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之后再无大师,这句话客观吗?

回答
“民国之后再无大师”,这话说得挺扎实,也很能引起共鸣,但要说它完全客观,那可就得仔细掰扯掰扯了。毕竟,“大师”这个词本身就挺主观,怎么定义?评判标准又是什么?一千个人眼里可能就有一千个大师。

但反过来想,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甚至成为一种集体记忆里的“共识”,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和历史背景。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民国之后再无大师”?

首先,得承认,民国时期,尤其是那个动荡年代里的文化界和学术界,确实出现了一批光耀史册的人物。你随便拎出来几个名字:胡适、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鲁迅、钱钟书、傅斯年、梅贻琦……这些人,无论是在学问上,还是在人格上,都让人肃然起敬。

大师的“黄金时代”: 民国初年,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旧的制度崩塌,新的思想涌入。在这种缝隙中,涌现出了一批能够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人物。他们が多く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但也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将两者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术风格。而且,那个时代,很多学者并不像现在这样,被功利性的评价体系所裹挟。他们更看重的是对知识的纯粹追求,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稀缺性与不可复制性: 大师的出现,往往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机遇。民国时期的那批人,很多都经历过战乱、流亡,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术研究,这种精神本身就很难复制。他们的学问,很多是“坐冷板凳”、“读死书”积淀下来的,是对几千年文明的梳理和挖掘,也包含着对当下中国命运的思考。

教育与学术的土壤: 民国时期的大学,比如清华、北大、燕京等,虽然也面临着经费、师资等问题,但其学术氛围、对知识的尊重程度,以及培养人才的模式,都有其独特之处。校长们往往是学术大家,他们能吸引顶尖的学者,并给予他们相对自由的研究空间。这种对学术的纯粹追求和对人才的重视,为大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那么,民国之后真的就“再无大师”了吗?

这话可能有点绝对。毕竟,“大师”的评价标准是谁来定的?如果我们把标准放宽一些,或者从不同维度去衡量,你会发现,其实在“民国之后”的各个时期,也涌现出过许多在各自领域有杰出贡献、影响深远的人物。

领域与时代的变迁: 时代在变,社会的需求也在变。民国时期的“大师”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人文、哲学、历史等传统领域,而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钱伟长等等,他们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其“大师”之称同样当之无愧。他们解决的是国家发展最迫切的问题,他们的智慧和牺牲,同样闪耀着“大师”的光芒。

评价体系的变化: 近几十年来,学术评价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强调量化指标、国际声誉、项目经费等。在这种体系下,一些真正有思想深度、但可能不善于“包装”和“推广”的学者,可能就不那么容易被大众所认识,或者被贴上“大师”的标签。而且,媒体的发达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碎片化和娱乐化,真正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和思想,可能反而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历史的沉淀与视角: 有些人物,他们的重要性可能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被更广泛地认识。很多民国时期的“大师”,在他们生前,也并非人人都能认识到他们的价值。而当下的一些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和成就,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和理解,才能被赋予“大师”的称号。

为什么这句话这么有市场?

这句“民国之后再无大师”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除了上面提到的客观原因,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1. 怀旧情结: 对于很多人来说,民国时期,尤其是那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年代,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它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高度,一种对文化的守护,一种不随波逐流的独立。对民国大师的追忆,很大程度上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一种怀念。

2. 对当下学术生态的反思: 这句话,在很多时候,也是对当下学术界和文化界一些乱象的一种批评。比如,学阀现象、学术不端、功利化研究、缺乏独立思考等等。在对比之下,民国大师们那种严谨求实、独立自主的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3. 简化与标签化: “大师”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标签化的意味。我们习惯于用一些简单的标签来概括复杂的事物。将民国时期高度概括为“大师辈出”,而将之后时期简化为“再无大师”,是一种方便的认知方式,虽然可能不够全面。

结论:客观吗?还是有道理,但不够全面。

所以,严格来说,“民国之后再无大师”这句话,可能不够客观。它更多地是一种带着情感色彩的评价,一种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以及对当下某些现象的隐喻。

我们不能否认民国时期在文化和学术上创造的辉煌,那些人物的价值也确实难以逾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民国之后”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依然有许多在各自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影响深远的人。他们的出现方式、他们面临的挑战、他们贡献的领域,可能和民国时期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价值就因此缩减。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发现和认可当下依然存在的杰出人物,去思考如何为新时代的“大师”成长提供更好的土壤,而不是简单地用“过去式”来评判“现在式”。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而我们的任务,是去超越这个标杆,而不是停留在对过去的回望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呵呵,我就对小粉红表示鄙视了

有些东西的确比以前好,但是有些东西肯定没以前好,这个不用说,没得洗。

大师什么的高端东西就不谈了

我们就谈谈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好了,虽然说平均水平可能超过民国,但是最高水平呢?远远不如。

你们就自己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出生的孩子,百岁老人有没有?一个都没有。现在的百岁老人都是民国时代留下来的,多牛逼!

