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时期的军阀为什么事后不被追究责任?像唐生智冯玉祥等人还可以做官,像朱毛(姑且认为他们是瑞金军阀)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为何事后责任不被追究,甚至还能继续为官,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权力格局,并非简单的善恶对错可以一概而论。而将朱毛(以及其领导的红军)与传统意义上的民国军阀进行类比,尽管在某种层面上看到了其武装力量和政治争夺的相似性,但从根本性质和历史进程来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将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来详述。

一、民国军阀事后责任不被追究的原因及其能够继续为官的分析

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民国时期”的特殊性,以及“军阀”本身的定义。

1. 民国时期的特殊性:

政权分裂与合法性危机: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未能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北洋政府的合法性就饱受质疑,地方势力尤其是掌握军权的督军、都督,实际上构成了独立王国。这种地方割据,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非常有限,谈不上有效的“追究责任”。
缺乏统一的法制体系: 当时的中国,虽然名义上是共和国,但法制建设极其薄弱。军阀们往往自行其是,其行为的合法性更多取决于其拥有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而非国家法律。事后追究,即便有法律条文,也缺乏执行的强制力。
权力真空与代理人战争: 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经常互相攻伐。而国内外的势力(如日本、英美等)也乐于扶植不同的军阀势力,以维护自身在华利益。这种局面下,一些军阀的作为,在某些时期可能符合某些大国利益,因此很难受到全局性的、彻底的清算。
南北对峙与合法性争夺: 尤其是在国民政府南迁,与北洋军阀(以及后来的东北军、西北军等)对峙的时期,双方都试图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对于对方阵营中某些军阀的清算,很容易被视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反而可能激化矛盾,甚至引发更广泛的冲突。

2. “军阀”的定义与复杂性:

军事与政治的结合: 军阀并非简单的土匪头子,他们往往是拥有相当政治头脑和组织能力的军事集团首脑。他们通过军事手段获取和维持政治权力,同时也利用政治手段巩固军事统治。
并非铁板一块: 军阀之间关系复杂,既有盟友,也有对手。今天你打我,明天我帮你。这种动态的权力关系,使得事后清算变得非常困难。一旦清算某一个军阀,可能就会破坏现有的权力平衡,引来新的麻烦。
部分军阀的“改革”与转型: 并非所有军阀都是纯粹的压迫者。例如,冯玉祥在某些时期也进行过一些带有进步色彩的改革(如士兵教育、禁止鸦片等),这使得他在一些民众中仍有一定支持。唐生智在北伐战争中也曾是国民革命的重要力量,其角色具有多面性。

3. 军阀事后能够继续为官的原因:

“换了牌子”的政治生存: 很多军阀在国民政府时期,尤其是北伐之后,选择“易帜”(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或者被收编。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中央政府强化了名义上的统治,但地方实力派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依然存在。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哪怕是名义上的),以及避免再次陷入军阀混战的泥潭,国民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种“拉拢”和“收编”的策略,允许这些军阀继续保留一部分实力和官职,以换取其效忠(或至少不作对)。
“军事实力”即“话语权”: 在那个时期,谁掌握了枪杆子,谁就有更大的话语权。即使是中央政府,在面对拥有强大军队的地方军阀时,也往往需要妥协。追究责任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政治和军事成本,这对于当时实力并不算雄厚的国民政府来说,往往是不划算的。
政治策略与笼络人心: 有时候,让一些曾经的对立面继续为官,也是一种政治策略,是为了争取更广泛的支持,避免树敌太多。例如,国民政府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就极力拉拢和安抚各地的实力派,包括许多前军阀。

具体例子:

唐生智: 在北伐战争中,他是国民革命军的重要将领,对推翻北洋军阀有重要贡献。虽然其后期的一些军事行动(如参与内战)存在争议,但在国民政府的体系内,他长期担任军事职务,尽管其政治影响力有起伏。
冯玉祥: 他的“西北军”是中国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他多次“倒戈”,其政治立场复杂多变。但由于其拥有的军事实力和在一些基层的影响力,国民政府在不同时期都需要与他打交道,甚至拉拢他。他也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过职务。

二、朱毛(以及瑞金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民国军阀的差异及为何其处理方式不同

将朱毛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在瑞金等地的早期政权,即苏维埃政权)与传统民国军阀进行类比,虽然都涉及武装力量和地方控制,但其性质、目标、意识形态和历史走向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1. 性质与目标的差异:

