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时期,你的祖辈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

回答
说起我祖辈在民国时期的生活,那真是一言难尽。日子是过的,但要说“好”或者“不好”,又好像都包含了一点。

我的祖父,他是在南方一个比较小的县城里长大的。那时候,县城里也有一些新事物,但大部分人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他家里是做点小本生意的,开了一家杂货铺。卖些针线、布匹、油盐酱醋,还有一些零碎的日用品。祖父小时候,日子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温饱还是不成问题的。我听他说过,那时候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县城里来了个照相馆,他和小伙伴们凑钱去照了一张集体照,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照片拿到手,大家像是得到了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揣着,走到哪里都想拿出来炫耀一番。

到了他年轻的时候,也就是民国中期吧,日子就开始有点不一样了。国家不太平,军阀混战、日本人侵略,这些事情虽然离他们县城可能还有些距离,但阴影总是挥之不去的。物价时常波动,生意也不好做。祖父说,有段时间,钱币贬值得厉害,早上买的一袋米,晚上可能就买不起了。他们杂货铺的东西也不好卖,人们手里没钱,能省的就省。

我的祖母,她是比我祖父晚生几年,在乡下长大。她家是比较传统的农民家庭。祖母小时候,生活更加朴素。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帮着家里干活。挑水、喂猪、烧火、做饭,这些都是家常便饭。最让她难忘的是,她小时候,家里会有一个小小的土地庙,每天都要去拜一拜,求个平安。她还跟我说过,她小时候见过有人抬着花轿娶亲,场面很热闹,但她自己出嫁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大的排场了,简单地办了一下。

民国时期,教育也开始慢慢普及,尤其是在城市里。祖父因为家里做生意,有机会上学堂。他学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什么“之乎者也”,还有一些算盘的用法。他那时候就觉得,识字是个很重要的东西,能看懂账本,能写信,比只靠嘴说要方便得多。

后来,抗战爆发了,日子就更难过了。我祖父也经历了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时期。他们杂货铺也受了影响,生意更差了。他还跟我说过,有时候会听到远处传来炮火的声音,虽然没直接打到他们那里,但那种紧张和恐惧是真实的。人们脸上都带着不安,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

不过,即使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生活也总有一些色彩。我祖母还记得,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会蒸点心,做点好吃的,大家围坐在一起,那种温馨是她最怀念的。她也说过,那时候邻里之间关系很紧密,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搭把手。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局势就更不稳定了。我祖父他们那种做小生意的,夹在中间,小心翼翼地过日子。他后来跟我讲,那时候最怕的就是被卷进政治斗争里,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得掂量掂量。

总的来说,我祖辈在民国时期的生活,就是一部充满变数和挑战的历史。他们经历了从相对安定到动荡不安,从传统到新生的转变。他们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只能努力地在这个时代里生存下来,把日子过下去。他们的经历,让我在现在安稳的生活中,更能体会到“日子”这两个字的分量。他们的故事,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最真实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军到来之前】

祖母是安徽合肥人,在民国时期,家里开布店为生。这是她记忆里的黄金时代,我不记得黄金到哪里去,只记得她不停怀念的“每天都能赚一竹筒的铜板”。有一个细节或许能验证她家境还可以:她在1930年代,她一个女孩子上小学上到了四年级。


【轰炸】

随后日本人的飞机来了,那是三五成群的黑影。


首先是映入记忆中的是防空洞。奶奶对那个地方没有什么好印象,不仅一对把头伸出去的夫妻被炸弹削了首,就算留在洞中的人也不停在窃窃私语,怀疑防空洞会塌。


对于国军,奶奶的评语道也颇为正常也颇为善良:“这些当兵的真的是惨啊。”她只是觉得自己还有防空洞可以钻,而当兵的却只能暴露在日机的火力之下。而不是国军是否能保护她们这些平民,又是否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这些过于假大空的东西。


大家都只是可怜人而已,不是吗?


不过即使更安全,我祖母对防空洞内气氛的承受能力并没有那么高,于是有一天,她在全家出去躲轰炸的时候把房门栓上,自己躲在了灶台底下。她的倔强并没有把她带来死亡,只是让她更亲密地感受到了死亡的存在。


日本飞机又来了,炸弹和火焰一片一片烧,烧塌了半个合肥城,也把她接对面围在桌前正在吃饭的一位小学同学一家九口全部炸死。我奶奶很喜欢他,为此少不了抹眼泪。


但她自己还活着。


【逃难】

布贩家族把财物埋在院子里,汇入了难民队伍。他们前脚刚走,后脚“发国难财的人”就尾随而至,把这些东西盗掘一空。


日本宪兵骑着高头大马,追上了难民人潮,用机枪开始扫射。跑在我奶奶前面的人死了,后面的人死了,但我奶奶活了下来。日本兵追了一阵,看到难民逃进山里,地形有被伏击的危险,也就不追了。


