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时期,大家骂军阀是否也算道德绑架?先请移步问题描述可好?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民国时期“骂军阀”的行为是否可以被视为“道德绑架”,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为了更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民国时期: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充满了动荡、革命、内战以及对外战争,政治格局复杂,各方势力犬牙交错。
军阀:在民国初年,指那些拥有私人武装力量,割据一方、各自为政的军事实力派。他们往往不受中央政府节制,以武力维持统治,剥削民众,阻碍国家统一和发展。
道德绑架:这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一方利用道德准则或情感来迫使另一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通常包含以下特点:
利用道德制高点:将自己的要求包装成符合某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如正义、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等)。
制造情感压力:通过指责、威胁、内疚感等方式,让对方感到不道德或无法承受情感上的压力。
限制对方的合理选择:不给对方提供充分的理由或选择,强行要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行动。
目的性强: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提出要求者的某种目的,而不仅仅是追求普遍的道德实践。

理解了这些概念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分析“骂军阀”的行为了。



深入分析:“骂军阀”的行为在民国时期是否算道德绑架?

从批评者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骂军阀”是不算道德绑架的,反而是一种正义的批判和反抗。

1. 军阀行为本身的反道德性与危害性:
破坏国家统一与主权:军阀割据严重阻碍了中国走向统一和富强的道路,在列强环伺的背景下,这种分裂行为无异于将国家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压榨盘剥民众:军阀为了维持其私人武装和统治,往往大肆征税、摊派、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不聊生。
残暴统治与人权侵犯:许多军阀实行高压统治,任意杀戮、酷刑,剥夺人民的基本权利。
战争的罪恶:军阀之间的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土地被毁,家园被毁,生命被践踏。
阻碍社会进步:军阀的统治往往是落后的、保守的,他们缺乏建设性,阻碍了教育、工业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基于以上事实,对军阀的行为进行“骂”和“批判”,是基于事实的、对不道德行为的指责,是符合社会正义和道德的。这种“骂”的目的在于揭露其罪行,唤醒民众,争取支持,从而推翻他们的统治,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政治斗争和社会改良手段。

2. “骂”作为一种政治动员和舆论监督手段:
在缺乏其他有效制约手段的情况下,舆论和道德谴责是民众和知识分子反抗压迫的重要武器。通过“骂”来凝聚民心,争取国内外同情和支持,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一种不可或缺的政治斗争方式。
正如我们今天依然会谴责独裁者、罪犯一样,对军阀的道德批判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在某些特定语境下,“骂军阀”的行为可能带有道德绑架的某些特征。

1. “骂”的背后可能存在的不同动机与“绑架”的可能性:
党派斗争的工具化:民国时期,各种政治派别林立,国民党、共产党、北洋系、西南派等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可能会将批判军阀的行为进行政治化和工具化。例如,某个派别将另一个派别中的军阀人物进行极端化的道德批判,以此来打击对手,赢得政治资本。
制造绝对化的道德评价:在宣传中,可能会将所有军阀都描绘成十恶不赦的魔鬼,忽视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比如某些军阀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建设性,或者曾经有过进步思想)。这种一概而论的“妖魔化”有时也可能是一种道德上的“定性”,不给被骂者任何辩解的空间。
情感煽动而非理性分析:如果“骂”的目的是纯粹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而非引导民众理性认识军阀的危害和如何改变现状,那么这种煽动性“骂”就可能带有道德绑架的意味,它利用民众的情感来裹挟其行动。
针对特定群体施压:如果某个派别为了鼓动其他派别或地方势力加入自己的阵营,就对中立或犹豫的军阀集团进行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政治压力,要求他们“非黑即白”地站队,这可能也构成了一种道德绑架。例如,“你如果不加入我们推翻某某军阀的行动,你就背叛了民族和国家!”