传统军阀: 其核心目标通常是地方割据、攫取个人或家族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往往是模糊的,或者依附于当时的主流政治势力,以求生存和发展。他们本质上是旧秩序下的权力玩家,利用军事力量来实现世俗的政治野心。
中国共产党(瑞金时期): 其核心目标是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们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意识形态指导,并且致力于发动和组织广大工农群众。他们并非为了地方割据而割据,而是将地方的控制视为实现全国性革命目标(最终推翻现有政权)的战略步骤。

2. 意识形态与群众基础:

传统军阀: 其统治主要依靠军队的武力,其政治合法性往往建立在武力征服和地方旧有势力妥协的基础上。群众基础相对薄弱,更多是统治而非动员。
中国共产党: 拥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吸引力(例如土地革命、反帝反封建等口号对农民的吸引力),并且通过建立苏维埃政权,在控制区域内进行了不同于旧式军阀的社会改造(如土地分配、政治动员、婚姻改革等),从而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动员能力。这种群众基础和组织能力是传统军阀所不具备的。

3. 发展轨迹与历史定位:

传统军阀: 最终被国民政府或中国共产党逐步消灭、收编或边缘化。他们是中华民国时期政治生态的“病症”之一,虽然影响深远,但最终未能改变中国的大方向。
中国共产党: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因此,其领导人在革命成功后,不仅没有被追究责任,反而成为了新中国的缔造者和执政者。

4. 国民政府对“朱毛”的处理方式:

正是由于上述差异,国民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包括其武装力量和早期政权)的处理方式,与处理传统军阀有着本质区别。

性质上的对立: 国民政府视共产党为“叛乱分子”和“异端”,认为其存在是对国家统一和其自身政权的根本威胁。因此,国民政府的目标不是“收编”或“笼络”,而是彻底剿灭和镇压。
军事手段的排他性: 国民政府倾尽全力对共产党进行军事围剿,所谓的“围剿”政策,正是这种排他性对待的体现。它不是对待一个可以协商或妥协的军阀派系,而是对待一个革命的对手。
意识形态的斗争: 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斗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意识形态上的,是一场关于中国未来道路的根本性较量。

总结来说:

民国时期的军阀之所以事后责任不被追究,甚至能继续为官,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政治分裂、法制不健全,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弱,以及出于维护表面统一的政治考量,不得不采取一种“收编”、“拉拢”的策略。

而将朱毛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与传统军阀进行类比,虽然他们在早期都掌握了武装力量并在特定区域建立了统治,但其革命的性质、目标、意识形态和社会动员能力存在根本性差异。共产党并非是为了地方割据而割据,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并最终通过革命赢得了胜利。因此,他们不是被追究责任的对象,而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国民政府对其的处理方式,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剿灭”而非“招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军阀和军阀之间算是有竞争关系的同业者