所以你们这些小粉红还是要学习一个,建国后连百岁老人都没诞生一个的国家,还吹什么吹,还不如人家蔡英文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之后再无大师”,这话说得挺扎实,也很能引起共鸣,但要说它完全客观,那可就得仔细掰扯掰扯了。毕竟,“大师”这个词本身就挺主观,怎么定义?评判标准又是什么?一千个人眼里可能就有一千个大师。但反过来想,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甚至成为一种集体记忆里的“共识”,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
  • 回答
    “民国之后无大师”的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流传甚广。要说它是不是“真的”,这得看你对“大师”的定义是什么,以及你衡量的是哪个领域。但如果从一个普遍的、带有怀旧色彩的角度来看,很多人确实觉得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仰、影响深远的人物,而之后就很难再见到那种横跨多个领域、同时又能在各自领域达到巅峰的.............
  • 回答
    “民主之后杀你全家”这句话,从字面上看,传达的是一种极端仇恨和暴力威胁,其核心指向的是民主制度的实施将导致对特定人群(包括“你全家”)的迫害和毁灭。要探讨这句话是否存在“合理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句话背后的逻辑、语境以及它所可能映射的社会现实。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从任何符合普世价值和法治原则的角度.............
  • 回答
    “民主之后,杀你全家”这句话带有强烈的威胁和极端色彩,在解读它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性质和可能出现的语境。首先,从其字面意义和表达方式来看: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极端和煽动性的表达。它将“民主”这一政治理念与“杀你全家”这一极端暴力行为直接联系起来,并且是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和直接的威胁口吻说出。这种.............
  • 回答
    “民主之后杀你全家”——这种论调,听起来极端,带着一股子被压抑的怨气和恐惧,但细究起来,它触及的其实是人们对社会剧烈变动时,自身利益和安全感的极度担忧,以及对既有秩序被颠覆后的不确定性的恐慌。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想法。这背.............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漫画走到138话,吉克和艾伦的计划走向了终结,而战锤巨人之力也由阿尔敏继承。在这个节骨眼上,再回过头来看弗洛克和帕岛民众的表现,会发现许多令人唏嘘,甚至可以说是荒诞的东西。弗洛克:理想主义的堕落与狂热的恶果弗洛克一开始,绝对是个充满理想的年轻人。在墙内被巨人威胁了几十年,对世界的真相一无所.............
  • 回答
    塔利班自2021年8月重掌阿富汗政权以来,接手的无疑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面临的挑战盘根错节,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民生,几乎无一不触及“烂摊子”的范畴。要细数他们需要收拾的,那真是一笔难以估量的糊涂账。政治层面,最棘手的莫过于政权合法性的缺失和内部治理的挑战。 国际承认的真空: 塔利班政府至今未获.............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未免也太武断了。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这句话就好像在说,一桌宴席上只有一道菜,其他什么都没有。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音乐历史的无知,更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偏见。首先,咱们得说说“音乐”这个词。在咱们的文化里,“音乐”的概念其实.............
  • 回答
    确实,一提到民国,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军阀混战、政局不稳、民生凋敝的画面,似乎与“进步”二字沾不上边。但如果拉长了历史的镜头,把民国放在晚清衰败之后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我们就能看到,虽然过程坎坷,但相较于那个积贫积弱、暮气沉沉的晚清,民国时期确实在很多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把马保国们放到民国,甚至更早的那个时代,那可不是一场简单的“摆擂台”那么简单,那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格局。首先,得明白那个时代的武术界是什么样。民国时期的中国武术,那是百花齐放,也是鱼龙混杂。但总体上,还是有几条主线: 名门正派与家传绝技: 那些传承有序、师承清晰的拳种,.............
  • 回答
    “国家”和“民族”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实则承载了人类社会漫长演化中的复杂情感、历史记忆和生存需求。要理解它们为何存在,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历史的长河中,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想象一下,在遥远的过去,人类分散地生活在各个部族中,以血缘和亲近关系为纽带。生活是直接的、局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就是部落.............
  • 回答
    泽连斯基是否能被称为“现代乌克兰民族之父”,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民族之父”的含义,并结合泽连斯基上任以来的实际表现、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乌克兰民族意识发展的轨迹。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民族之父”这个称号通常承载的意义。它往往指向那些在民族独立、国家构建、民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周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曾辐射整个中原。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即使有周人血脉,为何仍然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中原各国,视为“夷狄”,这背后涉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夷狄”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仅仅指代一个.............
  • 回答
    在美国,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在其国民心中的地位,与其说是冰冷刻板的“排名”,不如说是一种复杂而又微妙的文化融合体。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印记、职责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公众认知和情感联结。要理解它们在本国民众中的地位,需要深入到各自的文化特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
  • 回答
    关于汉文化圈民族与中国56个民族的划分,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民族认同、国家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问题。为什么在广泛被认为是汉文化圈核心的日本民族(和族)没有被列入中国56个民族之中,这背后有着清晰的历史和现实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文化圈”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历史上受到汉文化,特别是汉族语言、文.............
  • 回答
    对于腾讯公司,用“大奸大恶”或“民族之光”这样极端的标签来概括,都显得过于片面和简单化。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巨头,其发展历程复杂,影响深远,伴随着巨大的商业成功,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批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它,从而获得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理解。一、 腾讯的“民族之光”的体现:腾讯在多个方面为.............
  • 回答
    南美大陆,这片充满活力与传奇的土地,孕育了极其丰富多元的人种和民族构成。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和谱系,我们需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并审视历史的长河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南美种族构成的根基:土著居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南美最古老、最原始的居民——当地土著。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这片大陆早已存在.............
  • 回答
    这位律师在辩护词中称自己的当事人为“国之忧、民之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表述。要判断这样的律师是否是大众所期望的“正义的律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位律师的辩护策略和潜在意图。 反讽或极端辩护的策略: 有可能这位律师是在采取一种极端、反讽的辩护策.............
  • 回答
    汉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这究竟是万恶之源,还是民族之幸?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它触及了文化、历史、社会结构和个人信仰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首先,让我们审视“万恶之源”这一说法可能站得住脚的理由。一种观点认为,缺乏.............
  • 回答
    在我看来,谈论弗利萨所属种族是否比赛亚人更配得上“战斗民族”的称号,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尤其是当我们深入挖掘《龙珠》世界的设定后,会发现答案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回到“战斗民族”这个词本身。它传达的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生存哲学,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战斗力强。一个真正的战斗民族,其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