2. “绑架”的判定标准在于“目的”和“方式”:
如果“骂”是为了揭露真相、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且方式相对理性,那么它不是道德绑架。
如果“骂”是为了打压异己、争夺权力、煽动极端情绪,或者通过不实指责、侮辱性言语来强迫他人屈服,那么它就可能带有道德绑架的色彩。



举例说明:

不算道德绑架的例子:当孙中山先生号召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时,他将军阀的作为比作“窃国者”、“民贼”,号召人民起来反抗。这是一种基于军阀破坏民主共和、压迫人民的严重事实的批判,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自由和民权,是正义的。
可能接近道德绑架的例子:在某些政党竞争激烈的时期,某个政党可能会将与其有利益冲突的军阀集团塑造成“卖国贼”、“匪类”,然后向其盟友或中立势力施压,要求他们必须彻底与这些军阀决裂,否则就将其视为“同情军阀”、“背叛革命”,以此来迫使对方做出有利于己方的政治选择。这种“不站我这边就是敌人”的逻辑,就带有道德绑架的嫌疑。



结论: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绝大多数情况下,“骂军阀”是一种基于事实、出于正义目的的批判和反抗,是合乎道德和历史发展逻辑的。军阀的统治本身就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侵害,对其进行道德谴责是正当的。

然而,我们不能排除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骂军阀”的行为可能会被某些政治势力所工具化,用以实现其不正当的政治目的。当这种“骂”失去了事实依据,变成了纯粹的情感煽动、党同伐异的工具,或者以极端化的道德标签来压迫他人做出非自愿的选择时,它就可能演变为一种形式的道德绑架。

因此,判断“骂军阀”是否算道德绑架,关键在于考察“骂”的具体内容、背后的动机以及实际产生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对军阀的批评是正义的;但在少数特定语境下,这种批评可能被扭曲,披上道德的外衣,成为压迫他人的手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国时的军阀,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是罪孽深重,万死不得赎其辜,仅仅是骂一骂算得了什么。

举几个例子:

1、1925年,冯玉祥的军队进入甘肃(1926年五原誓师后,冯玉祥军队改称国民军),第二师师长刘郁芬被任命为甘肃省主席,到1929年离任,刘郁芬在甘肃一共统治4年时间。

在这四年时间里,刘郁芬在甘肃搜刮无度,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共有120多种,他统治甘肃期间,穷兵黩武,征兵、拉伕、徭役、强征民财,无日无之。征用民工给他挖战壕、修工事,往往一次就数千上万人,这些民工全部自带干粮、工具,义务支差。青壮年被拉壮丁入伍当兵,老弱妇孺则被强迫供应粮草。而战争造成的溃兵散卒,则窜入山林,流为土匪,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当时甘肃有民谣,曰“刘郁芬入甘,土匪遍山。刘郁芬一到,鸡犬不叫”。所谓“鸡犬不叫”,是指刘郁芬搜刮之狠毒,给老百姓鸡犬不留。

刘郁芬所部,纪律荡然,平日里抢劫百姓、调戏妇女,无恶不作。当时兰州附件的村庄,姑娘家何止不敢出门,只要听见国民军来了,就只能躲在地窖、暗室之中。平日里外出劳作时,先用锅灰涂黑脸面,穿上破衣服,打扮成老婆子的模样,才敢出门。当时老百姓有民谣,称“国民军来催粮,先拉大姑娘,抓鸡又牵羊,全村一扫光”。

刘郁芬主政甘肃四年,甘肃人称之为“留一分”,说的就是他搜刮之酷烈,老百姓的钱财一共十分,九分被他抢走了,只给老百姓留下一分。

2、1930年,马家军马廷贤部进攻天水,5月6日,马军攻破城池,杀入城内,天水遭受空前浩劫,城破之后,城内居民恐慌无已,纷纷往城外逃命,结果就被入城的马军堵在街道上,大肆屠杀,血洗县城,当真是尸堆成山,血流成河,满街尸体枕藉,一年多后,每逢雨天,街道上犹能看到沉沉血迹。城破后,守城士兵伤员集中在中学之内,也被马军屠杀殆尽。马军在天水城内,不独杀人屠城,而且抢劫、放火、奸淫,被烧毁的商铺民居、被奸淫的妇女不知凡几。

