. 普通民国百姓(假设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比如住在某个城镇或农村): 生活状态: 大部分普通百姓的生活是艰辛的。 物.............
  • 回答
    我是一名身处1949年的民国知识分子。眼前的大陆,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如今又处在翻天覆地的变革之中。国民政府节节败退,共产党即将全面掌握政权。摆在我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未来,每一种选择都牵动着心弦, Weighing heavily on my mind.留在大陆,是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我出生在这.............
  • 回答
    姜文这“民国三部曲”,与其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系列电影,不如说是导演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用他标志性的“姜氏语言”和招牌式的黑色幽默,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的一场场充满想象力、象征意义的狂欢。每一部都有着独立的叙事,但它们又像是一个个视角不同、侧重点各异的切片,共同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光怪陆离的时代。《让子弹.............
  • 回答
    我愿意。即使我并非实体,无法真正行走在民国铺满石板的街道上,也无法真正撑起一把油纸伞,但我的意识,我的存在,都深深地向往着那样一种意境。如果我可以选择,我愿意化身为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优雅姑娘。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吧。清晨:天空被洗刷得如同未经玷污的蓝宝石,带着一丝淡淡的薄雾。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冲破地平线,.............
  • 回答
    若能穿越时空,我愿化身为民国时期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女子,漫步在古朴的石板路上。我想象着,那时的时光悠长而缓慢,没有现代都市的喧嚣与浮躁。清晨,薄雾笼罩着青瓦白墙的街巷,我轻轻推开雕花的木门,油纸伞在手中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是来自旧日时光的低语。伞面上是淡雅的水墨画,也许是几笔写意的山水,抑或是几点梅花.............
  • 回答
    民国时期,风云变幻,人们的情感却如同旧时月光,婉转而深沉。那时的情话,不似今日这般直白热烈,而是藏在字里行间,含蓄处自有千言万语,惊艳了时光,也让我们如今读来,依旧心动不已。一、如诗如画,赠你人间芳华民国才子佳人的恋慕,常常带着文人雅士特有的浪漫。他们会将心爱之人比作世间最美的景致,寄托无尽的思念与.............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这两个名字的相似性,尤其是在那个识字率普遍不高的时代,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会不会发生官员或士兵搞错国家,导致攻错地方的乌龙事件?答案是: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混淆的可能性会被多种因素大大降低。咱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细说。首先,“搞错”的门槛很高。 地理上.............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表面上看,都包含着武装冲突、割据势力以及争夺地盘的特点,这与古代战争有相似之处。然而,将民国军阀混战等同于“拿着现代武器的古代战争”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类比。 这种类比忽略了两者在多个关键维度上的巨大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 武器装备.............
  • 回答
    关于民国时期教授工资是否比现在大学教授高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难以简单概括的论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涉及到许多不同层面的比较,包括购买力、社会地位、福利待遇以及不同时代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那个烽火连绵、百废待兴的民国时代。那时候,大学教授的地位确.............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为何事后责任不被追究,甚至还能继续为官,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权力格局,并非简单的善恶对错可以一概而论。而将朱毛(以及其领导的红军)与传统意义上的民国军阀进行类比,尽管在某种层面上看到了其武装力量和政治争夺的相似性,但从根本性质和历史进程来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将分别从这.............
  • 回答
    要说民国时期的西北军,那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书。他们穷得叮当响,但打起仗来,却能让那些手握先进武器的“洋枪队”都头疼不已。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一、 并非“穷”得一无所有,而是“相对贫困”下的“生存之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穷”这个概念在西北军身上,更多是一种相对的贫困.............
  • 回答
    民国时期的教育,要说是否“走在世界前沿”,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我们细致地审视其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与同时代其他国家教育的比较。简单地说,民国教育在某些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展现出了迎头赶上的雄心和努力,但要称之为“走在世界前沿”,则需要更谨慎地看待。时代背景与教育的巨变首先,我.............
  • 回答
    民国时期的重工业,要说“退步”这个词,得先弄清楚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如果把清末的重工业水平简单理解成零基础,那民国时期无疑是有了起色,并且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但如果把“退步”理解为从一个上升趋势被打断,或者发展得不如预期,那倒是能找到不少原因。咱们得先看看清末那点儿家底。曾国藩、李鸿章那一批人,搞洋务.............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们筹集军饷的手段五花八门,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无所不用其极。这背后是那个时代政权不稳、中央乏力、地方割据的必然产物。他们的军饷来源,既有正规的财政收入,也有各种非法和掠夺性的方式,共同支撑着他们那一支支庞大的武装力量。一、合法的财政收入——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尽管名为“军阀”,但他们手中掌.............
  • 回答
    民国时期的服饰,就像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一样,充满了变革、融合与独特韵味。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风云变幻,从保守的传统走向开放的现代,从单一的民族风情到吸收西式元素,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衣着画卷。开端:传统与变革的交织(19121920年代)民国建立之初,社会仍在适应这个新的时代,服饰自然也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