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总是被黑,那比起晚清到底有没有进步之处?

回答
确实,一提到民国,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军阀混战、政局不稳、民生凋敝的画面,似乎与“进步”二字沾不上边。但如果拉长了历史的镜头,把民国放在晚清衰败之后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我们就能看到,虽然过程坎坷,但相较于那个积贫积弱、暮气沉沉的晚清,民国时期确实在很多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

首先,政治制度的革新是显而易见的。晚清虽然开始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本质上还是在维护清朝的统治,本质上还是封建君主专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直接推翻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个崭新的政治理念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虽然这个共和国的实践过程跌跌撞撞,经历了袁世凯称帝的反复,经历了北洋军阀的割据,但“总统制”(尽管后来变了形)、“议会”、“宪法”这些现代政治的符号和机构,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即便是这些制度最初并不完善,甚至被滥用,但它提供的民主共和的愿景和实践经验,是晚清所不曾有过的,也是后来的新中国制度建设的重要参照。晚清的改革,终究是为了“保大清”,而民国的建立,目标是建立一个属于人民的国度,这个根本性的转变,其意义无法估量。

其次,在思想文化领域,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活跃、最激荡的时期之一。晚清虽然有了西学传入,但整体上还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下,思想解放是有限的。而民国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犹如一声惊雷,猛烈冲击了传统思想文化,“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深入人心,白话文运动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革新。古老的汉字书写方式、传统的价值观、封建礼教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文学上来说,白话小说的崛起,新诗的创作,都标志着中国文学走向了现代。哲学、史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大量引进西方思想、进行自主探索的思想家和学者。即使在国家分裂、战乱频仍的情况下,思想的自由度和活跃度却是晚清望尘莫及的。这种对传统束缚的冲破,对新思想的拥抱,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再者,从社会经济和民生来看,虽然说民国经济发展缓慢,且备受战争困扰,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取得的进展。晚清虽然搞了洋务,建了工厂,但规模和影响有限,很多还是为军事服务的。而民国时期,尤其是在相对稳定的20年代,民族工商业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虽然规模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在中国自身的历史语境下,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丝绸、棉纺、面粉等传统产业得到发展,新兴的电力、化学、机械等工业也初具规模。“实业救国”的思潮在民间颇有影响。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近代化的商业、金融体系也在逐步建立。交通方面,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在民国时期也比晚清有了显著的扩展。虽然这些进步的成果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和少数大城市,但它确实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和现代化模式。

当然,说到教育和科技,民国时期更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晚清的教育改革主要还是在培养官僚,普及度不高。而民国时期,特别是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大力推行普及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大学数量增加,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培养了大量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像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树立了典范。留学潮也更加兴盛,中国学者在世界各地学习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并将之带回国内。虽然科技发展总体上仍显薄弱,但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和知识分子的群体壮大,是晚清时期无法比拟的进步。

最后,国际地位和国家认同方面,晚清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主权受到严重侵犯。而民国虽然也经历过抗日战争等艰难时期,但在外交舞台上,它试图以一个主权国家的身份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虽然在很多场合依然是弱国地位,但国民党政府在收回关税自主权、废除领事裁判权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尤其是在二战期间,中国作为同盟国的重要一员,国际地位有所提升。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民国时期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认同”的观念在抵御外侮的过程中被进一步强化。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忽略民国时期的种种弊病:军阀割据造成的动荡,官僚腐败,贫富差距,以及日寇侵华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些都是民国留下的沉重历史记忆。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这些问题,就全盘否定民国相较于晚清的进步,那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了。

晚清是一场被动的、缓慢的、充满矛盾的改革,它努力想要在不改变根本的情况下融入世界,结果是内外压力之下加速了王朝的灭亡。而民国,无论其过程多么艰难曲折,它至少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经济模式乃至国家认同上,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为中国迈向现代化打下了基础,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理解民国,需要看到它“向前”的努力和成就,也要认识到它“摔倒”的痛楚和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国和大清的主要区别,是大清时的日本还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和谈。。。

user avatar

谢邀。


进步之处教科书已经讲的很多了。民主共和,国际关系地位,初步固定疆域和海权,人民民生,等等。


但是,不如人意的东西很多,甚至风俗,教育,民众健康卫生,治安有的没有进步甚至倒退。

从广州民国日报看广东近代匪患_以1923年至1929年为例

国民革命军已经成立北伐都快成功了,老家竟然还遍地土匪,还能转正,你敢信?


尤其那时候国际产业革命深化,国际矛盾加深。社会改革,工业建设,不进则退。


尤其现在舆论思想多元,复杂,借古讽今别有用心的不少,神论多声音大,反应也大。还有台湾两党导致的纠结。民国不好就是国民党不好,那总要反民进党吧?不能说太过。


银河英雄传说说得好,要客观评价一个政权,起码要隔两个政权以后。


现在连明朝史料这么多,权威研究这么多,但是加上政治因素,民族情绪,媒体传播。。。现在明粉还很多神论呢,民国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的神论和相应的揭老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