当时天水名贤贾缵绪(字宇清)与马廷贤父亲马安良有旧,目睹天水遭此荼毒,冒死上街去寻马廷贤,结果陪同他的一名族侄为乱兵所杀,情急之下,贾宇清将家财交给乱兵任其抢劫,方才摆脱,寻到马廷贤,大喊:“立汤(马廷贤字),你来了,天水人都快要被杀光了,你赶紧让他们停手。”马廷贤说“军队不听约束”,这才下令止杀。事后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屠城,天水百姓被杀人数在4700人以上,遭奸淫妇女难以计数,多有受辱后不甘而自尽者。

两个月后,马廷贤再攻礼县,城破后再次屠杀,礼县百姓被杀至少7000余人,整个县城几无孑遗。

次年,蒋介石任命马廷贤为“陇南绥靖指挥”。

3、宁夏军阀马鸿逵有个侄媳妇,叫龙宝,这个龙宝有个儿子,八九岁,喜欢猴子,家里养了一只,小孩子视若珍宝。有一次把这个猴子交给丫环阿英惠看管,这丫环当时刚结婚才三天,新婚燕尔,对猴子的看管未免松懈,猴子调皮,钻进炉洞,点燃了猴身上穿的衣物,给烧死了。小少爷得知,大哭大闹,他妈龙宝安慰他,说:“你不要哭,这婊子把你的猴子烧死了,我把她也烧死给你出气。”就在院子里堆上柴草,浇上煤油,把丫环放在上面,点起火来,就这样把一个人给活活烧死。

马鸿逵第四个姨太太给孙子娶媳妇,说要拿出100根金条当聘礼。结果到下聘的那天,拿库房钥匙的丫环马金秀和其他两名丫环一起,打开库房一看,一根金条都没有了。三个丫环都吓坏了,六神无主。马金秀一看这种情况,就赶紧逃跑了。两个没跑的丫环被马家人抓起来,用麻绳绑住两个大拇指,吊在高廊上,严刑拷打,昏死过去多少次,又用水喷醒,可这两个丫环始终没承认是自己拿的。那个跑掉的丫环马金秀,被马家出动人马四处搜查,最后在贺兰山山沟里抓到,把军法处的各种刑具都拿过来,拷打刑讯,甚至上了拔筋床,马金秀挨不过,曲打成招,承认金条是自己拿的,藏在某某家里。结果马家人把那家翻地三尺,房顶都掀了,也没找到金条。马金秀就被关入大牢,一直到1949年银川解放后,才重见天日。——至于那100根金条,据说其实是被那个姨太太私吞了,嫁祸于人而已。

4、1937年,抗战军兴,蒋介石政府向甘肃征拨壮丁,每年一至三次不等。按说抗战守土人人有责,参军共赴国难,并无可说之处。然而在拉壮丁的过程中,各县县长、乡镇保甲人员狼狈为奸,借此勒索敲诈,大发其财。有钱的掏钱贿赂保甲长,便可雇人顶替,没钱的只好老老实实被绑去参军,结果如此一来,被绑的壮丁全部都是穷人。壮丁派定后,保长就用绳子捆绑,防止半路逃跑,再送到县城,等待接收。收兵委员也是各种苛索,令人发指。有一次陇西县城收兵,收兵委员让壮丁脱光衣服,用木棍插入肛门,美其名曰“检查痔疮”,然后硬说其中几个有痔疮不能收,等到县长送上贿赂后,才收下。

壮丁被集中后,吃不饱,穿不暖,得了疾病不给治疗,壮丁营地,几同地狱。1937年12月,驻兰州华林山的壮丁,每天死的都要十几个。兰州佛教会实在不忍心,于是到壮丁营去施药救治,结果在壮丁营看到,一间长十余丈、宽一丈余的营房,里面躺着一百六七十的壮丁,呻吟呼号之声,不绝于耳,屋内空气污浊恶臭,难以忍受。佛教会人士挨个询问病情,施药救治,结果就发现其中四、五人已经僵死多时,另有两人气息奄奄,已经无法救治。到隔壁屋再看,已经有两具尸体被装入棺材,另有9具横尸地上。