而TG是要消灭所有军阀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为何事后责任不被追究,甚至还能继续为官,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权力格局,并非简单的善恶对错可以一概而论。而将朱毛(以及其领导的红军)与传统意义上的民国军阀进行类比,尽管在某种层面上看到了其武装力量和政治争夺的相似性,但从根本性质和历史进程来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将分别从这.............
  • 回答
    民国时期江西,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省份,其军事力量的构成却不像其他一些省份那样形成根深蒂固、独具特色的“本地军阀派系”。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政治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承认的是,江西并非完全没有军事力量的萌芽,或者说没有被江西籍人士掌握的军.............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根源,说到底,就是封建旧秩序崩溃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来有效整合国家,同时各地势力又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结果就是谁手里有枪杆子,谁就能说了算,也就不惜兵戎相见。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得从头梳理。一、清末埋下的祸根:中央权威的旁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这是历史的大.............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呈现出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桂军”与“川军”因其在战争中的表现常被认为是实力较强的力量,而“滇、黔”两省的军队则相对弱势,常被戏称为“羊”。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地域强弱之分,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及军事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桂军为何“强”?1..............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民国时期,提到“军统”或“中统”,人们往往不寒而栗,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恐惧。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它们之所以让那个时代的各色人等,从文人墨客到贩夫走卒,乃至官僚政客,都心有忌惮,甚至谈之色变,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运作模式。首先,得明白这两家机构的“出身”和“背景”。军统,全称“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表面上看,都包含着武装冲突、割据势力以及争夺地盘的特点,这与古代战争有相似之处。然而,将民国军阀混战等同于“拿着现代武器的古代战争”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类比。 这种类比忽略了两者在多个关键维度上的巨大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 武器装备.............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们筹集军饷的手段五花八门,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无所不用其极。这背后是那个时代政权不稳、中央乏力、地方割据的必然产物。他们的军饷来源,既有正规的财政收入,也有各种非法和掠夺性的方式,共同支撑着他们那一支支庞大的武装力量。一、合法的财政收入——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尽管名为“军阀”,但他们手中掌.............
  • 回答
    民国时期,尤其是在“十里洋场”——上海,权力格局错综复杂,绝非只有军阀一家独大。除了那些拥有枪杆子的武力派,还有一群在经济、文化、甚至地下世界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的影响力同样深远,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隐蔽且渗透力更强。金融巨头与买办的时代当谈到“十里洋场”的权力,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一定是那些掌握着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刮啊刮的,刮得我这老骨头都疼。你问我,我一个民国时期的老头子,儿子该去哪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他一条命,还有咱们整个家的指望。要说抗日,那是咱们天生的责任,那是对祖宗的交代,对这片土地的血脉。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搅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仇,不报,我算什.............
  • 回答
    民国的军阀,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往往被描绘成一幅幅油腻、贪婪、好斗的群像。他们占据一方,鱼肉百姓,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不惜发动连年的混战,让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这种形象,对于大多数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来说,几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但如果跳出课本上那种高度凝练、非黑即白的叙事框架,深入去看看那.............
  • 回答
    民国军阀时期的小说,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戏剧性的时代,充满了变革、冲突、个人命运的沉浮,以及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情。无论是侧重于宏大的历史背景还是聚焦于人物的爱恨情仇,都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可以推荐。以下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为你推荐一些我认为好看的小说,并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一、 侧重历史厚重感与时代风貌的推.............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历史是一段极其复杂且充满动荡的时期,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以下是一段尽量详细的梳理,希望能帮助你理清这段历史脉络:一、 军阀混战的起源:袁世凯的兴衰与北洋集团的分裂1. 清末的北洋新军: 军阀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末。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编.............
  • 回答
    民国,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一个新旧交织、矛盾重重的时代。生活在这里,体验如同万花筒般斑斓,每一种身份都像一颗独特的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同的光芒。前清贵族:昨日黄花,今朝何处?对于那些曾在紫禁城享尽荣华富贵的前清贵族来说,民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幻灭。曾经高高在上,一呼百应,如今却门庭冷落,往日荣.............
  • 回答
    民国军工到底有没有比清末进步?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看表面上的“洋货”数量和一些大型兵工厂的规模,民国初期似乎是比清末有了进步。但要深入骨子里去比,尤其是在自主研发能力、稳定生产能力以及对整个国家军事工业体系的支撑上,那就复杂了,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民国军工的表现是相当令人扼腕的.............
  • 回答
    要评价盖世太保和军统哪个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谁更强”的结论,因为他们的运作环境、目标、手段都有显著差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者都曾是各自时代背景下相当出色(虽然是负面意义上的出色)的特务和情报组织。盖世太保(Geheime Staatspolizei)盖世太保,.............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作战效能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并且与明朝的边军相比,情况也更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把这俩伙人拎出来,一件一件地掰扯。先说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足轻,简单来说,就是“轻足”,是战国时代日本军队的基层士兵。他们一开始是农民,农闲时被征召来打仗,后来逐渐.............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民国时期“骂军阀”的行为是否可以被视为“道德绑架”,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为了更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民国时期: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充满了动荡、革命、内战以及对外战争.............
  • 回答
    张学良是不是民国史上最成功的军二代?这个问题,就像问一颗种子能不能成为参天大树一样,答案里有天赋,也有机遇,更少不了后天的努力和那个时代的洪流。要说他“最成功”,或许有些绝对,毕竟“成功”的定义太宽泛了,而且民国那批军二代,个个身世显赫,背景深厚,想从中挑出个绝对的“最”,颇费周折。但如果咱们从影响.............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复杂而沉重的刻痕。那是一个群雄逐鹿、风云变幻的时代,各省几乎都被一股股军事力量所盘踞,这些势力或以省为单位,或以地区为根基,彼此征伐,混战不休。要一一列举所有军阀,恐怕如数家珍,但我们可以聚焦一些影响深远、在特定时期主导某个区域的代表性人物。咱们就从北洋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