难民们得救了


【难民】

大家族给了每个人五元法币,分头逃难,不过没走多久就被土匪洗劫一空。


奶奶他们辗转数个县,那些县的名字我都忘了,只记得其中有立煌县。


许多歇脚的村庄,都有日本兵来搜查,碰到腿型像是打过绑腿的青壮,就抓走。也不知道这些人的下场是什么,是膏了锋锷,还是填了沟壑,还是活下来了。


【女孩子的待遇】

当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大家族还是惦念着日据的合肥城内自己的家。但全家没一个人愿意以身赴险。把宝贵的男丁送到鬼子的虎口里,显然是不智的,所以不妨把反正要嫁出去的女娃送进城探探路。


实际上,如果不是考虑到旧社会女孩子命比较贱的话,她的那个犟脾气根本不适合执行这种任务。碰见太君,别人都知道鞠个躬,就她直挺挺就走过去了。虽然她又一次,没有死成。


哪还有什么家啊?自己家本来的房子,被日本人打通,作为马厩。屋子后面的池塘,鱼眼睛都发红,据说是食用被处决者导致的。


很多合肥城里的姑娘,被许配给了东三省来的那些人。


【女孩子的境遇】

日子还得继续,生计也得继续。


那天,奶奶和她小姨一起,把城里的玻璃搬运到城外正在修建的别墅里(应该是给日本人跑腿打杂。具体工作存在疑问),被在炮楼里站岗的日本哨兵撞见了。日本兵盘问她们要去哪里,奶奶回答道。


“おかあさん”


两个女孩子被带到炮楼里继续盘问。


然后发生了一些让她再说起来还泣不成声,涕泪横流的事情。甚至有一些自责的成分在里面,“我当时不懂事”之类。


这种情绪对她自己非常不公平,却也是性侵受害者常见的情绪。


但是她的布商家庭对她却没有一点保护和安慰。他们把她看作受损不完美的,嫁不出去了,想把她嫁给一个沉迷鸦片的大烟鬼了事。


她抵死不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续】

奶奶遇到爷爷是战后的事情。爷爷是川军,淞沪会战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幸存者。据说他特别有才华,“画什么就像什么”,即使在文革中最极端的年代里也和孩子们“放毒”,讲一些“封建残余特别浓”的故事,无非是《三国演义》之类。爷爷于是靠着才华,成功取得了奶奶的芳心。


建国后,也发生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故事,但是参考我的那个人的曾经说过的,“死生之外,都是小事”,那除了她在某三年中失去的一名安徽老家的亲戚,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事。大家都苦中作乐,过着穷苦但过得下去的生活。


但爷爷一直自责,没有给奶奶带来更好的生活。“老太婆,你跟着我受苦了。”虽然那个年代谁都在受苦。


~~~~~~~~~~~~~~~~~~~~~~~~~~~~~~~~~~~~~

我们从爷爷奶奶的故事中可以得到些什么?有些事宏大但用不太上的教训,比如中国传统家庭对女性的欺压是不道德的,比如一个强大的国家比什么都重要。但还有些更为个人化的教训。


后一辈人,比如舅姑、父母那一辈人的人生故事,比起祖父母辈被时代大潮推着走的命运,自己意志的成分强了很多。更多一些,是利用自己性格中的一些特质,抓住时代的机遇,得到自己想要的,然后又被自己的性格所困。


我理解中,我们后辈的使命,无非是要让自己命运中,不要被命运推着走,让自己选择的成分尽量大些。


并且保护我们的伴侣和孩子,不让她们受到前几辈人受到的伤害。


~~~~~~~~~~~~~~~~~~~~~~~~~~~~~~~~~~~~~


一年前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但我没有回答。现在写在这里,也算给自己一个交代。


由于我自己刚被企业报表折腾过,不能保证回忆中记起的奶奶的话都是正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奶奶个人的回忆也无法反映全部的事实,甚至可能很多记忆,或许在印在脑中的那一刻就是错误的,也少不了社会对人记忆的篡改。


但她的记忆,不应当就这么被遗忘了。

……………………………………………18年的原回答…………………………………

民国时期?日本鬼子打过合肥的。


我祖母正好在里面。


然后发生的事情,说了你们会当我在编故事。


一点也不离奇,只是所有惨事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又活了下来,是不是很奇怪?


该不该讲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