佛教会见此惨状,翌日四处募捐,请医诊治,结果团部害怕壮丁逃跑,不许他们出营房打水煎药。后经兰州人士尽力交涉,方才允许病轻的壮丁出门打水。纵然当地慈善人士尽力救治,当天依然有4名壮丁死亡。

12月31日,团部要开拔,竟然将患病壮丁300余人抛弃,任其自生自灭。多亏兰州佛教会出面救治,这些壮丁中的大多数才得以痊愈返乡。

这些军阀,无论大小、新旧,带给人民的,全部是无尽的黑暗和痛苦,他们的罪恶,万死不足赎之。

user avatar

学会一个新词,要先了解这个词的内涵。

什么是道德绑架?

随意提高道德标准,还强迫他人遵守这过高的标准才叫道德绑架。

重点是提高道德标准,本来60分及格,非要抬到95分才算及格,这叫抬高标准。

要是把零下三十分都算成及格,那不叫道德绑架,叫不知廉耻。

user avatar

题主你怎么会有军阀干的坏事就是不捐款这个级别的感觉呢。民国军阀屠个村,灭个族那是常态。

例如,1930年12月20日,何健致电 蒋公、何应钦,报告在井冈山的大烧杀:

黄金洞之大地里附近三十里内,房屋已悉焚毁,免匪藏匿。本日杨团……沿途计焚毁匪巢五十余所。



别说层次太低的地方军阀,就说 蒋公和他的中央部队,干出的事也是骇人听闻的。

1933年8月30日, 蒋公给时任豫鄂皖边区剿匪军总司令刘镇华、鄂湘边区剿匪军总司令徐源泉下达手令,要求“各部队官兵尽量之烧杀”,否则“不能铲除匪根”。 蒋公并且说文解字,“剿”字就是“刀入匪巢、杀戮尽净之意”,因此,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不足尽剿匪之义,而乃养匪遗患而已”。

潢川刘总司令、沙市徐总司令,密。匪化已深之区域非准各部队官兵尽量之烧杀,不能铲除匪根。即推“剿匪”之“剿”字,其意义亦必以刀入匪巢、杀戮尽净之意。否则不足尽剿匪之义,而乃养匪遗患而已。务令各部烧杀勿论为要。中正。

看这个手令,杀气腾腾吧。

那么刘镇华、徐源泉是怎么执行的呢?刘镇华从 蒋公的手令中,提取出了“有民即有匪,民尽匪尽”的口号,对边区百姓实施灭绝,刘为报功割下的人耳就有“七担”之多。陈忠贞主编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记载:

国民党在“清剿”中,沿用“有民即有匪,民尽匪尽”、“宁愿错杀一千,不能漏掉一个”等血腥口号,纵兵烧、杀、抢、掠,所剿之处变成一片废墟,新坟叠叠。赤城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熊家河被洗劫成十室九空,渺无人烟。经扶县箭厂河附近的肖湾原有500多口人,被“清剿”后仅剩五六十人。油榨湾是几百人的大村子,被“清剿”后只剩下一个瞎子、一个腿上生疮的人和一家三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周河附近的汤村原有160多人,被“清剿”后只剩10余人。当时,以卡房为中心,南起天台山,北到凌云寺,西至莲花石,东到郭家河,方圆90里地区几乎成了“无人区”。第十一路军的一个旅在立煌县的柳树庄,挖一条长达几里的大沟,一夜间活埋苏维埃干部、群众3500余人。商城反动民团头子顾敬之,每到一处就大喊大叫要开人肉铺子,在汤家汇周围百里内,杀害红军伤病员、军属和群众1万多人。刘镇华第六十四师在皖西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向上级报功领赏,割下死难者耳朵达七担之多,残暴到了极点。敌人在监狱暴满的情况下,分别设立所谓“难民收容所”,仅在商城一县就设有4个,每所关押1000人左右。这些实为集中营的“难民所”每天给“难民”喝掺有石灰的稀饭,吃后肚子发烧膨胀,因此每天都有人死亡,死了就扔到收容所旁挖的大坑里。“难民“稍有反抗,就被铡死。此外,又有许多年轻妇女被敌人押往他乡卖掉。

再举一个陇东战役的故事,全用国府档案,总没有栽赃污蔑的问题吧。

1948年6月2日,保密局(即军统)兰州站廉励洁致函 蒋公,对陇东战役“匪我”两方军纪优劣进行了比较,为我们留下了国民党方面珍贵的国共两军军纪比较的一手真实记录。而其后先总统 蒋公亲自督办的强奸不成,逼死农民全家的恶性事件的处理后果,更是揭露了胡宗南丧失天良、肆无忌惮的包庇纵容和先总统 蒋公的不作为。

廉的报告中,首先谈了共军的军纪:

此次陇东战役,匪军所经之地,除向民间索取食物,借宿住处外,尚无抢劫、拉夫、拉畜之举动,且对人民态度言语极为和平。尤以每至一地,必须召集民众会议,宣传“国民党政治腐败,军纪废弛;八路军以铲除贪官污吏,解放西北人民而革命,绝不扰害良民”,以收买民心。……总之,其所经过之地,人民因未遭受损失故,尚无怨恨共匪之心理。

接着谈了国军的军纪:

我整卅六师及卅八两师军纪败坏,所到拉捕青年,奸淫掳掠,无所不为。尤以春麦禾苗人践马食,损毁无余。秩序骚乱,不堪设想。

接着,廉举了整36师强奸不成,逼死农民郑文汉(按:后胡宗南调查为邓馥)全家的恶性事件:

如卅六师某部于泾川玉都镇在乡民郑文汉家中因强奸未遂,遂将郑之妻与两妹先后逼迫投井而死。郑母亦自杀井旁。其他抢去之民财民畜不计其数。

然后,又举了整38师强买强卖,逼得百姓纷纷逃到山谷的事实:

卅八师之一部,于泾川採买物品,不付分文,致男女老幼每闻国军过境均逃匿山谷,不愿协助。

最后,廉总结:

陇东人民怨言啧啧,咸谓国军兵燹甚于红军。

先总统 蒋公阅后,大为光火,批示:

此应即电胡宗南彻查详报,并严惩卅六与卅八两师之害民官兵,限半月内详报勿误。

那么爱民如子的胡长官怎么查的呢?

8月5日,胡宗南报告调查结果,陇东会战邓馥一家为剿匪关系而死非受国军所辱自尽。

胡长官同步附上了调查村民的口供,而在这个口供中,村民明显指出是受辱投井自杀,同胡的报告结论南辕北辙,胡长官显然连表面功夫也懒得做

薛岳在向 蒋公呈报的时候,忍不住指出这一点:

谨查胡主任报告称邓馥眷属系因作战关系而死,非因奸投井。邓馥等谈话笔录记载,其妻嫂等确因受辱投井自杀,两相对照,显有出入。谨注,呈核。

先总统 蒋公思绪良久,批示:

暂存

好在苍天有眼,蒋、胡舍不得下手的整编36师,就在胡报告后四天被歼灭:

8月3日,解放军为诱歼整编第三十六师,彭德怀令左翼兵团主动放弃韩城后撤,吸引其他敌人向韩城进犯,以拉大与三十六师的距离。8月5日24时,彭德怀、张宗逊、赵寿山在给中央军委和贺龙、习仲勋的电报中说:“我军均已撒开警戒,隐蔽主力,让敌前进。”
但钟松的三十六师仍停留在原地,不敢向黄龙山区冒进。为了加强防御,钟松命令三十六师加紧利用山地要点和村庄,在冯原镇、壶梯山、刘家洼正面宽12公里、纵深长6公里的地域内,积极构筑工事,以壶梯山为主要支撑点,构筑了要点式的防御体系,并以一个团重点防守壶梯山。
彭德怀想了许多办法,但钟松师还是丝毫没有向前移动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改变了原来的战役计划,决定把诱使敌人至山地而歼灭变为直接向敌主动出击。8月6日,彭德怀、张宗逊、赵寿山下达了作战命令:以第四纵队和警备第四旅攻击冯原镇南面杨家洼的敌第一二三旅;第一、第二纵队进攻冯原镇东北敌的主要支撑点壶梯山和魏家桥的敌第二十八旅;第三纵队向驻守东太极的敌第一六五旅进攻;第六纵队进攻刘家洼的敌第一四二团。各部队必须在8月7日夜间到达指定攻击地点,并完成一切进攻准备。
在炮火的全力支援下,二纵经过两小时激战,于下午6时前后全部攻占壶梯山,全歼守敌,其团长董文轩收拾残余官兵数十人,逃下山去。
壶梯山失守后,钟松惊慌了起来。他下令全师后撤,同时发电报给西安“绥靖”公署与驻大荔的裴昌会第五兵团求救。到这时,胡宗南才发觉中了彭德怀之计,只得一面命令钟松死守待援;一面令进占韩城与在澄城的部队急速前往增援。
但是,由于壶梯山失守,三十六师失去了依托,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击下,三十六师迅速瓦解。8月8日黄昏,钟松害怕再遭沙家店厄运,率其师部及其主力沿冯原镇至澄城公路南逃。
钟松在逃跑的过程中,与其二十八旅失去了联系。原来,第二十八旅旅长李规对钟松本来就有意见,为保存实力,故意关闭了电台,率部擅自撤至澄城去了。
西北野战军第一、第二、第四纵队乘胜追击。第三纵队和第六纵队各一部又由刘家洼附近向南截击,至8月9日中午前将敌人分割包围。就这样,在西北野战军追击分割围歼中,敌整编第三十六师很快被第二次歼灭了。钟松再次丢弃他的部队,只带随从数人狼狈溜掉了。
此战毙伤俘敌9000余人,击毙少将副师长朱侠,俘虏师参谋长张先觉等,胡宗南企图封锁西北野战军于黄龙山区的计划被粉碎,澄城、合阳、韩城被收复,黄龙新解放区得到了扩大与巩固。

不过师长钟松倒是成功逃台,晚年定居荷兰。而如今,头衔也是“抗日英雄”、“国军悍将”了,例如这些报道:


user avatar

明星捐款少,有人道德绑架;

公车不让座,有人道德绑架;

被歹徒捅几刀,抢走钱,不敢还手只敢骂两句,居然也叫道德绑架……你是在逗我吧?

user avatar

我要把你家的存款全拿走,房子车子你赶紧过户给我,,你的媳妇儿女儿我都收了当小老婆。你不同意我就把你挂路灯。

卧槽竟然有人骂我不是东西?

卧槽我一个强盗,难道我做这些事情不是合情合理的么?你们怎么能搞道德绑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民国时期“骂军阀”的行为是否可以被视为“道德绑架”,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为了更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民国时期: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充满了动荡、革命、内战以及对外战争.............
  • 回答
    要深入了解民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查阅资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涉及到很多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就好比你在寻找一颗散落在各处的珍宝,需要耐心和细致地去挖掘。首先,我们得明确“民国资料”的范畴非常广。 它不仅仅是官方的历史记录,还包括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百态、思想观念、艺术文化,甚至是个人的点滴回忆。所以.............
  • 回答
    民国,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时期,也承载着无数的血泪与挣扎。当人们提及这段历史,心中的感受复杂而深沉,绝非简单的“悲痛”二字可以概括。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人的渺小感首先,会涌上心头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帝制到共和的巨变,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内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民.............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推荐关于民国大学史概况的书籍,以及如何查找民国时期大学的名录。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关键阶段,涌现了众多至今仍赫赫有名的大学,研究这段历史的著作也非常丰富。关于民国大学史概况的书籍,我将从几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并推荐一些经典著作:一、 宏观梳理与整体概览类:这类书籍通.............
  • 回答
    民国时期,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群星璀璨的时代。无数国学大师、政治家、史学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的名字至今仍镌刻在中国文化的长卷上。“乱世出英雄”固然是原因之一,毕竟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个人的才能和勇气更容易被看见和激发。然而,仅仅将此归结于乱世,未免过于简单了。要想探究其深层原因,我.............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个极其复杂的时代,政治格局波诡云谲,权力斗饪更是错综复杂。说起那些“官职不大但权力很大”的职位,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往往藏在那些摆在明面上的大员身后,或者掌握着关键的资源与信息,悄无声息地左右着局势。我们得明白,民国时期的权力运作,很多时候不完全是按照官职高低来的。人脉、背景、掌.............
  • 回答
    关于民国时期为何没有抓住西方经济危机时期大力购入机器设备、开展工业化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诸多复杂因素,并非简单的“买不买”就能解决的。试着从历史的厚重感和当时的现实困境出发,为大家抽丝剥茧。一、 “危机”之于民国:并非唾手可得的机遇首先,我们要明确,西方经济危机,尤其是1929年的“大萧条”,虽然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要说上海的国际影响力,现在和民国时期,很难简单地说哪个“更大”,因为“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本身就有不同的维度和衡量标准。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拆开来看,对比一下各自的特点。民国时期的上海:殖民背景下的璀璨明珠,西方的“东方之窗”民国时期,特别是20.............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也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民国时期确实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学者、艺术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识、才华、品格至今仍被我们敬仰。然而,这些“大师”的存在,并没有阻止日本长达十几年残酷的侵略。究其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细致地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大师”的出现,不等于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强.............
  • 回答
    关于“民国大师辈出”的感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入人心的认知。这其中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时代情绪和叙事方式的共同作用。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历史的熔炉:时代背景的造就首先,理解民国为何会“大师辈出”,必须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
  • 回答
    战国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局势可以用“群雄割据”来形容,各个大名为了争夺土地、资源和权力而征战不休。然而,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著名大名,比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他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内部,或者是在朝鲜半岛上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那么,在那个时期,是否有大名“打过虾夷地的主意”.............
  • 回答
    民国大师与当代的“公知”,两者在很多层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将他们简单划为等号,恐怕失之偏颇。不过,若要探讨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公知”这个词在当代语境下的含义。通常,“公知”指的是那些拥有较高社会声望、受到一定教育、能够发.............
  • 回答
    在日本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名们之间的联姻和继承问题,可不是简单的家族情仇,而是关乎领地、势力、乃至生死存亡的政治博弈。当一个曾经显赫的大名家因为后继无人,眼看就要香火断绝、领地旁落,而另一家强势大名却想将触角伸向这块肥肉时,送出子侄辈过继继承家名,就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策略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
  • 回答
    “民国期间大师云集”这句话,几乎成了形容那个时代的标签,一说起来,人们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批响亮的名字: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胡适、梁实秋、林语堂……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影响至今。所以,这句评价,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要细说起来,这“大师云集”的背后,其实是多种.............
  • 回答
    民国交通大学的传承之争:西安交通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视角谈及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辉煌篇章,国立交通大学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家名校自诞生之初,便孕育了无数杰出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输送了宝贵的智力资源。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交通大学也经历了多次分拆与合并,最终形成了今日的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两所顶尖.............
  • 回答
    民国时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但同时也是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都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将他们当时的水平放在今天来衡量,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民国大师们的水平放在今天,依然是顶尖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难以企及的。 他们.............
  • 回答
    “民国之后无大师”的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流传甚广。要说它是不是“真的”,这得看你对“大师”的定义是什么,以及你衡量的是哪个领域。但如果从一个普遍的、带有怀旧色彩的角度来看,很多人确实觉得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仰、影响深远的人物,而之后就很难再见到那种横跨多个领域、同时又能在各自领域达到巅峰的.............
  • 回答
    民国早期大师云集,如今中国鲜有大师涌现的说法,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现象。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简单地判断“是”或“否”,不如深入剖析这种感受的由来,以及其中包含的时代变迁和我们对“大师”的定义。为什么会有“民国早期大师如云”的印象?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我.............
  • 回答
    “民国之后再无大师”,这话说得挺扎实,也很能引起共鸣,但要说它完全客观,那可就得仔细掰扯掰扯了。毕竟,“大师”这个词本身就挺主观,怎么定义?评判标准又是什么?一千个人眼里可能就有一千个大师。但反过来想,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甚至成为一种集体记忆里的“共识”,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